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摘要 针对我县稻茬小麦种植现状,主要从选择优良品种、确定适宜播种量、抢茬早播、提高耕播质量、科学施肥、冻害预防及补救、合理灌排、应用生长调节剂、病虫害综合防治、适时杂草防除等方面介绍了稻茬小麦高产抗逆高效栽培技术,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涟水县稻茬小麦生产现状及高产抗逆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针对涟水县稻茬小麦生产现状,主要从茬口、效益、基础设施、品种杂及种植管理粗放等方面总结了涟水县稻茬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抢茬早播、推广应用生长调节剂、稻草覆盖、科学高效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方面介绍了稻茬小麦高产抗逆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对小麦新品系皖9231 8 特征、特性作了系统观察,并对其在沿淮地区作稻茬麦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稻茬麦品种的选育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茬麦在我省分布范围极广,自北部沿淮到中部江淮之间,直到南部沿江江南都有种植,其中尤以沿淮和江淮之间一季中稻区的栽培面积最大,沿江和江南的栽培面积相对较小.总的播种面积几近小麦栽培面积的三分之一,所以,提高稻茬麦的产量和品质在小麦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稻茬麦的产量一般较旱地麦为低,低产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从总的情况看,其产量的高低,主要是受当地自然条件、品种特性和栽培技术三者所共同制约.近年来各地的实践表明,选用早熟、耐湿、抗病高产小麦品种是提高稻茬麦产量的关键,而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在稻茬麦区,尤其在江淮及沿江江南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沿淮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沿淮地区小麦以稻茬麦为主.多年"稻→麦→稻→麦"的生产模式,形成了稻茬麦独有的生产特点,即稻茬麦田块排水性差、土壤质地粘重、难耕难耙、适耕期短、整地质量差,难于精耕细作,不利于培育壮苗夺高产等.本人通过多年生产实践,获得了沿淮稻茬麦产6750kg/hm2以上的高产栽培经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采用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秸秆还田小麦高产高效技术、晚播独秆栽培技术、撒播小麦抗逆高产栽培技术等4种麦作方式,分析不同麦作方式下小麦的生育特征、产量及抗倒能力,结果表明:同一小麦品种采用不同麦作方式,全生育期、总叶片数等除晚播独秆栽培技术较短(少)外,其他3种方式基本一致;产量及单茎抗倒力矩均表现为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秸秆还田小麦高产高效技术撒播小麦抗逆高产栽培技术晚播独秆栽培技术。因此,采用当前农业生产上提出的超高产栽培技术能够获得高产稳产,是江苏中部地区稻茬麦栽培主推的种植技术。但综合考虑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改良土壤、增加有机质等因素,秸秆还田小麦高产高效技术因也能保持相对较高的产量水平,是当前稻茬麦生产中同步推行的麦作技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针对五图河农场稻茬小麦的生产现状,总结了茬口迟、适耕性差、灾害频发、种植粗放、品种繁杂等高产的障碍因素,提出了抢茬早播、机械匀播、选用合适品种、高效调肥、抗逆应变等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正>阜阳市沿淮颍上、阜南等地常年种植稻茬麦面积90万亩上下,占当地小麦种植面积的一半。由于耕作粗放、栽培技术落后、管理跟不上等原因,生产水平一直较低,平均亩产长期徘徊在300千克以下,遇有灾害年份仅有200千克上下,是制约全市小麦均衡增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笔者通过近年来对稻茬麦生产的调查研究认为,要改变稻茬麦生产现状,尽快把单产水平搞上去,必须采取以下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9.
发挥稻茬小麦高产潜力,对实现江淮地区水稻—小麦周年均衡增产、资源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江淮地区稻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用、群体质量指标、秸秆还田、科学施肥、整地、播种、水分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等方面内容,以期为江淮地区稻茬小麦高产栽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为了便于秸秆禁烧工作开展,防止前茬水稻秸秆全量还田种植小麦后易出现的缺苗、断垄、小苗吊死等现象,针对江苏省沛县稻草秸秆还田后种植小麦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秸秆还田的深度、小麦品种、播种方式、播种量、施肥等技术方面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并对稻茬麦栽培技术进行集成示范,摸索出适合沛县地区的晚播独杆麦高产栽培技术,并在生产上取得显著成效,为类似生产区域的稻茬麦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沿淮地区高温热害分布特征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德花  蒋跃林  杨太明  陈金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680-9682,9716
[目的]研究沿淮地区高温热害分布特征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沿淮10个站1965~2009年气象资料和1967~2006年安徽一季中稻产量资料,分析沿淮夏季高温天气发生特征和高温热害强度;在前人提出的水稻高温热害指标的基础上,以沿淮地区水稻典型种植区域长丰县为代表,结合历史产量资料对长丰高温热害产量灾损率风险进行分析。[结果]沿淮高温天气发生频繁,高温热害自西向东呈"N"字形走向,位于沿淮中部的淮南、蚌埠高温天气发生频次较多,与皖南山区毗邻的霍邱、寿县较少,发生时段多集中于梅雨过后的7月中下旬~8月上旬,此时正值一季中稻孕穗抽穗开花期,对水稻产量影响明显。沿淮长丰县一季中稻产量随着高温热害持续时间的增加灾损率不断加大,但其发生概率减小,高温热害灾损率频发的强度等级主要集中在I级和Ⅱ级。水稻生殖生长阶段高温热害持续时间越长,灾害损失率越大,但其相应发生的概率较小,反之亦然。[结论]该研究为高温灾害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凤台县稻茬麦超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496-17497,17533
从凤台县稻茬麦生产的实际出发,分析沿淮稻茬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小麦生产环节品种选择、科学施肥、病虫防治、化学除草、降温防渍、减灾避灾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3.
泉糯669是2019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中粳糯水稻新品种,适宜在安徽省一季中粳稻区推广种植,具有早熟、高产、优质等特点。该品种全生育期较皖稻68早熟8-10天,解决了沿淮地区稻麦茬口紧张问题,为稻麦周年丰产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重点阐述该品种选育、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以武运粳7号为材料,研究超高茬麦田套稻与常规育秧不同带蘖秧苗的素质。结果表明,超高茬麦田套稻秧苗分蘖发生快、成穗数多、干物质积累量大,产量比常规育秧单茎苗高,与带3蘖的壮苗产量无明显差异,且具旱育秧及免耕田条件下秧苗根系活力强的优势,表明超高茬麦田套稻小麦让茬时黄瘦的单茎苗不是弱苗,是增产潜力大的秧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武运粳30号机插高产栽培技术,为其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总结2012、2013年试验的基础上,从提出高产技术指标、实施具体的栽培措施、试验结果3个方面进行分析,最终提出武运粳30号机插高产栽培技术。[结果]武运粳30号是2014年江苏省新审定的早熟晚粳新品种,具有穗型大、米饭食味品质优等特点。在麦茬或油菜茬中等偏上地力上,培育壮秧,高质量移栽;施纯氮292.5 kg/hm2左右,基蘖肥∶穗肥=5∶5;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1个叶位够苗,茎蘖数达到穗数的70%~80%时及时自然断水搁田,把拔节期高峰苗控制在345万~375万株/hm2,使茎蘖成穗率达75%以上。[结论]武运粳30号是一个极具产量潜力的大穗型早熟晚粳新品种,适宜在江苏省沿江和苏南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从生育期来看,也同时适合安徽皖南和沿江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6.
高产晚粳"宣粳9397"优质高效种植规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009-5010
[目的]实现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和促进成果转化目标。[方法]研究双晚移栽或麦茬直播宣粳9397的综合表现和高产策略。[结果]提出应用"掌握品种特性,加快原种扩繁,优化栽培措施,制定技术规程"等举措。[结论]优质高效种植规程可提高宣粳9397的产量与质量。  相似文献   

17.
针对河南省沿黄稻麦轮作区近年土壤培肥和水肥运筹中的问题,提出实现稻麦持续均衡高产应采取的技术对策:(1)对症下药,消除障碍稻麦生育的主要土壤因子,培育持续均衡高产所必需的土壤;(2)组装现有土肥成果,配合稻麦栽培、植保等相关学科,加强技术示范和推广;(3)开展稻麦轮作区土壤培肥与均衡高产施肥和节水管理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历史气象资料分析,揭示安徽省夏季高温发生规律及对一季稻生长的影响,为水稻高温热害的防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气象地面观测资料、农作物发育期观测资料及产量结构资料为基本数据源,分析安徽省近50年来夏季高温发生规律及分布特征。针对典型年夏季高温发生特点,结合一季稻所处发育期的温度适宜指标和高温危害指标,简要分析安徽夏季高温热害对一季稻水稻生长发育的危害和对产量的影响。[结果]安徽省高温热害持续的时间与出现频次都是沿江高于江淮之间,江淮之间高于沿淮。安徽夏季高温发生时段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水稻抽穗扬花期遇到高温热害,可导致空壳率、秕谷率增加,千粒重下降。[结论]安徽省江淮地区高温热害的主要发生时段与一季稻抽穗扬花期基本吻合,可通过推迟栽插期来避免一季稻遭受高温热害。  相似文献   

19.
沿淮地区小麦生产机械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沿淮地区是安徽省小麦主产区,原有小麦生产机具已成为高产增效的技术瓶颈。应用新技术、新机具及新耕作工艺达到优质增产和农民增收,推进现代化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0.
杨书运  严平  钱坤  江波  张鑫童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433-8434
[目的]确定安徽沿淮地区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精准播种期。[方法]利用气象资料,结合冬小麦高产播种要求,对安徽省沿淮地区的冬小麦精准播期的可预测性进行研究。[结果]该地区适宜播期呈推迟趋势,每10年变化率约1.75 d,气候变暖是播期推迟的根本原因;播期在年际之间存在较大波动,非规律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播期波动的主要原因;温度变化的规律性和后效性使冬小麦的播期具有可预报性。认为沿淮地区宜选用10月15日以后5 d滑动平均温度首次降到17℃以下作为冬小麦适宜播种指标;常规气象预报具有的较高的准确性可以实现冬小麦精准播期的预报。[结论]该研究可为安徽沿淮地区冬小麦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