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调整秋汛对虾渔业开捕期和捕捞力量,以获得世代最大产量,已有许多讨论。这是以一个简单生物项为秋汛对虾渔业的管理目标。生物项作为管理目标是不够的。它的内容,它的系统范围都太小,不能与广泛的社会利益相适应。在渔业管理决策时,必需要考虑经济与社会等有关的因素。包括渔业经济效益,能源消耗、就业等等内容。本文将讨论秋汛对虾渔业的最大经济效益等因素,提供一些科学证据,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渤海对虾死亡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我们用各种方法估算了秋汛渤海对虾(Penaeus orientalis Kishinouye)的死亡值。总死亡系数的估算结果:用渔获尾数为相对资源量估计的10年平均旬死亡值,雌虾约0.25,雄虾约0.34;用y/f为相对资源量估计的12年旬平均死亡值,雌虾0.23,雄虾0.34;用世代分析(Pope 方法)估计的3年雌虾旬平均死亡值约0.30。交尾后部份雄虾死亡,我们找到了一个用性比资料估算雄虾交尾死亡的方法。估算结果,到10月末,雄虾交尾死亡系数约为0.65,并有陆续死亡现象,到12月初的累计死亡系数约1.05左右。我们在讨论了渤海秋汛对虾渔业的 F和f之间的关系后,认为当 f<1000,捕捞死亡随捕捞努力量的变化而变化;当f>1000,捕捞努力量的变化对捕捞死亡已无多大影响,所以渤海秋汛对虾渔业平均每 10天的捕捞死亡系数不能大于0.3。  相似文献   

3.
为了保护渤海对虾资源,维护秋汛对虾开捕期的秩序,查处无证作业船只,农业部黄渤海区渔政分局8月24日开始,抽调三省一市渔政力量,对各地执行开捕期的情况进行海  相似文献   

4.
中国对虾是渤海的主要渔业资源。近几年由于捕捞过度等原因,资源处于低谷,更为渔业界有识之士所担忧。亲虾作为对虾资源的补充来源,其资源的丰欠和科学管理将直接影响着秋季补充量的高低。为此,在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多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89年由黄海所和黄渤海区渔政局联合对烟威渔场亲虾相对数量进行调查,试图以亲虾相对数量进行秋汛产量预报,并通过亲虾的科学管理,提高对虾资源的补充强度,为对虾渔业振兴提供出路。本文仅对1989年至1994年烟威渔场亲虾相对数量调查进行总  相似文献   

5.
<正> 影响黄渤海对虾增殖的主要问题如下:1 产卵亲虾数量不足产卵亲虾是资源补充量的基础,尤其对一年生的中国对虾来说,补充量的多少是秋汛资源丰歉的决定因素:补充量与产卵亲虾数量呈正相关。产卵亲虾数量之所以不足,不外以下原因:1.1 秋汛对虾捕捞过度根据国家规定,渤海内12000条锚流网船捕捞秋虾,资源利用已饱和化,但由于对虾价格高昂,大量无证渔船违规作业;大量有证渔船在禁渔期内进行偷捕;大量大马力底拖网渔船集中烟威,石  相似文献   

6.
对虾是我国重要出口水产品,对虾资源作为渤海重点保护对象是必要的。捕捞生产由春捕改为秋捕也是为保护对虾资源,提高产量,掌握对虾资源主动权而修定的。但一项新事物的出现,一项方针政策的修订,开始总不会十全十美,需要根据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今就出现的三个主要问题。谈谈我们的一点意见: 一、对虾流网的开捕期问题 1.关于什么时间对虾流网的开捕期适当问题。多年来意见不一,根据历年渤海秋汛雌性对虾生长速度看,体长达15厘米以上  相似文献   

7.
渤海、黄海北部秋汛捕捞对虾,以往主要使用拖网。为保护渔场水域的生态环境和幼鱼(幼体)资源,通过针对虾类行动的实验性观察,同时使用流网试捕。分析流网掉虾的原因和提出防范掉虾的技术措施,以便更好地实现“以流网代替拖网捕捞对虾”的技术改革。  相似文献   

8.
渤海对虾补充量变动原因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长期以来对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种群渔业生物学、补充量动态、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进行了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并为生产单位提供了及时、有效和准确的秋汛渔获量预报,也为渔政部门制定渔业资源管理办法和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1]。但80年代后期,随着对虾池塘养殖业的兴起和发展,渤海对虾补充量逐年下降并在低水平上波动;90年代以来,补充量锐减,渤海秋汛对虾渔业迅速衰落。为了恢复和增加渤海对虾补充量,重建渤海对虾秋汛渔业,本文根据现有的调查和渔业统计资料,阐述和分析了渤海对虾补充量的动态特点、锐减原因1 材料…  相似文献   

9.
<正> 一、前言渤海的秋天可算得是渔业的黄金时代,人们把视线集中在捕捞对虾的生产上,可是只要得知毛虾资源较好,河北重点渔区宁可放弃对对虾的捕捞,也要集中力量捕捞毛虾,可见及时预报毛虾资源的好坏是多么重要的。渤海三省市有关水产研究所,对预报本地区秋汛毛虾可捕数量的预报方法均有一些研  相似文献   

10.
<正> 为了合理利用渤海对虾的资源,渤、黄海区有关水产研究单位,关于渤海对虾生长规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所自六十年代以来也作了这方面的工作。现仅根据1980和1982年较系统地收集秋虾生长方面的资料分析其生长特性,进而从雌雄秋虾生长特性以及同世代资源状况的关系上来探讨秋虾开捕期的问题。本文所用对虾生物学资料,是取自秋汛滦河口渔场作业的锚网船和机船拖网渔获物。取样的时间自9月5日至11月上旬(即对虾主群泛出该渔场)。每天取样,每次选各中心渔场的对虾1—2份,每份一般是100尾。由于水平所限,错误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1.
经济因素和贴现率对中国对虾渔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除介绍了中国对虾种群的动态特征外,研究了成本价格和贴现率对中国对虾和其渔业的影响,结果有:(1)秋汛渤海中国对虾渔业的贴现率δ=0.044,tδ=22个五日龄,相当于开捕期9月15日,tδ=0为34个五日龄,相当于11月15日。由奇异生物量曲线确定,这个渔业的作业期约60天(9月15日-11月15日),基本上与渔业实际情况相符。根据奇异生物量曲线特征,计算了奇异控制的F(t)值,并与实际情况相  相似文献   

12.
<正> 脍炙人口的中国对虾,是黄渤海的特产.它生命周期短,生长快,繁殖能力强,每年在渤海要逗留6~7个月.20年来即使捕捞强度逐年增加,对虾产量近年仍保持在30,000吨水平. 怎样合理利用对虾这一众所嘱目的资源,是人们极为关心的事. 目前是机轮10月间起捕,机帆船九月间起捕.而这一个月间,对虾的生长速度极快,以雌虾而论,即可由30克长到50克,几近一倍.且10月间捕起的对虾,制成干冻品,每吨可换回外汇人民币20,000余元.九月间生产的对虾,体小、软皮多、保鲜困难,质量不合格,只好内销.渔民们称这种做法,无异提前收割的庄稼,得不偿失.为使虾体增重后捕捞,建  相似文献   

13.
胡国松  张忠文 《海洋渔业》1985,7(4):164-166
我省沿海是对虾天然的产卵场和索饵场,也是我省秋汛捕捞对虾的作业渔场。这就为以对虾卵和幼体数量作为指标,预报我省沿海秋虾资源趋势和初估可捕数量提供可能性。因此,我所自1965年以来(有的年份曾中断),每年5月20日前后(即对虾在我省沿海产卵盛期以后),使用135马力机帆船,  相似文献   

14.
《现代渔业信息》2010,(10):30-30
经过三个月的伏季休渔期,8月15日,天津市70多艘捕虾船驶离码头,开始渤海对虾秋汛生产。伏季休渔期间,渔民走访座谈和海上资源调查的结果显示,今年对虾品质和数量好于往年,有望获得2010年“秋汛”大丰收。  相似文献   

15.
渤海区发生的对虾是黄渤海对虾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黄海区对虾发生量的88%左右(见表一),这部分虾主要为我国和日本所捕捞。它具有生长快、经济价值高、资源结构简单等特点。因此,搞好渤海区对虾秋汛渔获量预报工作无论是从对日斗争,对渔业生产,还是对渔获量预报工作的研究方面均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 本文简略地回顾了我省二十多年的捕虾生产历史,并对今后提高捕虾产量,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因水平有限,错误难免,敬请批评指正。一、河北省对虾捕捞生产历年的变化及其现状我省东临渤海,沿海是对虾的天然产卵场和索饵场,也是春、秋两汛捕虾生产的良好渔场。我省沿海渔民捕捞对虾生产历史悠久,现仅根据二十多年作业形式、捕捞强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东海北部哈氏仿对虾的种群动态及其最高持续渔获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明云 《水产学报》2000,24(4):364-369
哈氏仿对虾是东海北部主要的拖虾渔业对象。在雌性的体长组成中,70-90mm的个体占优势,占总数的63%。应用ELEFANⅠ和ELEFANⅡ技术对哈氏仿对虾每月的体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长参数K=1.7,极限体长L∞=128mm,自然死亡系数M=2.7427,总死亡系数Z=8.323,利用率E=67.06%,极限年龄为1.3234岁,选择体长为59.67mm,补充类型为二季补充型。通过单位补充量产量Y/R和单位补充量产值Yv/R分析表明,该群体的利用已到了相当充分的水平,若保持现有的捕捞水平,把开捕体长增大至70mm时,单位补充量产量可增加1.77%,产值可增加10.78%。但若捕捞死亡水平继续增加,产量几乎不再增加,而产值却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8.
黄海北部放流虾的死亡特征和去向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描述了黄海北部中国对虾放流虾的死亡特征和去向,结果是机械死亡7.8%,突然死亡16.8%,纳潮死亡7.0%,自然死亡14.4%,8月15日前的非法捕捞死亡10.0%,合计56%。到开捕时放流虾存活的数量约为放流量的10.5%,总计为66.5%,有33.5%的放流虾去向不明。如果将20%的计量误差考虑在内,约有14%的放流虾去向不明。在渔汛期间,存活到开捕时的放流虾,约有82%被捕捞,自然死亡11%,余7%游出黄海北部。  相似文献   

19.
机帆船大围缯是我市主要捕捞作业,由于黄鱼、带鱼等主要经济鱼类资源严重衰退,直接影响到我市捕捞生产的发展。为了开发利用经济价值高的大中型虾类,近年来,我们把捕虾作为海洋捕捞的重点来抓,通过引进消化,研制多种不同规格的对虾三重流刺网,在渔区进行多点捕虾试验,筛选出一种与本市现有渔船设备、渔场条件、捕捞对象相适应的对虾三重流刺网,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88年共发展对虾三重流刺网483个单位,产量28.66吨,产值276.98万元,为我省对虾人工育苗提供了5317尾成熟的亲虾,降低了虾苗成本,促进了对虾人工养殖的发展。现将对虾三重流刺网捕捞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张新平  高兴权 《海洋渔业》1988,10(3):116-119
<正> 1988年渤海将实行禁止底拖网生产,也就是说渤海捕对虾生产“以流代拖”已成现实。这将给渤海鱼类资源的恢复和发展带来深远影响。近几年随着流网捕虾迅速发展,又出现了三重流网捕虾,并有大量发展趋势。为了论证三重流网捕对虾的利弊,提出合理的捕捞意见和建议,以便制定渔业管理政策和有关法规,秦皇岛渔政站承担了“三重流刺网捕虾试验。现将试验情况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