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试验研究了播期及收获期对先玉335、郑单958、吉祥1号的出苗期、成熟期、千粒重、产量构成因素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的变化,早熟型品种播期不宜过早,以4月中下旬为宜,晚熟型品种宜早播,以4月上中旬为宜;收获期对品种的产量影响较大,不论早熟还是中晚熟品种都应以晚收为宜,才能取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2.
在秋季生产条件下,探讨不同的播种期对超甜玉米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产量影响:通过不同播种期各品种产量的多重比较,在福建适当迟播,可以提高产量;通过不同品种在不同播种期的产量情况的多重比较,在试验设计的5个播种期中,早熟品种随着播种期的推迟,产量不断提高;中、晚熟品种随着播种期的推迟,产量先增后略微减少;(2)品质影响:播种期对果皮厚度和含糖量的影响不显著,对水分含量和皮渣率有显著影响,特别是晚播可以提高水分的含量,从而延长采收期,秋植超甜玉米最适采收期平均可以达8d,长于春播的2~4d  相似文献   

3.
【目的】规模化生产条件下,需要兼顾产量和效率的协同提高。通过合理配置不同熟期品种及播期,能够延长播种和收获的机械作业时间,提高机械利用效率和玉米生产效率。【方法】本研究于2015—2017年,选用KWS9384、新玉77和M751 3种不同熟期的主栽玉米品种,观测籽粒含水率变化动态,建立基于授粉后积温(≥0℃)的籽粒含水率预测模型,结合当地气象数据,分析不同品种的播种与收获时期。【结果】结果表明,不同熟期品种的产量和适播期不同。早熟品种KWS9384适宜播期和收获期更长,但产量较晚熟品种低;晚熟品种新玉77和M751产量高,但满足生理成熟及脱水至适宜机械粒收含水率的时间更长。通过早熟品种和晚熟品种的搭配,可以有效延长玉米播种及机械粒收的作业时间;早播晚熟品种、晚播早熟品种的配置方案,能够较好地协调产量和籽粒脱水的关系。【结论】通过分析不同品种适宜播种期及其相应的适宜收获期,提出了高产高效协同生产目标下的品种和播期配置原则,实现特定生态和生产条件下机具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为相关技术需求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播种期对波斯菊结实和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不同播种期对早熟、中熟、晚熟等3个波斯菊类型采种的影响.结果表明,作为采种栽培,中熟品种的最佳播种期为6月29日前后,平均产量为495 kg/hm2左右,晚熟品种的最佳播种期为6月13日前后,平均产量为525 kg/hm2左右,而早熟品种不适宜在长江流域采种栽培.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气候条件变化下不同熟期高粱品种的最适播期,通过研究中早熟、中晚熟、晚熟三个不同熟期高粱品种的不同播期与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高粱不同播期对株高、穗粒重、千粒重、产量的影响显著。中早熟品种最佳播期在5月15日左右、中晚熟和晚熟品种最佳播期在5月5日左右。积温、降水量与播期的关系是随播期的推迟而减少。播期对株高的影响是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播期对产量的影响是最佳播期产量最高,提早和推迟播期产量都表现为减产。积温与产量、降水量与产量的关系均呈正相关,但降水量与产量的相关系数较小。  相似文献   

6.
利用不同生育期高油大豆品种的收获期试验,来研究收获期对不同生育期高油大豆品种油分及产量的影响.采用分期收获的方法对6个不同生育期高油大豆品种进行处理,利用近红外谷物品质分析仪进行油分分析,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数据处理.试验表明,收获期对大豆油分含量和产量有显著的影响.从初熟期开始,随着收获期的延迟,各品种油分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有规律的变化趋势,6个品种的油分含量变化幅度为0.37-0.87个百分点,每个品种都有一个最佳的收获时期以获得最高的油分含量,但油分含量变化情况和品种的生育期相关性不大,是由品种本身的遗传特性决定的.播期对产量也有较明显的影响作用,四个生育期相对较长的品种黑农44、垦农19、合丰48号和合丰47号产量变化较.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而两个早熟品种的产量变化较小,不显著,产量变化总体趋势是晚熟品种>中熟品种>早熟品种.不同生育期的高油品种适期收获能获得较高的油分和产量.  相似文献   

7.
进行皖北地区夏玉米最佳收获期研究,结果表明:淮北地区夏玉米的播种期在6月13—18日范围比较适宜,在不影响秋季小麦适期播种的前提下,中早熟品种最佳收获期应在10月5—10日,晚熟品种可在10月10日后收获。  相似文献   

8.
观察不同播种期对早、中、晚熟3个波斯菊品种观赏及采种的影响,结果表明:作为观赏栽培,早、中、晚熟3个品种的最佳播种期都为6月29日左右,开花整齐,植株高矮适中,观赏性强;作为采种栽培,中熟品种的最佳播种期为6月29日左右,平均产量为 33 kg/667m2 左右;晚熟品种的最佳播种期为6月13号左右,平均产量为35 kg/667m2左右;而早熟品种不太适宜在本地区采种栽培.  相似文献   

9.
2010-2011年度通过对优质春小麦新品种龙麦33不同播期试验研究,探讨优质春小麦晚熟品种在黑龙江西部雨养农业区不同年份播期与产量的关系,为品种寻求最佳经济播期及优质春小麦龙麦33生态效益型栽培生产模式形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大豆品种及播期对套作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甘肃中部沿黄灌区早熟马铃薯套作大豆模式下,研究了不同品种与播期对套作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品种间产量差异极显著,以晚熟大豆品种的产量最高,达2553.15 kg/hm2,中熟品种次之,早熟品种最低;与早中熟大豆品种比较,晚熟品种与早熟马铃薯的生殖共生期较短,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有效荚数和单株粒数较多,适合套作。播期间产量也有差异,播期为4月30日时产量最高。中晚熟大豆品种的适宜播期为4月30日,播期为5月10日的早熟品种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1.
不同播期对华北平原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探讨不同播期对不同熟性品种夏玉米生长发育及群体特性的影响,以纪元一号(早熟品种)、郑单958(中熟品种)及农大108(晚熟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08—2009年在中国农业大学上庄试验站设置3个播期的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夏玉米的生育期随播期推迟而缩短,平均每推迟1d全生育期缩短0.2~0.6d;从早熟到晚熟品种夏玉米生育期缩短表现出加剧的趋势。随播期推迟,早熟与中熟品种的穗位比增大,茎粗降低,但播期对晚熟品种的穗位比与茎粗影响不显著。播种期推迟,夏玉米最大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质重量、群体光合势(LAD)及籽粒产量均呈降低趋势,其中晚熟品种的籽粒产量降幅大于早熟品种。晚播与中播相比:农大108籽粒产量降幅为40.7%~41.6%,而纪元一号降幅为22.2%~27.7%。播期及品种是影响华北平原夏玉米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适度提前播种利于高产群体的形成,在相同管理措施条件下郑单958具有较强产量优势。  相似文献   

12.
在稻鳝综合种养模式下,比较分析6个水稻品种(早熟品种3个、中晚熟品种3个)生育进程、茎蘖动态、产量、构成因素以及稻米的品质.结果表明,早熟品种中青角22全生育期最短,沪早香软1号全生育期最长,中晚熟品种中沪软1212全生育最短,秋优金丰全生育期最长;早熟品种松早香1号、中晚熟品种秋优金丰的株高和穗长优势明显;早熟品种松早香1号、中晚熟品种秋优金丰分蘖力最高,早熟品种松早香1号、中晚熟品种沪软1212的有效穗数最高;早熟品种沪早香软1号、中晚熟品种沪软1212的成穗率最高;早熟品种松早香1号、中晚熟品种秋优金丰产量优势显著,且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趋势一致;稻米的碾磨品质以秋优金丰最佳;外观品质中早熟品种松早香1号、中晚熟品种秋优金丰的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均低于同类品种;稻米营养及食味品质中通过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蛋白质分析早熟品种青角22、中晚熟品种南粳46食味品质最佳.适合稻鳝种养结合的品种中,秋优金丰以产量及外观品质占优,南粳46以食味品质占优;如需早熟品种,综合评价产量和品质,则松早香1号为佳.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水稻不同品种、不同播种时期对晚稻产量和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早中熟品种(110~120d),影响不大,中迟熟品种(120~125d)随播期推迟,结实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从产量看,早熟品种随播种推迟呈上升趋势;中熟品种在6月26日播种时产量最高;迟熟品种在6月18日播种产量最好,播期越迟,产量越低,且减幅较大。6月18日~7月3日播种的晚熟品种产量要比早熟品种好,且晚熟品种越早播与早熟品种产量相差越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黑龙江省80-90年代审定的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的主要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90年代的小麦品种比80年代小麦品种在产量、容重、千粒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及沉降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以湿面筋和沉降值提高的最快。早熟品种和晚熟品种的品质比中熟品种的品质好,但中熟品种和晚熟品种的产量比早熟品种的产量高。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水稻不同品种、播期对晚稻产量和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早中熟品种受播期影响不大,中迟熟品种随播期推迟,结实率明显下降,每穗实粒数减少。从产量上看,早熟品种随播期推迟呈上升趋势;中熟品种在6月25日播种时产量最高;迟熟品种在6月18日播种时产量最好,播期越迟产量越低,且减幅较大;在6月18日至7月3日播种的晚熟品种产量比早熟品种好,且晚熟品种播期越早与早熟品种产量相差越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当前气候变化和夏玉米品种更替的背景下,如何调整品种和播种期以适应当地有效积温的变化对夏玉米的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熟期夏玉米品种产量形成对播期的响应,以期为当地适宜播期和品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2019年,共选用3个中早熟夏玉米品种登海518(DH518)、京农科728(JNK728)、登海618(DH618),3个中晚熟品种郑单958(ZD958)、登海605(DH605)、先玉335(XY335)作为试验材料,并设置6月5日(E)、6月15日(N)、6月25日(L)3个播期,探讨播期对不同熟期夏玉米授粉结实和产量形成等的影响。【结果】播期推迟至6月25日,各品种千粒重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显著降低,产量下降。与6月25日播种中晚熟品种相比,6月5日播种,产量和有效积温生产效率分别增加28.81%和16.24%;与6月25日播种中早熟品种相比,6月15日播种,产量和有效积温生产效率分别增加18.92%和14.66%。随播期推迟,不同品种全生育期有效积温降低1.21%—10.62%,中晚熟品种的降幅大于中早熟品种;中早熟品种总结实率降低6.25%—19.94%,中晚熟品种总结实率降低8.11%—27.32%,中晚熟品种的降幅大于中早熟品种;不同品种空秆率增高1.42%—14.72%,与品种熟期无关;中早熟品种收获指数先升高后降低,变幅在15.91%—20.23%,中晚熟品种收获指数降幅在2.36%—27.69%。不同品种产量与有效积温呈正相关,且吐丝期—成熟期有效积温与产量的关系更密切;有效积温、收获指数、总结实率、全生育期天数4个因素中,中早熟品种的产量与收获指数、总结实率的关系更密切,而中晚熟品种的产量与有效积温、收获指数的相关性更强;中早熟品种的有效积温与全生育期天数的相关性强于其与总结实率、收获指数和产量的相关性,而中晚熟品种的有效积温与产量的相关性强于其与收获指数、总结实率和全生育期天数的相关性。【结论】中早熟品种产量受有效积温限制较小,1 700℃·d左右的全生育期有效积温更有利于保证其较高的结实率和收获指数,进而获得高产;中晚熟品种产量受有效积温限制较大,1 800℃·d以上的有效积温更有利于其产量的增加。在当地气候条件下,6月5日左右播种中晚熟品种、6月15日左右播种中早熟品种,有利于获得较高产量且提高有效积温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7.
在兰州地区露地条播栽培条件下,对2个苏子品种进行了播期试验。结果表明,特早熟品种永昌苏,3月下旬到6月下旬播种,在兰州均能成熟。早播营养生长较旺,产量较高,晚播植株矮小、低产。晚熟材料94系选A,5月下旬以前播种时枯霜前基本成熟,但播期对成熟期影响较小。在霜前能成熟的前提下,晚播较高产,品质也好。早熟品种低产,晚熟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8.
播种期和收获期对高油玉米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吉油1号玉米为试材,研究8个不同播期和4个不同收获期对玉米产量的影响.通过对生长发育规律及对干物质积累、灌溉速率、容重、产量进行相关分析,确定4月30日左右为吉油1号玉米的最佳播种期,10月5日左右为最佳收获期.  相似文献   

19.
以棉花早熟品种‘湘K27’和‘JX0010’为试验材料,以晚熟品种‘HN127’为对照,分别设置2个种植密度(2000株/(667 m2)、3000株/(667 m2))和2个播期(5月25日、6月5日),于2021年在湖南农业大学耘园基地进行大田试验,通过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和产量构成因素,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播期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熟直播棉较晚熟品种SPAD值高;晚熟品种SOD活性总体高于早熟品种,晚播较早播在蕾期到花铃期时能显著提高棉花的SOD活性;从POD活性来看,早熟棉较优;从MDA含量来看,在早播和高种植密度条件下,营养生长期(蕾期)以晚熟品种表现较佳,生殖生长期(花铃期)以早熟品种‘JX0010’最优;品种极显著影响单铃质量、单株铃数和产量,且均表现为早熟品种优于晚熟品种。综合分析,早播有利于提高早熟棉产量,增加种植密度虽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产量,但增产潜力不大。  相似文献   

20.
通过油葵标准化种植新模式千亩示范方建设,开展覆膜油葵提前播期研究,对早、中、晚熟品种采用分期播种方式,根据不同品种、不同播期对油葵经济性状的影响,集成适合河北省平乡县的油葵标准化种植模式,提高油葵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在惊蛰过后,越早播种的油葵成熟期越早,早熟品种3月20日左右播种,中晚熟品种3月15日左右播种,留苗密度3 800~4 000株/亩,易获得较高产量。而且提前播期能避开雨季,减轻降水对油葵品质、产量的影响。经与对照田比较,千亩示范方油葵平均亩产291.1kg,较对照248kg增加43.9kg,增幅17.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