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贵巧 《北方园艺》2006,(1):109-110
食用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近年来食用菌的栽培种类不断增多、栽培面积也不断扩大,但食用菌病虫害给食用菌生产蒙上了一层阴影,食用菌病虫害一旦发生,轻则减产30%~50%,重则绝收,尤其是虫害,个体小,危害隐蔽,一旦发现时,虫口密度较大,很难控制,为此我们对河北省邯郸地区的一些食用菌种植区,进行了病虫害调查,发现该地区,食用菌虫害中较难控制的是食用菌菇蚋,它繁殖力强,生长温度范围广,发生严重时一个菌袋有其幼虫几万条,并且它可侵害当地栽培的多种菇类,如平菇、白灵菇、灵芝、双孢菇等,为此我们对其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平菇是我国栽培量最大的食用菌[1]。平菇的主要栽培方式为塑料袋栽培,栽培设施为塑料大棚。长期栽培食用菌的大棚,易引起土壤中致病微生物种群的富集[2],同时虫口基数也在不断积聚、扩散,导致病虫害发生严重、平菇产量下降,影响栽培者效益。为了改善菇棚环境、提高栽培成功率,笔者采用平菇、玉米轮作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栽培者经济效益,也促进平菇栽培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现总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利用半地下简易塑料大棚,合理安排平菇与秀珍菇播种期,在平菇生长后期套种秀珍菇,同样秀珍菇的生长后期套种平菇,使同一菇棚在自然季节下能周年生长食用菌,实现了经济效益翻翻。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为中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循环农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平菇栽培周期短、见效快、栽培管理简单,近年来栽培规模逐渐扩大,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2017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为3712万t,产值2721.92亿元,其中全国平菇总产量546.39万t,较2016年增长1.54%。平菇主要以秋冬季栽培,冬、春两季出菇为主,北方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发生较少,进入春季,随着气温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测试了卡那霉素、头孢霉素、氨卞青霉素、潮霉素4种抗菌素对秀珍菇、平菇和杏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卡那霉素、头孢霉素、氨苄青霉素对3种食用菌菌丝生长及菌落形态基本没有影响,有些浓度处理对菌丝生长还具有微弱的促进作用。潮霉素对3种食用菌菌丝生长有很大的抑制作用,12.5mg/L的潮霉素能够完全抑制秀珍菇的菌丝生长,50mg/L的潮霉素能够完全抑制平菇和杏鲍菇菌丝的生长,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建立3种食用菌的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特别是本地八九月份主汛期常规露天蔬菜供应淡季,上市的应季蔬菜品种少、产量低,往往不能满足人们的菜篮子需求.为此,我们根据平菇生长的生物学特性,经过多次试验探索,克服夏季高温多湿、食用菌栽培的各种病虫害易发、栽培风险高等困难,成功总结出适合平菇越夏丰产栽培...  相似文献   

7.
正在北京地区,平菇是常规食用菌主栽品种之一,有较大的栽培面积,但在夏季,由于温度较高,病虫害较严重,栽培难度较大,加之单位产量降低,农户种植平菇积极性受到影响。为了在高温季节能够高效生产平菇,增加种植者经济效益,现将高温季节生产平菇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我们从1972年开始利用棉籽壳培养多种食用菌,特别是棉籽壳生料栽平菇,成本低、产量高、见效快、易管理,深受群众欢迎。为了提高生料栽培平菇的经济效益,现将我们在生产中常见的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9.
在食用菌工厂化栽培中,病虫害防控措施包括环境控制和栽培管理两方面。通过分析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环境特点,提出病虫害防控原则,并且从病虫害来源、传播途径、传染源消除、食用菌生长保护等方面阐述了具体的防控方法,以期为病虫害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平菇栽培中的污染防控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是平菇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随着平菇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病虫害问题日趋突出,已成为平菇高产、稳产的一种限制因素,很多的老菇区因此已经不敢再进行平菇的大量生产,给广大食用菌栽培者经济上造成了很大损失。笔者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的积累,对平菇栽培污染的原因和污染的控制方法进行了有意尝试,现报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