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吉县依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实行禁牧封育,促进生态大面积修复,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增加农民收入与生态环境改善双赢的目标。其主要做法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禁牧封育措施;加强宣传,营造禁牧舆论氛围;加强重点区域防范,加大禁牧监管力度;加强督查,严格责任追究;发挥淤地坝灌溉效益,巩固禁牧封育成果;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促进生态自然修复。  相似文献   

2.
农牧民对禁牧政策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以宁夏自治区盐池县为例,调查了农牧民对封育禁牧政策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结果表明,92.4%的受访者认为封育禁牧政策对恢复草原生态成效显著,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78.0%的受访者表示支持禁牧政策,但同时有42.6%的受访者表示禁牧对其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高达81.8%的受访农牧民认为存在偷牧现象。调查结果也揭示出当前封育禁牧政策对政策参与者切身利益关注不足,增加了弱势群体(受教育程度低,收入少,生存条件差,老年人群、妇女等)的生存风险,政策制定过程中农牧民参与度不够,后续配套政策措施不完善,跟进不及时等现实问题,影响了实施效果。建议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当地居民最基本的生存与发展权利,发展地区优势产业,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综合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半干旱退化山区侵蚀沟及坡面植被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黄土高原半干旱退化山区,由于长期的乱垦滥伐,过度放牧,造成水土流失严重,自然植被退化。随着退耕还林草工程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全区范围内禁牧政策的实施,经过人工坡地改造工程,该区自然植被得到了一定的恢复。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还草、全面封育、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加快了示范区生物多样性的演替,群落物种得以生长、生存,物种的多样性增加,群落的相对稳定性提高  相似文献   

4.
研究禁牧封育和水平沟生态恢复措施下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土壤生物学特性变化,以期为该区草地生态建设提供依据。采用空间梯度代替时间梯度的方法,在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选取未封育(放牧)、封育3~15a、水平沟整地后1~15a的土壤,分析0—10,10—20,20—30,30—40cm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碳、量氮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试验区土壤微生物类群以放线菌为主,达到86.18%~94.43%,数量表现为放线菌细菌真菌,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和放线菌数、微生物生物量碳、量氮含量,脲酶、蛋白酶、磷酸酶、蔗糖酶活性随着草地封育年限增加呈上升变化,但水平沟措施下随着整地年限延长呈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2种措施下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趋势与其他指标相反,真菌数在封育6a和水平沟6a较低,分别为11.33,4.67cfu/g;(2)各处理下,0—40cm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整体呈现上层土壤高于下层土壤,土壤微生物、酶活性与有机碳等主要养分含量相关性显著(p0.05);(3)相近恢复年限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以及酶活性总体为封育草地高于水平沟(p0.05);研究认为,禁牧封育较水平沟措施更有利于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增加。  相似文献   

5.
不同封育年限宁夏荒漠草原土壤种子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宁夏天然草原实施禁牧封育的现状,采用种子萌发法对不同封育年限的荒漠草原土壤种子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子萌发主要集中在0-5 cm土层中,6-10 cm土层种子萌发较少,0-5 cm土层中,随封育年限的增加,一年生草本植物逐渐减少,多年生草本植物增加,半灌木或灌木逐渐增加;在垂直分布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单位面积的种子数量减少;土壤种子库的密度随封育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0-5 cm土层中,封育使土壤种子库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明显增加;在0-5 cm土层和6-10 cm土层中,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的相似性都较低,在0-5 cm土层,随封育年限的增加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程度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尚义县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围绕国家得绿、农民得利的目标,结合农业结构调整,狠抓四个配套,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效益.值得类似地区学习参考。四个配套就是:坡耕地改造、兴修水平梯田与种植高效农作物配套;荒山荒坡治理工程与造林种草配套;封育治理工程与禁牧舍饲配套;沟道治理工程与发展速生用材林配套。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宁南山区草地植被不同恢复方式对土壤入渗性能的影响,以不同植被群落的饱和导水率为研究对象,采用逐步回归研究退耕农地、禁牧荒地、封育草地导水率的变化及影响因子,并探讨了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3种植被恢复方式均有利于0-40 cm土壤饱和导水性能提高;各土层土壤饱和导水率均随植被恢复而不断提高,0-5 cm土层改善作用最为明显;农地退耕序列和荒地禁牧序列5-40 cm土层、封育草地序列0-40 cm土层土壤饱和导水率随土层深度下降而降低;影响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因子为土壤有机质因子和土壤结构因子;3种植被恢复方式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与Ks均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在该区域有机质质量分数越高,Ks增加越快;土壤有机质积累是土壤饱和导水率提高的根本动力。因此,草地封育更利于提高使该地区土壤导水性能提高,促进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8.
关于加强黑河流域青海源头区治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河流域青海源头区主要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森林带下限退缩、鼠害猖獗、草地退化、湿地缩小、土地沙化。加强河沟道综合整治、大力实行退耕禁牧、推进封育圈养建设、实施生态移民、加大防灾减灾力度,是促进源头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9.
生态修复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7  
几年来 ,水土保持司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关于生态建设的指示精神 ,按照水利部治水新思路 ,积极探索 ,调整思路 ,推动传统水保向现代水保转变 ,密切关注、及时总结各地在退耕还林、封山禁牧、舍饲养羊、围栏封育和休牧轮牧的实践 ,提出了生态修复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思路 ,并迅速在全国各地开展生态修复试点工作 ,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宁夏封山禁牧生态修复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夏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恶劣的自然条件、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宁夏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制约了宁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2年8月,“盐池会议”安排部署了全区封山禁牧工作,通过3年多的实践,使草原植被覆盖度由35%提高到60%以上,畜牧业产值增长了46%,农民牧业收入增长了201%,取得了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的良好效益。针对禁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上认识这项工作,通过政府统一领导,有力推动,完善法规政策支撑和保障,统一规划、各部门协作,转变传统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加大科技和培训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