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明代山东蝗灾频繁肆虐,危害极大,但各方积极应对,采取有效措施抗灾救荒。蝗灾的应对措施主要有五项:及时上报灾情;捕杀蝗虫;掘蝗种,捕蝗蝻;免田租,减税粮;赈济饥民,招抚流民。蝗灾的应对措施有效降低了蝗灾的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蝗灾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我国蝗灾发生的历史,从中总结分析了蝗灾发生的原因及防治的对策.防治蝗灾的方法主要包括:生态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防治,并且应始终坚持“改治并举”的方针政策,综合各种防治手段,与时俱进,以开创出一种有效、环保、低耗的治理体系为目标,结合传统与现代技术全方位地减轻乃至消灭蝗灾.  相似文献   

3.
新疆塔城地区边境草原蝗虫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塔城地区草原蝗灾现状进行了叙述,回顾了近年来蝗灾发生的危害及特点,总结了蝗灾发生的自然基础和人为因素,归纳了当前控制蝗灾方面的技术手段并对其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文章认为当前蝗灾多发的根源在于人为和自然因素造成的草原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指出当下防控工作的关键在于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以消除蝗灾发生的生态基础,大力加强蝗灾预警能力,同时注重加强与邻国的蝗情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是历史上蝗灾严重的省份之一,对其蝗灾进行有效的数字化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概述了在G IS、GPS的基础上开发的山东省蝗灾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了历史数据的输入与查询,蝗灾发生程度分析,防治方案制定等功能。通过在山东省的应用,效果良好,为山东省蝗灾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有利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蝗灾社会反应机制定型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燕鹏  吴克燕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775-17777
概述了南宋以前各代应对蝗灾的措施,从积极和消极2方面探讨了南宋蝗灾的社会反映机制,指出了蝗灾反应机制在南宋最终定型,并成为南宋以后各代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6.
金代的蝗灾     
周峰 《农业考古》2003,(3):236-239
蝗灾与水灾、旱灾合为农业的三大自然灾害。在中国古代 ,农业生产几乎完全靠天吃饭。虽然一些水利设施的兴修可以减轻水旱灾害 ,但是对于蝗灾来说 ,几乎无法可施 ,而完全靠人工捕捉 ,但这显然于大事无补。因而一有蝗灾 ,难免哀鸿遍野 ,民不聊生。本文仅对金代的蝗灾及减灾措施作一简单叙述 ,不当之处 ,敬请指正。一、金代频繁发生的蝗灾据笔者的统计 ,金代的 12 0年间 ,共发生较大的蝗灾 2 0次 (见附录《金代重大蝗灾一览表》) ,平均每六年一次。据有关资料 ,“我国自公元前 70 7年起到 1935年止在 2 6 42年之间 ,共发生飞蝗危害 76 9次 ,即…  相似文献   

7.
蝗灾禳解活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唐代以前由于人们对蝗虫的神化,禳解活动是最主要的蝗灾应对举措。明代蝗灾频仍,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人们对蝗灾和蝗虫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面对蝗灾的肆虐,明代政府和百姓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捕杀,同时由于受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皇帝、官员和百姓都采取形式多样的禳解活动以期消除和减轻蝗灾的危害。禳解活动虽不能直接减轻蝗灾的危害,但在一定程度上为百姓提供信念上的支持与精神上的慰藉,能够达到安抚民心、稳定社会的目的,也有利于捕杀蝗虫、灾后救济等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农业》2017,(17)
纵观我国2000多年的历史,蝗灾作为我国古代三大自然灾害之一,其发生面积之广,危害农作物之严重,甚至超过水旱灾害。通过研究发现蝗灾的发生也是受到一定的自然环境支配的,反过来蝗灾的发生和人们治蝗的行为又会对自然环境加以改造,本文即致力于探讨蝗灾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元代蝗灾防治措施及成效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元一代,灾害频发,作为生物灾害中最严重的蝗灾给社会带来深重灾难。元代蝗灾有鲜明特征:时间、地域上的不均衡性、多大灾。元代蝗灾防治较前代出现了一些新变因素,既有较成功的经验,也有值得关注的教训。考察探悉元代的蝗灾防治及其成效,对深化中国古代农业灾害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文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327-4329
通过对历史灾害史料的搜集整理,研究淮河流域汉唐时期蝗灾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蝗灾的发生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和集中性,但并无明显的周期性,同时它和旱灾之间存在着极高的相关度。从月份分布来看,阴历4~8月是蝗灾的高发期。从季节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尤其夏季是蝗灾最为高发的季节。蝗虫可以大规模迁徙,因而其灾区具有流动性和广泛性,从总体上说,汉唐时期大部分蝗灾发生于淮北地区,淮南地区只有十几次记录。淮北蝗灾的分布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几乎每个地区都有发生,而淮南地区则以西部为多,东部则主要发生于今扬州附近一带。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山西地区的蝗灾尤为突出,虽不及黄河下游的河南、山东地区严重,却也是重灾害区,且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有较强的规律性。面对蝗灾,山西地区的蝗灾防治及社会应对自成体系,存在自上而下的两条治蝗线索——直接的备灾救灾实践与间接的祈禳弭灾信仰。利益驱使下的小农会因为蝗灾的代价高昂而忽略蝗虫作为现实世界保护神的身份,对其赶尽杀绝;飞蝗蔽天难以遏制以至束手无策时,又将其高高供起。此二者虽看似逻辑矛盾(崇信还是毁灭),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并行不悖,形成明清时期山西地区乃至中国传统社会灾害防治与禳灾信仰关系处理的鲜明特色。同时,基于历史经验的治理措施,对我们今天的蝗灾防治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中国目前蝗灾发生和防治的现状 ,从生态保护和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 ,并对蝗虫资源的产业化提出了相应的构想 ,这对蝗灾的长期可持续的治理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乾隆年间,蝗灾是伊犁农业开发中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清朝廷对蝗灾十分重视,从祈神禳灾、组织灭蝗、赈济减赔、外地调粮等途径积极应对。乾隆三十一年伊犁蝗灾事件与伊犁将军明瑞"来京陛见"存在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4.
东亚飞蝗不同食料笼养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东亚飞蝗示范试验区内笼养试验结果表明,东亚飞蝗喜食芦苇、稗草等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不喜食苜蓿和香花槐等豆科植物,在东亚飞蝗灾区推广种植这两种植物可控制东亚飞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淮河原本是一条出路通畅,直接入海的河流,但黄河夺淮以后,淮河流域自然灾害极为频繁,本文以明清时期有关记载淮河流域灾荒的诗歌作为基本研究素材,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明清两代淮河流域水灾、旱灾、潮灾、蝗灾等的基本概况和特征,对淮河两岸百姓生产生活的影响,同时,还对淮河流域的救灾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刘建民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236-4237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镶黄旗蝗灾发生区,采集了严重危害草原的4龄期、5龄期及成虫的亚洲小车蝗,分别对它们的活体、死体的悬浮速度进行了测定,为草地蝗虫吸捕机的设计与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Locusts have caused periodic disasters in the recorded history of humankind. Up to now, locust disaster is still the biggest threat to the world'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desert locust Schistocerca gregaria is one of the most harmful locusts, which has caused massive food crises, economic losses, and ecological disasters. The desert locust is a migratory insect pest that occurs year-round in the tropic and subtropical regions. Under the wind and seasonal alternation, it moves and flies in the African continent and West Asia. Desert locust damages the stems and leaves of more than 300 plants, including Gramineae, Tribulus terrestris, and Euphorbiaceae. Locusts cause devastating disasters to local plants, especially field crops, and significantly threaten food security. To date, voluminous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regarding the ecology and management of desert locusts. This review represents an effort to summarize the basic information on the biology and ecology, distribution, damage, and economic impact of desert locusts, examine th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integrated locust management, and make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草地优势种蝗虫分布与防治实际,指导蝗灾测报和治理.[方法]分析25年巴州来草地蝗虫调查、定位监测、防治资料.[结果]巴州草地蝗区总面积4.812×104 hm2.以地理特征来划分,可将巴州草地蝗区分为巴音布鲁克蝗区、焉耆盆地北部山区蝗区、博斯腾湖蝗区、塔里木河-孔雀河中下游蝗区等4个蝗区.以草地类来划分,可分为平原低地沼泽草甸类蝗区、山地荒漠草地类、山地草地草地类蝗区、高寒草地草地类蝗区与高寒草甸草地类蝗区等5类.以优势种蝗虫来划分,可以分为宽须蚁蝗蝗区、西伯利亚蝗蝗区、肿脉蝗蝗区、黑腿星翅蝗蝗区、小垫尖翅蝗+亚洲飞蝗蝗区等5类.[结论]巴音布鲁克草地蝗区是巴州面积最大的蝗区,其高寒草地上的宽须蚁蝗是分布危害面积最大的优势种蝗虫.博斯腾湖蝗区是著名的亚洲飞蝗发生基地.塔里木河-孔雀河中下游蝗区历史上是亚洲飞蝗重要发生地,现在随着植被的恢复,必将再形成蝗虫适宜生境,应加强监测.采取改善植被状况、促进牧草生长、改变蝗虫适宜生长环境等生态措施,并保护、利用好本土天敌,是实现蝗灾可持续治理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