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抗2号’番茄新品种的育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塑料覆盖栽培的多湿环境,导致了番茄叶霉病的发生与发展。本文在番茄单抗病毒病育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查明了北京地区叶霉病生理小种的分化是以“1、2”混合小种为主,抗性基因中Cf1为中度感病基因,Cf2为高度感病基因,Cf3为耐病基因。Cf4、Cf5、 Cf9为免疫基因。 选用Cf4抗性基因作为抗源,与对TMV高抗的材料杂交,经人工抗性筛选和田间鉴定相结合的方法,育成新品种‘双抗2号’(F1)。经北京郊区两年(1986~1987)区试,两年(1987~1988)示范栽培,肯定了‘双抗2号”对叶霉病免疫,对TMV高抗,经济性状优良,栽培效益高,系保护地栽培专用之优良新品种。  相似文献   

2.
西瓜炭疽病菌已发现7个小种,其中以小种1,2和3的流行最广,为害最重,是西瓜抗性育的主要对象。许多西瓜材料抗小种1和3,感小种2。遗传研究证实对小种1和3的抗性为同一显性基因控制,对小种2的抗性亦是单基因显性遗传。以非洲材料为抗源,美国育成了众多世界著名的抗或兼抗炭疽病中晚熟品种。抗生鉴定室内一般在一叶期,采用浸泡法,点滴法或喷雾法接种,大田则以喷雾法于二叶期傍晚进行。  相似文献   

3.
番茄抗叶霉病基因Cf19的抗性范围基本涵盖了中国目前分化出的所有叶霉菌生理小种,且抗性显著;台盼蓝染色结果显示该基因介导的抗性应答中出现明显的超敏反应,强度介于Cf4和Cf9基因之间;遗传连锁分析说明该基因的遗传特性符合单基因显性遗传规律;通过进一步SSR和AFLP分子标记连锁分析,共找到6个与Cf19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并将该基因初步定位于番茄1号染色体短臂区域。  相似文献   

4.
黄瓜霜霉病抗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霜霉病是世界上危害瓜类作物的主要叶部病害之一。霜霉病菌小种分化问题虽然在国际上还存在争议,但在国内尚未发现小种分化现象。文章归纳了不同的霜霉病抗性鉴定方法;报道了不同黄瓜材料对霜霉病的抗性与其叶片生理生化物质含量变化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对黄瓜霜霉病抗性遗传规律研究主要的2个结果:多基因抗性和单隐性基因抗性;概述了黄瓜霜霉病分子标记研究现状和挖掘、利用黄瓜近缘野生种抗霜霉病基因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番茄由于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而受到很多国家居民的喜爱,在黑龙江省番茄已是出口俄罗斯的主要蔬菜品种之一,所以保护地生产中番茄占很大面积.由于保护地高温高湿的环境,导致番茄病害时有发生,特别是番茄叶霉病已成为保护地生产番茄的主要病害.它是显性基因控制的,已研究确定番茄叶霉病至少有13个生理小种,发现抗病基因24个.各地番茄叶霉病生理小种的分化情况是不同的,本文主要研究黑龙江省各地郊区叶霉病生理小种的分化情况和抗源筛选.  相似文献   

6.
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内蒙古不同地区籽用美洲南瓜白粉病病原菌种类进行鉴定,并采用国际通用的13 个甜瓜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和鉴别标准体系,对不同地区白粉病菌的生理小种进行鉴定。对20 份籽用美洲南瓜种质的抗病性进行鉴定,并采用苗期人工接种的方法对籽用美洲南瓜六世代群体进行抗性统计分析,开展白粉病抗性遗传研究。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籽用美洲南瓜白粉病病菌具有成串的椭圆形分生孢子,具有纤维状体。系统发育树鉴定结果表明该白粉病菌ITS 序列与GenBank 中已公布的瓜类单囊壳白粉菌(Podosphaera xanthii)的序列聚在一个分枝,确定内蒙古地区白粉病菌为单囊壳白粉菌P. xanthii。初步确定内蒙古地区籽用美洲南瓜白粉病存在4 个生理小种,分别为小种4、小种2F 和小种1,还有1 个未知的小种。种质抗性鉴定结果表明,20 份籽用美洲南瓜种质中有7 份抗病种质,4 份中抗种质,1 份高抗种质。内蒙古地区籽用美洲南瓜抗白粉病基因由1 对主效隐性单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我国各地根肿病菌致病性的不同,分别使用Williams 鉴别系统和具有不同根肿病抗性的4 个大白菜品种对采 自全国多地的20 份大白菜根肿病菌菌源进行生理小种和致病型的划分。利用Williams 鉴别系统进行鉴定,其中18 份为4 号 生理小种,2 份为2 号生理小种。利用4 个大白菜品种进行鉴定,根据致病力不同划分为6 种类型,其中4 号生理小种存在 6 种类型,2 号生理小种存在2 种类型。认为Williams 鉴别系统已不能精确划分大白菜根肿病菌的生理小种,而研究筛选具 有不同抗病类型的大白菜品种(品系)鉴定划分根肿病菌致病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番茄叶霉病菌生理小种分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2 ~1996 年,从辽宁省不同生态地区共采集番茄叶霉病菌标样67 份,采用国际通用的鉴别寄主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该省番茄叶霉病菌以生理小种1.2 .3 为主,是当前生产上流行的优势小种,而1 .2 .3 .4 为稀有小种。  相似文献   

9.
采用国际已知含单显性抗病基因的系列品系,对采集自甘肃省马铃薯不同生态种植区的75个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45 个生理小种,其中生理小种l.2.3.4.5.6.7.8.9.10.11 出现的频率最高,占被测菌株总数的22.67%,是甘肃省的优势生理小种;被测菌株中可克服抗性基因R4、R8 和R11 的频率在80% 以上,可克服抗性基因R8 的菌株普遍存在于各采集地。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番茄叶霜病菌生理小种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1996年,从辽宁省不同生态地区共采集番茄叶霉菌标样67份,采用国际通用的鉴别寄主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该省番茄叶霉病菌以生理小种1.2.3为主,是当前生产上流行的优势小种,而1.2.3.4为稀有小种。  相似文献   

11.
西瓜炭疽病菌已发现有7个小种,其中小种1、2和3的流行最广,为害最重,是西瓜抗性育种的主要对象.许多西瓜材料抗小种1和3,感小种2,遗传研究证实对小种1和3的抗性为同一显性基因控制,对小种2的抗性也是单基因显性遗传.以非洲材料为抗源,美国育成了众多抗或兼抗炭疽病的中晚熟品种.抗性鉴定室内一般在1叶期,采用浸泡法、点滴法或喷雾法接种,大田则在傍晚,以喷雾法于2叶期进行.  相似文献   

12.
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内蒙古不同地区籽用美洲南瓜白粉病病原菌种类进行鉴定,并采用国际通用的13个甜瓜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和鉴别标准体系,对不同地区白粉病菌的生理小种进行鉴定。对20份籽用美洲南瓜种质的抗病性进行鉴定,并采用苗期人工接种的方法对籽用美洲南瓜六世代群体进行抗性统计分析,开展白粉病抗性遗传研究。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籽用美洲南瓜白粉病病菌具有成串的椭圆形分生孢子,具有纤维状体。系统发育树鉴定结果表明该白粉病菌ITS序列与GenBank中已公布的瓜类单囊壳白粉菌(Podosphaera xanthii)的序列聚在一个分枝,确定内蒙古地区白粉病菌为单囊壳白粉菌P.xanthii。初步确定内蒙古地区籽用美洲南瓜白粉病存在4个生理小种,分别为小种4、小种2F和小种1,还有1个未知的小种。种质抗性鉴定结果表明,20份籽用美洲南瓜种质中有7份抗病种质,4份中抗种质,1份高抗种质。内蒙古地区籽用美洲南瓜抗白粉病基因由1对主效隐性单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3.
所长  裴良录 《蔬菜》1992,(5):19-21
一、番茄 1.良丰1号该品种是中熟粉果一代杂种,具有双抗基因,植株为无限生长类型。果实圆正,粉红色,单果重200~500克,果肉厚,不裂果,商品性好。甜酸适中可口,品质优良。几年来田间自然抗性鉴定和室内苗期人工接种抗性鉴定,表现抗叶霉病、烟草花叶病毒病;耐黄瓜花叶病毒病,耐冷耐热。亩产量6000公斤左右.最高可达8000公斤。适于春、夏、秋露地栽培,也可做秋延后保护地栽培。 2.良丰2号  相似文献   

14.
 利用由抗番茄细菌性疮痂病菌T3小种材料PI114490构建的回交自交群体分析其抗性遗传规律,鉴定与抗性连锁的分子标记。从516个SSR、SNP和InDel标记中筛选到72个在亲本之间有多态性的标记。单标记分析结果显示,PI114490对T3小种的抗性由分布于1、3、8和11号染色体上的多个QTL控制,其中11号染色体上的QTL能提供高达56.5%的抗性;分析各回交自交系的基因型发现,这些QTL之间可能存在互作。这为进一步研究PI114490对T3小种的抗性机理和抗病育种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东北三省新的番茄叶霉病菌生理小种分化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国际上通用的鉴别寄主谱,对东北三省番茄叶霉病菌生理小种进行分析鉴定。采集到的33个菌株主要为生理小种1.2.3、1.2、2.3、1.2.3.4和1.2.4,其中以小种1.2.3.4为主,而且1.2.3.4和1.2.4为新发现的生理小种。在以后的育种工作中需要引入新的番茄抗叶霉病基因,以培育出抗番茄叶霉病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16.
甘蓝枯萎病抗源材料筛选及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采自北京延庆的甘蓝枯萎病病原FGL③-6对117份甘蓝自交系材料进行抗性鉴定,共获得47份抗病材料,其中高抗材料37份。对其抗性表现与地理来源、球型及叶色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高抗材料主要由来自日本、韩国、俄罗斯和荷兰的种质资源中选出;扁球型和叶色灰绿的自交系中抗病材料比例高,而尖球类型中未发现抗病材料。通过苗期人工接种重复鉴定和田间鉴定,筛选出5份既抗枯萎病又具有优良经济性状的抗源材料。21份材料对延庆菌株FGL③-6和美国甘蓝枯萎病1号小种FOAM对比接种试验的结果显示,相同材料对二者抗性表现基本一致,认为引起延庆的甘蓝枯萎病原很可能为1号小种;对美国甘蓝枯萎病2号小种的初步研究表明,2号小种有更强的致病力。以延庆菌株FGL③-6为供试菌株,用8个抗病 × 感病甘蓝杂交组合和其中两个杂交组合的F2及回交一代作试材,初步研究了甘蓝对枯萎病抗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甘蓝对延庆枯萎病菌株的抗性为显性单基因遗传。  相似文献   

17.
通过基因克隆和测序方法,对来自国内外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cubense(简称Foc) 1号和4号小种的6个菌株endo-PG基因同源性、与其他真菌的亲缘关系以及endo-PG基因和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为香蕉枯萎病菌致病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同小种的endo-PG序列同源性高,亲缘关系近,不同小种的同源性较低,亲缘关系较远;总体来说,4号小种比1号小种同源性更高,亲缘关系更近。在全基因序列分析中,没有发现明显的基因差异可以作为区分2个小种致病性差异的依据。根据预测的CDS序列翻译成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6个菌株的endo-PG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变异并没有引起相关保守结构域的变化,推测6个菌株的致病性可能与endo-PG基因的调控相关。  相似文献   

18.
葡萄属种间杂交一代对霜霉病抗性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通过田间自然鉴定和室内离体叶圆片接种鉴定,研究了原产我国的葡萄属5个种和变种的11个株系及其与欧洲葡萄种间杂交13个组合的1018株杂种对霜霉病的抗性及其遗传。结果表明,后代组合群体的抗病性存在显著差异,呈连续性分布,表现出数量性状遗传的特征。野生种中主要存在主效抗性基因,后代群体的抗病性主要由野生种亲本所决定。欧洲葡萄品种的抗性程度也影响到后代的抗性强弱。种间杂交后代中,抗性基因的作用表现为加性效应。  相似文献   

19.
以甜瓜高抗白粉病自交系MR-1为母本,易感白粉病自交系Top Mark为父本,构建BC_1P_2和F_2群体,经13个国际通用的甜瓜白粉病生理小种鉴别寄主鉴定,2015年东北农业大学设施园艺工程中心的白粉病发病病菌为P.xanthii生理小种1,甜瓜MR-1对P.xanthii生理小种1的抗性由单显性基因控制。通过对266个F2分离群体的抗病性鉴定和CAPS标记分析,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甜瓜抗白粉病性状进行QTL分析,最终构建了1张包含203个CAPS标记的甜瓜遗传连锁图谱,并将抗病基因PXR定位在第12号染色体上M12-GH和M12-TE 2个标记之间,该基因与两侧翼标记间的距离分别为0.63 c M和0.42 c M,两侧翼标记间在甜瓜参考基因组上对应的物理距离为303 kb,该区域内含有60个预测基因,其中10个基因含有非同义单碱基突变。10个基因荧光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抗病与感病甜瓜表达量存在较大差异的4个基因MELO3C002434、MELO3C002437、MELO3C002441、MELO3C002457为甜瓜白粉病抗病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20.
野生西瓜种质PI296341-FR抗枯萎病菌生理小种2的遗传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抗枯萎病的野生西瓜种质PI296341-FR和高度感病的高品质西瓜自交系97103为亲本杂交,获得P1,P2,F1,B1,B2,F2等6世代及RILs(F2S8)永久分离群体。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 +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进行6世代联合分析和RILs(F2S8)联合分析,探讨PI296341-FR对西瓜枯萎病菌生理小种 2 的抗性遗传规律。6世代分析结果表明,对生理小种2的抗性遗传符合1对加性主基因 + 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和F2群体中分别为31.8%,23.4%和48.6%,加性效应为0;多基因遗传率为16.5% ~ 43.9%,加性效应为2.24,显性效应为–0.75。RILs(F2S8)联合分析显示,对生理小种2的抗性遗传符合3对连锁的等加性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66.2%,加性效应–0.51,主基因间重组率0.16。两种遗传模型分析结果显示:PI296341-FR对西瓜枯萎病菌生理小种2的抗性遗传由主基因和微效基因共同控制,微效基因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的绝对值均高于主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