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可食雀梅藤果实色素的提取及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0.1% HCl - 70%乙醇(体积分数)水溶液从可食的雀梅藤果实中提取食用色素,并对该色素的理化性质和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色素得率为8.2%,色素易溶于水、甲醇、乙醇等极性溶剂,其颜色随pH值变化而变化,pH值≤3时,其最大吸收波长为530nm,有较好的耐热、耐光性,但耐碱、耐氧化还原性能差,葡萄糖、蔗糖、柠檬酸、食盐、苯甲酸、Mg~(2 +)、Zn~(2 +)、K +、Ca~(2 +)、Na +均使其色微减, Al~(3 +)、Fe~(3 +)、Cu~(2 +)使其变色;初步急性毒性实验中小白鼠无异常表现.  相似文献   

2.
《林业科学》2021,57(2)
【目的】比较降香黄檀和东京黄檀的树木形态、木材解剖特征和抽提物化学成分,探究二者的可区别性。【方法】采用观察法观测降香黄檀和东京黄檀的树木形态特征;采用木材解剖学方法观测木材三切面,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观察降香黄檀和东京黄檀木材组织构造;采用气质联用分析(GC-MS)和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UPLC-ESI-MS/MS)方法测定不同产地降香黄檀和东京黄檀抽提物的化学成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树木形态上,降香黄檀的花、果、叶等形态与东京黄檀相似;在木材构造上,相较于东京黄檀,降香黄檀纹理略丰富,管孔类型更趋近于半环孔材,心材具有略少的异型Ⅲ木射线组织,但这些差异难以量化,并不能很好地区分二者,同时,其他构造特征不存在可区别性;在化学成分上,通过聚类分析发现,相同纬度的木材聚为一类,与树种无关,通过PCA分析发现,二者的分组存在明显交集,不存在可区别性。【结论】降香黄檀和东京黄檀在树木的花、果、叶等形态特征、木材解剖构造及抽提物化学成分等方面差异不显著,不存在可区别性。  相似文献   

3.
降香黄檀心材和边材内生真菌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降香黄檀心材和边材中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及其与木材内环境因子的关系,为降香黄檀内生真菌价值评价和资源利用提供依据,为指导降香黄檀人工促进心材形成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木材理化性质,研究降香黄檀心材和边材内生真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并采用方差分析、冗余分析等手段分析其与降香黄檀内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经过高通量测序,共获得2 193 336条序列,碱基总数为761 438 850 bp,有效序列平均长度为385 bp。得到3 621个OTUs,分属26纲67目116科167属186种。纲水平上,心材内生真菌优势菌群为伞菌纲、粪壳菌纲和散囊菌纲,边材内生真菌优势菌群为粪壳菌纲、座囊菌纲、伞菌纲、地舌菌纲和银耳纲;属水平上,心材内生真菌优势菌群为暗枝顶孢壳属、镰刀菌属、孢子丝菌属、黑酵母样真菌属和球托霉属,边材内生真菌优势菌群为镰刀菌属、毛色二孢属、枝孢属、念珠菌属、德巴利酵母属和木霉属;种水平上,心材内生真菌优势菌群为孢子丝菌环境种、卵形孢球托霉菌和尖孢镰刀菌,边材内生真菌优势菌群为可可毛色二孢菌、酵母菌和镰刀菌。方差分析、冗余分析等结果表明,p H、灰分和钾元素与降香黄檀内生真菌属水平的群落结构呈负相关,热水抽提物、镁和钙元素与大部分属真菌群落呈正相关,与少量属真菌群落呈负相关。含水量、热水抽提物、矿质元素钙和镁与多样性指数Chaol、Shannon和Simpson指数呈正相关,p H、灰分和钾元素与其呈负相关。【结论】降香黄檀心材和边材含有丰富的内生真菌群落,群落结构丰度和多样性均为心材大于边材。引起心材和边材内生真菌群落结构性差异的主要木材内环境因子为p H、灰分和矿质元素钾,引起多样性差异的主要木材内环境因子为p H、含水率、矿质元素钙和钾,且含水平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已筛选出的耐较高浓度重金属的绿色木霉和草酸青霉菌株进行Hg~(2+)、Zn~(2+)、Cu~(2+)和Pb~(2+)耐受性和吸附性试验,为其应用于土壤修复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测定重金属离子对菌株的生长抑制率和半致死浓度(EC_(50))评价真菌重金属耐性;将一定质量的菌丝球添加到已知浓度的重金属离子溶液中,测试菌株对重金属的吸附速率和吸附量,并对吸附过程进行函数拟合,分析其重金属吸附特征。【结果】2株菌株生物量随重金属浓度增加而降低,其过程分2个阶段,在金属离子浓度较低(0~200 mg·L~(-1))时,生物量下降不明显或略有上升,当重金属离子浓度大于某个临界值(400 mg·L~(-1)左右)时,生物量下降迅速;Hg~(2+)、Zn~(2+)、Cu~(2+)和Pb~(2+)对菌株lys2015f1的EC_(50)值分别是158.07、464.02、229.33和209.59 mg·L~(-1),对菌株lys2015f5的EC_(50)值分别是580.47、572.88、231.85、2 284.01 mg·L~(-1),因此,菌株lys2015f1对重金属耐受程度为Zn~(2+)Cu~(2+)Pb~(2+)Hg~(2+),菌株lys2015f5对重金属耐受程度为Pb~(2+)Hg~(2+)Zn~(2+)Cu~(2+)。菌株的吸附过程更加拟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由模型速率常数k_2可知,2株菌株吸附重金属速率排序变化一致,均为Pb~(2+)Hg~(2+)Cu~(2+)Zn~(2+),菌株lys2015f1通过模型得到的理论Hg~(2+)、Zn~(2+)、Cu~(2+)和Pb~(2+)最大吸附量分别是37.12、14.63、16.62和107.31 mg·g~(-1),菌株lys2015f5理论最大吸附量47.12、16.50、25.78和201.22 mg·g~(-1);吸附的限速步骤是由化学反应控制的,在同等条件下,2株菌株对4种重金属吸附速率排序均为Hg~(2+)Cu~(2+)Zn~(2+)Pb~(2+)。【结论】绿色木霉和草酸青霉菌株具有较高的重金属耐性和较好的吸附性,现有研究也表明其在生物防治、植物促生、土壤有机物降解等方面具有较好效果,因此2株菌株具有较好的重金属修复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
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研究了落叶松树皮原花青素的提取工艺及稳定性,工艺条件为:温度30℃,压力30MPa,乙醇体积分数80%,颗粒度40~60目,得率20.6%,原花青素含量约75%。温度、光照、pH和金属离子均会对落叶松树皮原花青素的稳定性造成影响。低温、避光、弱酸性条件下稳定性较好,温度上升、光照增强、碱性增强均会使原花青素破坏加快。Ba~(2+)离子对原花青素的保存率最大,Fe~(2+)离子、Fe~(3+)离子、Cu~(2+)离子加入后原花青素含量会迅速降低。  相似文献   

6.
《林业科学》2021,57(7)
【目的】探究马尾松树皮纳米木质纤维素气凝胶吸附剂对Cr~(3+)、Cu~(2+)、Pb~(2+)、Ni~(2+)的吸附性能,阐明马尾松树皮和纳米木质纤维素气凝胶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相关机理,以更好地利用农林废弃物马尾松树皮制备出成本低廉、便于产业化的生物质吸附材料,为其大规模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将抽提后的马尾松树皮绝干样品在80℃水浴加热搅拌条件下使用对甲苯磺酸溶液处理1 h,反应结束后趁热过滤并透析滤渣。滤渣样品通过微射流均质机20次,得到马尾松树皮纳米木质纤维素。固含量2%的马尾松树皮纳米木质纤维素样品-20℃冷冻120 min后进行冷冻干燥,得到马尾松树皮纳米木质纤维素气凝胶。研究马尾松树皮纳米木质纤维素气凝胶吸附剂对Cr~(3+)、Cu~(2+)、Pb~(2+)、Ni~(2+)的最大吸附容量(q_e)以及其等温吸附特性、吸附热力学特性和吸附动力学特性。【结果】马尾松树皮纳米木质纤维素气凝胶吸附剂对Cr~(3+)、Cu~(2+)、Pb~(2+)和Ni~(2+)的最大吸附容量(q_e)分别为132.7、130.4、186.7和123.4 mg·g~(-1)。马尾松树皮纳米木质纤维素气凝胶吸附Cr~(3+)符合Temkin等温吸附(R~2=0.990 1),且为不均匀的单层吸附。吸附热力学特性研究表明,马尾松树皮纳米木质纤维素气凝胶吸附Cr~(3+)的过程符合热力学规律,R~2=0.992 9,且为非自发复合吸附过程,升高温度对吸附过程的促进作用与放热反应对吸附过程的抑制作用甚至会出现相互抵消的情况。马尾松树皮纳米木质纤维素气凝胶吸附Cr~(3+)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1 0),其吸附Cr~(3+)的速率主要受化学作用而非物质传输步骤影响,特别是二者之间电子的化学分享或共价键交换等过程。【结论】基于廉价的生物质———马尾松树皮制备的马尾松树皮纳米木质纤维素气凝胶可作为重金属离子的有效吸附剂,表现出较为理想的吸附容量,静态吸附涉及的条件较为简单,具有一定的可试验推广性,马尾松树皮基吸附剂的开发也可推动廉价生物质的资源化利用。马尾松树皮和纳米木质纤维素气凝胶2种吸附剂的吸附性能稳定可靠,有望通过优化工艺提升性能;但是需要基于大规模甚至中试规模试验才能检验其有效性,进而指导工艺优化,得到性能更加出色的马尾松树皮纳米木质纤维素气凝胶作为重金属离子吸附剂。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木质素降解子囊菌Paraconiothyrium variabile GHJ-4分泌的漆酶(laccase)、锰过氧化物酶(MnP)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3种木质素降解酶的酶活性变化规律及其酶学性质,为利用该菌株进行木质素降解酶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分别以愈创木酚、2,6-二甲基苯酚和黎芦醇为底物测定laccase,MnP和LiP的酶活性,研究3种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pH、温度和pH稳定性及金属离子对其活性的影响。【结果】GHJ-4菌株发酵18,15和21天后,分别获得laccase,MnP和LiP最高酶活为1 390.3,30.3和52.5 U·mL~(-1)。laccase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5℃左右,最适反应pH为5.5左右,在55℃以下、pH 4.0~7.0的范围内较为稳定;MnP的最适反应温度为60℃左右,最适反应pH为5.0左右,在55℃以下、pH 4.0~9.0的范围内较为稳定;LiP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0℃左右,最适反应pH为3.0左右,在40℃以下、pH 2.0~4.0的范围内较为稳定。Mg~(2+),Zn~(2+),Cu~(2+),K~+对laccase起促进作用,Na~+和Zn~(2+)对LiP起促进作用,Mn~(2+)对MnP起激活作用,而Fe~(3+),Ca~(2+),Pb~(2+),Co~(2+),Al~(3+)对3种酶均起抑制作用,其中尤以5 mmol·L~(-1)Fe~(3+)对3种酶的抑制作用最强。【结论】温度、pH及金属离子对Paraconiothyrium variabile GHJ-4 3种木质素降解酶的酶学特性均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乙醇为提取剂,采用微波辅助法提取了白芷的有效成分,并使用紫外光谱法,以300nm为测定波长,研究了白芷有效成分的稳定性。结果发现:白芷随着温度升高,提取物的吸光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60℃时,稳定性最好;光照下不稳定;加入氧化剂后,溶液吸光度增大的幅度较大,不稳定;加入还原剂后,溶液吸光度变小,不稳定;在酸性条件下,物质的吸光度的变化很小,较稳定;在碱性条件下的变化幅度大,不稳定;与Zn~(2+)、Al~(3+)离子共存,与Cu~(2+)、Fe~(2+)离子不能共存。  相似文献   

9.
交趾黄檀心边材径向弯曲蠕变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三点加载方式对交趾黄檀心边材试件进行短时间(5 h)内径向弯曲蠕变测试,获得交趾黄檀心边材的弯曲蠕变特性曲线,分别用五单元模型、六单元模型模拟交趾黄檀径向弯曲蠕变过程,对比分析交趾黄檀心材与边材蠕变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五单元模型可准确地模拟交趾黄檀的径向弯曲蠕变特性;相同应力水平下交趾黄檀心材的蠕变小于边材的蠕变,随应力水平提高,心材的蠕变增大不明显,而边材蠕变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0.
采用有机溶剂对漆树木粉醇提物进行逐级萃取分离,得到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相,通过比较4个萃取相对DPPH自由基(DPPH·)、ABTS自由基(ABTS·)和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能力,探讨了萃取相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乙酸乙酯相的萃取得率最高,为60.1%;对DPPH·、ABTS·和OH·均具有最强的清除作用,其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50)值分别为19.9、29.74和37.95 mg/L。通过HPLC-MS裂解规律分析,从乙酸乙酯相中鉴定出酚酸类和黄酮类2类化合物,其中酚酸类化合物为:对乙氧基-3-羟基苯甲酸(1)、没食子酸(2)、3,4-二羟基杏仁酸(3)、没食子酸十六烷酯(4)、原儿茶酸(5)和没食子酸乙酯(7);黄酮类化合物为:黄颜木素(6)、3,4',7-三羟基二氢黄酮醇(9)、漆黄素(13)、硫黄菊素(14)、紫铆花素(15)和3,7-二羟基黄酮醇-4'-鼠李糖苷(16)。  相似文献   

11.
对广西南宁良凤江森林公园内12、25、26、31、45、46年生降香黄檀的生物量进行测定,并进行模型拟合,得出各器官及单株生物量的最优方程。结果表明:45年生降香黄檀单株生物量最大,为237.43 kg,并且降香黄檀的生物量、干形及心材在相同年限差异显著;46年生降香黄檀心材直径平均值为10.7 cm,心材年增长速率为1.11%,最大心材比例出现在第38年。总体上胸径对于生物量的贡献值大于树高,树干生物量、根蔸生物量分别占降香黄檀地上、地下生物量的绝大部分,树干生物量最优方程为Y=0.013D2.941,单株生物量最优方程为Y=-190.668+23.631D-0.208D2。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竹屑对水溶液中Cu~(2+)、Cd~(2+)和Pb~(2+)的吸附性能,研究了溶液在不同pH值条件下竹屑对Cu~(2+)、Cd~(2+)和Pb~(2+)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并应用等温吸附模型对Cu~(2+)、Cd~(2+)和Pb~(2+)的吸附过程进行了拟合,探讨竹屑对Cu~(2+)、Cd~(2+)和Pb~(2+)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不同pH条件下,竹屑对溶液中的Cu~(2+)、Cd~(2+)和Pb~(2+)吸附都有较好的效果,当溶液的pH=5时吸附效果最好,其次是pH=4、pH=6、pH=3和pH=7;在相同pH条件下,竹屑对溶液中的Cu~(2+)吸附效果最好,其次是Cd~(2+)和Pb~(2+);在不同pH值条件下,Langmuir与Freundlich方程均适于描述竹屑对Cu~(2+)、Cd~(2+)和Pb~(2+)的等温吸附过程,竹屑对Cu~(2+)的等温吸附过程,Freundlich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程度略高于Langmuir模型,亦即竹屑的多分子层吸附强于单分子层吸附。竹屑对Cd~(2+)和Pb~(2+)的等温吸附过程,Freundlich模型和Langmuir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程度差别不大,亦即竹屑同时存在多分子层吸附和单分子层吸附。竹屑不进行酸化或碱化等活化处理,更不进行碳化处理,只做简单处理后作为重金属的吸附材料,降低了处理成本,避免复杂处理带来二次环境污染,提高了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澳洲坚果花的功能性食品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2个类群的澳洲坚果品种‘NY2’和‘HAES 695’为试材,对花发育过程中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抗氧化活性(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活性、FRAP值)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在花的发育过程中,‘NY2’花的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抗氧化活性均显著高于‘HAES695’。其中,‘NY2’花的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清除ABTS自由基活性、FRAP值均表现为“升—降—升”的变化趋势,且在花蕾伸长期表现出最高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以及抗氧化活性,其次则是花开放盛期;除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外,‘HAES695’花的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清除ABTS自由基活性、FRAP值均呈现出“降—升—降”的动态变化,且在花开放盛期表现出最低的总酚和总黄酮水平以及抗氧化活性,其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以花蕾初始期与花开放初期较高,抗氧化活性则以花开放初期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澳洲坚果花的抗氧化活性与其总酚、总黄酮含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其中,‘NY2’花的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能力与总酚、总黄酮含量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为开发天然色素,本试验以细叶百合为试材,研究了其花瓣色素的稳定性。在常温下用90%乙醇-0.1mol/L HCl溶液浸提细叶百合花瓣得到色素原液,然后对该色素液在酸碱性、热、光、食品添加剂、金属离子及氧化剂、还原剂等作用下的稳定性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细叶百合花色素能在酸性乙醇溶液中稳定存在,但在高温、直射光、氧化还原剂、碱性环境以及金属离子(Cu2+、Mn2+)条件下不稳定;食品添加剂如蔗糖、有机酸等以及部分金属(Mg2+、Na+、K+、Ca2+)离子对色素没有不良影响。试验证明该色素在食品、化妆品等工业方面具有一定的开发应用和前景。  相似文献   

15.
以碱性大红模拟废水为对象,采用Fe~(2+)和Fe~(3+)作为催化剂与H_2O_2构成芬顿体系进行了Fenton氧化反应,考查了pH值、反应时间、Fenton试剂配比与用量等影响因子对色度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处理条件为:初始pH=3、C(Fe~(2+))∶C(H_2O_2)=1∶5或C(Fe~(3+))∶C(H_2O_2)=1∶5、反应时间为30 min。当碱性大红模拟废水浓度为1000 mg/L,初始H_2O_2浓度为5 mmol/L时,最佳条件下Fe~(2+)、Fe~(3+)芬顿体系的脱色率去除效率分别为92.30%、95.68%。对比了Fe~(2+)和Fe~(3+)作为催化剂进行Fenton氧化反应的处理效果。说明Fe~(3+)作为催化剂与Fe~(2+)效果相近。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热处理后,油茶籽内部酚类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为探索加工过程中油茶籽理化变化机制提供理论参考,也为油茶籽油加工工艺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热风、红外辐射和微波辐射3种方式对油茶籽加热,测定分析油茶籽油及饼粕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3种方式加热的油茶籽压榨后的油茶籽油中多酚及其抗氧化性变化规律相似,较低温度(热风和红外条件中90和120℃,245、420和560 W微波)加热后,油茶籽油中总酚含量变化不大,经高温(热风和红外中150℃和700 W微波)加热一段时间后,油茶籽油中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性开始升高。3种方式加热处理,多酚含量分别达26. 84、94. 34和84. 51μg·g~(-1),比初始提高2. 8、12. 4和11. 0倍; 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清除率也分别达48. 91%、96. 29%和97. 01%,比初始提高6. 11,13. 0和13. 1倍。油茶饼粕中多酚的变化规律与茶油中相似,低温加热(热风和红外90和120℃,245、420和560 W微波)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性变化不大,高温加热(热风和红外150℃,700 W微波)一段时间后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性升高,加热结束时,总酚含量分别初始增加14. 4%、42. 5%和34. 45%,ABTS~(·+)清除率分别比初始增加27. 9%、46. 2%和32. 1%。油茶饼粕中多酚的抗氧化能力在不同的红外加热温度下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但均与其多酚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加热后油茶饼粕中多酚含量升高可能是因为加热导致细胞壁水解,增加酚类溶出,或者释放结合态酚等,而ABTS~(·+)清除率提高可能也包括加热引发的美拉德产物等其他极性(甲醇/水提取)抗氧化物质的贡献。【结论】对油茶籽高温加热可提高油茶籽油及饼粕中多酚含量及其抗氧化性,3种加热工艺中热效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微波红外热风,生产实践中可采用红外短时高温加热以提高茶油中的酚含量。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定量分析强降雨对不同林分阳离子的影响,通过野外取样和室内测定收集数据,编制公式计算降雨再分配过程中的林分阳离子流转量,并以山涧口流域白桦林、落叶松林和油松林为例,对降雨及再分配过程中的K~+、Ca~(2+)、Na~+、Mg~(2+)、Zn~(2+)、Mn~(2+)、Fe~(2+)7种阳离子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降雨输入阳离子排序为,K~+Mg~(2+)Na~+Fe~(2+)Ca~(2+)Zn~(2+)Mn~(2+);(2)白桦林中Mg~(2+)、Fe~(2+)、Na~+处于流失状态;K~+、Ca~(2+)、Mn~(2+)、Zn~(2+)处于保留积累状态。油松林中Mg~(2+)、K~+、Na~+处于流失状态;Fe~(2+)、Ca~(2+)、Mn~(2+)、Zn~(2+)处于保留积累状态。落叶松林中Mg~(2+)、Fe~(2+)、Zn~(2+)、K~+、Na~+处于流失状态;Ca~(2+)、Mn~(2+)处于保留积累状态;(3)流转量公式ρ_穿=m_穿×v_穿和净余量公式ρ_净=cρ_穿+(1-c)ρ_降+ρ_树+(ρ_枯-ρ_降)-ρ_坡可以正确分析强降雨及再分配过程中阳离子的流转。  相似文献   

18.
遮荫对降香黄檀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遮荫对降香黄檀容器育苗生长发育和形态生理的影响,为林木育苗的光环境控制条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当年生降香黄檀幼苗为试验材料,设遮荫程度0(T_0)、40%(T_1)、60%(T_2)、80%(T_3)、95%(T_4)5个处理,用不同遮荫程度处理4个月后,每隔15天监测降香黄檀幼苗的地径、苗高、叶片数等生长指标,观察其生长进程;并于试验处理结束后测量降香黄檀幼苗的生物量、比叶质量、叶绿素含量(Chl)、净光合速率(Pn)、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气孔导度(Gs)、蒸腾系数(Tr)等。【结果】随着遮荫程度的增加,处理时间的延长,降香黄檀幼苗的苗高、地径逐渐降低,生长越来越弱,且表现越来越明显,其中T_4的苗高和地径增量分别为7.7和1.0 mm,是T_0的39.2%和35.6%。随着遮荫程度的加强,降香黄檀幼苗的干物质积累、比叶质量以及质量指数(QI)、根冠比、存苗率显著降低,表明遮荫程度的增加使降香黄檀幼苗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随着遮荫程度加强,幼苗叶片的叶绿素b(Chlb)、叶绿素a(Chla)和植株各部分含水量显著增加,而叶绿素a与叶绿素b比值(Chla/Chlb)、Pn降低,表明遮荫程度的增加引起降香黄檀容器苗的光合利用效率下降,进而导致幼苗生长发育缓慢,存苗率下降。【结论】综合分析生长进程和生理形态指标,降香黄檀容器育苗幼苗期宜在全光照环境下进行,遮荫不利于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9.
为获得高效的溶磷菌,用于菌肥生产。通过Pikovskava无机解磷培养基从核桃土壤里筛选出溶磷菌,通过液体发酵试验确定其溶磷活力,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较高活力的溶磷菌进行分子鉴定;通过单因素试验,比较该溶磷菌与两种菌肥溶磷菌在不同发酵液配方及发酵条件下的发酵活力。分离得到的高效溶磷菌为芽孢菌属,适宜初始p H值范围为5~9,适宜温度范围为16℃~40℃,适宜氮源有硫酸铵、氯化铵和草酸铵、蛋白胨,适宜碳源有草酸铵、蔗糖、甘油;高浓度Fe~(3+)、Mn~(2+)对其活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Cu~(2+)、Ni~(2+)、Zn~(2+)会抑制其解磷。在不同发酵液配方及发酵条件下,该溶磷菌溶磷能力优于菌肥2溶磷菌;在不同发酵条件下,该溶磷菌溶磷能力稳定性优于菌肥1溶磷菌。该溶磷菌添加到菌肥中有一定的市场潜力。  相似文献   

20.
楸树叶中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期研究发现,楸树叶粗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相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为了进一步明确其抗氧化活性成分,以硅胶柱色谱结合清除 DPPH自由基法,寻找抗氧化能力较强的组分,并利用半制备液相色谱对该组分进行分离、纯化,以清除 DPPH自由基、还原力和清除 ABTS自由基能力作为考察指标,根据理化性质及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果从楸树叶粗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相中分离得到了2个化合物,分别为木犀草素(1)和芹菜素(2)。化合物1的抗氧化活性强于BHT和化合物2;化合物1清除DPPH自由基、还原力及清除ABTS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23.89,29.77和43.47μg mL -1;化合物1的抗氧化活性强于化合物2,主要因其在黄酮类化合物母核的 B环上具有邻二酚羟基结构。木犀草素和芹菜素2个化合物首次从楸树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