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杂交水稻不育系育性及鉴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德明 《种子》1990,(5):47-50
在杂交水稻的繁殖和制种过程中,亲本不育系种子的纯度不仅直接影响繁殖制种的产量,而且还影响杂交水稻杂种优势的发挥。本文通过对13个不育系两地三季鉴定试验结果的分析,力求对杂交水稻不育系育性变异及鉴定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唐建初  李稳香 《种子》2001,(6):75-75
“两系”杂交水稻是我省一项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高新技术。目前的理论和实践均已证明 ,“两系”杂交水稻的研究已获得成功 ,技术逐步完善 ,一批通过审定的组合如培两优特青、培两优 2 88、香两优 6 8已在南方各省大面积推广应用。可以说 ,“两系”杂交水稻的发展正处于方兴未艾之中。但回顾近十多年来“两系”杂交水稻的历史 ,其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特别是我省 1993、1996、1999年部分“两系”杂交水稻种子严重不纯 ,给“两系”杂交水稻的发展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而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起点临界温度已漂高 ,但没有得…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80年代,两系杂交水稻种子实行商业化推广以来,因其不育系在育性敏感期易受低温危害发生育性转换,严重影响种子的质量,所以,两系杂交水稻制种越来越受到各种业公司高度重视,如何有效降低两系杂交水稻制种的风险,成为各生产单位共同研究的课题。本文从种子生产管理角度,简述了降低影响两系杂交水稻制种产量和质量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市地处苏北,是全国三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之一。两系杂交水稻的问世,给我市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经国家“863”工程生物领域两系杂交水稻专家组论证,我市是我国两系杂交水稻最理想的制种区域,有着适宜两系杂交水稻制种独特的气候条件。但是,多年的生产实践表明,随着两系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的不断扩大,生产上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在产量和质量的不平衡上。  相似文献   

5.
张彬 《种子》1990,(2):46-46
1988年湖北省w6154s 等7个光敏感核不育系率先通过国家和省级鉴定。全国各杂交水稻863课题组也先后取得突破性进展,湖南、福建、四川、安徽等省相继育成一批稳定的光敏感核不育系,而且发现一批新品种资源的光敏系,同时还筛选出一批强优组合。象w61541/cy8s—41、w61541/明恢63等比三系杂交稻  相似文献   

6.
两系法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简述了利用光温敏核不育系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应用状况及其优缺点,论述两系法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着重对其解决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两系法杂交水稻应用研究概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换规律、实用两用核不育系与广亲和系选育以及优势组合选配方面综述了两系法杂交水稻应用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及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不管两系法还是三系法,杂交水稻雄性不育系育性的稳定性都是关系到杂交水稻生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迄今这一问题仍尚未从根本加以解决。该文从遗传和环境内外两因子分析其育性不稳的成因,并探讨了采用遗传提纯法和核心种子技术、化学杀雄法、生理调控以及标记去杂法四种途径解决杂种纯度。  相似文献   

9.
徐艳  盛焕银 《种子科技》2009,27(11):32-33
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是用水稻的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统称两用核不育系)作母本与恢复系杂交,利用其杂种优势生产杂交种子的活动。而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最大特性是存在育性转换的现象.导致其育性转换的主导因子是温度(籼型)和光照(粳型),气候条件(温度和光照)是影响两系制种的关键因素。所以,与三系法制种相比,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有更严格的要求。笔者认为,须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相似文献   

10.
三系和两系杂交水稻育种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三系和两系杂交水稻育种进展李成荃(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合肥230031)1三系杂交水稻现状和面临的挑战1.1生产形势我国三系杂交稻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普及全国,走向世界,一直居国际领先地位。自1976年推广以来至1983年,全国种植面积突破……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红莲型水稻中2个恢复基因与2个不育基因的互作关系,用红莲型水稻不育系‘粤泰A’(‘YTA’)与恢复系‘9311’杂交,所得F1代再与保持系‘粤泰B’(‘YTB’)多次回交,最终构建了与不育系‘YTA’同质异核的近等基因恢复系‘L-Rf6’。根据Rf5和Rf6的基因序列设计了特异性分子标记,并对‘L-Rf6’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近等基因恢复系‘L-Rf6’。对近等基因恢复系的不育基因orfh79的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L-Rf6’中orfh79的表达量与‘YTA’比较明显下降。该近等基因恢复系的构建为阐述红莲型水稻多个恢复基因与多个不育基因的互作关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温敏感不育水稻育性敏感期核糖核酸酶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1973年石明松发现了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 “两用”不育系种质的发现为“两系法”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随着不育材料的增多, 人们研究发现: 籼型与粳型不育系基因表达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别。 杨振玉等人的研究认为: 籼型受光、 温配合作用且温度尤为主导因素[1]。 孙宗修等对籼型5460不育系的研究结果认为: 该不育系属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在套袋繁殖产生的滇Ⅰ型不育系合系42A群体中发现的可育株、及其与不育系杂交产生的F1和可育株自交S1代的育性和核恢复基因位点分析,发现不育系合系42A中出现的大约0.11%可育株包括两种类型。一类细胞质正常可育,核无恢复基因,基因型为N(rf/rf),类似保持系,认为是保持系混杂所致。另一类可育株的细胞质雄性不育,核有恢复基因,其恢复基因位于水稻Rf-1基因区域,基因型为S(Rf/rf)。这类可育株不可能来自异品种或保持系串粉,可能是细胞核携带的育性相关基因发生育性自然回复突变导致。本研究将这类可育株简称为“育性回复株”。  相似文献   

14.
<正>1两系不育系的育性特征两系杂交水稻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杂交组合,以其高产、优质、高效获得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据农业部统计资料显示,近3年全国两系杂交水稻的推广面积,每年以66.7万hm2的增速递增,2008年全国两系杂交稻种植面  相似文献   

15.
四种滇型不育系与软米测交F1代育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滇一、三、四、九型不育系分别与百余份云南水稻稀有种质(19份软米材料)进行杂交,根据F1代的育性表现初步揭示滇一、三、四、九型不育系之间的共性、差异性、特异性等,并提出今后的育种思路。  相似文献   

16.
刘文笃 《种子》1995,(4):52-53,51
作者对二系法杂交水稻的研究是从1989年开始的。5年来陆续对10余个核不育系进行了田间观察,了解其育性变化情况。结果得出,近年福建引进或转育的核不育材料基本上全属于温敏类型的。闽西系福建之腹地,气温比闽东闽南低,高温的持续时间亦比闽东闽南短,而且受内陆气候的影响温度波动性大,致使温敏型核不育系的不育性极不稳定,即使七、八月的高温季节,有时受天气影响也会使不育变成可育。这种育性波动使同一稻穗上出现上部不育下部可育的现象,这不能不严重影响到二系法制种和繁殖种子的纯度。作  相似文献   

17.
2004年度登陆浙江的4个台风"云娜"(RANANIM)、"艾利"(AERE)、"桑达"(SONGDA)、"海马"(HAIMA)产生不同程度的降温效应,"桑达"和"海马"导致杭州日平均最低温度低于25℃,并持续数天,对水稻温敏不育系育性产生了明显影响.台风侵扰期间在杭州自然条件下观察攀定了11个温敏不育系花粉育性的转换特性.在持续<25℃的低温2 d下,不育系育性并无影响,但日平均温度和日最低温度<25℃持续4 d以上时,则会导致不育系育性转换.台风到达后10~12 d,多数温敏不育系会出现正常花粉比率高峰,将对两系法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有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8.
水稻新质源(CMS-FA)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遗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发掘水稻新型雄性不育细胞质源CMS-FA,育成系列优质米不育系和系列新质源恢复系,在组配成强优势杂交稻组合的基础上,研究新质源雄性不育恢复系的恢复基因遗传.采用新质源(CMS-FA)不育系金农1A与恢复系金恢3号杂交获得杂交F1和F2代种子.用F1分别与不育系或保持系回交,获得(不育系//不育系/恢复系和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2个测交群体.同时种植P1、P2、P3、F1、F2、B1F1和B2F1等群体,考察花粉染色率、套袋结实率和自然结实率,卡平方测验遗传分离适合度.结果表明,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F1代正常可育,育性恢复(可育)基因为显性遗传.F2代分离出可育:不育适合3:1,育性恢复(可育)基因为1对显性基因控制.B1F1和B2F1代2个测交群体的可育:不育都适合1:1分离规律,验证了F2代育性恢复(可育)单基因的遗传模式.暂时确定新质源(CMS-FA)核质互作三系的基因型为不育系S(SS)、保持系F(SS)和恢复系S(FF).  相似文献   

19.
在不同自然生态条件下对编号为Ms-3,Ms-7,Ms-8,Ms-9的4份水稻温敏不育系分期播种,进行育性观察、差异性分析及稳定性研究,从而鉴定水稻温敏不育系育性转换是否彻底以及育性是否稳定.结果表明:4份水稻温敏不育系在元江可以繁殖,同期播种品种间育性差异不显著,不同播期对育性的影响较大,以3月8日播种水稻温敏不育系自交结实率最高;建水不同播期对水稻温敏不育系育性影响不大,但品种间育性差异显著,除Ms-7外,其它几个温敏不育系在不同播期不育度达99%以上,育性转换彻底,自交结实率的变异系数小,不育性稳定,可以制种.  相似文献   

20.
徐巍  冯辉 《华北农学报》2013,28(1):44-48
为解决奶白菜杂交种生产中的杂交制种手段问题,配制优良杂交种.以核不育“复等位基因遗传”假说为指导,以青梗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00S107作不育源,采用连续回交转育同时测交鉴定基因型的方法,定向转育奶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并利用转育成的不育系与奶白菜优良自交系配制杂交组合,进行了杂种优势分析.选育出园艺学性状与目标品系相似,具有100%不育株率和不育度的奶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GMS3,筛选出2个产量高、整齐度高的优异杂交组合GMS3×B1、GMS3×B2.定向转育模式兼顾了不育基因和园艺学性状的转育,解决了奶白菜核不育系转育和利用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