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1 毫秒
1.
刈割对羊茅黑麦草叶片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植物组织转化分析方法,研究在不同刈割开始时期和留茬高度对羊茅黑麦草叶片发生、伸长、枯萎和死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营养期以低茬刈割有利于羊茅黑麦草叶片的发生和生长,适合频繁强度利用.  相似文献   

2.
多年生黑麦草和高羊茅刈割后禾草群体再生动态的试验结果表明,在6种留茬高度之间一周干物质生长量无显著差异,两种草亦无显著差异,但9种不同刈割时间之间上述参数表现出显著差异,具有随刈割时间延长而降低的趋,多年生黑麦草的降低幅度大于高羊茅。据此。建议通过调节刈牧频率适当重刈和重牧,达到草地持续高效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刈割对羊茅黑麦草叶片组织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测定叶片组织转化分析方法,研究了在营养期或繁殖期开始以2、6、10和14cm留茬刈割度高,对羊茅黑麦叶片发生,伸长,枯萎和死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营养期以低茬刈割较为合理,可加快羊茅黑麦草叶片组织转化速率。  相似文献   

4.
不同刈割方式对苇状羊茅混播草地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不同刈割高度和不同留茬高度处理对优良混播组合“苇状羊茅 +多年生黑麦草 +扁穗雀麦+白三叶”人工草地进行了刈割利用试验 ,结果表明 :该混播组合人工草地刈割利用时以草层高度40cm、留茬高度 5cm效果最好 ,可最大限度地发挥该草的生产性能和延长利用期  相似文献   

5.
草种的选择     
种草的草种和品种应按利用形式(刈剂、放牧或刈割与放牧结合)来选定。刈割利用时,牧草的产量是最重要的。为此,要选高大直立型的和营养价值随时间变化小、收获适期长的草种,放牧利用时,应选定再生能力强、耐家畜践踏、适口性强的草种。一般地说,寒地型禾本科疏从性草(鸡脚草、(?)状羊茅等)适于刈割放牧,匐匍型草种(草地早熟禾,小糠草等)适于放牧;豆科的红三叶、苜蓿适于刈割;白三叶适于刈割、放牧;高燕麦草适于调制干草。暖地型的牧草适于刈割的有:象草、无芒虎尾草等;放牧用的有巴哈雀稗、毛花雀稗。  相似文献   

6.
施肥和刈割对混播草地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通过测定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羊茅Festuca ovina混播草地生物量,研究施肥和刈割对草地生物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随混播密度的增加,牧草生物量虽有所上升,但差异不显著;2)施肥显著提高了草地的生物量,而刈割降低了混播草地的产量,施肥和刈割间存在交互效应;3)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尽管垂穗披碱草在牧草中仍占绝大部分,但羊茅所占比例呈增加趋势,有利于群落的稳定;4)从获得最大牧草产量和保持群落稳定角度考虑,混播垂穗披碱草和羊茅草地应选择3 200粒/m2的密度,采取施肥的农艺措施,这样牧草产量可达3.8 t/hm2,杂草可控制在20%以内.  相似文献   

7.
刈割对混播当年生物量及再生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研究刈割对无芒雀麦 草原3号苜蓿草地的影响.结果表明:初次刈割时间和刈割次数对草地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在苜蓿盛花期、无芒雀麦孕穗期刈割,刈割两次,草地稳定性最好;刈割一次有利于苜蓿生长,但降低无芒雀麦的比例;刈割三次则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无芒雀麦在刈后15 d内再生速度最快,不受刈割期的影响,苜蓿再生草快速增长期与刈割期有关,在盛花期和结荚期刈割,株高快速增长期与无芒雀麦同步,再生速度也相似,在孕蕾期和盛花末期刈割,株高快速增长期出现在刈割后15~30 d内.  相似文献   

8.
刈割对羊茅黑麦草和无芒雀麦蘖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种群生命统计分析原理,进行了刈割对羊茅轩麦草和无芒雀麦蘖转化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羊茅黑草经元芒雀麦有较低的蘖死亡率和较高的蘖出现率,在营养期对刈 茅黑麦草优于繁殖期,应避免频繁强度利用元芒雀麦,羊茅黑草则适合频敏地强度与轻度结合刈牧。  相似文献   

9.
<正> 爱达荷羊茅(Festuca idhoensis)在8月下旬和10月中旬于两种水分条件下进行焚烧和刈割,试验地为细壤土,年降雨量大约30cm,其中60%集中在秋季和冬季。试验处理:留槎1cm刈割;刈割后灌水;焚烧;焚烧后灌水;和灌水后焚烧五种处理。结果表明,所有8月下旬处理的羊茅,损害程度均比10月中旬处理的大。焚烧前或焚烧后灌水对羊茅再生无有  相似文献   

10.
通过由刈割高度(留茬高度为5,10,15,20 cm)和刈割频率(1次性和每隔60,40和30 d刈割)组成的双因子试验,来研究不同刈割频率和刈割高度对地处温带的河南黄河滩区皇竹草的生长特点和生产性能的影响,以便解决该草在黄河滩区种植中存在的利用期短、产量低、品质差、易倒伏的难题。研究证明,刈割对皇竹草的生长和生产有显著的影响,1年多次刈割会降低茎叶比(S/L ratio)和叶面积指数(LAI),适度的刈割有利于提高鲜干比(F/D ratio)、单株分蘖数和生长速度,过频过低刈割(留茬高度为5 cm,每隔30 d刈割)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是能显著地提高鲜干比和单株分蘖数,能显著降低倒伏率;不利的方面是会显著降低皇竹草刈割后的再生速度,不利于饲草的生长和生产。试验证明,在中原地区种植皇竹草适宜每隔60 d刈割1次,一年刈割2次,留茬15~20 cm为宜,全年产草量为31.58~32.41 t DM/hm2,均显著地高于其他刈割组合,和一次性刈割相比,提高14.26%~17.34%(P<0.05),另外,适度刈割有利于减轻皇竹草的倒伏,减少收获中营养和能量的损失和浪费。总之,在河南黄河滩区种植皇竹草是非常必要,也是可行的,在科学种植,合理灌溉和及时施肥的基础上,保持合理刈割高度和适当的刈割次数是优化和协调生长和生产各指标的重要措施,减少不必要的产量和营养损失,有利于高产和稳产。  相似文献   

11.
影响牧草再生性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对影响牧草再生性的诸因素进行了分析,阐明了牧草再生性对刈割和放牧利用方式的响应,以及刈割和放牧后牧草体内贮藏的碳水化合物和氮素在再生中的变化规律及作用,为草地的放牧利用和刈割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加快我国农牧交错区“粮改饲”工作,提升饲草的产量和品质,借助公共信息平台,查阅国内外饲草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文献,分析了国内饲草生产现状、供需情况及应对措施。以粮改饲政策和饲草生产现状为依据,论述了发展优质饲草的必要性,提出了今后生产优质饲草的发展对策建议,为促进草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共赢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刈割次数对苜蓿相关表型性状与饲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选取4份苜蓿材料,设4次刈割处理,观察测试表型性状及干物质的变化动态,并用DPS7.05数据处理系统对各性状指标与饲草产量的关系进行计算分析,以探讨刈割次数对苜蓿表型性状及饲草产量的影响,为高效优质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刈割频度显著影响苜蓿越冬率(P<0.05),苜蓿株高、茎粗、茎叶比、分枝数等指标均随刈割次数增加呈明显降低趋势,其中WL525苜蓿首次刈割与其他3次刈割时的株高、茎粗均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茎叶比差异性不显著(P>0.05);而苜蓿饲草产量则随刈割次数增多而增加,与刈割1次的情况相比,WL525苜蓿刈割4次后产量增量最多,达1885kg/hm2;4次刈割后试验材料饲草总产量从高到底的次序依次为WL525>WL903>赛迪>惊喜。全部材料中与饲草产量关联度最大的指标为株高和茎粗,其中株高与惊喜苜蓿饲草产量的关联系数最大,达0.3751;茎粗与WL525苜蓿、WL903苜蓿饲草产量的关联系数最大,分别为0.2854、0.1944。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刈割株高对饲用苎麻(Boehmeria nivea)产量的影响,对饲料专用苎麻品种-‘中饲苎1号’进行了不同高度处理下的生长性能、产量和饲用品质变化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9月份之前,‘中饲苎1号’旺长期的生长速率高于苗期,且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风干物年产量和粗蛋白年产量随着刈割株高的增加而增加;饲用品质和叶茎比随着刈割株高增加而下降。综合试验期间的生长性能、产量和饲用品质,‘中饲苎1号’在湖南长沙地区一年内不同时间段的最佳刈割株高为:3月6日—4月20日阶段建议为125~135cm;4月21日—7月11日阶段建议为75~85cm;7月12日—8月27日阶段建议为85~95cm;8月28日—10月3日阶段建议为105~115cm。  相似文献   

15.
为了找到热研4号王草(Pennisrtum purpureumxp typhoidevm‘Reyan No.4’)在河南省黄河滩区营养和产量俱佳的刈割利用方式,从苗高80cm开始,在留茬15~20cm的情况下,采用每隔30d、40d、60d和全年1次性的刈割方式,研究不同刈割方式对王草生长、产量和营养水平的影响,为当地草食家畜的发展提供优质且稳定的饲草。研究表明:刈割会限制茎长,增加茎粗,有利于植株的分蘖及降低倒伏率;过频刈割会降低茎叶比(S/L ratio),叶面积指数(LAI)和生长速度,不利于饲草生产;适度的刈割有利于提高鲜干比(F/D ratio)、单株分蘖数和生长速度,有利于牧草的高产。另外,刈割次数对热研4号王草粗蛋白质和粗纤维含量有显著影响,而对粗脂肪、粗灰分和无氮浸出物含量影响不显著,多次刈割会提高粗蛋白质含量、降低粗纤维含量,每隔30d与40d刈割1次与1年仅割1次相比,粗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5.47%(P0.05)和2.80%,粗纤维含量分别降低6.67%(P0.05)和5.54%(P0.05),而每隔60d刈割1次和1年仅割1次相比,饲草营养没有显著差异。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每隔60d刈割1次,一年刈割2次,留茬15~20cm,牧草生长良好,粗蛋白质含量可达到13.01%,全年产草量达到29.83tDM·hm-2,均达到理想水平。  相似文献   

16.
麦类作物粮饲兼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粮饲兼用是指将营养期作物用于青绿饲草生产(放牧或刈割),待作物再生形成籽粒后收获籽粒的一种生产措施。这一措施已在全球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以麦类作物的粮饲兼用最为普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球普遍存在的饲草供应季节性不均衡与家畜需求相对稳定的矛盾,促进了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粮饲兼用的效益优势在于可确保作物籽粒生产的稳定,同时获取额外家畜生产收益。然而,不合理的粮饲兼用会导致饲草及籽粒的产量及品质均会受到影响,有必要开展相关研究以规范化粮饲兼用的应用模式。本文分析了麦类作物粮饲兼用的分布及其效益优势,深入分析了作物类型、播种时间及密度、水热条件等对粮饲兼用生产的影响,归纳得到如下4条技术要点。1)麦类作物可在分蘖期用于适度的利用,保留原有茎尖分生组织可维持籽粒生产的相对稳定。2)应优先选育冬性较强,早期生长缓慢,粮饲兼用不易破坏其茎尖分生组织且花期较晚的高秆品种用于粮饲兼用。3)粮饲兼用作物时,播种时间应提前2~4周,且需适当增加播种密度及提高底肥水平以增加饲草生产;为补偿饲草转移造成的氮亏缺,需在利用后适当添加氮肥以维持其籽粒生产。4)为保证粮饲兼用的效益优势,麦类作物粮饲兼用更适宜于在较湿润的地区(年降水量350~500 mm)开展。本文可为我国深入开展麦类作物粮饲兼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将进一步指导粮饲兼用措施的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7.
本规程规定了绿色富硒牧草饲料作物的生产基地环境、种植区域分布、生产管理、刈割利用、票证管理等内容,并制定了牧草饲料作物硒含量达到0.01~0.1mg/kg的产品标准.  相似文献   

18.
不同黑麦草品种生产性能比较与优势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系统了解不同黑麦草品种的生产性能,筛选出优势品种,通过大田品比试验,采用方差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和系统聚类法对引进的9个黑麦草品种的10个主要性状进行生产性能比较及综合评估。结果表明,不同刈割茬次或生育时期的生产性能差异明显,第2茬次的黑麦草生长发育快,产量高、品质好。综合考虑,2-5月份是本地区利用黑麦草青饲、青贮的最佳时期。不同黑麦草品种的生产性能遗传差异也较大。其中,速生、特高、凯力3个品种的鲜、干草产量,分蘖力,叶茎比,粗蛋白含量,生长强度等指标方面优于对照,产量和品质得到了较好的兼顾,关联度排序位居前3位,被聚为一类,综合性状表现良好,是万州区极具推广前景的优势牧草品种。伊犁特虽分蘖力强、干物率高,但其综合评估关联度较低,被单独聚为一类,可作特殊的育种材料用;其他品种生产性能综合表现与对照相当,被聚为一类,在万州地区可适当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不同播期和刈割期对燕麦(Avena sativa L.)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粮饲兼用燕麦品种‘白燕2号’为材料,于2018-2019年在内蒙古农牧交错区进行了5个播期和3个刈割期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推迟播种可获得相对较高的燕麦饲草产量和品质,但推迟播种提高了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其中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受年份和刈割期影响较大;燕麦饲草粗蛋白含量受刈割时间影响显著(P<0.001),在抽穗期含量最高;燕麦饲草产量在灌浆期达到最大;生育期间积温对燕麦饲草生长影响显著,拔节到抽穗期的积温增加不利于燕麦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形成,但出苗到分蘖间的积温增加可提高粗脂肪和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总之,在北方农牧交错区种植燕麦饲草‘白燕2号’,在5月中下旬之间播种,在灌浆期刈割,可获得相对优质高产的燕麦饲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