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科技短波     
《新农村》2015,(7)
<正>科学家克隆出小麦抗旱基因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和中国农科院研究人员采用电子克隆法成功从小麦中克隆出了T a ADF8基因。据介绍,研究人员通过技术手段,对作物进行遗传转化,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旱、耐盐、高产相关基因,导入高产优质小麦中,可望拓宽小麦遗传基础,增强抗旱、耐盐等逆境的抵御能力,为选育转基因抗旱、耐盐高产小麦奠定基础。据新华社  相似文献   

2.
TaNHX1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液泡膜蛋白NHX与作物的耐盐、耐旱性紧密相关,其在作物改良中研究较多。通过分析耐旱小麦晋麦47号的NHX1基因表明,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具有11个跨膜结构,N末端位于膜外,而C末端位于膜内,这与第197位置保守的疏水丙氨酸变为苏氨酸密切相关;且与小麦NHX2有相对较远的进化关系。定量PCR分析表明,小麦中总NHX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根和叶中的表达丰度明显高于茎和穗,这一表达模式可能与植物在耐盐、耐旱过程中根和叶的生理功能相关;而根和叶中表达丰度的差异也可能与不同材料的耐旱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棉花耐盐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分子标记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和群体分离分析法(BSA)对棉花耐盐材料×敏盐材料组合的F2群体及26个耐、敏品种(系)进行分析和鉴定,筛选与棉花耐盐相关的分子标记。在88对正反引物组合中,筛选出在2个亲本间具有多态性的引物6对,经F2群体分析,发现1对引物能够在耐盐单株中扩增出350 bp的特异片段,而在敏盐单株中没有。品种鉴定显示,耐盐材料均能扩增出该片段,而敏盐材料没有该片段扩增。推测该片段是与棉花耐盐性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TaDREBs基因之间的进化关系以及TaDREBs在小麦中的存在情况。[方法]用4种引物TaDREBs(TaDREB1,2,3,5)在35种小麦品种中进行扩增,用PowerBlast1.2.0等4个分析软件对小麦脱水应答转录因子TaDREBs(TaDREB1,2,3,5,6)的序列进行比较,并建立进化树。[结果]各个TaDREBs基因之间的同源性有较大的差异,TaDREB1与TaDREB6的同源性高达87%,其余各转录因子的同源性在44%~53%之间,表明这类基因在干旱应答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在所有供试小麦品种中扩增到TaDREB5基因,扩增条带在298 bp左右,而其他几个TaDREBs基因在少数小麦品种没有扩增到。[结论]TaDREB5基因可能是小麦耐旱相关重要的基因,它的多态性可能对揭示小麦抗旱机理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盐芥为材料,依据拟南芥AtNHX1基因的序列信息设计引物,扩增出盐芥中ThNHX1基因的部分序列,然后使用快速扩增cDNA3′末端(3′RACE)方法,从盐芥中克隆到ThNHX13′cDNA序列。该序列全长680 bp,编码104个氨基酸,其编码序列、氨基酸序列与拟南芥AtNHX1基因的相应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1%和91.5%,而盐芥ThNHX1基因3′端非翻译区序列与拟南芥相应序列的同源性为68.5%,明显低于编码区。  相似文献   

6.
以盐芥为材料,依据拟南芥AtHKT1基因的序列设计引物,扩增出盐芥中ThHKT1基因的部分序列。然后使用快速扩增(RACE)方法,从盐芥中克隆到ThHKT1基因cDNA序列。该序列全长1817bp,推测编码区长度为1503bp,编码500个氨基酸,等电点为8.82。其编码序列和氨基酸序列与拟南芥AtHKT1基因的相应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2.8%和77.3%。  相似文献   

7.
盐芥ThNHX1基因的3’RAC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小宁  杨平  贲爱玲  沈志花  王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5485-5486,5524
以盐芥为材料,依据拟南芥AtNHX1基因的序列信息设计引物,扩增出盐芥中ThNHX1基因的部分序列,然后使用快速扩增cDNA3’末端(3’RACE)方法,从盐芥中克隆到ThNHX13’cDNA序列。该序列全长680bp,编码104个氨基酸,其编码序列、氨基酸序列与拟南芥AtNHX1基因的相应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1%和91.5%,而盐芥ThNHX1基因3’端非翻译区序列与拟南芥相应序列的同源性为68.5%,明显低于编码区。  相似文献   

8.
小麦TaDREB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TaDREB1是一种转录因子,调控抗旱等抗逆相关基因的表达。以抗旱性不同的20份六倍体小麦和3份小麦的二倍体近缘种为材料,用直接测序法筛查TaDREB1基因DNA序列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在23份材料的38 038bp序列中发现了271个SNP和14个InDel,平均140 bp中有1个SNP,2 717 bp中有1个InDel。核苷酸多样性(Л)分析表明,小麦二倍体近缘种的Л值(0.02188)明显大于六倍体小麦的Л值(0.01029),说明该基因在二倍体种中的变异程度大于六倍体小麦,可能原因是六倍体小麦长期承受强大的人工选择压力。单倍型分析揭示了TaDREB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抗旱性表型的相关性,但同时也发现在个别单倍型里既有抗旱型材料又有对水分比较敏感的材料,揭示了抗旱性的复杂性,说明仅用TaDREB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还不能完全解释抗旱性复杂的表现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发掘并研究小麦TaTVP1基因响应耐盐、耐旱等非生物胁迫的功能与机制,为小麦抗逆育种提供新的基因资源。[方法]利用PCR技术克隆小麦TVP1基因,扩增获得cDNA全长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进一步利用qRT-PCR技术分析其表达模式。[结果]小麦TVP1基因全长2 289 bp,编码762个氨基酸;其氨基酸序列具有12个跨膜结构,该结构中疏水氨基酸具有高度保守性,且肽链N末端与C末端均位于膜外,预测该跨膜结构可形成具有明显孔道的高级3D结构蛋白,推测与其具有的H+离子泵通道功能密切相关;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TaTVP1蛋白与单子叶植物TVP1蛋白的同源性较高,该类蛋白在进化过程中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可形成2个明显的类群Ⅰ和Ⅱ;定量PCR分析表明,小麦中TVP1基因在根、茎中的表达量要明显高于叶、穗中,具有组织特异性,且不同材料间同一组织中该基因的表达趋势也存在差异,这可能与不同材料间的耐旱等抗逆性存在差异有关。[结论]克隆并分析了小麦TaTVP1基因,为进一步阐明该基因参与抵御非生物胁迫的机理奠定一定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0.
干旱和盐胁迫是限制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非生物因子。抗旱耐盐指标的鉴选对抗旱耐盐品种的选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小麦粒型包括粒长、粒宽、粒厚、千粒重等参数,是较为容易测试的性状。本试验以173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利用谷物种子图像分析仪测得其粒长、粒宽、粒厚及千粒重的数据;用20%PEG溶液(模拟干旱)和150 mmol/L NaCl溶液(模拟盐碱)分别处理种子,于萌发期测定其相对胚芽鞘长、相对根长、相对苗高、相对发芽率和相对鲜重,用综合隶属函数法计算不同品种(系)的抗旱耐盐能力,用SPSS 22.0软件进行粒型与抗旱或耐盐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粒长、粒宽、粒厚、千粒重与抗旱性、耐盐性均不相关。因此,不能简单通过小麦粒型来判定其抗旱或耐盐性。  相似文献   

11.
加拿大的农业科技及其组织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介绍了加拿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及其组织,其总的研究发展方向由加拿大政府掌握.把科技政策、研究发展方向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通盘考虑,自上而下提出科研项目.  相似文献   

12.
保护地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其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保护地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掌握综合防治方法,把病虫为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达到优质、高产、低成本和农产品无污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朱宏斌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4):3558-3559,3561
对秦汉时期中国与印度的交流进行考证,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研究了当时中印的交通状况与农业科技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4.
论现代农业,农业科技发展与高校教学和科研组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在论述世界家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特点及其对农业人才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等农业教育应当处理好专与博关系、两络与教师关系、外在知识系统性与内在思维创造性关系,指出了在学校管理中,应当逐步克服传统弊端,哿横向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15.
王有俊 《农业与技术》2003,23(4):176-179
煤矿事故时有发生.分析认为发生事故的本质原因是工作人员缺乏有关的科学技术知识.发展、掌握、运用科学技术。提高人员的科学技术素质。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而且能保障人身安全,战胜灾害(包括煤矿灾害).  相似文献   

16.
17.
18.
从发病猪的肺脏分离到1株细菌,经形态学检查、生化实验、卫星生长现象、溶血试验、动物实验证明该分离菌为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用该分离菌研制出自家灭活苗,预防效果良好,用康复猪制备自家血清同时配合敏感抗菌素使用,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的不断推动之下,互联网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则是网络文化的兴起,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但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因而各高校要对网络文化树立正确的认知,将其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互结合,因势利导,才能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深入。本文针对当前网络文化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