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马铃薯垄沟套种春玉米,马铃薯收获后套种胡萝卜,是一项分带轮作,垄沟种植集约利用农业资源,持续提高土壤肥力,有效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高产高效立体栽培模式,具有较高的产量及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全膜覆盖马铃薯套种大豆栽培技术,是一项调整农业结构的技术方式之一,即能增加覆种指数,又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我县大豆种植面积小,产量低,而马铃薯种植面积大,但因马铃薯多年的连作导致病虫害加重,产量逐年降低,因此研究示范推广马铃薯套种大豆栽培技术,为我县大面积推广该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冷凉山区特色经济林行间空闲土地和光热资源等适于间作套种的客观条件栽种矮杆作物,通过间作可使同等条件下水、肥、光、热等气候资源协调利用以及病虫杂草防治得到互补优化,既可抑制林地内杂草的生长,又利于经济林的保水保肥。这对于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产值,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在介绍腾冲县马站乡特色经济林概况的基础上,分析其套种矮杆作物的经济效益,并介绍马铃薯、大豆的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马铃薯是一种营养全面的粮菜兼用作物。影响马铃薯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品种退化,播种过晚,后期遇到高温不利于马铃薯的膨大,再加上措施不当,管理粗放产量低,种植面积下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探索出一套高产栽培技术。1选地整地马铃薯是不耐连作的作物。种植马铃薯的地块要选择三年内没有种过马铃薯和其它茄科作物的地块。马铃薯为地下茎作物,为使植株生产苗壮,结薯多而大,采取封冬前整地,加强土壤熟化,增加土壤活土层,调节土壤中水、肥、气和热状  相似文献   

5.
大力推广全膜覆盖马铃薯套种玉米种植,扶持高效、高收入的种植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套种是一种充分发挥土壤潜力,增加耕地产出,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的途径。而西瓜与油葵套种是作物西瓜生长到一定时期种植后作油葵的一种方式,它分利用了前作西瓜后期的光热自然资源,使西瓜和油葵期共生,在西瓜采收后,油葵有充分的单独生长时间,而影响油葵的产量,又提高了复种指数,从而提高了单位积年产量。这种植方式在一年种植一茬作物有效积温过而种两茬作物积温又不够的北方地区非常适用。西瓜套种油葵的栽培技术要点.1施足底肥,为西瓜油葵双高产打下基础由于种植两作物,对肥的需求量及吸收时间较长,因此需要充足的肥。在西瓜作垄…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河西走廊马铃薯与棉花间作套种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从种植模式、精选良种、精细整地、适期播种,中耕管理、科学应用肥水、及时防治病虫害、适时收获等栽培技术环节入手,进行了规范化栽培技术探讨。对推动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商品性,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和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马铃薯套种玉米技术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的一项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立体复合型种植模式。特别是高寒山区提高单位面积产值的有效途径,本文就此技术进行了实地试验,并取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为马铃薯套种玉米技术的大力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持。1马铃薯套种玉米栽培技术1.1播前管理1.1.1整地4月下旬,土壤解冻后,先对地块翻耕,深度约20cm,耙细整平。1.1.2播种播种前准备:首先,选用经审定推广的抗  相似文献   

9.
李天祥 《中国农技推广》2010,26(4):23-23,17
旱地全膜覆盖马铃薯套种玉米栽培技术不但使马铃薯提早上市,而且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达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在栽培技术上要选用脱毒抗病良种,宽膜全地面覆盖,适时播种,加强大田管理,及早收获。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是宁南山区种植面积最大的秋粮作物,以其抗旱、耐寒、丰产的特性,目前已发展种植6万hm2左右,由于马铃薯前期农田覆盖度低,光热资源不能充分利用,马铃薯间作蚕豆增加了单位空间光、热、水、土资源利用率,在干旱年份,以薯补豆,稳产  相似文献   

11.
【目的】间套作是克服马铃薯连作障碍、提高降水利用效率和农田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但在半干旱旱作区发展间套作,必须选择基于水分承载力的模式。【方法】依托4年大田定位试验,测定全膜覆盖垄沟种植马铃薯单作(PM)、马铃薯蚕豆间作(PF)、马铃薯豌豆间作(PS)和马铃薯扁豆间作(PH)的土壤温度、土壤贮水量、作物产量等指标,计算耗水量、经济收益和水分经济收益率,明确其产量和水分效应,并评价其农田水分持续性。【结果】间作有利于缓解6-7月份的高温胁迫,在2012-2014年,PF、PS和PH处理在该时期0-25 cm土层的土壤温度较PM处理下降0.8-3.6℃、0.4-2.8℃和0.8-1.8℃。间作促进作物利用深层土壤水分,在干旱和平水年的耗水深度达200 cm。与马铃薯单作相比,PF处理使花前耗水增加41.6-131.7 mm,而使干旱(2011)和平水年份(2012)的花后耗水分别减少48.6 mm和34.3 mm;PH同样增加了花前耗水,但花后耗水量和单作处理无显著差异;PS的花前花后耗水量介于二者之间。PH的经济收益和水分经济收益率最高,分别较马铃薯单作增加了29.8%-51.4%和19.8%-24.0%。4个处理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在4年期间增加了100 mm以上,表明全膜覆盖条件下马铃薯和豆科作物间作种植,对土壤水分的年际平衡无显著负影响。【结论】PH能够降低6-7月高温期间0-25 cm土层的土壤温度,增加马铃薯花后耗水量,增产效果显著,并对土壤水分持续性无明显负面影响,可作为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较为理想的间作模式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针对定西马铃薯产业连续集约化种植造成产量降低、品质降低以及土壤污染等问题,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生育期,不同处理土壤含水量在0~100cm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变化,其中60~80cm土层土壤含水量最高,但各处理无显著差异,T3和T4处理块茎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CK、T1和T2处理相比,块茎产量分别高25.00%、15.63%、17.12%和27.24%、17.70%、19.22%,说明在干旱半干旱定西市,T3和T4处理是最佳马铃薯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3.
通过不同模式玉米秸秆覆盖种植马铃薯,探讨不同覆盖模式种植对土壤水热和马铃薯生长的影响,筛选出定西旱作农业区玉米秸秆覆盖马铃薯种植的最佳模式。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在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对土壤表层的温度和水分调控明显,能够降低土壤温度、增加土壤水分,有利于马铃薯的生长;与传统露地种植相比较,秸秆覆盖栽培平均增产15.6%,马铃薯商品属性提高。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常规大田生产条件下,采用马铃薯垄上播种方式,对马铃薯品种进行品比试脸,结果表明:克新18号综合性状表现良好,早熟、高产、抗病性强,可在阿荣旗进一步示范推广;黑美人虽低产,但营养价值高、售价好,可进行订单种植。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节水灌溉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马铃薯节水灌溉有效模式,研究了沟灌、滴灌、喷灌等不同灌溉方式及灌水量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水量和高水量喷灌的产量和商品率最高,滴灌节水效果最好,隔行膜下沟灌、交替隔行沟灌虽与常规沟灌相比有一定的节水效果,但马铃薯商品性和产量明显下降。总体比较,在中原二季作地区,喷灌在保证马铃薯高产、高商品率的情况下,还能达到明显的节水效果,是较理想的高效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不同施肥量(复合肥)和种植密度对冷凉灌区马铃薯生长的影响。试验以‘冀张薯12号’为供试品种,开展施肥量与种植密度二因素试验,设3个施肥量(600、1100、1600 kg/hm2)与4个种植密度(5.25万、6万、6.75万、7.5万株/hm2),研究不同施肥量与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生长、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施肥量能延缓马铃薯生育期,提高种植密度能缩短生育期;随施肥量增大,马铃薯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及叶片SPAD值均显著增大;随种植密度增加,马铃薯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及叶片SPAD值与产量均表现为先增后减趋势,施肥量与种植密度对马铃薯株高、SPAD值与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施肥量>密度;随施肥量和群体种植密度的增加,马铃薯大薯产量、大薯数、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均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产量要素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以处理F2D3的马铃薯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最大。通过二元二次回归分析表明,当施肥量达到1065.366 kg/hm2,种植密度达到6.7...  相似文献   

17.
中稻收获后有一段时间适宜的温光资源.如何利用这段有利的温光条件进行农业生产技术或模式创新是值得挖掘和探讨的课题.每年9~11月,中稻收获后,当阳市温度由高至低变化.根据秋马铃薯生长发育特点,该时期气候、温度、土壤等各方面条件非常适宜马铃薯的生长和种植.在种植结构调整中,开展秋马铃薯和中稻配茬种植模式,既能充分利用中稻收获后一段时期的温光资源,又能充分发挥马铃薯的生产和市场优势,获得较高的效益.  相似文献   

18.
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与食物安全   总被引:70,自引:0,他引:70  
 在人口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缺乏以及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食物安全存在着潜在的危机。马铃薯作为一种兼用型农作物,具有较高的水分利用率和较长的产业链,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可利用冬闲田进一步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与三大粮食作物相比,其单产还有较大的增加潜力。马铃薯产业的不断发展,将对缓解中国食物安全压力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薯/豆套作模式下不同熟期大豆品种的生长补偿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马铃薯/大豆套作复合群体品种搭配原则,为马铃薯/大豆套作高产高效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以当前西北一熟制灌区生产中广泛种植且间套优势明显的早熟马铃薯/大豆间套作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两年田间试验,以大豆品种中黄30(早熟)、冀豆17(中熟)和齐黄34(晚熟)单作为对照,分析套作马铃薯收获前后大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光合速率的变化及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评价不同熟期大豆品种的生长补偿效应。【结果】(1)相对于单作,套作条件下各大豆品种的开花期延迟7 d左右,但不影响全生育期,套作大豆营养生长期延长而生殖生长期相对缩短。马铃薯与大豆各品种间的共生期差异不显著,但其生殖生长共生期差异显著(齐黄34为12 d,冀豆17为35.5 d,中黄30为41.5 d)。(2)在马铃薯/大豆共生期间,套作大豆LAI上升慢于单作,晚熟大豆LAI慢于早熟和中熟大豆品种,在马铃薯收获后,中、晚熟大豆品种可保持较大叶面积指数并持续较长的时间,尤其是晚熟品种。(3)单作大豆在出苗后60 d内干物质积累较快,而同期套作大豆平均干物质积累为单作大豆的44.27%。不同品种间单作大豆净光合速率高于套作,其中,晚熟品种显著高于中、早熟品种(P<0.05);出苗后100 d(套作马铃薯已经收获)单作大豆干物质积累相对变缓,套作大豆生长加快,尤其是晚熟品种增幅显著,此时套作大豆Pn相对于单作上升幅度大,中、晚熟品种Pn接近于单作大豆。(4)较单作模式,套作模式下不同大豆品种的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及每荚粒数均有所降低,其中早熟品种下降显著(P<0.05),分别下降了24.15%、22.14%、18.92%,而中、晚熟品种下降不显著,尤其是晚熟品种,套作模式较单作模式仅仅下降了6.34%、8.3%、1.71%。套作模式下,中、晚熟大豆品种的产量较早熟品种分别提高了79.85%和145.08%,LER分别达到了1.77和1.83。【结论】中、晚熟大豆品种与马铃薯组合套作优势更强,其生育期较长,营养生长期相对延长导致生殖生长共生期缩短,使大豆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从而为马铃薯收获后进行光合补偿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基础,保证了套作大豆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20.
充分利用早熟马铃薯与晚熟玉米生育期一长一短的时间差和植株一高一矮的空间差,通过田间科学巧妙的栽培方式,形成了作物生育前期马铃薯玉米2∶1的间作格局;可实现玉米的高密度种植。在肥、水条件充足时,玉米的密度与清种比可增加300%。这样在单位面积土地上,可得到一季早熟马铃薯,又可得到一季玉米,实现了北方高寒地区一季双作,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