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施肥深度对木薯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以华南8号木薯为材料,比较5个施肥深度处理对木薯产量性状的效应。结果表明,在0~12 cm施肥深度中,按鲜薯、薯干和淀粉产量的排序为施肥深度6 cm>0 cm>9 cm>3 cm>12 cm6,cm施肥深度的鲜薯、薯干和淀粉产量分别比0cm(CK)增加7.5%、5.3%和3.9%,3 cm和9 cm施肥深度的鲜薯、薯干和淀粉产量略低于0 cm(CK),12 cm施肥深度的鲜薯、薯干和淀粉产量分别比0 cm(CK)减少15.1%、18.6%和21.1%。推荐木薯施肥深度为0~9 cm,以6 cm施肥深度为最优。  相似文献   

2.
不同组分脲甲醛缓释肥的夏玉米肥料效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探究不同组分的脲甲醛缓释肥在夏玉米上的肥料效应,为制备夏玉米一次性施用的专用肥料提供理论依据,从而简化施肥步骤,节省施肥成本,提高肥料效益,减少养分损失,保护生态环境。【方法】试验以夏玉米品种郑单958为供试材料,连续2年在大田条件下,设置3种组分脲甲醛缓释肥处理(UF1、UF2、UF3)、常规施肥处理(CF)和不施肥处理(CK),研究不同组分脲甲醛对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土壤无机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不同组分的脲甲醛肥效不同,UF1、UF2、UF3脲甲醛缓释肥均能够提高夏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尤其以UF2效果最佳,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UF2处理2年平均增产7.63%,氮肥利用率提高16.43个百分点;UF1效果次之,平均增产6.53%,氮肥利用率提高12.30个百分点;UF3平均增产4.98%,氮肥利用率提高0.82个百分点。不同组分脲甲醛缓释肥其氮素释放速率也不同,与常规施肥相比,脲甲醛缓释肥处理在玉米苗期0—20 cm土层无机氮含量均较高,其中以UF2处理最高,达80.09 mg·kg~(-1);UF1次之,含量为66.47 mg·kg~(-1),UF3处理最低,为51.18 mg·kg~(-1)。大喇叭口期常规施肥处理追施60%尿素,土壤的无机态氮含量有一定地提高,灌浆期含量为27.46 mg·kg~(-1)。20—40 cm土层中,UF1、UF2在大喇叭口期到灌浆期土壤无机态氮含量较稳定,灌浆期后含量下降,其中UF1处理收获期含量低至13.40 mg·kg~(-1),比CF处理低1.05 mg·kg~(-1)。UF2处理收获期土壤无机态氮含量为14.13 mg·kg~(-1),较CF处理降低0.32 mg·kg~(-1)。而UF3收获期土壤无机态氮含量略高于其他处理,较CF高出1.51 mg·kg~(-1)。因此,一次性施用的脲甲醛缓释肥处理均可满足玉米整个生育期的养分需求。【结论】在不同组分脲甲醛缓释肥中,UF2处理获得了相对较高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可作为华北平原北部中低产土壤的玉米专用缓释肥。  相似文献   

3.
增施中微量元素肥料对木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增施中微量元素肥料在木薯种植中的作用,在大田条件下,以南植199、桂热9号为材料,设不施肥、常规施肥及增施中微肥(穴施、叶面喷施及浸种)等不同处理,研究增施中微量元素肥料对木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可促进木薯生长并增加鲜薯产量及淀粉产量。品种间中微量元素肥效存在差异,增施熟石灰、硫酸镁、叶面喷施硼砂、综合处理及钙镁磷肥处理能显著提高南植199鲜薯产量;其中,钙镁磷肥处理鲜薯增产39.7%,淀粉增产达到51.3%;其次为增施熟石灰处理鲜薯增产35.6%,淀粉增产44.8%。而桂热9号增产效果为综合处理鲜薯增产10.6%,淀粉增产32.5%;穴施硫酸镁淀粉增产21.2%;钙镁磷肥处理鲜薯增产10.0%。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主要增产因素为镁和钙;因此木薯种植中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应考虑品种差异和不同施用方式差异;尿素+钙镁磷肥+氯化钾替代常规施肥中尿素+普通复合肥+氯化钾可有效提高木薯鲜薯产量及淀粉产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不同粉垄耕作深度和间作大豆对木薯产量及效益的影响,为提高木薯种植经济效益和提高现有耕地利用率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华南205木薯和桂春15号大豆为试验材料。在不同粉垄耕作深度处理下,木薯‖大豆按50 cm的间作行距进行种植,动态测量木薯的农艺性状,称量木薯和大豆产量,并分析粉垄耕作深度和间作对木薯产量及效益的影响。【结果】(1)粉垄耕作深度能显著影响木薯生长前期的株高、茎径,粉垄深度越深其株高越高、茎径越大,但对木薯生长中后期的株高、茎径影响并不显著;在相同粉垄耕作深度下,间作木薯株高、茎径均低于单作木薯,但差异不显著。(2)间作条件下,粉垄耕作深度与株高、单株薯重、单位面积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结薯数呈显著正相关;在相同粉垄耕作深度下,间作木薯产量均低于单作木薯产量,降幅为3.16%~7.19%;其中CF30、CSF30鲜薯产量分别为42 104.4 kg/hm2、39 862.2 kg/hm2,分别显著高于C10、CS10处理,...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油菜生产中存在的肥料用量过大、菌核病难以防治的问题,以常规早熟油菜湘油420为材料,设置不施肥(CK)、缓释肥减量15%(SCF–15%)、缓释肥减量30%(SCF–30%)、缓释肥减量50%(SCF–50%)、缓释肥全量施用(SCF)与农民常规施肥(NCF)6个施肥处理,并在相应施肥基础上设置配施硅肥的6个处理...  相似文献   

6.
缓释肥对冬小麦产量和肥料农学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随机区组试验,设置两个配方缓释肥三个施肥水平、常规配方肥和空白处理等8个处理,对冬小麦的产量和肥料农学利用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缓释肥1(配方为20-22-6)600 kg·hm-2处理冬小麦产量最高,较不施肥和习惯施肥处理分别提高了39.2%和18.7%;缓释肥2(配方为20-16-6)600 kg·hm-2处理经济效益最佳,为5 558.8元·hm-2,比常规施肥多2 120.5元·hm-2;缓释肥1(配方为20-22-6)600 kg·hm-2处理氮肥、钾肥农学利用率高最高,分别是13.08,43.61 kg·kg-1;缓释肥2(配方为20-16-6)中量处理磷肥农学利用率高最高,是16.08 kg·kg-1。  相似文献   

7.
在安徽省太和县(TH)和东至县(DZ)研究了氮肥一次穴施深度对夏玉米产量、养分积累量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探讨夏玉米一次施肥的适宜深度,为夏玉米机械化精准一次施肥提供依据。试验设对照(CK)、深6 cm(D6)、深9 cm(D9)、深9 cm+12 cm[D(9+12)]、深12 cm(D12)、深12 cm+15 cm[D(12+15)]、深15 cm(D15)一次穴施7个处理,肥料养分施用量为N 180 kg/hm~2、P_2O_5 135 kg/hm~2、K_2O 180 kg/hm2。太和和东至点不同深度穴施尿素处理下夏玉米的产量结果表明,同等施氮条件下太和的产量为东至的1.3~1.5倍;两个试验点尿素12 cm深施(D12)比6 cm深施(D6)和15 cm深施(D15)夏玉米产量分别增加12.6%和6.7%。植株氮素积累量均以D12处理为最高,并且东至点D12处理玉米植株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D6和D15处理。施肥深度对氮肥农学利用率和表观利用率有显著影响,两个试验点的结果表明12 cm深施氮肥表观利用率比6 cm和15 cm深施分别提高9.6%和10.4%。安徽夏玉米尿素一次施用的适宜深度为12 cm左右。  相似文献   

8.
施肥位置对木薯产量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2个木薯品种、5个施肥位置的裂区试验,结果发现:在茎基部、茎基顶中间和茎侧中间施肥,木薯的鲜薯产量比茎侧施肥(CK)提高10.2%~17.3%,鲜薯淀粉产量比CK提高12.7%~19.0%。因此宜在种茎基部至茎基顶中间之间,即离茎基部15~30cm处定点施肥;对木薯苗施肥时,可在茎基顶中间或茎侧中间施肥。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比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提高本地玉米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提供技术支持。本试验于山东省德州市黄河涯村设置肥料施于地表、单侧施肥深度10 cm、双侧施肥深度10 cm、单侧施肥深度18 cm、双侧施肥深度18 cm、单侧施肥深度15 cm(农民常规种植,CK)6个施肥处理,研究大田条件下不同施肥方式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施肥处理中,双侧施肥深度10 cm处理夏玉米产量分别较单侧施肥深度10 cm、单侧施肥深度15 cm(CK)、双侧施肥深度18 cm、单侧施肥深度18 cm、施于地表等处理提高6.5%、9.6%、10.2%、13.6%、16.4%。由此说明,双侧施肥深度10 cm能够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对保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辣椒产量和肥料利用率,采用完全随机试验,在不同施肥水平下(1 800、1 500、1 200kg·hm~(-2)),比较了2种缓释肥配方(A:N+P_2O_5+K_2O=19%+10%+19%=48%、B:N+P_2O_5+K_2O=17%+14%+17%=48%)对辣椒形态指标、产量、辣椒地上部对氮、磷、钾的吸收和肥料农学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缓释肥处理的辣椒长势好,其产量、地上部和果实中氮、磷、钾含量均大于对照处理(CK)。在相同施肥水平下,缓释肥A处理的辣椒产量比缓释肥B处理平均高4.72%;在辣椒地上部,A3处理氮、磷含量显著大于B3处理,A2处理钾含量显著大于B2处理;在辣椒果实中,A1和A3处理钾含量显著大于B1和B3处理;A3处理的氮肥、钾肥农学利用率均比B3处理高15.04%,A1、A2和A3处理的磷肥农学利用率比B1、B2、B3处理的分别高59.08%、51.45%、79.99%。与缓释肥配方B相比,缓释肥配方A在辣椒生产上显得更有优势,在保证产量的同时提高了肥料农学利用率,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专用缓释肥对夏玉米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夏玉米专用缓释肥的施用效果和实现夏玉米高产高效施肥技术,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专用缓释肥对夏玉米产量、SPAD值、养分积累量、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鹤壁和许昌两试验点专用缓释肥较等养分普通肥料1次施分别增产5.17%和5.65%,较农民施肥分别增产9.99%和5.34%,植株氮养分积累量较普通肥料1次施分别增加6.21%和7.97%,氮肥利用率较普通肥料1次施分别提高7.66和8.69个百分点,与普通肥料2次施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均无显著差异。专用缓释肥(28-10-12,缓释氮素占50%)苗期1次性施用750 kg·hm~(-2)促进了夏玉米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提高了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实现了高产、高效和简化施肥。  相似文献   

12.
新型肥料对辣椒磷钾素积累分配及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贵州黄壤区辣椒养分吸收与分配特性对新型肥料的响应,采用盆栽方法,研究西洋复合肥(N∶P_2O_5∶K_2O为15∶15∶15)、保水型缓释肥(N∶P_2O_5∶K_2O为16∶10∶16)、稳定性缓释肥(N∶P_2O_5∶K_2O为16∶10∶16)、包膜型缓释肥(N∶P_2O_5∶K_2O为18∶8∶16)和长效氮肥(含氮量为46%)对辣椒磷、钾素积累、分配及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复合肥(西洋复合肥)相比,施用新型肥料可使辣椒磷素吸收提前,磷素积累快速增长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分别提前6~12和22~46 d,缩短磷素快速增长持续期10~33 d;新型肥料可使辣椒钾素积累明显滞后,以包膜型缓释肥的滞后时间最长,辣椒花后钾素积累效果最为明显;磷素和钾素的当季回收利用率分别为9.59%~13.42%和106.97%~176.51%,新型肥料施用对辣椒磷素的当季回收利用率影响不明显,但施用稳定性缓释肥和包膜型缓释肥会显著影响钾素的当季回收利用率。贵州黄壤区辣椒生产应适当调整施肥方式,建议采用减磷增钾的施肥策略,尤其应当注意稳定性和包膜型缓释肥与外源钾肥的配施。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2种缓释肥料及不同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养分吸收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水稻生产中缓释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缓释肥料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与不施肥相比,施用掺混树脂控释复合肥料处理平均增产29.3%~45.5%,施用腐殖酸缓释型复合肥料处理增产26.6%~52.9%。各施肥处理水稻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有效穗数;本研究不同缓释肥处理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均提高了整精米率,降低了垩白粒率。减氮20%肥料用量条件下,掺混包膜型缓释复合肥处理和腐殖酸缓释肥处理,与农民常规施肥相比产量下降不显著,但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少了施肥成本。掺混肥料相同施氮量下,肥料质量显著大于腐殖酸缓释肥料,增加了用工成本。该地区水稻应优先选用腐殖酸缓释型复合肥料,适宜用量为144 kg/hm2。  相似文献   

14.
以‘华南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含钙药剂浸泡种茎24 h对木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共设1.0%石灰水(A1)、2.0%石灰水(A2)、1.0%氯化钙(A3)、2.0%氯化钙(A4)、云大–120稀释3 000倍液(CK1)和清水(CK2)共6个浸种处理,将不浸种处理对照记为CK3。结果表明:1A1~A3木薯的成活率较其他处理的高,其成活率均约为94.4%。2A1~A4处理可加快木薯地上部分生长,但各处理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K1木薯的生长最快,地上部分长势最好。3A1~A3处理可显著增加鲜薯产量、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A4、CK2和CK1处理的增产效果不明显。4鲜薯产量与种茎成活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淀粉产量和薯干产量与单株鲜薯重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为宁海及类似地区青花菜定额制施肥方案的优化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大田小区试验研究养分减量条件下不同肥料及其运筹对青花菜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总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以减肥17.6%的配方肥(N-P_2O_5-K_2O为20-15-10)处理和减肥20.3%的缓释肥(N-P_2O_5-K_2O为13-4-8)处理产量高于均衡肥(CK,N-P_2O_5-K_2O为15-15-15)处理,产量分别为1 271.1kg/667m~2和1 252.6kg/667m~2;效益以减肥23.4%的配方肥处理最优,为4 468元/667m~2,减肥21.6%的缓释肥(NP_2O_5-K_2O为20-10-10)处理和减肥17.6%的配方肥处理次之,减肥20.3%的缓释肥处理与CK的效益基本持平。基于化肥定额制,化肥总养分减量17.6%~23.4%的条件下,配方施肥和缓释肥施用均能很好地实现化肥减量增效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苹果生产中确定合理的施肥深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8年生嘎拉苹果/平邑甜茶为试材,采用表层(0 cm)、中层(20 cm)和深层(40 cm)3个施肥深度处理进行同位素示踪试验.[结果]不同施肥深度处理,嘎啦苹果各器官Ndff值存在差异,深层施肥和表层施肥各器官Ndff值显著低于中层施肥,各处理盛花期均以细根Ndff值最高,粗根次之;新梢旺长期和果实膨大期根部吸收的15N优先向新生营养器官运转;果实成熟期均以果实中Ndff值最高;果实采收后贮藏器官的Ndff值较高,新生营养器官下降到较低水平.不同物候期各器官的 15N分配率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同深度施肥处理之间差异并不显著.随物候期的推移,植株对 15N-尿素的利用率逐渐升高,到采收后达到最大;各物候期中层施肥处理均显著高于表层和深层处理.[结论]中层施肥处理能够增强植株对氮的吸收征调能力,提高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17.
通过马铃薯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新型专用配方肥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专用肥处理的薯块产量比普通肥料处理增产7.6%;比当地习惯施肥增产14.4%。而且能改善马铃薯的营养品质和商品品质,与普通肥料处理相比,薯块中的淀粉和Vc分别提高0.2%和4.5mg/l00g,大中薯率增加3.6%;与习惯施肥相比,淀粉和Vc分别提高0.7%和4.7mg/l00g,大中薯率增加9.1%。专用配方肥还能提高养分利用率,与普通肥料相比,氮磷钾利用率分别提高7.9%、4.3%、8.8%;与习惯施肥相比,除钾外氮磷利用率分别提高26.6%和15.7%。因此,新型专用配方肥能明显提高薯块产量、品质及肥料养分利用率,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掌握机械深施肥对玉米性状、干物质积累、产量的影响,本试验通过机械施肥将肥料施入不同深度的土层,对玉米性状及产量进行比对。结果表明:施肥深度为15 cm时,玉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最高,产量为12 655.00 kg/hm2,比对照产量高985 kg/hm2,增产率为8.44%;比25 cm施肥深度的玉米产量高251.67 kg/hm2;比5 cm施肥深度的玉米产量高381.67 kg/hm2。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不同类型肥料的侧深施肥技术对机插单季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于2020—2021年采用田间大区试验,以浙优18为材料,设置不施肥(T1)、常规施肥(T2)、专用肥减氮10%撒施(T3)、专用肥减氮10%侧深施(T4)、专用肥减氮20%侧深施(T5)、缓释肥减氮10%撒施(T6)、缓释肥减氮10%侧深施(T7)、缓释肥减氮20%侧深施(T8)和缓释肥减氮10%一次性深施(T9)9个处理。结果表明,2020年和2021年不同施肥处理水稻产量分别为10 965~12 166 kg·hm-2和11 073~12 546 kg·hm-2。与T2处理相比,T8和T9水稻产量分别增加1.8%~4.4%和3.5%~4.7%。缓释肥的增产稳产效果优于专用肥。缓释肥侧深施处理的水稻氮、磷、钾养分吸收量高于或接近T2处理,而专用肥侧深施处理的水稻氮素吸收量低于T2处理。可见,缓释肥减氮10%一次性深施既能降低投入成本,同时还能增产,是一项适宜于当地水稻生产的轻简化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20.
菜籽饼肥施用深度对茶叶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茶园有机肥施肥深度对茶树生长、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选用福鼎大白茶为供试茶树品种,菜籽饼肥为试验肥料,以不施肥(CK0)和常规施肥深度30 cm(CK)为对照,设置施肥深度分别为0(FD1)、10(FD2)、20(FD3)、40(FD4)和50(FD5)cm共7个处理,对不同施肥深度处理下茶树的生长发育、品质及氮素利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CK相比,FD1、FD2、FD3、FD4和FD5处理发芽密度分别降低9.46%、5.75%、2.78%、15.03%和26.72%;FD1、FD2、FD3和CK处理发芽密度显著高于FD5处理;不同施肥深度对茶叶咖啡碱、氨基酸含量影响较小;施用菜籽饼肥提高了土壤pH及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幅为33.73%~75.46%。通过曲线模拟,施肥深度17.46 cm时茶叶产量最高;施肥深度17.27 cm时,氮肥偏生产力最高;施肥深度11.99 cm时,氮肥农学效率最好;施肥深度13.25 cm时,氮肥利用率最为高效。因此,茶园中菜籽饼肥施用深度11~18 cm更利于菜籽饼肥释放氮素被茶树吸收和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