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湟中县典型浅山土门关乡进行互丰010、垦油1号、青杂1号、青杂2号等杂交油菜种的品种比较试验,以常规种青油14号作为对照,从分枝数、单株角果数、单角颗粒数、千粒重、产量等方面进行了考测,结果表明,杂交种的各性状都优于常规种,其产量依次为垦油1号>垦油2号>青杂2号>青杂1号>互丰010>青油14号.  相似文献   

2.
油菜产量与主要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丽 《南方农业学报》2012,43(4):421-424
[目的]通过对油菜产量与相关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为油菜育种中对数量性状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度分析法对11个油菜品种的9个农艺性状及单株产量进行分析.[结果]油菜单株产量与其相关农艺性状的关联度为:生育期0.6253、株高0.6343、分枝部位0.6421、第一次有效分枝数0.6458、主花序有效长度0.5911、主花序有效角果长度0.5775、单株有效角果数0.5917、每角粒数0.5983、千粒重0.6762;关联序为:千粒重>第一次有效分枝数>分枝部位>株高>生育期>每角粒数>单株有效角果数>主花序有效长度>主花序有效角果长度.[结论]在油菜育种中,应加强对千粒重、第一次有效分枝数的选育力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油菜产量与相关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为油菜育种中对数量性状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度分析法对11个油菜品种的9个农艺性状及单株产量进行分析.[结果]油菜单株产量与其相关农艺性状的关联度为:生育期0.6253、株高0.6343、分枝部位0.6421、第一次有效分枝数0.6458、主花序有效长度0.5911、主花序有效角果长度0.5775、单株有效角果数0.5917、每角粒数0.5983、千粒重0.6762;关联序为:千粒重>第一次有效分枝数>分枝部位>株高>生育期>每角粒数>单株有效角果数>主花序有效长度>主花序有效角果长度.[结论]在油菜育种中,应加强对千粒重、第一次有效分枝数的选育力度.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0个油菜品种在初花期进行淹水处理,在收获期测定各品种的产量及株高、根长、分枝数、分枝部位、主花序长度、主花序角果数、分枝角果数、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等性状,同时检测菜籽的含油量、蛋白质含量、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芥酸和硫苷的含量,考察淹水胁迫对油菜产量性状以及油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油菜初花期遭受渍害,会严重影响产量,20个品种平均产量下降21%。品种间耐渍性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品种的耐渍性不同,对产量造成的影响也不同;渍害主要是通过影响油菜的角果数来影响产量,并导致油菜产油量显著下降,蛋白质含量升高。淹水胁迫后,株高、主花序长度、主根长都受到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分枝高度升高。油菜的分枝数,主花序角果数,分枝角果数,单株角果数均极显著下降,而每角粒数和千粒重没有变化。淹水胁迫使油菜的芥酸、硫苷含量增加,从而影响油菜品质。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晚播和播量对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为油菜机械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以甘蓝型油菜主推新品种‘陕油28’(矮秆抗倒伏)和主栽品种‘秦优7号’(高秆不抗倒伏)为材料,设置3播期和5播量的二因素裂区试验,分析其对油菜成株密度、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油菜成株密度增加,株高、分枝数、主花序长、主花序有效角果数显著降低,分枝高度显著增加,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质量显著降低,群体角果数、群体产量显著降低。随着播量增加,油菜成株密度增加,株高、分枝数、主花序长、主花序有效角果数显著降低,分枝高度显著增加,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显著减少,千粒质量变化不显著,群体角果数和群体产量先增后减。‘陕油28’‘秦优7号’群体角果数和群体产量最大值对应的播量分别为5.56~6.67 kg/hm、4.44 kg/hm。播期对‘陕油28’产量的影响小于对‘秦优7号’的影响。由此可见,晚播导致油菜农艺性状变劣、产量降低。播期和播量对产量的影响存在品种差异。‘陕油28’的耐密性和耐迟播能力优于‘秦优7号’,播期9月21日和播量5.56 kg/hm是‘陕油28’播种的最佳组合,对应成株密度46.24万株/hm,可获得最高小区产量4 811.35 kg/hm,晚播条件下,播量6.67 kg/hm(对应成株密度67.65万株/hm)对产量有较强的补偿作用。  相似文献   

6.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6个高含油量甘蓝型油菜杂交种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高含油量甘蓝型油菜杂交种产量与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含油量甘蓝型油菜杂交种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关联顺序大小依次为单株有效角果数、主花序有效角果数、主花序有效长度、分枝部位、1次有效分支数、每角粒数、千粒重、株高、结角密度。  相似文献   

7.
优化株型、提高产量是当前油菜产业发展的关键。以130份甘蓝型油菜育种亲本为研究材料,对10个株型性状和5个产量性状进行田间考查,通过表型相关分析、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研究油菜株型性状与产量及产量性状之间的关系,明确甘蓝型油菜单株产量形成的主要决定因子。结果表明:130份材料主要株型和产量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 15个性状变异大小依次为二次分枝数单株产量全株角果数一次有效分枝高度顶端分枝角主花序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基部分枝角一次分枝数中部分枝角=主花序长度千粒质量角果长角果宽株高。相关分析表明:15个性状间多数存在显著相关,产量性状中全株角果数与单株产量相关性最大(0.834)。株型性状中株高(0.326)、一次分枝数(0.333)、二次分枝数(0.382)和角果宽(0.208)与单株产量关系比较密切。通径分析表明:对油菜单株产量正向直接效应最大的产量性状是全株角果数(0.786),对油菜单株产量的正向直接效应最大的株型性状是株高(0.021)和顶端分枝角(0.021)。株高、一次分枝数、二次分枝数、顶端分枝角和基部分枝角通过全株角果数对单株产量的间接效应较大。主成分分析共获得了6个主成分,分别为分枝角度因子、全株角果数因子、株高因子、主花序因子、角果宽因子、角果长因子。主成分综合评价将130份材料划分为4类,其中综合性状优良的有12份材料,对育种家改良油菜株型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密度种植专用油菜重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5  
【目的】分析适宜高密度种植的油菜与适宜常规密度种植的油菜间重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的差异,为机械化高密度种植油菜的选育方向提供借鉴。【方法】对2008—2009年中国冬油菜区试中22个机械化高密度种植组合(品系)和72个常规密度种植的组合(品系)9个重要农艺性状与小区产量间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高密度专用油菜组合的每角粒数、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单株有效角果数、结角密度与小区产量都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对小区产量的直接作用大小顺序为:结角密度(0.881)>分枝部位高度(-0.614)>株高(0.586)>每角粒数(0.360)>分枝数(-0.144)>主花序有效角果数(-0.143)>单株有效角果数(0.111)>主花序有效长(0.095)>千粒重(-0.055)。常规密度种植的油菜分枝数、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以及分枝部位高度与产量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对产量的直接效应顺序则为单株有效角果数(0.412)>株高(0.297)>主花序有效角果数(0.260)>每角粒数(0.249)>主花序有效长(-0.224)>千粒重(0.156)>分枝部位高度(-0.104)>分枝数(0.095)>结角密度(-0.003)。【结论】相比于常规密度种植的油菜,高密度种植油菜的选育应重点加强对结角密度和主花序有效角果数的选择,努力提高单株有效角果数和每角粒数并适当减少无效分枝数。  相似文献   

9.
杂交油菜产量与相关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伟  肖华贵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5):1961-1962
[目的]研究杂交油菜选育过程中各农艺性状对油菜产量的相对重要性。[方法]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油菜产量与株高等9个农艺性状的关联度进行分析。[结果]株高等9个农艺性状对产量的重要性依次为:每角粒数〉单株有效角果数〉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分枝部位〉结角密度〉千粒重〉株高〉一次有效分枝数〉主花序有效长。影响杂交油菜产量的经济性状的作用依次为:每角粒数(r=0.4169)〉单株有效角果数(r=0.3927)〉主花序有效角果数(r=0.3204)〉分枝部位(r=0.3049)〉结角密度(r=O.2947)〉千粒重(r=0.2921)〉株高(r=0.2741)〉一次有效分枝数(r=0.2602)〉主花序有效长(r=0.21917)。[结论]该研究为杂交油菜的选育及其新组合的综合评定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 油菜单产(667m~2)决定于每667m~2的株数和单株的产量;而单株产量又是由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千粒重三因素构成的。其中单株有效角果数是受一次有效分枝数、一次分枝有效角果数、二次有效分枝数和二次有效分枝角果数及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决定的。在油菜产量构成因素中,一次分枝角果数、主花序角果数和千粒重的遗传力相对较低,易受环境条件影响;单株有  相似文献   

11.
紧凑型油菜数量性状的遗传与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ADM模型及MINQUE(1)统计方法对6个不同遗传背景的紧凑型和松散型油菜品种(系)及其30个F1组合的14个数量性状进行了遗传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株高、有效分枝高度、一次分枝角果数、主花序角果数、单株角果数、角果粒数、千粒重、角果长度和分枝夹角等性状同时受基因的加性和显性作用控制,其中株高的显性作用大于加性作用,其余性状的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主花序长度、一次分枝数、角果宽度和一次分枝长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单株角果数、角果粒数、千粒重和角果长度4个性状除受核基因控制外,还受到母体基因型的显著影响。一次分枝数、一次分枝角果数和分枝夹角的F1和F2代群体平均优势为负向优势,其中仅分枝夹角达极显著水平,其余性状均为正向杂种优势。F1代群体正向超亲优势仅株高和单株产量达到显著水平,且以单株产量的F1、F2代超亲优势较大(29.5%和12.0%)。分枝夹角的F1和F2代负向超亲优势达极显著水平(-20.6%和-17.7%),表明配制紧凑型F1代杂交种仅需一个紧凑型亲本。  相似文献   

12.
在甘南州海拔2800m地区进行的甘蓝型春油菜特早熟品种品比试验结果表明,青杂3号比对照甘南4号增产67%,早熟、抗倒伏、耐寒,主要经济性状分枝数、单株角果数、角粒数、千粒重均高于对照,综合性状优良,增产显著.是甘南州海拔2800m以下地区替代白菜型油菜甘南4号的理想品种,宜大面积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3.
我们开展了江苏沿海地区机直播油菜播种量的试验研究,从苗期性状、产量结构、抗性、实际产量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结果表明:不同的播种量对油菜生育进程、越冬前的生长量、千粒重影响不大,对分枝数、角果层厚度、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亩产量影响明显。9月下旬播种,盐油杂3号亩最适宜播种量为150~250 g,亩产量水平可超过300 kg。  相似文献   

14.
13个油菜品种的农艺性状遗传力和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江西省(长江中游)国家油菜区域试验3个试验点13个油菜品种的油菜株高、分枝部位等9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力和相关性进行分析。遗传力分析表明,不同性状地点间遗传变异F值差异较大,其值大小依次为第1次有效分枝部位、株高、结荚密度、千粒重、第1次有效分枝数、主茎长,这些遗传力差异极显著;主茎角果数显著;全株角果数、每角粒数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油菜主花序长、主花序角果数、第1次有效分枝数都与籽粒产量接近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稀植栽培对华油杂12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华油杂12进行稀植栽培试验表明,密度对油菜的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后降趋势;植株高度、分枝部位逐渐增高;一次和二次分枝、每角粒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单株产量均逐渐减少.华油杂12在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密度为每公顷6.0万株能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6.
播种期和密度对直播油菜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油菜(Brassica napus L.)华油杂9号和华双5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播种期和密度对直播油菜单株性状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播种期及播种期与密度互作对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华油杂9号比华双5号增产,主要原因是单株有效角果数增多;早播有利于直播油菜冬前个体生长,单株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均有所增加;而不同播种期所要求的最适密度不同,早播条件下低密度更能发挥增产潜力,迟播条件下增加播种密度、加大群体的增产效应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7.
高产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青杂5号的栽培性状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宋月奎 《农技服务》2008,25(7):24-24
通过进行杂交油菜新品种青杂5号(305)和老品种青杂2号(303)的对比试验,初步摸索出在相同栽培措施下新品种比老品种增产的原因:产量构成因素中青杂5号单株有效角果显著高于青杂2号,增幅9.62%,每角粒数和粒重无显著性差异;抗逆性表现中青杂5号抗(耐)油菜菌核病比青杂2号强,最终青杂5号比青杂2号增产10.38%。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矮杆油菜种质群体的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矮杆油菜品种的选育效率。对214份矮杆甘蓝型油菜材料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相关性分析显示株高与产量、有效分枝高度、主花序长度、主花序角果数呈正相关,单株产量与株高、一次分枝数、主花序长度和主花序角果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农艺性状综合为株高因子、角果密度因子、千粒重因子、有效分枝高度因子和每角粒数因子,累计贡献率达80.42%,涵盖了主要农艺性状的全部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明甘蓝型杂交油菜较常规油菜的产量优势机理,为油菜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方法】利用2006—2019年度国家油菜区域试验数据资料,对杂交油菜与常规油菜的植株、品质性状及产量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杂交油菜与常规油菜的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明确影响油菜产量的主要性状因子。【结果】杂交油菜的最高产量为254.98 kg/667m2,平均产量169.31 kg/667m2;常规油菜的最高产量为204.28 kg/667m2,平均产量159.83 kg/667m2;杂交油菜较常规油菜平均产量提高5.93%。影响杂交油菜产量的主要因子是含油率、分枝部位、有效分枝数、角果密度、单株有效角、角粒数和千粒重;影响常规油菜产量的主要因子是含油率、分枝部位、有效分枝数、角果密度、角粒数和千粒重。【结论】杂交油菜在株高、有效分枝数、主花序长、主花序有效角、单株有效角、千粒重、单株产量较常规油菜显著增加,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油菜。  相似文献   

20.
以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长期驯化与改良的油菜为试验材料,通过常规种植在该区域,经过对经济性状千粒重、每角粒数、结角密度、单株有效角果数、单株产量、主花序有效角果数、主花序有效长度、一次有效分枝数、分技部位、株高的调查,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在该区域气候条件下,一次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主花序有效角果数、主花序有效长度与单株产量的关联度较高;株高、每角粒数、千粒重与单株产量的关联度次之.这个结果提示了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首先要有适宜的性状特征,特别是受环境影响较大的性状要满足该地区生长的需要,达到一种最适宜状态,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遗传的方式改良受环境影响较小的性状,如提高千粒重和每角粒数,这样对产量的提高就变的更加有效.同时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育种者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