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6 毫秒
1.
以1978年配制的17个杂交组合及其亲本为材料,研究了早期世代表现与后代选择效果的关系。对F_2、F_3及两代平均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小区产量、小区产量优势与高世代选择效果的关系选行了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除了F_3单株粒数及单株粒重外,F_2代全部性状及F_3代的其它性状与高世代选择效果均无显著相关。但分类分析表明:初世代中较劣的组合后代有80%表现不良。F_3代单株粒重较高的组合中有75%的组合后代表现优良。F_2代单株粒重及F_2、F_3代的单株荚数、粒数表现优良的组合中大约有一半的组合后代表现较优。而F_2、F_3代小区产量较高的组合中只有1/4左右的组合后代表现较优。初世代中等产量的组合有30—40%组合后代表现优良。上述结果表明,在早期世代淘汰劣势组合是为可靠的,而选择高产组合的可靠性较小。以不同性状选择的效果又是有差别的。  相似文献   

2.
徐国生 《作物研究》1990,4(2):10-14
研究了9个早籼杂交组合F_1、F_2主要性状的遗传表现和其中4个组合早代的产量选择效果。结果表明,株高、每穗粒数、千粒重、生育期和有效穗数等主要性状以双亲平均值预测F_1、F_2的表现,和以F_1预测F_2,都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低世代进行组合选择对保留高产组合也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以早籼稻品种问杂种二代主要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各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在不同组合阔有较大的差异,但总的趋势是抽穗日数和株高的遗传力最高;结实率、每穗空粒数、百粒重和每穗实粒数居中;每穗总粒数、每株粒重和茎高整齐度较低;每株穗数最低。各性状间的相关程度,因不同组合而有差异。但株高、每株穗数、百粒重、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等6个性状与每七株粒重间的关系在供试的3个组合中均达极显著水准。对各性状的选择,以每穗空粒数的选择效果为最好;其次是每穗实粒数和每株粒重;对百粒重和茎高整齐度的选择效果最差。在对每株粒重有影响的7个性状中,每株穗数和每穗实粒数对它有积极贡献;百粒重对它亦有较大的作用;而抽穗日数、株高、茎高整齐度和每穗空粒数等对每株粒重的直接效应不大。在旱籼稻高产育种中,除注意对综合性状的选择外,可着重对每株穗数和每穗实粒数进行选择,适当兼顾百粒重。  相似文献   

4.
穗重型小麦品种选育及粒重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保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争取粒多、粒重.是大幅度提高小麦产量的有效措施;提高穗重是选育穗重型高产良种的主攻目标。经遗传分析表明.千粒重遗传力相对较高.早代选择有一定效果.粒大饱满是良种的优良性状.也是适应环境条件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5.
穗重型小麦品种选育及粒重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保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争取粒多、粒重,是大幅度提高小麦产量的有效措施,提高穗重是选育穗重型高产良种的主攻目标,经遗传分析表明,千粒重遗传力相对较高,早代选择有一定效果。粒大饱满是优良性状。也是适应环境条件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6.
杂交中籼稻产量与主要经济性状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16个杂交中籼稻新组合的主要经济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各主要经济性状中,每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结实率;(2)构成杂交中籼稻产量的主成分因子是粒数、粒重、结实率和穗数等。其中,粒数因子贡献率最大,其次为粒重因子,结实率因子和穗数因子贡献率相对较小;(3)杂交中籼稻高产组合单产9t/hm^2以上的产量构成因素为:穗数247.2~279.3万/hm^2,每穗粒数157~193粒,结实率84.0%以上,千粒重25.9~26.9g。笔者认为,江苏省扬州市丘陵地区杂交中籼稻高产栽培应在保证适宜穗数的基础上,主攻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同时稳定提高千粒重,选择大穗型杂交中籼稻组合容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7.
水旱生态型冬小麦品种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了解冬小麦水旱生态型杂种优势表现,在雨养条件下,选用水旱两种生态型的小麦品种各4个,组成4×4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了F_1代株高(X_1)、穗下茎长(X_2)、单株穗数(X_3)、穗粒数(X_4)、千粒重(X_5)、单株生物产量(X_6)、单穗重(X_7)、单株粒重(Y)等8个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各性状优势间的相关性,并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F_1杂种优势普遍存在。单株粒重的平均优势最高,其次是单株生物产量。产量三要素平均优势以千粒重优势最高,单株穗数次之,穗粒数优势最低。各性状不同组合的杂种优势间存在较大变异。各个性状优势对产量优势的贡献排序为X_3>X_4>X_5>X_6>X_7>X_2>X_1。其中,单株穗数对产量优势的直接效应最高,穗下茎长和单株生物产量对籽粒产量主要起间接作用,与单株粒重优势相关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试验表明,旱地小麦高产育种应注意选育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下颈较长,具有一定株高和生物产量的品种,在保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协调好千粒重与穗粒数及其它农艺性状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高粱穗部主要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相关分析法研究了27个高粱品种产量与6个穗部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6个因素中除二级枝梗数、穗长与产量有负相关外,其他4个因素均为正值.其中,千粒重、穗粒重、穗粒数均为大的正值,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通径分析表明,穗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为穗粒数与千粒重.由此得出:优良的穗部性状应该是穗长适中,千粒重保持一般水平,有较高的穗粒重.对品种的穗粒重、穗粒数、千粒重进行选择,就可达到对高产品种的选择目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10个粳稻杂交组合F_2代的7个产量性状的相关及遗传进度分析,认为在早期世代对株高、每株穗数、每穗总粒数、穗实粒数及单株谷重的选择具有较好的效果,并要兼顾其它性状的选择。探讨了水稻品种产量构成的选择方向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对盐碱地上大麦双列杂交组合进行的双列分析表明 :穗长、抽穗期及百粒重表现超显性 ,穗长、百粒重显性指向增效 ,抽穗期显性指向减效 ;单株穗数、总小穗数、株高及最大分蘖数表现部分显性 ,显性指向增效 ;单株产量、穗粒数、抽穗度、旗叶面积及穗粒重表现部分显性 ,显性指向减效。单株产量、抽穗期及单株穗数的广义遗传力在 70 %~ 80 %之间 ,遗传力属中等水平 ,对这些性状在早代不宜进行严格的直接选择。株高、每穗小穗数、最大分蘖数、穗粒数、穗长、抽穗度、旗叶面积、穗粒重与百粒重的广义遗传力均在 80 %以上 ,可根据育种目标对上述遗传力较高的性状进行直接选择  相似文献   

11.
13个玉米自交系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丹东农业科学院选育的10个自交系及国内3个主要自交系,采用按NC11(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对组配40个杂交种进行配合力分析,并估算其遗传参数。结果表明:DY-7、DY-1、DF.2和DF-1是GCA效应值表现优良的自交系。并筛选出高产组合DY.5×DF-2、DY-7×DF-1、DY-7×昌7—2;穗长、穗粗、穗行数、百粒重、株高、穗位等性状可以进行早代选择。产量、出籽率、行粒数,不宜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主要对8个含非洲血缘的玉米杂交种主要穗部性状与其单株产量之间了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相关分析表明,各穗部性状与单株产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关系由大到小依次为百粒重、行粒数、穗长、穗行数、穗粗。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穗部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相对重要性依次为百粒重、穗长、穗行数、穗粗、行粒数。因此,为了获得含非洲血缘的高产玉米杂交种,应着重选择百粒重较大、穗长较长和穗行数较多的基因型,而对于穗粗和行粒数的选择标准可以放宽。  相似文献   

13.
对盐碱地上大麦双列杂交组合进行的双列分析表明:穗长,抽穗期及百粒重表现超显性,穗长,百粒重显性指向增效,抽穗期显性指向减效;单株穗数,总小穗数,株高及最大分蘖数表现产中分显性,显性指向增效;单株产量,穗粒数,抽穗度,旗叶面积及穗粒重表现部分显性,显性指向减效,单株产量,抽穗期及单株穗数的广义遗传力在70%-80%之间,遗传力属中等水平,对这些性状在早代不宜进行严格的直接,株高,每穗小穗数,最大分蘖数,穗粒数,穗长,抽穗度,旗叶面积,穗粒重百粒重的广义遗传力均在80%以上,可根据育种目标对上述遗传力较高的性状进行直接选择。  相似文献   

14.
曾军 《北方水稻》2013,(6):13-16,30
以辽宁省2005年~2011年审定的部分水稻品种为材料,依据产量水平将69个水稻品种划分为高产、中产、低产3个产量类型,研究辽宁省水稻品种产量结构特征,比较了不同产量类型品种产量性状变化。表明,有效穗数、总粒数、千粒重是影响水稻产量表现的最主要的性状因子。高产类型品种在有效穗数、总粒数上处于中高值的比例较高,同时,在性状组合上性状间尤其是在有效穗数和总粒数的结合上表现协调,产量结构运筹上较为合理。水稻品种要获得650 kg/667 m2以上产量的产量结构参数为:有效穗数15个/穴、总粒数125粒/穗,结实率85%左右,千粒重25 g左右。  相似文献   

15.
旱稻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义遗传力、遗传相关、遗传进度和选择指数等几个方面,分析了57份旱稻品种的株高、有效穗数、主穗长度、主穗粒数、千粒重、单株粒重和剑叶长/宽7个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潜力和选择效果.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剑叶长/宽、单株粒数、主穗长度、千粒重的广义遗传力较高,有效穗数、单株粒重的广义遗传力偏低;单株粒数、单株粒重、有效穗数3个主要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变幅较大,在该群体中对这3个性状进行选择的潜力较大;产量性状中的单株粒数和千粒重与单株粒重本身均有一定的遗传潜力,预期遗传进度也较大,特别是单株粒数的预期遗传进度较大;单株粒重与单株粒数、千粒重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遗传正相关,主穗长度与有效穗数间存在极显著的遗传负相关,因此可以通过提高单株粒数和千粒重来间断增加单株产量;用单株粒重与单株粒数、千粒重和有效穗数构成的选择指数进行综合选择,相对效率高达219.34%,比直接选择单株粒重提高了119.34%,显著高于对单株粒重的直接选择,因此采用这个指数对单株粒重进行间接选择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6.
采用NCⅡ杂交设计,对六棱大麦9个性状进行遗传研究,估算了F2代杂种优势和亲子相关。结果表明:株粒数、株粒重、有效穗数F1代杂种优势较高,F2代优势衰退缓慢,而穗长、小穗排数、千粒重、穗粒重衰退较快。株粒数、株粒重、株高的亲子相关不显著,F2代的小穗排数、千粒重、穗粒数、穗粒重与亲本和F1代相关均达显著和极显著,从而可根据后代的优势和相关表现来选配亲本。通过性状间的相关分析表明,在进行丰产育种时,应着重对有效穗数和穗粒数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7.
灰色关联度分析在玉米组合鉴定试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玉米组合鉴定试验中主要参试品种的产量、株高、穗位高、茎粗、穗长、穗粗、轴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出籽率和单株粒重等性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产量与各性状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单株粒重>穗粗>出籽率>轴粗>茎粗>千粒重>穗行数>行粒数>穗长>株高>穗位高>秃尖长。因此,在玉米组合鉴定试验中,要注重选择单株粒重高、穗比较粗、出籽率比较高和茎比较粗的品种,而对于株高、穗位高和秃尖长可适当放宽要求。  相似文献   

18.
糯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采用通径分析的方法,二年中研究了38个糯玉米杂交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与籽粒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穗粒数和百粒重对单株产量至关重要,其次是出籽率和灌浆日数,株高、穗位和穗粗对产量作用不大.因此认为,通过对穗粒数和百粒重的选择,有助于高产糯玉米杂交种的培育,加强灌浆期的管理,可以提高单株产量.  相似文献   

19.
水稻穿梭育种的选择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中国水稻研究所和国际水稻研究所间穿梭育种各世代材料性状的表现和相关,明确了水稻穿梭育种的有效性。穿梭育种材料在中国杭州种植时, 生育期较长,植株较高,有效穗数较少。杂种上下代性状均达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在中国杭州和菲律宾洛斯巴尼奥斯两个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对水稻性状特别是直链淀粉含量、粒重. 株高、生育期和褐稻虱抗性等的选择是可靠的,对单株产量则应通过每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数进行间接选择, 应注重对大穗型或穗重与穗数兼顾型材料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杂交粳稻产量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995~1997 年度江苏省杂交中粳稻区试组合的产量性状分析,结果表明: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间存在较复杂的相关。就产量构成三因素而言,与产量相关程度顺序为千粒重> 穗数> 每穗实粒数,直接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每穗实粒数> 千粒重> 穗数。高产育种应着重于每穗实粒数的提高,即选育穗型较大,结实率较高的组合较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