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杀菌剂混剂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作用机制不同或相同的杀菌剂混合后能产生增效作用的理论与实践是开发新的杀菌剂混剂的基础。本文讨论了杀菌剂混剂增效作用的评价方法,不同类型杀菌剂混合后的增效作用,混剂在个体和群体水平下的增效作用以及杀菌剂混剂增效作用的机制,为杀菌剂混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药膜法分别测定了增效醚(PBO)和磷酸三苯酯(TPP)两种增效剂对桔小实蝇抗敌百虫、高效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三个种群的抗药性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对这三种药剂分别产生的桔小实蝇抗性种群,PBO和TPP均能对其抗药性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同,对抗敌百虫、抗高效氯氰菊酯的两个桔小实蝇种群,TPP对敌百虫和高效氯氰菊酯的增效作用均高于PBO,且增效作用显著,增效比分别达3.98和2.43,PBO的增效比为1.71和1.66;对抗阿维菌素的桔小实蝇种群则略相反,PBO对阿维菌素的增效作用高于TPP,但增效作用均低于敌百虫与高效氯氰菊酯。  相似文献   

3.
采用浸叶法测定了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a HB310(Xn HB310)与7种常用杀虫剂混配后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毒杀增效作用,并对具有增效作用的混配组合进行了最佳配比的筛选和增效作用的评价。结果显示,Xn HB310仅与氯氰菊酯混配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协同毒力指数(cf)为30.9;当Xn HB310与氯氰菊酯质量比在1006.4∶2.6~816∶4之间时,混配药剂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当两种药剂的质量比为952∶3时,增效作用最强,此时的共毒系数最高为335。Xn HB310与乐斯本、吡虫啉或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混配均表现为相加作用,cf值分别为9.6、-6.9和-18.6,Xn HB310与菜喜、灭幼脲或阿维菌素混配则表现出明显的拮抗作用,cf值分别为-48.4、-24.9和-57.1。  相似文献   

4.
杀虫剂混用或加增效剂对瓜-棉蚜增效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87年,根据瓜-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对拟除虫菊酯和有机磷杀虫剂的抗性机制,研究了一些有机磷化合物或增效剂,对这两类杀虫剂的增效作用及增效机制。在试验的化合物中,马拉氧磷和虫螨磷对氰戊菊酯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其共毒系数分别为814.4和1067.2。有机磷杀虫剂对氰戊菊酯的增效程度与其对α-乙酸萘酯羧酸酯酶(α-酯酶)的抑制能力呈极显著相关。异稻瘟净对马拉氧磷,TPP对久效磷也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而异稻瘟净对乐果,TPP对氧化乐果则没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5.
添加剂对苏云金杆菌发酵液杀虫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 8 2种添加剂中筛选出 1 2种有较好增效作用的物质进行不同浓度对Bt杀虫效果影响和较佳浓度下的增效倍数测定表明 ,各添加剂的浓度对Bt杀虫效果影响差异显著 ,在 1 0 g/L的剂量以下多数添加剂的增效作用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添加剂 2号、碳酸钾、硼酸 3种物质的增效作用明显 ,增效倍数分别达 2 .774 3、2 .0 90 0、2 .781 7倍 ;乙酸钙、乙酸钠、硫酸亚铁等9种物质的增效倍数达 0 .4 378~ 1 .972 3倍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喷雾助剂对药液物理性状的影响及防治木瓜秀粉蚧的增效作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添加5种喷雾助剂[芦荟精油、有机硅助剂silwet408、渗透剂JFC-2、氮酮和增效醚(PBO)]对240 g/L螺螨酯悬浮剂和15%哒螨灵乳油表面张力、扩展直径以及最大持留量的影响,并测定了添加喷雾助剂对2种供试药剂防治木瓜秀粉蚧Paracoccus marginatus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5种助剂均能显著降低药液的表面张力、增大扩展直径并提高药液持留量;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5种助剂对240 g/L螺螨酯悬浮剂和15%哒螨灵乳油的毒力具有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增效比分别达5.1%~26.1%和22.7%~41.8%,其中JFC-2和PBO的增效作用较为明显。田间试验结果表明,JFC-2和PBO可提高2种供试药液对木瓜秀粉蚧的田间防效,尤其对高浓度药液的增效作用更为明显,其中JFC-2对240 g/L螺螨酯悬浮剂防效的增效比在10.3%~24.6%之间,增效醚对15%哒螨灵乳油防效的增效比在12.1%~28.9%之间。  相似文献   

7.
姚中统  陶波  李松宇 《植物保护》2021,47(1):303-308
本文利用田间试验及仪器分析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不同类型助剂对除草剂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供试的几种助剂对草甘膦都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其增效顺序为:复合型助剂>甲酯化植物油>有机硅助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葡萄糖助剂>氮盐类助剂。复合型助剂能够明显降低草甘膦药液的表面张力及干燥时间,降低幅度可达30%以上,并且明显增加药液的扩展直径、黏度及其在叶片上的最大持留量,增加率均在40%以上。因此表明复合型助剂对草甘膦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并且,复合型助剂对烯草酮乳油及莠去津悬浮剂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株防效分别增加至少9.34%、10.41%),并且随着助剂添加量越高,增效越强。  相似文献   

8.
增效剂与常规药剂混用对抗性二点叶螨增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慧敏 《植物保护》2001,27(1):12-15
供试二点叶螨为抗氧乐果、甲氰菊酯、螨死净和抗螨嗪菊酯混剂种群 ,用 4种增效剂分别与氧乐果、甲氰菊酯、螨死净、螨嗪菊酯混用研究其增效作用。结果表明 :增效磷 (SV1)对甲氰菊酯、氧乐果、螨死净、螨嗪菊酯的增效作用最明显 ,增效倍数分别为23.33、17.26、7.09、9.42 ;其次是八氯二丙醚 (S2)和增效醚 (Pb) ,全能增效剂 (ARS)对4种药剂增效作用最差。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 :增效剂SV1和S2 与氧乐果、甲氰菊酯、螨死净混用 ,对苹果和豇豆上的二点螨均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9.
几种增效剂的增效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敏感和抗性棉铃虫为试虫,比较测定了DEF、PBO、SV1和S2对氰戊菊酯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四种增效剂对抗菊酯类药剂的KQR棉铃虫具有明显或显著的增效作用,而对于相对敏感的HDS棉铃虫,它们的增效作用均比对抗性棉铃虫的弱,甚至没有增效作用。增效作用强度与棉铃虫抗性水平及主导抗性机制有关。生化分析表明,PBO和SV1是通过直接抑制多功能氧化酶系(MFO)的某种单加氧酶(如甲氧试卤灵-O-脱甲基酶  相似文献   

10.
鱼藤酮与印楝素对小菜蛾毒力最佳配比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浸叶法测定了鱼藤酮与印楝素混配后对防治小菜蛾3龄幼虫的增效作用及最佳配比.结果表明:当鱼藤酮:印楝素位于7.52:2.16和7.20:3.60之间时,混配药剂表现出增效作用;当2种药剂混配比为7.52:2.16时,增效作用最强,共毒系数最高为164.  相似文献   

11.
双斑截尾寄蝇Nemorilla maculosa是草地螟优势寄生性天敌之一。本文研究了寄主密度和数量对寄蝇寄生草地螟高龄幼虫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双斑截尾寄蝇与草地螟幼虫在1:5~1:25五种不同的益害比时,双斑截尾寄蝇对草地螟幼虫的寄生数随寄主密度增加而增大,其中l:15时达到最高值(9.8±0.6头),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而寄生率随寄主密度继续增大而减小,当两者的比例增加到1:25时,草地螟幼虫的被寄生率仅为25.3%,显著低于1:5处理的84.0%。双斑截尾寄蝇与草地螟幼虫益害比相同时(1:10),寄蝇寄生率随草地螟和寄蝇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在相同空间下达到5:50时,寄蝇的寄生率为最高,达66.4%。  相似文献   

12.
比较2个水分和3个温度梯度条件下,中国和墨西哥两种群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的形态、生物量分配和光合色素的可塑性反应,探讨两种群在幼苗阶段生长特点及入侵潜力。结果表明:(1)各温度水分处理下墨西哥种群株高、叶片数、总叶面积、总生物量、叶生物量比、叶根比、总叶绿素较高,中国种群根长、根生物量、根冠比较高。表明墨西哥种群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比中国种群有更高的资源捕获能力,而中国种群对干旱和低温条件有更好的适应能力。(2)两种群紫茎泽兰对水分响应显著,100%水分下总叶面积、平均叶面积、总生物量、叶生物量比、叶面积比、叶根比、总叶绿素均高于50%水分条件。对温度响应显著,尤其20℃时,中国种群根长,墨西哥种群总叶面积,100%水分下平均叶面积、总生物量、叶生物量比、叶根比5,0%水分下根生物量比,均达最高值。两种群喜湿润的环境,温度20℃时生长较好。  相似文献   

13.
井上蛀果斑螟Assara inouei是云南石榴上最为重要的蛀果害虫,为明确不同性比对该虫成虫寿命及生殖力的影响,在温度(25±1)℃、光周期L∥D=15h∥9h,RH 70%±10%条件下,分别设置1∶4、1∶3、1∶2、1∶1、2∶1、3∶1和4∶1(♀∶♂)共7种雌雄性比处理,研究了性比对井上蛀果斑螟雌雄成虫寿命、产卵前期、产卵期、产卵量和子代卵孵化率等主要生物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雌雄性比为2∶1时的产卵期、雌雄成虫寿命均显著长于其余性比,产卵前期短于除3∶1外的其余性比;性比为1∶2时产卵高峰单雌日产卵量显著大于其余性比;性比为1∶3时平均单雌产卵量显著大于其余性比,卵的孵化率显著大于除1∶2外的其余性比。无论在偏雄或偏雌性比条件下,随着雄虫或雌虫比例的增大,产卵前期均先减小后逐渐增大,产卵期均先增大后逐渐减小,平均单雌产卵量均先逐渐增大后减小。偏雄性比条件下子代卵的孵化率高于偏雌条件下。性比对井上蛀果斑螟成虫寿命及生殖力有显著影响,性比偏高或偏低均不利于井上蛀果斑螟种群的生殖。  相似文献   

14.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和N及其C/N比是反映土壤质量的重要生物学指标。研究了除草剂莠去津污染土壤(每kg土壤中含莠去津10 mg)中分别添加3种不同有机物料(腐熟猪粪、水稻秸秆和紫云英,用量均为每1 kg土壤中加入有机物料10 g)对上述生物学指标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莠去津污染土壤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和N及其C/N比率均明显降低;加入有机物料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和N及其C/N比率均显著增加,增加幅度与加入有机物料的组成和生物特性有关,依次为腐熟猪粪>紫云英>水稻秸秆。  相似文献   

15.
测定霜脲氰、代森锰锌对马铃薯晚疫病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毒力,发现霜脲氰抑制马铃薯晚疫病菌菌丝生长的活性明显高于代森锰锌,抑制孢子囊和游动孢子萌发及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的活性明显低于代森锰锌;两药抑制游动孢子游动的活性很低。以1∶7、1∶8混配对游动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的抑制表现增效,以1∶1~1∶10混配对抑制孢子囊萌发的增效系数为1.55~5.39,其中1∶5的增效系数高达5.39。  相似文献   

16.
不同配置城市防护绿地中胡杨构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枝系构型理论,研究了胡杨在克拉玛依市防护林中的分枝构型的特征,并重点针对3种配置类型: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 L.)、胡杨×银白杨(Populus alba L.)和胡杨×白榆(Ulmus pumila L.),分析了胡杨分枝构型在不同配置中的变化。结果表明:防护绿地中胡杨不同部位(树冠)构型格局中,各级分枝长度数值和各级分枝角度数值从上到下均表现为逐渐变大的趋势;不同配置类型对胡杨构型特征(主要表现在分枝角度和分枝长度两个指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影响力大小依次为胡杨×银白杨、胡杨×白榆、胡杨×沙枣。  相似文献   

17.
甜瓜种质资源苗期抗旱性生理鉴定指标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6个甜瓜品种为试材,测定其株高胁迫指数(PHSI)、干物质胁迫指数(DMSI)、叶片水分饱和亏(WSD)、相对含水量(RWC)、束缚水含量、组织水含量、自由水含量、电解质渗出率、干旱处理伤害率、离体叶片抗脱水能力等指标,并对各指标进行显著性测验,评价各品种的抗旱性。结果表明:鉴定甜瓜品种抗旱性,苗期可应用株高胁迫指数(PHSI)、干物质胁迫指数(DMSI)、叶片水分饱和亏、电解质渗出率、干旱处理伤害率等指标。  相似文献   

18.
伞裙追寄蝇是草地螟的优势寄生天敌,是对草地螟进行防控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提高天敌防控效果,本试验在室内条件下通过温度和光周期的设定,研究了伞裙追寄蝇的外源滞育诱导条件和低温储藏。结果表明,17℃下光照时间小于12 h,伞裙追寄蝇滞育率为100%,随着温度的升高,滞育率逐渐下降,29℃时,伞裙追寄蝇不发生滞育;不同温度(4~25℃)储藏后伞裙追寄蝇羽化性比为1.38~1.63(P>0.05);16℃时伞裙追寄蝇滞育诱导临界光周期为12.53 h,18℃时临界光周期为11.12 h;越冬虫茧低温储藏后羽化率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结果说明,温度对伞裙追寄蝇滞育起主导作用,在伞裙追寄蝇幼虫期施以低温处理,可以有效的诱导滞育,4℃低温贮藏最佳时间为50 d。  相似文献   

19.
In preliminary laboratory tests, the joint activity of six benzoylphenylureas (BPUs) was studied by investigating the activity of 90 of their binary mixtures against fourth-instar larvae of the cotton leafworm,Spodoptera littoralis (Boisd.), fed for 72 h on 10 ppm BPU-treated castor bean leaves. Experimental mixing ratios were 1:1, 1:4, and 1:9. At 10 ppm, the activity of the six BPUs was divided into two distinct groups. The first included the more active compounds (XRD-473, GR-333, and chlorfluazuron) while the second was composed of the relatively less active ones (diflubenzuron, triflumuron, and Dowco-439). Results of the assays indicated that only 18 of the 90 tested binary mixtures showed potentiation, whereas the majority, 70 mixtures, exhibited additive effects; two interacted antagonistically. Most of the potentiated pairs were at a mixing ratio of 1:9, pairing one strong BPU (at the low ratio) with a weak one (at the high ratio). The mixing ratio of 1:1 resulted in additive effects.  相似文献   

20.
云杉花墨天牛是我国中温带地区携带松材线虫的主要传播媒介,研究其生物防治技术对于我国中温带地区松材线虫病的治理有重要意义。目前花绒寄甲是防治我国南方地区松材线虫传播媒介松褐天牛的有效天敌,但还未见用于防治云杉花墨天牛,为探讨该天敌防治云杉花墨天牛的可能性,本研究分别在室内和林间测定了花绒寄甲对云杉花墨天牛的控制效果。在室内利用直接接种的方式将花绒寄甲幼虫接到不同虫态的云杉花墨天牛上,并模拟自然情况,以不同的益害比将该天敌的卵释放在含有云杉花墨天牛的木段上,观察该天敌的最佳寄生时期并明确最佳益害比。在林间全自然条件下设置了不同益害比,将花绒寄甲卵释放到有云杉花墨天牛为害的木段上,观察其自然控制情况。结果发现:室内直接接种试验,花绒寄甲幼虫在云杉花墨天牛蛹上平均寄生数量为3.10头/天牛蛹,平均寄生率为86.00%,平均存活率为57.79%。在幼虫上平均寄生数量为0.54头/天牛幼虫,平均寄生率为30.00%,平均存活率为13.92%。在室内将花绒寄甲卵释放到被云杉花墨天牛侵入的木段上,益害比为10:1时,平均寄生率最高为42.59%,校正死亡率最高为40.71%。在林间将花绒寄甲卵卡释放到木段上时,益害比为4:1时平均寄生率最高为47.68%,与益害比为2:1时(45.51%)差异不显著;当益害比为10:1时天牛平均校正死亡率最高为74.15%,高于益害比为2:1时(43.79%),但差异不显著,且寄甲平均寄生率为33.38%,低于益害比为2:1时。结果证实,花绒寄甲松褐天牛生物型幼虫对云杉花墨天牛蛹的寄生效果优于对天牛幼虫的寄生效果,因此蛹期是最佳防治时期;室内和野外防治试验均显示花绒寄甲可用于云杉花墨天牛防治;在野外利用花绒寄甲卵防治时,选择益害比为2:1时效果和经济性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