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贵州茶叶机采技术应用的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结合贵州茶叶产业的实际情况,分析表明:茶树品种、栽培管理技术、采摘时间、机采茶叶加工技术、采摘、加工机械等是影响贵州茶园机械化采摘技术应用的主要因素,并提出茶叶机采技术推广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茶叶产业是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产业,也是全面打造最美"多彩贵州"的五大名片之一,大方县是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的42个重点县之一。近几年来,大方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全省大力发展贵州茶产业,打造"最美茶乡"的契机,以大方县历史名茶"海马宫"贡茶和"九洞天仙茗"名优绿茶为突破口,建设高山生态有机茶示范县,全面推进大方茶产业发展,取得较好的效果。一、产业发展现状2013年,大方县茶园面积9.41万亩,投产茶园面积1.2万亩,幼龄茶园8.21万亩。茶叶产量80吨,产值800万元。其中,名优茶叶产量15吨,产值240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茶叶加工机械发展历程,阐述了名优茶加工机械化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影响名优茶叶加工机械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了名优茶加工机械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贵州茶叶种植中茶饼病的流行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饼病在贵州省的流行不仅严重降低了贵州省茶叶的产量和质量,而且对贵州省的茶叶品牌和茶叶文化造成潜在威胁,当前茶饼病已成为严重影响贵州境内茶树种植的主要病害。本文结合笔者多年茶树种植中的病害防治经验,对当前贵州茶叶种植中茶饼病的流行规律和防治方法进行了简要阐述,对提高贵州茶叶种植中茶饼病防治能力、保障贵州茶叶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贵州马铃薯的生产发展及机械化生产水平现状,对贵州近年来引进的马铃薯种植及收获机具的性能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提出了在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推广中,选配种植和收获两种主要机具时应主要考虑的情况,为贵州省在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推广过程中合理选配主要机具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茶叶是贵州省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其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一,但现阶段茶叶加工技术落后、产销不平衡等问题制约着贵州茶产业的发展;绿茶是贵州的主要茶类,市场需求日益增长,茶叶加工规模逐步扩大,加工技术要求愈来愈高,机械加工的高效化、生产模式的连续化不仅是市场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保证茶叶品质和提高茶产量的基础。介绍了国内及贵州绿茶机械加工的现状,指出贵州绿茶机械加工过程中存在生产连续性低/人工依赖性高、加工模式单一/生产效率低和机械结构老化/设备能耗欠环保等问题,提出了贵州绿茶机械加工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自实行扶贫战略以来,使得一部分贫困人口逐渐在减少。贵州省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面积最广的省份,特色产业扶贫已经在贵州省扶贫开发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已经成为实现脱贫的重要途径,而从贵州省现有的发展产业来看,茶产业目前已经成为优选的产业。由于贵州省种植茶叶的面积较广,茶叶的产量和销量便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现象,特别是湄潭翠芽茶的种植面积较广,导致了供大于求的现实问题。所以,贵州茶产业发展路径的选择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究。基于这种背景之下,本文深入的分析了电商精准扶贫下的定义和主要路径。并且结合了贵州当地的农产品——湄潭翠芽茶的现象分析下,找出来其在精准扶贫之下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1电商精准扶贫概述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名优祁红机械化加工现状,推进制茶工艺与机械设备融合技术发展,提高制茶工效和产品质量。对名优祁红核心产区5个乡镇的重点制茶企业及部分茶叶专业合作社进行实地调研,记录名优祁红的产品类型、产量、机械配置、制茶工艺及作业技术参数情况,分别取样进行感官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名优祁红产品主要有卷曲型、针型和毛峰型三种,机械配置以通用小型名优茶机械为主,基础制茶工艺相近,手工与半机械化制茶方式并存,制茶工艺参数控制、产量和产品感官品质差异显著。明确名优祁红制作各道工序的目的,选配适宜的加工机械设备,优化制茶工艺及作业技术参数,研制应用清洁化与连续化的名优祁红加工机械,是进一步提升名优祁红机械化加工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制茶效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黄山市茶叶生产机械化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黄山市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的基本现状,详细阐述了黄山市茶叶生产、生产加工机械、茶叶机械企业以及茶叶机械化的基本情况,阐明其未来发展趋势,并分析了当前茶叶机械化进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黄山市茶叶机械化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茶园面积、产量与产值、出口情况、产品研发和产业示范园区等方面介绍了贵州省茶产业现状,分析了贵州省茶产业存在茶叶单产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大品牌支撑,产品结构单一,质量安全有隐患和机械化水平低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贵州发展优质茶叶产业的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发挥贵州茶叶产业发展中的区域比较优势,根据国内相关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在介绍贵州优质茶栽培生产现状的基础上,从生态环境条件、发展潜力和制约因素等方面分析了贵州发展优质茶叶产业的前景,指出了贵州茶叶产业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十二五"规划提出"围绕‘加快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努力实现贵州茶产业有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为茶产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如何规划构建科学合理的茶产业带成为当前需要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3.
发展贵州生态茶叶产业的思路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是茶树的原生地和古老的茶区之一,茶叶产业稳步发展.文章分析了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贵州茶叶发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贵州发展生态茶业产业的思路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贵州茶叶加工业的现状与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探讨贵州茶叶加工业现状和主要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贵州茶叶加工业快速发展最基本的着力点、定位和要求,提出了建设贵州茶叶加工工程的科技措施.  相似文献   

15.
根据贵州茶叶加工业与国内外比较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制约发展的因素,以贵州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优势、生产潜力、良种和品牌为基础,浅析贵州茶叶加工业的发展趋势。认为:在“十一五”期间,贵州茶叶栽培面积将稳定增长,加工规模不断扩大;茶叶消费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科学技术的提升将促进茶叶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茶叶深加工是茶产业经济的新增长点;贵州茶叶加工业的发展方向是实现茶叶加工产业化。  相似文献   

16.
李侠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1231-11233
论述了3个贵州茶业产业贸易发展战略:发挥贵州自然资源优势,建设规模的优质茶园基地;强化初级产品贸易战略,使之成为贵州荼业发展的引擎;打造自然资源和资本技术优势结合的“茅台式”精品战略,并以精品为核心组建省级规模递增的茶业集团,配以巧妙的销售战略,才是贵州茶业贸易繁荣兴旺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7.
贵州湄潭茶区茶叶机械采摘的技术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推广茶叶机械化采摘,提高茶叶采摘质量,对贵州湄潭永兴茶场和东南茶场进行机械采摘技术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大宗茶生产过程中,不同采摘方式以双人采茶机采摘效果最佳,手采质量最差;永兴茶区大宗茶采摘时期掌握偏迟,采下原料较大,难以生产出品质较高的产品;东南茶场夏秋茶生产的采摘间隔期为15 ~ 18 d,不同时间气候条件差异大,尤其是日照时数、湿度、降雨量、蒸发量等气象要素的变化使相同间隔期内采下的芽叶质量相差甚大,确定采摘适期应考虑这几个气象要素的变化;茶园营养水平对原料质量影响大,适当提高目前湄潭茶区施肥量,改进施肥方法,对获优质机采原料有好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贵州茶产业市场开发调查及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贵州茶园基地规模迅速扩大,市场开发的问题越显突出。本文在分析贵州茶叶发展优势与市场潜力、市场开发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提高茶叶经济效益为中心,立足现有市场,发展以高品质绿茶为主的多种类茶产品生产,加快新市场开拓;以培育龙头企业为核心,集中优势资源,加快贵州名优绿茶的规模化生产进程,充分发挥贵州茶园基地的规模化效应;以打造贵州绿茶秀甲天下为目的,充分挖掘贵州茶叶的生态优势、品质优势和茶文化优势的市场发展思路。同时明确了目标任务、指导原则和发展重点,认为持续加快基地建设步伐,稳步现有市场开发,实施企业人才工程建设,整合资源,促进贵州茶叶龙头企业的尽快形成,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尽快完成贵州茶文化的特色内涵研究,实施贵州茶叶出口战略,开拓新产品新市场,筹建贵州茶叶加工工程重点实验室,是当前推进茶叶市场开发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贵州茶业发展的现状、优势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研究经济学服务于茶产业出发,对贵州茶业发展的栽培历史、发展现状、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进行了论述,并从技术、市场、茶叶需求、发展战略等方面分析了贵州茶产业出现的非均衡发展态势,以期为贵州茶业今后几年拟实现跨越式发展,寻求科学的理论依据,提出了发展对策:一是需要解决好"三农"问题;二是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三是以市场为导向,实行茶业产业化经营;四是形成开放系统加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五是通过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六是依靠科技,促进茶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