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巢性是家禽进行繁殖必不可少的行为,对家禽的繁殖能力有很大影响。家禽就巢性作为一个低遗传力性状,其受环境、内分泌及遗传3种因素调控。其中环境因素中光照、温度、饲养管理模式等都对家禽就巢性具有显著影响。与禽类就巢性密切相关的繁殖内分泌激素主要包括: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催乳素(PRL)、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素(LH)、孕酮(P4)和雌二醇(E2)。遗传是家禽就巢性的决定因素,就巢性候选基因研究主要基于内分泌研究中的相关繁殖激素。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发展,大量就巢性相关新基因被证实,为就巢性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家禽就巢性的遗传调控机制仍不清楚,开展就巢性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将极大地提高家禽产蛋性能,促进优良地方禽类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作者对环境、内分泌和遗传控制就巢行为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对禽类就巢行为的发生和调控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就巢性是家禽进行繁殖必不可少的行为,对家禽的繁殖能力有很大影响。家禽就巢性作为一个低遗传力性状,其受环境、内分泌及遗传3种因素调控。其中环境因素中光照、温度、饲养管理模式等都对家禽就巢性具有显著影响。与禽类就巢性密切相关的繁殖内分泌激素主要包括: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催乳素(PRL)、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素(LH)、孕酮(P4)和雌二醇(E2)。遗传是家禽就巢性的决定因素,就巢性候选基因研究主要基于内分泌研究中的相关繁殖激素。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发展,大量就巢性相关新基因被证实,为就巢性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家禽就巢性的遗传调控机制仍不清楚,开展就巢性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将极大地提高家禽产蛋性能,促进优良地方禽类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作者对环境、内分泌和遗传控制就巢行为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对禽类就巢行为的发生和调控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家禽卵泡发育质量对其繁殖性能有着重要影响,日粮能量是影响家禽卵泡发育的重要因素。日粮能量可能通过影响家禽相关生殖激素及受体基因表达、激素因子和其他相关蛋白表达等来调控家禽卵泡发育。本文简要综述了家禽卵泡发育的特点、日粮能量对家禽卵泡发育的影响及其可能调控机制,为全面认识家禽营养、家禽繁殖及深入研究营养水平对家禽繁殖性能的影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家畜繁殖性状主要受生殖内分泌激素的调节,生殖内分泌激素可以作为研究产仔数的候选基因。本文主要综述了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卵泡刺激素和促黄体素及其受体基因的多态性与家畜产仔数相关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家畜产仔数标记辅助选择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生殖激素对于家禽卵泡发育、排卵、受精等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家禽生殖激素通过与其受体的结合,在家禽生长发育和生殖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禽类卵巢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n RHR)、促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促黄体激素受体(LHR)、雌激素受体(ER)、孕酮受体(PR)和雄激素受体(AR)等六种主要生殖激素受体的结构、分布和生理功能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希望给家禽生产与繁殖的研究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家禽繁殖性状由复杂的基因网络调控,繁殖力水平的高低是多个相关基因共同表达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受多种外源因素介导分子信号所影响。文章对家禽繁殖性状相关功能基因、调控繁殖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以及外源环境影响表型性状的表观遗传机制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家禽繁殖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本文回顾了近二十年来催乳素在调控家禽繁殖活动方面的研究进展,这些进展包括催乳素分泌的神经内分泌调控机制,催乳素促进就巢发生和抑制产蛋的下丘脑和垂体的中枢内分泌调控机制,以及促进家禽繁殖产蛋的卵泡局部调控机制。催乳素对禽(鸟)类季节性繁殖的调控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依赖年度光照变化调控季节性繁殖的家禽,其年度季节性繁殖周期的形成也是由催乳素和促性腺激素LH分泌的交替消长调控,而对于某些依赖温度而非光照调控的鸟类,催乳素而非LH是启动和终止繁殖季节的主要因素。从催乳素具有抑制和促进禽(鸟)类繁殖产蛋性能的双重调控作用来看,对催乳素作为研究对象而开展的家禽产蛋性能的遗传基础和基因聚合选育研究,还需要继续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维生素E作为饲料添加剂在畜牧业中的利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从维生素E对家禽产蛋、受精、孵化、精液品质、生殖器官及生殖激素分泌方面的影响作综述,旨在为维生素E对家禽繁殖机能影响的探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褪黑素(MT)是由松果体分泌的一类吲哚胺,是将光周期与生殖活动协同起来的重要信号。昼夜节律生物钟-视交叉上核(SCN)能够响应光周期信号的变化,引发MT节律性分泌,并通过传递到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A)调节促卵泡激素(FSH)和促黄体素(LH)等激素的释放,从而调控哺乳动物的季节性繁殖。此外,哺乳动物的节律性生殖还受一些与繁殖相关基因的调控。本文对AANAT/HIOMT基因、TSHB/DIO2/DIO3基因、Kiss-1/GPR54基因、RFRP基因及褪黑激素受体(MTNR)基因与动物季节性繁殖的关系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张谊 《中国畜牧兽医》2015,42(7):1836-1841
近二十年来的研究发现,瘦素除了参与哺乳动物摄食及能量代谢平衡过程的调节外,还作为一种代谢信号,通过作用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胎盘和子宫等来调控哺乳动物的繁殖过程。瘦素基因不仅是研究家畜生长发育、肉质等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而且由于瘦素在调控哺乳动物胚胎附植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它也是研究家畜多胎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之一。研究瘦素及其受体基因的功能及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文章主要就瘦素对哺乳动物初情期的启动、生殖器官及性腺的发育、生殖激素的分泌、胚胎附植等繁殖活动的调控,以及性别与年龄、妊娠与哺乳、繁殖节律等对瘦素分泌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繁殖性状是牛(Bos taurus)重要的经济性状,与生产成本、经济效益密切相关。繁殖相关的主要性状包含精液品质、卵泡发生、排卵、胚胎发育、产犊难易、产犊间隔等,其表现通常受到基因的严格调控。对繁殖性状的重要基因功能深入挖掘和筛选对于牛的改良和选育、提高生产性能、节约生产成本至关重要。文章介绍了国内外关于牛繁殖性状基因的研究进展,如促黄体素受体(luteinizing hormone receptor,LHR)及牛精子鞭毛2(sperm flagella 2,SPEF2)与精液品质相关,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促卵泡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促黄体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及抗缪勒氏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骨形态发生蛋白15(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5,BMP15)、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9,GDF9)与卵泡发生、排卵相关,JY-1、尾型同源框2(caudal type homeobox 2,CDX2)及冠毛素2(pappalysin 2,PAPP-A2)与早期胚胎发育及产犊难易相关,唾液酸结合Ig样凝集素5(sialic acid binding Ig like lectin 5,SIGLEC5)、CX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1(C-X-C motif chemokine receptor 1,CXCR1)及叉头转录因子O1(forkhead box O1,FoxO1)与产犊间隔相关,作者通过综述以上重要繁殖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介绍了这些繁殖性状重要基因对牛生产性能的影响,以期为牛繁殖性状相关调控基因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通过在饲粮中添加维生素与矿物质、调整饲粮能量蛋白质水平,旨在研究其对浙东白鹅母鹅繁殖性能、血液生殖激素浓度和生殖轴相关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选择138只月龄相近的浙东白鹅种母鹅,按体重相近原则分为3组,分别饲喂不同的饲粮,试验期150 d,测定繁殖性能(平均产蛋数、平均蛋重、受精率和孵化率)、血液生殖激素[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孕酮(P4)、雌二醇(E2)、催乳素(PRL)]浓度和生殖轴相关基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卵泡刺激素-β(FSHβ)、雌激素受体1(ESR1)、雌激素受体2(ESR2)、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催乳素(PRL)、催乳素受体(PRLR)] mRNA相对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添加维生素与矿物质可显著提高浙东白鹅母鹅第1产蛋周期平均蛋重和受精率(P<0.05);提高第2产蛋周期内血液FSH和P4的浓度,降低LH浓度,改变E2、P4和PRL浓度波动(P<0.05);下调下丘脑PRLR、垂体PRL和卵巢PRLR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上调卵巢ESR2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2)调整饲粮能量蛋白质水平可显著提高浙东白鹅母鹅第2产蛋周期平均蛋重(P<0.05);提高浙东白鹅第2产蛋周期内血液LH浓度,降低FSH浓度,改变E2和P4浓度波动(P<0.05);上调下丘脑GnRH、垂体PRL和PRLR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下调卵巢FSHR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由此得出,添加维生素与矿物质、调整饲粮能量蛋白质水平可通过影响产蛋周期内部分血液生殖激素浓度和波动,局部调节生殖轴相关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改善浙东白鹅母鹅的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13.
睾丸的主要功能是制造精子,而睾丸中生殖激素与其受体的结合又影响着精子的发生和成熟,因此家禽睾丸中生殖激素受体的研究对提高其受精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阐述四类生殖激素受体——促卵泡激素受体、促黄体激素受体、雄激素受体和雌激素受体的研究进展,为提高家禽繁殖力,推进家禽养殖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鸡的繁殖性能是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性状,是鸡的重要经济性状之一,受多基因效应的影响,许多候选基因都与繁殖性能有密切关系。本文通过分析激素受体类基因、CRBPs基因家族、VLDLR基因、影响骨发育类蛋白基因、调控肌肉生长类激素基因与鸡繁殖性能的相关性,为加速鸡繁殖性能的改良进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繁殖性状是用于衡量家禽生产性能高低的最主要经济性状之一。但由于家禽繁殖性状是受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遗传、营养、环境、疾病等,遗传力较低,常规的育种方案已经使家禽的生产性能几乎达到了极限,遗传进展缓慢,现行的育种措施又很难有突破性进展。近期,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繁殖性状的主效基因、侯选基因及有关遗传标记,一开始就引起了广大研究者们的极大兴趣。研究人员分离了大量与繁殖性状相关的侯选基因,并对其结构、功能、表达及控制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迄今为止,报道得较多影响家禽繁殖性状的侯选基因有:矮小基因(dw)、裸颈基因(Na)、催乳素(PRL)、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基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基因等。本文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就影响家禽繁殖性状的主效基因或可能的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加以阐述,为今后家禽育种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1矮小基因(dw)鸡性连锁矮小基因(sex-linked dwarf gene,简称dw基因),来源于自然鸡群中的突变个体。至今,在鸡中已发现8种矮小基因,其中dw基因是已知的唯一对鸡体健康无害,而对人类有利的隐性突...  相似文献   

16.
繁殖性状是畜禽的重要生产性能之一,直接影响养殖成本与经济效益。与繁殖相关的性状通常受基因调控,其中Smads基因对繁殖性状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Smads基因编码的Smads蛋白是TGF-β超家族中重要的调节因子,也是TGF-β/Smad信号通路中将信号传递至细胞核内的关键信号分子。Smads基因参与调节颗粒细胞的增殖、凋亡等过程,并且调控畜禽卵巢的功能、卵泡的生长发育及激素的合成分泌,从而影响畜禽的繁殖性状。文章介绍了Smads基因的结构和生物学作用,并综述了Smads基因对畜禽繁殖性状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研究Smads基因对繁殖性状的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家禽卵泡闭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禽卵泡闭锁是繁殖过程中重要生理现象,也是一种多因素调控的选择性细胞凋亡过程。研究卵泡的闭锁可以为家禽繁殖性能提高提供理论依据。对家禽的卵泡颗粒细胞凋亡与卵泡闭锁、激素对颗粒细胞凋亡的影响、颗粒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mi RNAs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前,鹅繁殖性能普遍较低,大多数鹅品种年产蛋量20~40枚,严重阻碍其产业化发展。较强的就巢性是导致其繁殖性能低的重要原因。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家禽就巢行为的发生与维持是由遗传、环境和机体内分泌激素共同控制的。但是,家禽就巢主要受几种激素调控。众多研究结果表明,催乳素(prolactin,PRL)是家禽重要的生殖激素,血浆中高水平的PRL诱导和维持家禽就巢,活性血管肠肽(vos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是PRL分泌因子,不但能促进垂体细胞分泌PRL,且还在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opamine,DA)调节PRL分泌中发挥中枢作用。因此,VIP在家禽就巢内分泌调控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家禽的卵泡选择使卵巢中一部分卵泡进入等级卵泡序列,获得快速生长和分化的机会。卵泡选择的正常进行和等级卵泡次序性对维持家禽的正常排卵和产蛋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卵泡选择具有决定作用的颗粒细胞在各种调控因子的作用下,通过复杂的基因调控网络影响卵泡的成熟和排卵。本文在介绍家禽卵巢中卵泡发育和卵泡选择基本过程的基础上,主要综述了颗粒细胞受各种激素和生长因子调控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研究家禽卵泡选择的机制以及提高家禽繁殖性能的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促黄体素受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促黄体素 (L uteinizing hormone re-cepter,L HR)是哺乳动物生殖调控的重要激素 ,生理作用是通过其受体介导的。近几年来 ,L HR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文章对 L HR结构、受体的配体结合域、激素 -受体相互作用、信号转导与 G蛋白偶联、受体糖基化及脱敏、受体基因结构与调节、受体表达及受体突变对生殖机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以促进 L HR在生殖调控和疾病治疗中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