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对α-芋螺毒素TxID在小细胞肺癌DMS114中的细胞毒性进行研究。使用两步氧化法对α-芋螺毒素TxID进行合成,质谱鉴定TxID,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确定其纯度;对DMS114中的α3和β4 nAChR亚基进行克隆;使用MTT试验检测α-芋螺毒素TxID单用或与阿霉素(ADM)联用对DMS114和HEL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本实验通过固相合成和两步氧化法,成功制备了α-芋螺毒素TxID;通过基因克隆实验,在DMS114细胞中检测到α3和β4 nAChR亚基;细胞毒性试验表明α-芋螺毒素TxID对肺癌细胞DMS114和正常细胞HEL都具有细胞毒性且在一定浓度TxID对肺癌细胞的毒性大于正常细胞;此外,TxID和ADM等比联用对DMS114细胞的毒性大于各自单独给药之和。本研究首次证明α3β4 nAChR特异性阻断剂α-芋螺毒素TxID能够抑制小细胞肺癌DMS114的增殖并具有细胞毒性作用,可为新型抗癌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芋螺毒素(CTX)来源于芋螺毒管分泌的毒液,是一类分子质量小、结构新颖、作用靶点广泛且特异性高的活性多肽,具有开发成为药物或药物先导化合物的价值。芋螺毒素按其作用靶点不同等特点可以分为多个家族,其中α-芋螺毒素家族(α-CTXs)的半胱氨酸模式为:CC-C-C。根据α-CTXs半胱氨酸残基间的氨基酸数目进一步分为不同的亚家族。α-CTXs是肌肉或神经型烟碱乙酰胆碱受体的选择性拮抗剂,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乙酰胆碱受体(nAChRs)与神经痛、帕金森病、痴呆、学习记忆障碍以及小细胞肺癌等多种疾病的发病、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笔者详述了α-芋螺毒素与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结构、分类及其相互间的作用关系,旨在为该类药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同事眼里,她敬业、进取、坚韧,是不折不扣的学术"女超人";在学生眼中,她温和、儒雅、亲切,是人见人爱的好老师。她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了实现梦想我永不言弃"。而她的梦想,就是让我国的海洋药物学科在国际海洋药物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实现海洋药物芋螺毒素研究的突破。她叫罗素兰,党的十八大代表,海南大学芋螺毒素研究专家。1999年,罗素兰从西北农业大学博士毕业。面对浙江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高等学府伸出的橄榄枝,她却选择了海南大学。罗素兰主攻的芋螺毒素,芋螺是热带海域的特有生物,这也是她选择来海南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正简介|Brief|海南大学海洋学院热带特色海洋药物研究团队是教育部创新团队,该团队紧密围绕热带特色海洋药物芋螺毒素资源,综合利用生物学、药学、化学、电生理学、医学等多个交叉学科门类的先进技术方法,开展热带特色药用海洋生物芋螺资源的保护、基因库构建、新毒素大量发现、药用芋螺毒素筛选鉴定、构效关系研究、成药性评价及创新药物研发等工作,以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海洋新药先导药物和临床药物为长远目标,揭示海洋药物的发现、活性筛选及合成生产一系列过程中的客观规律,进行开创性探索研究,期望产生海洋新药研制的关键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芋螺毒素被誉为"海洋药物宝库"和"尚未开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通过固相合成法合成芋螺毒素Lv68线性肽,研究并优化了其主要异构体的一步氧化折叠条件,并通过电压膜片钳技术对主异构体产物进行了多种乙酰胆碱受体亚型(α3β4,α6β4,α4β2,α9α10,α1β1γδ,α1β1δε nAChRs)的活性测试,旨在为以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为靶点的先导药物分子的发现奠定基础,同时为该类其他芋螺毒素的氧化折叠方法、生物活性研究以及深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结果表明,芋螺毒素Lv68的一步法氧化折叠最优条件为反应体系组成为0.1 mol·L?1 Tris-HCl,1 mmol·L?1 EDTA,GSH/GSSG 1 mmol·L?1/1 mmol·L?1,线性肽浓度为50 μmol·L?1,反应时间为2 h,产率高达18.14 %,Lv68折叠肽在1 μmol·L?1浓度下对α9α10 nAChR具有较好的阻断作用(阻断率约80%)。本研究明确了芋螺毒素Lv68的一步氧化折叠条件,证实了Lv68对α9α10乙酰胆碱受体亚型具有阻断活性,拓宽了含半胱氨酸框架III的M超家族芋螺毒素的作用靶点范围。  相似文献   

6.
《福建农业科技》2006,(3):61-61
以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戚正武院士为首的课题组,从6种南海芋螺中首次纯化及克隆得到100多种新毒素,为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神经性疾病新药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NTsys-pc2.10e软件对20种海南产芋螺的27个性状特征分别进行了Q型聚类分析、R型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据此对芋螺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Q型聚类分析可将20种海南产芋螺分为二大组3个亚组;利用R型聚类分析可将27种性状特征分为2个大组;主成分分析反映出芋螺分类的重要特征是贝壳大小、内唇和壳口特征;基于芋螺前3位主成分基础上的三维图与聚类分析结果图一致。聚类分析树状图较好地反映了20种芋螺之间的亲缘关系,R型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相结合有助于选择关键而重要的芋螺分类特征。  相似文献   

8.
高质量的基因组DNA的获取是芋螺毒素基因克隆及基因组文库构建的关键。笔者采用4种方法提取信号芋螺(Conus litteratus)的不同组织器官的DNA,并综合比较了各组DNA的浓度和纯度、DNA片段的大小和完整性。结果表明,由改良的DNA快速提取试剂盒法提取的DNA纯度和浓度较好;4种组织器官中,腹足纯度较高,是更合适的提取组织;肝胰脏和毒管获取的DNA产率最高,但片段完整性差,污染严重;PCR反应获得了跟预期大小一致的特异扩增产物。因此,信号芋螺基因组DNA的提取最佳方法为改良的DNA快速提取试剂盒法,提取部位为腹足组织,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基因组DNA,且符合后续实验要求。  相似文献   

9.
为了建立适合南海芋螺的ITS-PCR体系以研究不同种类芋螺的遗传多样性,以多种芋螺的3种不同组织为材料,利用海洋生物基因组试剂盒法提取芋螺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正交试验对ITS-PCR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优化,以最优ITS-PCR体系扩增获得不同种类芋螺的ITS序列并进行测序鉴定。结果表明:最佳ITS-PCR反应体系(25μL)为Taq酶0.3U,dNTPs 3mmol/L,Mg~(2+)1.0mmol/L,引物2.0μmol/L,模板40ng,10×PCR Buffer(不含Mg~(2+))2.5μL,ddH_2O补足25μL。采用该最佳体系对芋螺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产物经单向测序获得芋螺ITS部分序列,经NCBI数据库比对其匹配度为83%。  相似文献   

10.
海洋生物中毒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海洋生物中 ,存在一类高活性的特殊代谢成分 ,即海洋生物毒素。海洋生物毒素资源丰富 ,种类多 ,分布广 ,据估计有 1 0 0 0多种 ,其中已确定结构的有几十种。海洋生物毒素是海洋天然产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亦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中研究进展最迅速的领域 ,海洋生物毒素具有结构奇特 ,活性广泛且活性强等特点。海洋生物毒素具有独特的药理活性 ,是典型的海洋生物药物。多数海洋生物毒素均有较强的神经毒性 ,而且作用于神经离子通道 ,因而对神经系统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报道了河豚毒素、芋螺毒素和海葵毒素这几年的研究进展 ,其它几种毒素做了简…  相似文献   

11.
在海洋生物中 ,存在一类高活性的特殊代谢成分 ,即海洋生物毒素。海洋生物毒素资源丰富 ,种类多 ,分布广 ,据估计有 1 0 0 0多种 ,其中已确定结构的有几十种。海洋生物毒素是海洋天然产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亦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中研究进展最迅速的领域 ,海洋生物毒素具有结构奇特 ,活性广泛且活性强等特点。海洋生物毒素具有独特的药理活性 ,是典型的海洋生物药物。多数海洋生物毒素均有较强的神经毒性 ,而且作用于神经离子通道 ,因而对神经系统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报道了河豚毒素、芋螺毒素和海葵毒素这几年的研究进展 ,其它几种毒素做了简…  相似文献   

12.
在常规两步氧化法合成的基础上,对芋螺毒素TxID第2对二硫键形成的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条件包括有无氮气保护、氧化试剂中碘的浓度、三氟乙酸(TFA)含量、氧化时间等多个参数,研究其对TxID氧化折叠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气保护有利于TxID的氧化折叠,碘浓度需5~10倍于巯基浓度,TFA含量对氧化折叠影响不明显,氧化时间约5 min为宜。  相似文献   

13.
使用常规酚/氯仿抽提法(CTAB法)、离心柱法和磁珠吸附法,分别从菖蒲芋螺毒腺、肌肉及肝胰脏中提取基因组DNA,利用普通琼脂糖凝胶电泳与脉冲场电泳(PFGE)对基因组DNA片段进行分离,并检测提取DNA的大小和分布范围,同时,对脉冲场电泳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3种方法均可提取基因组DNA,其中CTAB法和离心柱法提取的毒腺DNA纯度高,产率大,可用于后续实验,而磁珠法产率适中且纯度不高,但离心柱法的DNA片段较小,大多在9 kb以下,而CTAB法提取的DNA片段较大,获得的20 kb以上的大片段量较多,更适合于大片段基因组文库的构建。3种芋螺组织中,肝胰脏产率最高但片段弥散有降解,毒腺DNA片段较大且集中,产率也较高,而肌肉的DNA片段产率最低且片段较小。因此,用CTAB法提取菖蒲芋螺毒腺的DNA更适合构建大片段基因组DNA文库。筛选高质量的菖蒲芋螺的DNA,利用优化的脉冲场电泳条件进行分离回收,获得了不同大小片段的DNA,为后续菖蒲芋螺不同载体系统的基因组文库构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从具有典型病斑的福鼎芋叶片上分离得到芋疫病病菌(Phytophthora colocasiae Racib),对该病菌的菌丝生长及其产毒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V8果蔬培养基最适合疫霉菌生长。V8果蔬培养基在pH值为6.0,25℃光暗交替条件下连续振荡培养20 d产生的粗毒素毒性最强。  相似文献   

15.
刘丽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4,(11):3293-3295
环胺螺环藻酸(Azaspiracid,AZA)是最近发现的一种贝类毒素,近年来在毒素成分、结构和毒性大小以及产生这类毒素的甲藻物种多样性研究上取得了快速的进展.对产毒藻的物种多样性、地理分布、形态学和系统发育以及毒素成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从具有典型病斑的福鼎芋叶片上分离得到芋疫病病菌(Phytophthora colocasiaeRacib),对该病菌的菌丝生长及其产毒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本次试验使用的培养基中最适合疫霉菌生长的是V8果蔬培养基,培养温度为25℃,培养基pH值为6.0,光照条件下连续振荡培养20d产生的粗毒素的毒性最强。  相似文献   

17.
海南西瑁洲岛潮间带的底栖贝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2006~2008年,对西瑁洲岛潮间带底栖贝类所作5个断面的种类调查及其数量分布。共获得贝类227种,隶属于4纲15目67科,其中多板纲2种,腹足纲153种,瓣鳃纲66种,头足纲6种。各科的组成中,骨螺科17种,贻贝科14种,宝贝科13种,芋螺科13种,嵌线螺科12种,马蹄螺科11种,帘蛤科11种,蚶科11种,其他各科的种类均在10种以内。按种的性质而论,大多数属于和珊瑚礁有密切关系的热带种或亚热带种。  相似文献   

18.
α6/α3β4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6β4* nAChRs,*代表其他亚基)主要分布于大脑海马区、外周神经节和人源肾上腺嗜铬细胞等,与神经性疼痛和炎症反应、情绪等生理疾病密切相关。本研究拟对大鼠α6/α3β4 nAChR在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卵母细胞膜上进行重组表达,并利用双电极电压钳电生理学技术检测该重组受体的功能。在不同浓度的激动剂乙酰胆碱的刺激下,比较了α6/α3和β4亚基的不同配比形成的受体通道开放而产生的电流大小,并用其拮抗剂α?芋螺毒素TxID验证了该受体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亚基不同配比的α6/α3β4 nAChR均可在非洲爪蟾卵母细胞膜上成功表达,并具有较好的配体门控敏感性。  相似文献   

19.
在2012~2014年期间,对海南分界洲岛潮间带至潮下带的贝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该海域贝类种类与数量、生态分布、区系性质。结果表明,在分界洲岛共采集到贝类137种,隶属于4纲13目44科,其中多板纲1种,腹足纲94种,双壳纲40种,头足纲2种。各科的组成中,宝贝科11种,骨螺科9种,帘蛤科9种,芋螺科8种,凤螺科6种,嵌线螺科6种,其他各科的种类均小于5种。按种的性质而论,分界洲岛贝类大多数属于和珊瑚礁有密切关系的热带种或亚热带种,其区系性质属于印度-西太平洋的印尼-马来亚区。  相似文献   

20.
在2012~2014年期间,对海南分界洲岛潮间带至潮下带的贝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该海域贝类种类与数量、生态分布、区系性质。结果表明,在分界洲岛共采集到贝类137种,隶属于4纲13目44科,其中多板纲1种,腹足纲94种,双壳纲40种,头足纲2种。各科的组成中,宝贝科11种,骨螺科9种,帘蛤科9种,芋螺科8种,凤螺科6种,嵌线螺科6种,其他各科的种类均小于5种。按种的性质而论,分界洲岛贝类大多数属于和珊瑚礁有密切关系的热带种或亚热带种,其区系性质属于印度-西太平洋的印尼-马来亚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