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傅金锋  宗亚芳 《种子》1998,(1):29-31
本试验采用4个不同特点的小麦品种组成单作、双作、三作和四作群体,研究了它们冠层中的气象因子和群体产量表现及气象因子与群体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混作产量都高于其组份品种单作的平均产量,最高增产达15%,混作成员单作的生产力水平越高,则它们混作的群体产量越高。气象因子中光与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群体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光强在各处理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中部光强与小区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混作可使群体结构得到改善,例二叶和倒三叶光合效率提高,此为混作增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以基因型不同、表现型有一定差异的玉米单交种组成两个混作群体.对混作与单作群体的产量、群体结构、生理指标、田间小气候等因素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合理混作增产效果显著.混作增产的机理主要在于群体结构的改善和品种间的差异互补.混作群体的立体式结构即凹凸式冠层使群体受光面积增加,冠层内光照增强、通气性改善、CO2浓度提高,在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等方面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为群体增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油菜与紫云英混作系统的密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菜和紫云英混作,在相同的土壤肥力环境条件下进行试验,研究油菜和紫云英混种的7个不同用种量(即混作密度)对油菜植株干物质积累、分枝特性以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油菜2·1kg/hm2,紫云英6·75kg/hm2混作散播为较适宜的混作种植密度。在这种组合密度下既可以获得较高的油菜产量和紫云英产量,还能为后茬作物增产提供较高的土壤肥力,为实现持续增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水稻沼液不同时间浸种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用沼液不同时间浸种试验结果表明:处理C产量最高,单产达566·7kg/667m2,产量居第1位,比对照增产80kg,增幅14·1%;处理B单产536·7kg/667m2,产量居第2位,比对照增产50kg,增幅9·3%;处理D单产516·7kg/667m2,产量居第3位,比对照增产30kg,增幅5·8%;处理A单产达503·3kg/667m2,产量居第4位,比对照增产16·6kg,增幅3·3%。由此可看出,对于中晚熟水稻,用沼液最佳浸种时间为36h。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化学氮肥减量配施条件下双季稻田较优的绿肥混作方式,以早稻品种中早39和晚稻品种泰优390为材料,于2016-2017年采用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绿肥混作方式(紫云英单作,AS;紫云英与满园花混作,AR;紫云英与黑麦草混作,AL;紫云英与满园花与黑麦草混作,ARL;冬闲处理,CK)与氮肥减量配施对双季早、晚稻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绿肥还田处理绿肥替代化肥氮比例,2016年为28. 98%~39. 68%,2017年为30. 55%~39. 47%,以AS处理较大,AL处理最低。绿肥替代部分基施化肥对水稻分蘖动态无显著影响,但各绿肥还田处理均有较好的增产效果,不同模式间差异明显,2016年早、晚稻均以AS处理增产效果最好(分别较CK增产7. 3%和8. 5%),其次是AR处理(分别较CK增产6. 0%和7. 1%); 2017年早、晚稻均以AR处理增产效果最好(分别较CK增产7. 2%和5. 5%),其次是AS处理(分别较CK增产5. 5%和4. 7%)。绿肥替代部分基施化肥有利于提高水稻灌浆期叶面积指数、叶片SPAD值与干物质积累量,进而提高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各处理在年际间有一定差异,但一般以AS和AR处理表现较好。可见,绿肥替代部分基施化学氮肥有利于提高双季稻产量,且以紫云英单作和紫云英+满园花混作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灌水量对北疆棉花增效缩节胺化学封顶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在不同灌水量条件下研究增效缩节胺(1,1-dimethyl-piperidinium chloride,缓释型水乳剂,简称DPC+)对棉花化学封顶的效应,为完善新疆棉花化学封顶技术提供依据。【方法】以早熟陆地棉品种新陆早53号为材料,设置不同的灌水量(3000,4800,6600 m3·hm~(-2))和DPC+剂量(450,750,1050 m L·hm~(-2)),测定棉花农艺性状、生理特性及产量和品质等指标。【结果】棉花株高和单株果枝数随DPC+剂量的增加而下降,低(450m L·hm~(-2))、中(750 m L·hm~(-2))、高剂量(1050 m L·hm~(-2))DPC+处理的株高和单株果枝分别比人工打顶增加9.4cm和4.8个,6.2 cm和3.9个,2.2 cm和2.6个。中等灌水量(4800 m3·hm~(-2))下棉花产量最高,比低灌水量(3000m3·hm~(-2))处理增产20%左右,比高灌水量(6600 m3·hm~(-2))处理增产5%左右。低、中、高灌水量下,分别以低、中、高剂量DPC+的产量最高,一般较人工打顶提高5%~10%。低灌水量下低剂量DPC+处理主要依靠较大的群体生物量获得相对较高的产量,高灌水量下高剂量DPC+处理主要依靠较高的产量器官干物质分配率获得相对较高的产量,而中等灌水量下中等剂量DPC+处理的产量在所有处理中最高,得益于比较适宜的冠层生产能力和合理的干物质分配能力。【结论】灌水量需要与DPC+剂量互相配合,在增加群体物质生产能力的同时保障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协调,这是提高棉花DPC+化学封顶技术成功率的关键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以高粱品种克杂15号和克杂19号为试验材料,共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常规化肥(CK)、生物复混肥(B1)、缓释肥(B2)和复合肥(B3),4种肥料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研究不同肥料对极早熟高粱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品种各处理产量均表现为B2和B3处理显著高于CK和B1;B2和B3处理穗粒数较CK增加约3%,达到了显著水平;B2和B3处理显著增加了株高与穗柄长,株高增长5.5~7.5cm,穗柄长增长3.1~5.7cm;B2和B3处理在生育后期仍有较高的叶绿素相对含量;B2和B3较CK显著提高了籽粒容重和淀粉含量,B1处理较CK显著提高了籽粒中蛋白质含量。综合分析表明,缓释肥(B2)和复合肥(B3)是最佳处理,与常规化肥(CK)处理相比,二者可以明显提高高粱产量,其中克杂15号的产量在7700kg/hm2左右,增产幅度3.19%~4.28%,克杂19号的产量在8000kg/hm2左右,增产幅度5.08%~5.95%,同时提高了高粱的容重,改善了农艺性状并保持了较好的产品品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红花地膜覆盖栽培 ,以不铺膜为对照 ,对红花田间出苗率、发育状况、产量性状以及经济效益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1)铺膜可使红花的田间出苗率提高 15 %左右 ,保苗株数提高 7%左右。 (2 )铺膜可使红花的各生育时期提前 ,干物质产量增加 4 9.15 %左右。 (3)铺膜可使子粒产量增产 5 1.6 %左右 ,花丝产量增产 30 .5 %左右。  相似文献   

9.
群体起点整齐度对水稻经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精量播种器播种和常规用手撒播两种不同播种方式,对7个杂交稻组合进行二因数裂区试验,结果表明群体的起点整齐度对经济产量有显著影响,播种器播种处理产量平均增产6·8%,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文章最后还对整齐度及竞争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整枝方式与种植密度对蒜套棉产量和品质的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棉花抗虫杂交种鲁棉研15号(F1)为材料,在鲁西南3个不同的地点,研究了整枝方式(去叶枝、留叶枝)与种植密度(2.7、3.3、3.9、4.5万株·hm-2)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整枝方式和种植密度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不显著,但对棉花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3.3万株·hm-2×留叶枝、2.7万株·hm-2×留叶枝和3.3万株·hm-2×去叶枝的组合比传统栽培(2.7万株·hm-2×去叶枝)分别增产20.4%、9.2%和10%,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合;生物产量分别提高了13.7%、27.8%和11.6%,而经济系数只降低了5.3%、11.5%和4.5%。在维持较高经济系数和铃重的基础上增加生物产量和铃数是该3个处理组合显著增产的原因,适当提高密度并配合简化整枝是实现蒜套棉高产高效的重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