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及其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修复是迅速有效治理水土流失的新措施,其主要做法分为两类:一类是修复措施,包括封山禁牧、封育保护,退耕还林(草),造林种草等;另一类是保障措施,包括以粮代赈、舍饲养畜、生态移民、建设高标准农田、能源替代、调整产业结构等。我国生态修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短期行为,科技支撑不够;模式单一,管理落后;配套资金不足,支持措施不力等。应通过广泛宣传,树立长期坚持的意识,并加强科研、创新政策,建立多层次投入机制,以确保生态修复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宁夏全面实行禁牧封育取得显著成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夏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区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全区生态建设的思路进行了重大调整,强调“因地制宜,封治并重,宜治则治,宜封则封”,及时作出了对全区草原和林地全面实行禁牧封育的战略决策。为实现封山禁牧的目标,人大、政府制定封育政策,建立有效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监督管护,严格目标责任,整合各类项目和资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封育效益,使禁牧封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关于加强黑河流域青海源头区治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河流域青海源头区主要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森林带下限退缩、鼠害猖獗、草地退化、湿地缩小、土地沙化。加强河沟道综合整治、大力实行退耕禁牧、推进封育圈养建设、实施生态移民、加大防灾减灾力度,是促进源头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4.
<正>修水县在水土流失程度轻微的东部片区,利用适宜的光、热、水等自然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通过封育治理、禁牧管护、生态移民、制度建设等多种途径,密切结合城乡生态环境建设、水源地保护等工作,促进大面积植被快速恢复。近5年来,累计造林3万多hm2,充分挖掘革命传统、自然生态、历史民俗等"红色、绿色、古色"资源,打造出程坊风景区、黄龙山名胜区、杨家坪原始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市通过实施禁牧舍饲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转变。近年来,鄂尔多斯市以农牧业"三区"经济发展规划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实施"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以禁休轮牧及草畜平衡、生态移民、农牧业产业化建设为重要抓手,开创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新局面,为黄河流域加快推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提供了典型经验,树立了榜样。建议以国家功能区划总体意见为指导,进一步完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规划,加强流域监督和监测评价,尽快探索和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以促进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6.
生态修复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7  
几年来 ,水土保持司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关于生态建设的指示精神 ,按照水利部治水新思路 ,积极探索 ,调整思路 ,推动传统水保向现代水保转变 ,密切关注、及时总结各地在退耕还林、封山禁牧、舍饲养羊、围栏封育和休牧轮牧的实践 ,提出了生态修复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思路 ,并迅速在全国各地开展生态修复试点工作 ,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农牧民对禁牧政策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以宁夏自治区盐池县为例,调查了农牧民对封育禁牧政策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结果表明,92.4%的受访者认为封育禁牧政策对恢复草原生态成效显著,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78.0%的受访者表示支持禁牧政策,但同时有42.6%的受访者表示禁牧对其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高达81.8%的受访农牧民认为存在偷牧现象。调查结果也揭示出当前封育禁牧政策对政策参与者切身利益关注不足,增加了弱势群体(受教育程度低,收入少,生存条件差,老年人群、妇女等)的生存风险,政策制定过程中农牧民参与度不够,后续配套政策措施不完善,跟进不及时等现实问题,影响了实施效果。建议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当地居民最基本的生存与发展权利,发展地区优势产业,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综合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晋中太行山区生态修复模式及其相关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封育保护,是实施生态修复的一项重要内容。结合近年来晋中太行山区开展水保生态建设的实践,将生态自然修复归结为圈养舍饲—封育保护、生态移民—封育保护、燃料替代—封育保护3种基本模式,并对土地承载力、区域限养量、代燃保证率等相关指标进行了测算。  相似文献   

9.
以桃林口水库水源涵养区不同生态修复措施下枯落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测试相结合、"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措施及措施实施前后枯落物的蓄积量、吸水速率、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等蓄水保水效益。结果表明:生态修复措施的实施增加了林内枯落物的蓄积量,枯落物蓄积量天然(次生)林封育型(26.88t/hm2)>疏林补植型(25.83t/hm2)>人工林封育型(25.11t/hm2)>荒坡造林型(24.10t/hm2)>陡坡梯田退耕型(12.22t/hm2)>荒坡封育型(9.57t/hm2),且生态措施实施前后的差异显著;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之间存在对数关系,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间存在乘幂函数关系;不同修复措施间枯落物的拦蓄量差异显著,天然(次生)林封育型枯落物有效拦蓄深最大(8.51mm),荒坡封育型的有效拦蓄深最小(2.85mm),其他依次为荒坡造林型(5.22mm)、疏林补植型(5.13mm)、人工林封育型(4.51mm)、陡坡梯田封育型(3.92mm),生态修复措施的实施增加了枯落物拦蓄量,增幅为20.41%~98.63%。研究结果为评价水库水源涵养区不同生态修复措施蓄水保水效益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黑河中下游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严重 ,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以土地生态质量评价结果为依据 ,提出以约束人类活动为土地综合整治的基本出发点 ,顺应研究区的长期干旱化趋势 ,不试图从根本上扩大绿洲面积 ,在局部地区通过有目的的整治、封育和修复措施 ,来缓解或改善生态恶化趋势。对土地生态质量较好区应以封育为主 ;对土地生态质量中等区和土地生态质量较差区应采取封育与修复措施进行整治 ;在土地生态质量最差区则要做好防风固沙与生态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盐池县自2002年实施禁牧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以来,草原植被覆盖度从生态修复前的30%提高到2005年的56%,年均产草量达到2 820 kg/hm2,是生态修复前的3倍,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以畜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使全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实施生态修复前的1 580元增加到了2005年的2 005元。介绍了该县的主要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12.
为评价宁南山区草地植被不同恢复方式对土壤入渗性能的影响,以不同植被群落的饱和导水率为研究对象,采用逐步回归研究退耕农地、禁牧荒地、封育草地导水率的变化及影响因子,并探讨了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3种植被恢复方式均有利于0-40 cm土壤饱和导水性能提高;各土层土壤饱和导水率均随植被恢复而不断提高,0-5 cm土层改善作用最为明显;农地退耕序列和荒地禁牧序列5-40 cm土层、封育草地序列0-40 cm土层土壤饱和导水率随土层深度下降而降低;影响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因子为土壤有机质因子和土壤结构因子;3种植被恢复方式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与Ks均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在该区域有机质质量分数越高,Ks增加越快;土壤有机质积累是土壤饱和导水率提高的根本动力。因此,草地封育更利于提高使该地区土壤导水性能提高,促进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13.
永泰县是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县之一,根据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共同探讨以封育为主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模式,通过精心组织实施,做好总结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宁夏针对南北自然差异大,水土流失类型多的特点,在水土流失防治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开展拓展治理内容与提升治理模式的探索。在南部黄土丘陵区,在坚持“彭阳经验”推广的同时,从“转”字上做文章,彭阳县围绕农民增收、巩固成果精心打造果园型、草畜型、高效型“三型”流域治理新模式,效果显著。在中部干旱带,坚持封山禁牧,生态修复的同时,盐池县在“保”字上求实效,以小面积开发治理促进大面积封育保护,使盐池草原再现昔日秀美。  相似文献   

15.
地处沙区的宁夏盐池县刘窑头小流域,通过实施小面积高效开发和大范围封育保护,林草覆盖率由30%提高到85%,人均产粮由305kg提高到708kg,人均年纯收入由629元增加到1512元。刘窑头小流域的巨变表明:生态自然修复是生态建设中高效快速、费省效宏、安全可行的一项重要措施;开展生态自然修复首先要妥善解决好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开展生态自然修复要有当地群众的广泛参与,有得力监管措施作保证。对宁夏实施封育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安全的科学考察,在该地区水土保持科技成果与治理实践认识的基础上,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现状进行评价,总结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方面的主要经验,即:不能急功近利,必须认准目标,坚持不懈;基本农田建设是治黄减沙、促进稳定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群众生活的一项关键措施;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强化机制创新,不断创新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的政策机制和组织形式。在考虑黄土高原资源与经济现状条件下,提出当前5个方面的发展思路: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的基本思路;遵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生态效益优先的理念;必须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封育保护,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强城镇体系规划,促进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等。  相似文献   

17.
经过十几年的整治 ,罗定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但还存在“上绿下赤”的现象 ,主要原因是现有水土保持林树种结构单一 ,大多数是以马尾松为主的针叶林 ,并且不注意人为促进水土流失区的生态修复。因此 ,必须对现有水土保持林进行改造 ,并采取封山育林、封山禁牧等方法促进水土流失区的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18.
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是大自然所固有的客观规律。为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 ,必须重新充分依靠自然规律。在我国 ,由于区域的差异性 ,形成了多种水土流失类型区。决定了生态自我修复应各有侧重。在必须是自我修复的类型区 ,一味地追求综合治理 ,其结果是浪费人力、物力和时间 ,甚至会造成人为新增水土流失。在需要综合治理的地区 ,过分强调生态自我修复能力 ,是消极的思想 ,不会带来各业的发展 ,也不符合自然规律。生态自我修复必须依靠先进技术 ,提高封育效果和速度。应采取科学的监测手段 ,动态观测生态修复区的形态变化 ,根据情况 ,采取相应的措施。自我修复是一种积极的、科学的过程。认识大自然修复能力 ,才能促进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东部年均降水800mm左右,生态修复的自然条件优越,封禁治理效果好,传统的柞蚕放养等是制约本地区生态修复的重要因素。以桑补柞,开源节能,圈养、禁牧等封禁辅助措施能处理好生态修复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辽东山区生态修复的持续健康发展,建议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0.
西吉县按照水土保持工作方针,结合退耕还林(草)、农田基本建设、生态移民、农业结构调整、封山禁牧等完善措施,抓好落实,以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美丽西吉为抓手,使以水土保持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做法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理清思路,科学规划;做好前期工作,规范项目管理;整合项目资源,打造精品工程;注重服务民生,发挥工程效益;实施生态修复,涵养水源;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