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技服务》2016,(9):89-90
薇甘菊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出现,现已广泛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地带,是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也是世界上危害性最大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薇甘菊具有极强的生存能力和传播能力,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很容易造成严重的生态失衡,导致生态灾难。本文主要通过对薇甘菊的生物、生态以及生理特点阐述表明薇甘菊对于生态环境的危害,分析了薇甘菊难以防治的原因,并且提出了科学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李艳美 《热带农业科学》2011,31(1):28-30,68
通过凋杏阐述了有害入侵杂草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入侵危害机理及其住潞两市的分布和危害.综合分析已开展的薇甘菊人工、化学、生态等防治防控措施,并提出在薇甘菊防控中部门组织、建立预警机制、育传教育、加强检疫等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3.
薇甘菊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蕾  吴林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352-15355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是现今全球最为关注的恶性杂草之一。其因入侵性极强、生态幅宽和化感作用明显等特征,能够迅速占据生态位,使入侵地的植物无法生存。综述了薇甘菊生物学特征、生态学特征、入侵假说和防治现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桉树混交林对薇甘菊的入侵控制效果。[方法]以桉树纯林作对比,设置1行桉树+1行相思树(混交模式A)、2列桉树+2列相思树(混交模式B)2种混交模式,对3种造林模式的林木生长状况、薇甘菊生物量、叶生物量、林分透光度、薇甘菊盖度等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揭示控制薇甘菊的关键因素。[结果]混交林中,相思树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冠幅、单株叶生物量等均比桉树纯林的大;林分透光度、林分薇甘菊生物量表现为桉树纯林>混交模式B~混交模式A(P<0.05),林分乔木层的总叶生物量、薇甘菊生物量表现为混交模式A~混交模式B>桉树纯林;3种造林模式内,薇甘菊盖度达70%以上只在桉树纯林内存在,盖度只有5%~10%或者没有薇甘菊的只在混交林内存在。[结论]综合以上因素,3种造林模式对薇甘菊入侵控制效果为混交模式A~混交模式B>桉树纯林,说明林分密度、枝叶繁茂程度、林分透光度等因素是控制薇甘菊入侵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李静 《乡村科技》2019,(2):94-95
当前,我国国际贸易往来、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生物入侵情况比较严重,这对于我国生物情况、生态安全、人体健康和农业发展等来讲均会造成直接影响。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为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生长速度极快,具有强大的繁殖、扩散和排异能力,是危害性最严重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本文重点对薇甘菊生物学特性、生物危害进行概述,然后结合云南省普洱市的具体发展情况提出防控措施,持续控制薇甘菊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正薇甘菊是繁殖力最强、危害性最大的外来入侵生物之一,素有"植物杀手"之恶名。自2015年12月10日首次在勐腊辖区发现外来入侵有害生物薇甘菊疫情后,勐腊县启动了《勐腊县薇甘菊预警防控预案》,立即组织县乡农林技术人员到现场举办薇甘菊识别、灭除技术培训会,进行现场动员,要求在全县范围内迅速开展薇甘菊疫情大排查,对已发现的薇甘菊疫情要及时开展应急防治工作。1发生情况根据《云南省关于加强外来入侵有害生物防控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薇甘菊提取液对鬼针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影响。结果表明,薇甘菊提取液处理,非入侵地鬼针草种子萌发率为52%,入侵地鬼针草种子萌发率为60%,薇甘菊对非入侵地鬼针草种子萌发的化感影响大于对入侵地鬼针草种子萌发的化感影响;薇甘菊对鬼针草幼苗总叶面积、最大量子产额和冠重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非入侵地处理与对照鬼针草幼苗的根重分别为23.50 g和36.92 g,入侵地处理与对照鬼针草幼苗的根重分别为22.19 g和16.53 g,薇甘菊对非入侵地鬼针草幼苗的根重的影响大于对入侵地的;入侵地鬼针草种子及幼苗对薇甘菊具有一定的化感抗性。  相似文献   

8.
薇甘菊为世界上最具有入侵性与危害性的恶性杂草之一,其生长迅速,传播蔓延速度快,危害性大,难防难治。本文阐述了薇甘菊在腾冲市发生现状和危害特点,提出了防控措施,以期为消除薇甘菊对腾冲市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危害以及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替代控制技术是当前具有生态、安全、经济优势的一种防治措施,根据物种相似的生长需要,利用红薯生长优势覆盖薇甘菊生长空间,使其不能正常生长,达到减轻薇甘菊危害及避免迹地薇甘菊残根再生的目的。本文在介绍红薯和薇甘菊生育特性的基础上,总结了红薯替代控制薇甘菊栽培技术,以期为薇甘菊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薇甘菊在深圳湾的入侵路线及其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入侵深圳湾沿岸的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 B. K.)野外调查及室内年龄结构的分析,对薇甘菊的自然状况、生境特点、入侵路线的分析,揭示了其在深圳湾的蔓延过程.发现深圳湾沿岸薇甘菊的入侵,是由于中华民俗村的建设,从外地带来的薇甘菊种源,通过中华民俗村逸散到深圳湾.深圳湾地区的拦海造田使海水退...  相似文献   

11.
5种植物对薇甘菊化感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水作为溶剂对云南省薇甘菊发生地伴生的常见本地物种异型莎草(Cyperus difformis)、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和外来物种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croides)、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 L.)以及农粮作物红薯(Ipomoea batatas)地上部分进行提取,后将各提取液配制成一定质量浓度的营养液培养薇甘菊幼苗,12 d后测其对薇甘菊幼苗的生长抑制情况.结果表明,5种供试植物的水提取物均能抑制薇甘菊幼苗的生长,且彼此间存在一定的差异.5种植物化感作用的综合抑制效应总体表现为:空心莲子草>异型莎草>三叶鬼针草,水蓼和红薯对薇甘菊幼苗生长的抑制程度相似,但强度明显弱于前3种植物;不同供试植物的水提取物对薇甘菊幼苗新增质量的受抑制程度均大于茎长和根长的受抑制程度.说明入侵地许多与薇甘菊伴生的物种具有抑制薇甘菊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其中外来种群的抑制作用总体强于本地种群.  相似文献   

12.
针对云南省德宏州薇甘菊不断蔓延,危害逐年加重及防效差的情况,从薇甘菊的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危害情况及防治措施、利用前景和风险管理等5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概述,并提出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3.
薇甘菊染料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珍  宋晓静  李化  李华民  张呈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1698-11700
[目的]为薇甘菊作为天然植物染料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水提取法提取薇甘菊中的色素成分,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个化合物在水提取物中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鉴定出116个峰中的59种化合物,占提取物总含量的95.34%,主要化合物为植物甾类(44.58%)、酯类(26.22%)、胺类(9.45%),另外,还含有杂环化合物(5.34%)和醚类化合物(4.87%)等。[结论]薇甘菊可以作为天然植物染料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4.
以盘架子、尾叶桉新鲜叶片的水提液(0.05 g/ml)处理薇苷菊水培插条12、36、48、72、84 h,以清水处理为对照,观察薇苷菊分生区细胞的形态,统计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及相对有丝分裂指数。结果表明,2种水提液处理的插条根尖细胞的分裂指数均低于对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细胞分裂指数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处理48 h时细胞有丝分裂指数最低;2处理对细胞形态的影响表现为多核和染色体凝聚。  相似文献   

15.
为了为薇甘菊的检疫与控制提供依据,本文从国内外分布与重视程度、生物学特性、潜在的危害性、定殖与扩散的可能性、管理的难度等方面对薇甘菊入侵中国的风险性进行了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6.
郝彩琴  冷晓红  郭鸿雁  李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362-15364,15367
综述了近年来小花假泽兰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主要从其在精油化学成分、非精油化学成分、医用及农用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其发展方向及前景。  相似文献   

17.
薇甘菊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酶解去壁法对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根尖细胞的染色体计数,并对其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薇甘菊的染色体数目为2n=38,属二倍体植物.染色体基数为19,核型公式为2n=38=26m+10sm+2st, 属于不对称核型(2B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As.K% =61.4%.  相似文献   

18.
邓雄 《广东农业科学》2010,37(9):196-198
对华南地区外来农业杂草薇甘菊近年来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其生物学特征、分布范围、防治措施以及主要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以后的研究方向,包括薇甘菊表型可塑性、坐待对策、叶N在光合组分中的分配模式的优化策略、植物入侵潜力的指示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