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对10年生火炬松半同胞家系的生长性状测定表明:火炬松的树高、胸径和材积在家系间差异显著,火炬松家系的生长形状主要受中等遗传力所控制,参试家系性状在各试验点的变异系数差异明显,材积的变异系数在7.90%~17.13%。通过育种值法最终筛选出5、16、18、6和8号等5个速生家系。  相似文献   

2.
火炬松家系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火炬松种子园单系子代测定林多年的调查分析表明,参试家系在胸径、树高及材积上存在极显著差异,且这种差异性在连续观察的5年中保持高度一致性,印证了火炬松早期选择的有效性,其中以来自美国康乃狄克州种子园家系和亚林所选育的家系(YL-1)生长最好,而来自美国阿拉巴马和乔治亚州的家系生长较差;筛选出优良家系6个,平均材积增益超过20%;对照马尾松早期生长明显比火炬松家系差,但是随着树龄增长,生长速度加快,7年生时生长量超过火炬松家系的平均生长量。  相似文献   

3.
2种国外松与马尾松生长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福建闽侯南屿林场火炬松、湿地松及马尾松家系子代测定林连续10 a的跟踪调查分析表明,火炬松家系不仅在胸径、树高及材积上存在极显著差异,而且与湿地松、马尾松的生长量也存在极显著差异;火炬松早期生长明显优于马尾松,但是随着树龄增长,马尾松生长速度明显加快,7年生时生长量超过火炬松家系平均生长量,10年生时超过火炬松最好家系生长量;湿地松生长趋势与火炬松相似,即前期生长比马尾松快,后期生长落后于马尾松,但湿地松早期生长稍落后于火炬松,后期生长优于火炬松。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通过对营建于赣北地区的火炬松引种家系子代测定林4年生时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火炬松引种家系总体保存情况完好,平均保存率达到了91.11%;火炬松引种家系生长良好,平均树高3.9 m、平均胸径6.6 cm、平均材积0.0072 m3;火炬松引种家系在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性状上均表现出极显著差异。通过ASReml软件估算的火炬松树高的家系遗传力和单株遗传力分别为0.7151±0.1150和0.5054±0.2290,胸径的家系遗传力和单株遗传力分别为0.6820±0.1284和0.4373±0.2124,单株材积的家系遗传力和单株遗传力分别为0.7189±0.1136和0.4919±0.2224。据BLUP估计的参试火炬松家系性状育种值进行估计和排名,确定12号和13号家系为最优家系,平均树高遗传增益为7.72%,平均胸径遗传增益为10.43%,平均材积遗传增益为26.49%。  相似文献   

5.
对引进美国的湿地松(Pinus elliottii)、火炬松(P.taeda)的生长状况,与当地马尾松(P.massoni-ana)进行比较分析。4年试验结果表明:在广西北部丘陵地,火炬松生长表现良好,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显著大于马尾松、湿地松;试验所研究10个火炬松家系、1O个湿地松家系生长量,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生长差异明显;马尾松4年生时,采用种子园种子,轻基质育苗,造林施基肥,生长量与采用母树林种子,黄泥土育苗,不施基肥,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生长量分别提高了8.6%、19.7%和55.5%。  相似文献   

6.
火炬松速生家系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炬松(Pinus taeda)因其独特的优越性,现已发展成为我国亚热带地区营建速生丰产林的一个重要树种。对福建省南屿点和南安点火炬松引种家系5年生长量的调查分析表明:火炬松树高、胸径和材积等性状在家系层次上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各性状的家系遗传力在0.50附近,遗传变异系数多在5.0%以上。引种火炬松家系在南屿点的平均生长表现优于对照湿地松和马尾松。通过聚类分析,在南屿点选出9个速生家系,在南安点选出5个速生家系,其与对照马尾松相比的遗传增益分别为95.2%和39.2%。  相似文献   

7.
对19年生火炬松家系的生长性状和遗传参数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胸径、树高和材积等3个主要性状在火炬松家系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家系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均具有较高遗传力、受中等或中等以上遗传控制,说明各性状的差异主要由遗传因素所致,有较大的改良潜力。从参试的25个家系中选出5个优良家系,其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分别为22.08 cm、14.25 m、0.2660 m~3,分别比群体平均值高8.72%、11.85%、29.66%,遗传增益分别为5.77%、10.57%、22.18%。  相似文献   

8.
火炬松速生家系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火炬松 (Pinustaeda)因其独特的优越性 ,现已发展成为我国亚热带地区营建速生丰产林的一个重要树种。对福建省南屿点和南安点火炬松引种家系 5年生长量的调查分析表明 :火炬松树高、胸径和材积等性状在家系层次上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各性状的家系遗传力在 0 5 0附近 ,遗传变异系数多在 5 0 %以上。引种火炬松家系在南屿点的平均生长表现优于对照湿地松和马尾松。通过聚类分析 ,在南屿点选出 9个速生家系 ,在南安点选出 5个速生家系 ,其与对照马尾松相比的遗传增益分别为 95 2 %和 39 2 %。  相似文献   

9.
火炬松引种试验及优树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永安国有林场11个种源31个家系火炬松引种试验林的调查结果表明:参试火炬松能够适应闽中低丘山地气候条件,具有早期速生优势和较强的抗寒、抗旱、抗病虫害能力。其生长状况达到福建省火炬松适宜区速生丰产林生长量指标,可用于引种造林。不同家系间的树高、胸径、材积差异极显著,这些差异受遗传特性制约。以10年生材积为选择指标,选出CT4等5个优良家系,YAI等30个优良个体,这些优良材料可作为种子园建园材料和杂交亲本。  相似文献   

10.
火炬松引种试验及优良家系选择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邱文金 《福建林业科技》2005,32(1):38-40,59
对从美国引进的火炬松第1代种子园的25个家系,以湿地松、马尾松为对照在福建省漳平五一国有林场开展引种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火炬松的生长优于湿地松、马尾松;各家系在树高、胸径和材积等性状上有着显著差异,3个性状的遗传力高,根据性状综合表现选择出6个优良家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从云南昌宁、云南龙陵引进的17个秃杉半同胞家系实生林的长期观测,进行了秃杉生长形状的遗传分析及初步选择。结果表明:各半同胞家系在第5、15、24年,生长性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以上,这些差异主要由其本身的遗传特性决定,受中、强遗传力的控制,而受环境控制较弱。所有半同胞家系中,24年生14号、2号、17号、16号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的均值分别为13.64 m、18.29 cm和0.1877 m^3,遗传增益的平均值分别为5.2%、4.38%和15.85%;选择出6株优良个体,24年生树高、胸径和材积的平均值分别为17.6 m、29.12 cm和0.5886 m^3,遗传增益的平均值分别为14.13%、14.73%和69.83%,这些优良半同胞家系和优良个体表现出突出的生长优势,可作为种子园和采穗圃材料。  相似文献   

12.
1989年至1996年间,台山红岭种子园从美国、澳大利亚、津巴布韦引入湿地松基因资源种子共407份,包括有6个种源、213个全同胞家系和188个半同胞家系。利用其中370份材料营建种源林1片、基因资源林6片,面积共16.85hm^2。根据这7片测定林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新引材料的遗传品质以及选择潜力,造林保存率平均达90%以上;在生长量方面,有66.67%的种源、82.14%的家系优于台山湿地松初级种  相似文献   

13.
对15年生火炬松半同胞家系的生长和材性性状测定表明:火炬松家系树高、胸径、材积、木材基本密度、纤维素含量、管胞长度与宽度等具有显著的差异;在家系水平上,木材基本密度、纤维素含量、管胞长度与宽度和材积生长相关不明显.遗传力测定表明:家系生长性状与材性性状平均遗传力均较高,达到中等程度以上.对树高生长、胸径生长、木材基本密度、纤维素含量、管胞长度与宽度等性状进行年度相关、早晚期选择研究表明:火炬松家系的生长相关主要由遗传决定;树高从第5年开始,胸径从第4年开始与以后各年的相关系效均在0.7以上,表明以此为最低年龄进行早期选择有较大的可靠性;木材基本密度10年生与其后各年龄级的相关系数值趋于稳定,术材密度最低选择年龄为10年;木材纤维素含量11年生与其后各年龄级的相关系效值趋于稳定,木材纤维素含量的最低选择年龄为11年.  相似文献   

14.
黧蒴栲半同胞家系生长性状变异规律及遗传参数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黧蒴栲半同胞家系生长性状遗传变异规律和估测其遗传参数,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对52个6年生黧蒴栲半同胞家系进行生长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黧蒴栲家系间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均存在极显著差异。52个黧蒴栲半同胞家系平均胸径为8.53em,变异幅度为6.31~10.85am;平均树高为8.23m,变异幅度为5.08~10.14m;平均材积为0.02828 m^3,变异幅度为0.01099~0.05407 m^3。黧蒴栲半同胞家系胸径遗传变异系数为13.74%、广义遗传力为0.7404;树高遗传变异系数为13.74%,广义遗传力为0.7150;材积遗传变异系数为35.36%,广义遗传力为0.7539。表明黧蒴栲半同胞家系胸径、树高变异较小,受较强遗传控制,材积变异较大,也受较强遗传控制,通过一定强度的选择,能获得较高的遗传增益。  相似文献   

15.
日本落叶松原生种源引种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笔者利用7 a生的生长数据对湖北省建始县长岭岗林场的日本落叶松种源试验林进行了分析。从日本引种的原生种源213个家系之间差异极显著,日本天然林产家系、日本各林业试验场种子园产家系和中国产混合种子间差异极显著。日本各林业试验场种子园产家系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分别是中国产混合种子的1.05,1.03,1.13倍,是日本天然林产家系的1.25,1.18,1.80倍。根据胸径、树高和材积进行优良家系的初步选择,选择前50个优良家系所获得的遗传增益分别为17.8%、18.6%和18.7%。  相似文献   

16.
杉木生长的遗传变异研究:三水平后代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杉木4个产地,分别随机选择当地起源的4个体分,每个体分选5株优势未(林分年龄均为25a以上,优势木之间相距50m以上)采种育苗造林,进行3水平后代测定,并研究了杉木生长在产地间、产地内林分间和林分内家系间3个层次的遗传变异规律。7年生时的生长测定结果表明:树高、胸径和材积在产地、林分和家系3个层次上都表现出极显著差异,3性状产地间的遗传方差分别占总遗传方差的82.7%、75.4%和78.8%;产地内林分间分别占7.0%、10。6%和10、1%;林分内家系间分别占10.3%、14、0%和11.1%。树高、胸径和材积的产地间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11.75%、13、92%和35.82%:产地内林分间分别为3、41%、5.22%和12.83%;林分内家系间分别为4.15%6.00%和13、45%  相似文献   

17.
枫香优树14年生子代遗传变异及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对来自安徽省南部黄山地区的53个枫香家系进行子代测定,研究家系的遗传变异规律,开展优良家系及单株选择.结果表明:子代试验林14年生时,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平均值分别为8.05m、6.30cm和0.014 93 m3,生长性状的家系遗传力为0.437~0.576,受中强度的遗传控制,单株遗传力为D.113~0.195,受较弱的遗传控制;木材材性的家系遗传力为0.507~ 0.591,单株遗传力为0.360~0.500,均受中强度的遗传控制.以生长量为主要指标,选出速生优良家系9个,其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平均值分别为8.85 m、7.22 cm和0.021 49 m3,遗传增益分别为2.86%、5.47%和13.4%;从木材基本密度大于0.500 g·m-3的家系中选出7个生长材性兼优家系,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木材基本密度的平均值分别为8.34m、6.79 cm、0.018 58 m3和0.518 g·m-3.所选出的速生优良家系和生长材性兼优家系可作为枫香育种材料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对巨桉家系生长性状、形质性状等的遗传分析表明 ,巨桉家系间在胸径、树高、材积和冠幅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生长差异 ,各生长性状遗传相关极显著。通径分析进一步揭示胸径是构成巨桉单株材积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福建柏地理种源湖南试点幼林期结果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表明,福建柏17个地理种源和48个家系幼林期树高、胸径、材积生长在山区、半山区、丘陵区均有极显著差异,其树高、胸径、材积遗传力值分别达0.556 1~0.9034、0.630 3~0.914 0、0.670 1~0.914 3,反映该差异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种源×地点交互作用显著,其3个主要性状生长量山区>半山区>丘陵区.根据材积遗传增益大于种源平均值15%以上的选择标准,初步选择出适宜不同生态环境造林地的10个优良种源和14个家系,其材积遗传增益分别为16.09%~88.70%、15.19%~184.80%.  相似文献   

20.
津巴布韦火炬松遗传资源林的评价与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由津巴布韦引入的以家系为代表的火炬松遗传资源50个号的苗期与幼林生长表现。结果表明,5年生的单株材积差异显著,有14个系(含3个对照)与最劣系有显著差异,可列为优系。在30%的家系入选率下,配合选择的材积遗传增益为3.1%,入选优株148株;1、3年生树高与材积的早期相关为较显著或极显著,故早期试验林可测定树高为主,以减少工作量;还比较了3种统计分析方法应用效果和选留前1/3和淘汰后1/3,5年生时优系的保持率和丢失率,并主张早期选择以淘汰劣系,以指导育种与生产工作为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