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甘肃临夏地区蚕豆叶部病害以轮斑病、普通赤斑病和灰葡孢赤斑病发生为主,损失惨重。病害均形成叶斑、叶枯以至落叶及整株枯死等症状。综合分析表明,病情指数的动态进程基本呈“S”型曲线,并与病情指数增长率曲线十分接近。此流行规律为指导大田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发病期的日均温、日照时数和平均相对温度是影响病指增长率的3个主要因子。各时期病指增长率的73.4%以上是由这3个因子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杉木赤枯病是杉木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威胁杉木苗木生产及幼树成林。为了更好保护杉木,防治杉木赤枯病,从杉木叶片分离到内生细菌SM-1,探讨其对杉木赤枯病菌(Pestalotiopsis apiculatus)的拮抗作用。【方法】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观察、16S rRNA及Biolog系统鉴定其种类;含毒平板及牛津杯法检测SM-1无菌发酵液对赤枯病菌的抑制率,并观察SM-1对赤枯病菌菌丝形态的影响;离体枝条的叶片接种试验检测SM-1无菌发酵液的防病效果。【结果】SM-1为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其无菌发酵液对赤枯病菌的抑制率可达58.80%;显微观察显示SM-1能够使赤枯病菌菌丝生长受到抑制,细胞膨大成球形;离体枝条的叶片接种试验揭示SM-1无菌发酵液对杉木赤枯病的抑制效率达95%,能够极显著减轻叶片发病程度(P0.01)。【结论】杉木内生芽孢杆菌SM-1对杉木赤枯病具有良好的生物防治潜力。  相似文献   

3.
一、大蒜叶枯病1.为害及发生特点大蒜叶枯病是大蒜的主要病害。主要危害叶和花梗,叶片染病多始于叶尖或叶的其它部位,初呈花白色小圆点,扩大后呈不规则形或椭圆形白色或褐色病斑,病斑上长出黑色霉状物,严重时病叶枯死;花梗受害,易从病部折断,最后病部产生许多黑色小粒点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杉木的主要病害炭疽病、赤枯病、细菌性叶枯病的发病症状及发生规律,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杉木的病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杉木顶枯病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杉木顶枯是当前杉木用材林基地中,危害性极大、分布较广的一种异常现象。1977年在福建省上杭立新林场首次发现,相继看到于屏南、连城、龙岩、漳平、建阳、邵武、建瓯、崇安、尤溪和同安等地分布。经试验研究是由顶枯拟盘多毛孢引起的一种重要病害,称杉木顶枯病。发病之后,主梢枯死,高生长受到严重抑制,使林业生产遭受损失,实属一种严重的主梢病害。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不同西瓜种质资源对蔓枯病的抗性特性,试验通过对80份不同地域来源的西瓜种质资源进行蔓枯病抗性鉴定,并利用SSR标记技术对该材料群体进行基因分型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供试80份材料对亚隔孢壳菌(Stagonosporopsis citrulli)均无免疫性,但不同西瓜品种(品系)间对蔓枯病抗性却存在较大差异,采用欧式距离进行病情指数聚类分析,可将供试西瓜材料依据蔓枯病病情指数分为高抗材料、抗性材料、中抗材料、感病材料和高感材料5组,其中筛选到高抗材料2份,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7.13和8.01;抗性材料19份,平均病情指数23.04~40.10;中抗材料21份,平均病情指数41.56~57.74;感病材料24份,平均病情指数59.14~72.33;高感材料14份,平均病情指数75.03~84.46.基于贝叶斯统计划分的遗传群体构成分析结果可知,4个不同亚群在病级类型和病情指数这2个特性上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亚群POP4整体抗病性水平最高,且抗性材料的占比达到33.34%,而亚群POP2抗性材料占比最低.  相似文献   

7.
1993 ̄1995年在浙江省新安江开发公司姥山林场杉木种子园检测了14个无性系,762株标准株,5040个球果,结果表明,引起球果死亡的主要病害是杉木雌雄花序幼果萎病,杉木球果赤枯病和杉木球果炭疽病,球果害虫主要是杉木球果瘿蚊,杉木球果麦蛾和杉木扁长蝽等。  相似文献   

8.
1、症状及病原菌杉木顶枮是当前杉木用材林基地中,危害性极大、分布较广的一种异常现象。1977年在福建省上杭立新林场首次发现,相继发生于屏南、连城、龙岩、漳平、建阳、邵武、建瓯、崇安、尤溪和同安等地。经试验研究是由顶枯盘毛孢引起的一种重要病害,称杉木顶枯病。  相似文献   

9.
杉木幼苗梢枯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杉木幼苗梢枯病是杉木产区发生的一种危害苗木的新病害,为了摸清引起病害发生的病原菌和抑制病原菌的有效药剂,通过多次对病苗进行组织分离、培养、纯化,获得平脐蠕孢属(Bipolaris)真菌的纯培养;通过杉木苗期的室内有伤、无伤接种和再分离试验,证明该病菌对杉木苗有很强的致病力,并能引起与自然发病一致的症状,是杉木幼苗梢枯的主要病原菌;通过百菌清、白色甲托、多菌灵、萎立、代森猛锌、三环唑6种杀菌剂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70%白色甲托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0%萎立可湿性粉剂对该病菌的菌丝和孢子生长都有较强的抑制力,这3种药剂可用于田间试验,进一步研究其对杉木幼苗梢枯病的防治效果,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种植密度和肥力对大蒜叶枯病的影响,为大蒜的优质高产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成都温江地区种植密度和肥力对大蒜叶枯病的影响.[结果]大蒜叶枯病发生存在2个发病高峰期,分别在每年的1月和4月.病情指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平均最高病情指数为67.47,平均最低病情指数为32.07;各种植密度间病情指数差异极显著.各肥力水平下病情指数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与D9(CK)相比,最好的处理为D8(N100-K200-P100)处理,病情指数为31.10.[结论]低密度有利于减少叶枯病的发生;氮肥过多会导致病害发生偏重,而增施磷肥和钾肥有利于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降低病害的严重度.  相似文献   

11.
武夷山天然杉木混交林中杉木和各伴生树种鲜叶大量元素的分析结果表明:杉木和毛竹、丝栗栲、木荷、甜槠六个树种营养元素含量差异较大,对营养元素的需求有较大的差异;在伴生树种之间,木荷和米槠的营养元素含量较相似,苦槠与甜槠的营养元素含量较相似  相似文献   

12.
江西省不同林型下枯枝落叶分解和养分释放的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表明:(1)江西省不同林型的枯枝落叶分解损失率表现为常绿阔叶林〉杉阔混交〉纯杉木林,其可用数学模型进行描述。(2)在枯枝落叶的分解过程中,其K的含量不断下降,其它养分的含量则不断上升;随着分解的进行,所有营养元素的损失率都不断增加,损失率最大的为K,Ca,N,Mg等元素。(3)分解过程中,不同林 型的枯枝落叶中营养元素的含量和损失率有明显的差异,始终表现为常绿阔叶林〉杉阔混交林〉纯杉木林。  相似文献   

13.
江西省不同森林类型下枯枝落叶的数量、节律与组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对全省范围内主要林区广泛面上调查和在井冈山自然保护区的定位研究发现:(1)江西省森林枯枝落叶的凋落量因林型不同差异极大。表现为阔叶林>混交林>杉木林,其中落叶是主要的形式。(2)不同森林类型其枯枝落叶的凋落节律表现出明显的差异。(3)枯枝落叶每年归还到土壤的植物营养元素数量最多的是N,其次是Ca,Mg和P,K,Mn。(4)不同林型的枯枝落叶归还到土壤的养分元素的数量表现出阔叶林>混交林>杉木林。(5)不同林型下地表保存的枯枝落叶层的构型、数量和各种营养元素贮量有极大的差异,表现为阔叶林>混交林>杉木林。值得注意的是,杉木林下的枯枝落叶层中N,P,K,Ca,Mg的贮量仅分别为阔叶林中这些养分贮量的21.64%,25.11%,11.97%,21.68%和24.25%。  相似文献   

14.
天然杉木混交林及主要伴生树种凋落物动态变化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武夷山天然杉木混交林凋落物的数量及季节动态变化调查结果表明:天然杉木混交林的凋落量和生物循环速率均比杉木单优群落的大,各树种四季落叶量差异显著,而杉木天然混交林四季凋落量变化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江西省丘陵山区红壤非耕地土壤退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西省内丘陵山地红壤非了主要有天然阔叶林,人工杉木林,人工马尾松林,人工油菜林和荒地,经过对这些非耕地土壤进行大量面上调查和定位研究后发现,除天然阔叶林外,这些非耕地土壤的退化现象极为普遍,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土壤剖面的逆向发育,土壤质地突变,土壤养分状况和土壤物理性状的恶化,研究同时表明,导致土壤产生退化的主要原因为:(1)林业生产过程中林木更新和营林技术粗放;(2)林地投入少;(3)陡坡开肝;(  相似文献   

16.
江西省主要森林类型下土壤的物理性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项研究表明,常绿阔叶林下土壤由于枯枝落叶层构型完整,并在地表形成了一层独特的根盘层,从而保持了土壤完整的发生学层次和良好的物理性状,与之相比较,杉阔混交林和杉木纯林下的土壤由于地表枯枝落叶层和根盘层的破坏,侵蚀作用使土壤的发生层产生逆向发育,土壤各种物理性状明显恶化,且以后为最快,这些土壤物理性状的恶化主要表现为:(1)土壤质地突变或粗骨化;(2)土壤结构性变差;(3)土壤孔隙状况恶化,土壤的  相似文献   

17.
该文在建立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数据库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尺度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生产力、各器官分配比例及其与林龄的关系.结果表明,区域尺度杉木人工林总生物量和林龄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可用Chapman.Richards生长方程表达;利用森林资源清查中的蓄积量数据计算的各龄级生物量比实测数据更能代表林分的实际平均生长情况;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随林龄的变化规律因器官而不同;杉木人工林平均生产力的变化趋势落后于连年生产力近十年,因此使用平均生产力并不能真正代表杉木人工林每年的实际生产力变化情况.此结果为第二次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提供了基础数据,以提高中国林业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杉檫混交林地表可燃物载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杉檫混交林标准地的调查,应用回归分析,建立林分地表可燃物载量与主要林分因子动态关系的数学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林分因子对地表可燃物载量变化影响显著,1h时滞可燃物载量变化与林分平均年龄和郁闭度关系最密切;10h时滞可燃物载量变化与林分平均树高关系最密切。在实际中拟合效果良好,可用于描述杉檫混交林地表可燃物载量的动态规律,为分析杉檫混交林燃烧性及评价混交林与杉木纯林在抗火性能上的差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杉木─油桐─仙人草复合系统土壤生物学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于1992年4月和8月分别对建瓯吉阳1984年营造杉木、油桐、仙人草复合系统土壤生物学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的(杉木单作)相比,复合系统土壤微生物总数和各生理类群的数量增加,土壤酶活性得到加强,土壤生化作用强度提高,土壤肥力得到改善,从而有利于杉木的生长.其中杉木─油桐─仙人草复合经营系统的比杉木─油桐复合经营系统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以杉木种源试验林为材料进行不同种源杉木硝酸还原酶(NR)活力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源杉木NR活力有明显差异,以中亚热带种源NR活力较高,南亚热带种源其次,北亚热带种源较低.不同种源杉木NR活力呈明显季节变化,上半年呈上升趋势,下半年呈下降趋势.不同种源杉木NR活力与其生长呈显著相关,NR活力在杉木成林中仍具一定稳定性,可反映其成林杉木的生长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