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密度及氮磷钾施肥量对夏大豆邯豆5号产量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高产优质夏大豆邯豆5号为材料,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种植密度和氮、磷、钾施肥量对邯豆5号产量的影响,建立了产量与种植密度和肥料之间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对邯豆5号产量的影响施磷量(X3)>施氮量(X2)>施钾量(X4)>种植密度(X1);邯豆5号理论产量的最大值为4399.5kg/hm2,相应的栽培措施是密度22.5万株/hm2,N120kg/hm2,P2O5180kg/hm2,K2O75kg/hm2。  相似文献   

2.
大豆对氮、磷、钾的平衡吸收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北丰-14为供试品种,研究了大豆在不同密度、施肥量处理下,氮、磷、钾平衡吸收关系.结果表明:大豆在生育期中植株氮、磷、钾积累量间以及三要素与干物质积累量间均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单产200kg/667m2大豆群体,每生产100kg大豆籽粒需N 8.32kg,P2O5 2.20kg,K2O 3.21kg;N∶P2O5∶K2O=1∶0.26∶0.39.  相似文献   

3.
大豆群体对氮、磷、钾的平衡吸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以蒙豆5号为供试品种,系统的研究了旱作大豆在不同密度、施肥量处理下,氮、磷、钾平衡吸收关系.结果表明:大豆一生中植株氮、磷、钾积累量间以及三要素与干物质积累量间均呈极显著的互线相关关系,每形成1kg干物质,需协调吸收氮素(N)0.026kg,磷素(P2O5)0.0022kg,钾素(K2O)0.0049kg;每吸收积累1kg氮素(N),需协调吸收积累磷素(P2O5)0.0845kg,钾素(K2O)0.1799kg.产量.2625kg以上旱作大豆群体,每生产100kg大豆子粒需N:6.12kg,P2O5:0.53kg,K2 O:1.10kg.  相似文献   

4.
“合豆3号”是一个高抗倒伏的高产夏大豆新品种。2 0 0 1-2 0 0 2年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2 941 2 0kg/hm2 ,比对照“中豆2 0”增产5.13 %。2 0 0 2年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13 3 95kg/hm2 ,比CK“中豆2 0”增产10.2 3 %。在多年多点试验示范中均表现抗病、高抗倒伏、高产稳产,蛋白质含量43.3 7%,脂肪含量2 0 .3 4%,生育期10 3d ,籽粒较大,商品性好,2 0 0 3年11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合豆3号”。适于黄淮南部地区作中熟夏大豆种植,最佳种植密度为2 1~2 7万株/hm2 ,在中高肥力田块易获高产。  相似文献   

5.
种植密度对辽宁省主栽大豆品种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用当前辽宁省主栽的两种不同结荚习性的4个大豆品种,对不同种植密度处理两种结荚类型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构成性状、群体产量和品质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有限结荚类型品种辽豆15号和铁丰29号适宜种植密度在12万-15万株/hm^2;亚有限结荚类型品种辽豆21号和铁丰31号适宜种植密度在18万株/hm^2左右。随种植密度增加,品种的株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呈现递增趋势,而有效分枝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等性状及籽粒脂肪含量呈现递减趋势;种植密度对不同结荚类型大豆品种的主茎节数、百粒重和群体产量影响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春小麦氮、磷、钾三要素利用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索春小麦的营养特性。给合理施肥提供依据。以蒙麦28号为供试品种。研究了春小麦在不同密度、施肥量处理下氮、磷、钾三要素吸收及其利用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密度适宜、氮磷钾肥配施下,各生育阶段的氮磷钾吸收比例分别为:分蘖末期2.88;1:2.68,拔节盛期3.11:1:3.82,孕穗期2.82:1:2.80。开花期3.11:1:2.74,乳熟期2.91:1:2.11,完熟期3.07:1:2.19;每生产100kg籽粒需吸收N3.75kg、P2O5 1.29kg和K2O 2.99kg,氮、磷、钾肥的利用率分别为N35.25%、P2O5 24.25%和K2O 67.45%。肥料利用率与经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大豆生产现状及高产育种方向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大豆生产现状河南省常年种植面积1000万亩左右。90年代以来,大豆生产发展迅速。以豫豆6号、8号、10号、15号为主的大豆新品种迅速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大豆产量由80年代的亩产不足100公斤,上升到亩产130公斤左右。“九五”以来,大豆种植面积成为黄淮大豆产区面积最大的省份...  相似文献   

8.
试验研究了春大豆在与小麦套种模式下.品种和密度二因素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之间的产量差异极显著.晋豆19号品种的产量均高于承豆6号、晋豆42号两个品种.品种与密度间除了简单效应累加外,还存在互作效应.在套作条件下,晋豆19号在播种密度1.21万株/667m2时,产量最高,密度在1.0万株/667m2时,产量次之;晋豆42号在密度1.42万株/667m2时,产量位居第三;承豆6号在密度1.00万株/667m2时.产量为223.22 kg/667m2,位居第四.  相似文献   

9.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对洛单248进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对密度具有广适性,适宜密度范围6.0万~7.5万株/hm^2。采用3因子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通过计算机模拟寻优,建立了洛单248的产量-施肥量数学模型;分析了洛单248高产高效N、P、K最佳结构参数为N:P2O5:K2O:1:0.46:0.38。具体施用量为纯N272.8kg/hm^2、P205126.2kg/hm^2、K20104.4kg/hm^2。  相似文献   

10.
濉科998是以巨丰×豫豆21的优势单株为母本,开豆4号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的高产、稳产夏大豆新品种.2006-2007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2 732.2 kg/hm2,比中豆20(CK)增产7.30%;2007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520.0 kg/hm2,比中豆20(CK)增产8.99%.籽粒蛋白质含量41.52%,脂肪20.07%.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101.8 d,中抗花叶病毒病流行株系SC3、SC7,在多年多点试验示范中表现出适应性强.综合抗性好,适于安徽沿淮淮北作中熟夏大豆种植.  相似文献   

11.
程素贞  罗孝荣 《大豆科学》1990,9(3):241-246
大豆植株中其叶片的钼、氮、磷含量均高于茎杆、叶柄、繁殖器官高于营养器官。钾在整个生育期中都保持较高的水平,只是叶片中的含量低于其它器官。种子中的钼、氮、磷、钾含量都较高。大豆吸收钼及氮、磷、钾的数量因品种及各生育阶段而有差异,吸收量以结荚至鼓粒期为最多,鼓粒期以后,安农75—59的植株中氮、磷、钾吸收量明显下降,唯有钼还在继续吸收,而安激一号对钼及氮、磷、钾仍在吸收。大豆对钼与氮、磷、钾的吸收呈极显著的直线相关,尤其是钼与氮相关最明显。安农75—59亩产189.5kg,需要N素16.05kg,P_2O_54.25kg,K_2O8.43kg,微量元素Mo357.32mg。安激一号亩产214.5kg.需要N素18.00kg、P_2O_55.01kg、K_2O8.85kg、微量元素Mo449.57mg。安激一号的种子除糖、脂肪含量较低外,而氮、磷、钾、钼、维生素C的含量均高于安农75 59。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在固定P、K肥下,研究有无农家肥[F1(1500kg/亩),F0(0kg/亩)]下不同施N量(0,2.5,5.0,7.5kg/亩)对马铃薯(品种疫不加)生长发育、矿物质营养吸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N量增加,叶面积、茎叶生长量、净同化率及块茎膨大速率也增加,N7.5处理明显优于N2.5及N0处理。施N增加了N的吸收,特别是N7.5处理,对P、K的影响不大,同时,也增加了N、P、K的转运率。有农家肥时增强了上述作用。最高产量施N为7.5kg/亩。N7.5F0处理鲜产为1604.98kg/亩,N7.5F1处理为1613kg/亩。F0时N肥的产量效应方程为Y=1290.14+74.3X,F1时效应方程为Y=2619.870+76.234X-2.40X2(X从0→7.5kg/亩)。且随施N增加,淀粉含量有下降趋势,而淀粉产量逐渐增加,N5.0F1处理的淀粉产量为178.51kg/亩。  相似文献   

13.
南方春大豆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积累与氮磷钾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研究对两个南方春大豆品种分别于分枝期,始花期,结荚期,鼓粒期,成熟期取植株与籽粒进行化验分析的结果表明:(1)结荚到鼓粒期为干物质积累最快的时期,干物质积累占总积累量的40.13%,始花至结荚期是干物质积累较快的时期,干物质积累占总积累量31.88%。(2)分枝至结荚期氮,磷均以叶中含量最高,氮为3.700%-4.1095,磷为0.28%-0.285%;钾一般以茎的含量较高,为1.690%-1。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系统工程学原理和方法,对马铃薯不同密度、不同种行植距、以及氮、磷、钾的不同施用量的栽培试验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a.5个因素的产量和增产速率是基本一致的,其效应依次为N 肥(x_3) >密度(x_1)>K 肥(x_5) >行距(x_2) >P 肥(x_4) 。b.产量模型与投资效益模型的复相关系数分别为R=0. 822和R=0. 895二者相关极显著。相关系数为r=0. 4016,即产量越高,投资效益就越高。c.代表该模型最可靠的丰产结果在2500~3000公斤/亩范围内,与当前大田生产水平相吻合,优化方案分布频率占总次数的29. 47%。d.高产水平方案的指标为4000~4500公斤/亩,其最优组合方案为密度5000株/亩,行距85匣米,氮肥20公斤/亩,磷肥15公斤/亩,钾肥15公斤/亩。  相似文献   

15.
试验结果表明,为获得2.8~3.0t/亩块根产量,亩施肥量以N8kg、p_2O_59.6kg、K_2O8kg为宜;甜菜含糖率与施肥量呈负相关(r=-0.5484),但未达显著水平;甜菜的NAI与施肥量呈正相关(r=0.9909)。每亩N10kg、P_2O_5;12kg、K_2O10kg处理和N8kg、P_2O_59.6kg、K_2O8kg处理群体发育良好,LAI保持在3.0以上的时期长达45天以上,并有较强的净光合生产率,有利于产量形成;甜菜单株干物重与施肥量呈正相关(r=0.9600)高肥处理虽然生物产量高,但因T/R比高,叶部徒长,分配率低,而导致经济产量低。  相似文献   

16.
东北和西北春玉米氮磷钾养分吸收、积累特点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东北(吉林公主岭,JL-GZL)和西北(新疆伊犁71团,XJ-71)两个生态条件差异明显的大田试验,比较不同生态区春玉米植株养分吸收、积累差异。研究表明,西北试点的春玉米子粒产量、干物质积累量、氮磷钾等养分积累量均高于东北试点,其中,子粒产量、干物质积累量达极显著水平,叶片、茎秆、子粒氮、磷、钾养分积累量均达显著水平。东北春玉米叶片、茎秆氮含量较西北春玉米高,叶片、茎秆磷含量无显著差异,叶片、茎秆钾含量在整个生育期低于西北春玉米。西北春玉米每吸收1 kg氮所产生的子粒、干物质分别较东北春玉米高7.75%、7.11%,每吸收1 kg钾所产生的子粒、干物质分别较东北春玉米低9.12%、9.71%,每吸收1 kg磷所产生的子粒、干物质两个生态区无显著差异。氮磷钾收获指数与养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趋势相同,西北试点氮收获指数高于东北试点,钾收获指数低于东北试点,磷收获指数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胡椒干物质产量和主要养分含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经测定2一8龄胡椒植株总生长量和干物质产量随着树龄的增大而增加。5一8龄胡椒植株营养组织每株干物质产量为7.91kg。生殖组织即果穗每株干物质产量 为.41kg。果粒占果穗干重的93.3%,果梗占6.7%、植株营养组织中不同器官干物质含量的大小顺序为:枝条>叶片> 蔓 > 骨干根 > 细根。营养组织中的养分 含量氮最高,钾次之,再次为钙、镁、磷。各主要元素氮、磷、钾、钙、镁之间的比值为15.6 : l : 12.8 : 10.6 : 2.1。果实中氮含量最高,钾次之.再次为钙、镁、磷。它们之间的比值为13.3 : 1 : 9.7 : 3.1 : 1.2。以每年每公顷产黑胡椒7500kg计,则每年每公顷消耗的氮172.65kg,磷13.35吨.钾122.7kg, 钙40.8吨,镁 15. 15 吨  相似文献   

18.
田间条件下不同园龄茶树氮、磷、钾养分需求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分析大田条件下1、2、3、5和10龄龙井43茶园头年秋天整株茶树、第二年采摘新稍、修剪物和落叶的生物量以及氮、磷、钾养分量,研究不同园龄茶树氮、磷、钾养分需求规律。1龄茶园到5龄茶园,茶树地上部生物量、氮、磷、钾养分量分别增加约32倍、21倍、25倍、29倍,到10龄茶园,与5龄茶园相比,仅分别增加约71%、17%、13%、14%。从1龄到2龄茶园,茶树氮、磷、钾的年养分需求量分别为90.01、5.71、31.11kg/hm2,从2龄到3龄茶园,茶树氮、磷、钾的年养分需求量分别为122.74、9.63、45.14kg/hm2,从3龄到4龄茶园,茶树氮、磷、钾的年养分需求量分别为144.03、10.33、47.99kg/hm2。幼龄茶树经过定型修剪后,吸收的养分有一部分通过修剪物和落叶回归土壤,因茶树生长(不包括修剪物和落叶等)并留存在茶树上的养分量占总量的43.9%、48.7%、61.3%左右。进入青年期,如5龄茶园,茶树氮、磷、钾的年养分需求量分别约为164.4、12.68、71.29kg/hm2。进入采摘后,茶树所需的养分主要用于新稍生长,一部分分配到修剪物和落叶之中,因茶树生长(不包括修剪物和落叶等)并留存在茶树上的氮、磷、钾养分量比较稳定且只占较少份额(氮、磷、钾养分量分别仅约为7.54、0.53、5.44kg/hm2)。本试验对田间条件下不同生育期的茶树氮、磷、钾养分需求量的研究建立了试验分析方法,为进一步研究茶树养分需求规律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不同氮水平下杂交油菜的矿质营养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1994年和1995年在田间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对杂交油菜品种黄杂1号和秦油2号氮、磷、钾、钙、镁、铁、锌和锰的吸收、积累和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指出,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随生育期进展植株氮、磷、钾浓度的变化均表现为由高到低趋势。不同生育期植株氮、钾浓度和生育前期的植株磷浓度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生育后期的植株磷浓度却随施氮量的增加表现为降低趋势。在生育后期植株各器官的氮、磷养份向籽粒的迁移性较强,而钾的迁移性则相对稳定。钙在果壳的浓度最高,在主茎和果中所占的比例最大,而在种子中的浓度和所占比例最小。铁在根系中的浓度和所占比例最大,而种子的浓度和所占比例最小;镁、锌和锰均是在种子中的浓度和所占比例最大。  相似文献   

20.
闽红298系1985年从红麻722×青皮三号有性杂交后代中选育而成的红麻新品种。1989—1997年与青皮三号复壮种进行省内外46点次对比,平均亩产原麻423.3公斤,比青皮三号增产16.13%,达极显著。与粤74—3原种对比40点次,平均亩产原麻425.7公斤,比粤74—3增产12.74%,也达极显著。该品种植株高大、茎粗、有效株数多、抗病力强、丰产稳定性好、适应性广。1995—1998年省内外累计生产示范6.942万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