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缓/控释肥发展现状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缓/控释肥料是21世纪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对维护中国粮食安全、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节本增效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总结缓/控释肥定义、作用机制、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缓/控释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和在应用及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展望了缓/控释肥的发展前...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世界农业面临粮食安全与资源环境协同发展的巨大挑战.缓控释肥是一种能够根据作物各生长期的养分需求来缓慢释放或控制释放养分的新型肥料,施用缓控释肥可以大幅度提高肥料利用率,是解决传统化肥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新途径.为此,介绍了国内外缓控释肥的研究进展,综述了缓控释肥对水稻生长、稻米品质、水稻产量、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创新研发成本低廉、环境友好的原材料和深入探索作物种子包衣肥是今后新型缓控释肥的研究与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3.
张民 《中国农资》2007,(11):30-31
现阶段,缓控释肥料已经成为我国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世界肥料重要的发展方向。但是缓控释肥料的发展和使用仍存在一些问题,《缓控释肥料》行业标准的实施将促进缓控释肥料行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资》2008,(10):58-59
<正>我国在缓控释肥研究领域已有30多年的研发历史,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处于技术研发与实验室阶段,产业化发展十分落后。近年来,随着农业面源污染、食品安全、节能减排、社会资源消耗、增加农业收入等多方面的压力加大,给缓控释肥料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也  相似文献   

5.
高祥照 《中国农资》2007,(11):25-25
<正>一次性施用肥料,节约用工,省时省力少环节。缓控释肥料能够大幅度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  相似文献   

6.
聚合物包膜缓/控释肥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缓/控释肥料是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尤其是以聚合物为主要包膜材料的缓/控释肥逐渐占据了缓/控释肥料市场的主导地位。为了使人们更为全面地了解聚合物包膜缓/控释肥料并正确的加以应用,我们系统总结了如下内容:不同类型的聚合物包膜材料;聚合物包膜缓/控释肥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聚合物包膜缓/控释肥料的养分释放特征;针对其养分释放特征的评价方法;并展望了聚合物包膜缓/控释肥料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新型缓控释肥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传统的肥料利用率低,肥效期短,养分容易淋失、挥发和固定,缓控释肥料作为传统肥料的替代产品具有许多优点,能够大大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因此,开发可控制养分释放速度,一次施用能满足作物各个生长阶段养分需要,低成本,生产工艺简单且对环境友好的缓控释肥是今后肥料领域研究的主攻方向之一。本文阐述了缓控释肥的定义、发展现状,总结了近年来我国缓控释肥领域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目前该领域存在的问题,指明了我国缓控释肥料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缓控释肥的发展应用与评价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农业生产中氮肥过度使用、肥料利用率低下,因肥料施用不当引起的土壤恶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缓控释肥料作为高效且环境友好型的肥料,对缓解农业肥料用量日益增加,提高肥料利用率有重要作用。本文对缓控释肥料的发展与运用现状进行了总结,很多研究证实缓控释肥料对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由于肥料释放效果、经济效益、社会生态效益等方面的限制,使得缓控释肥料目前未能在农业上广泛推广应用。因此,构建与完善缓控释肥料的综合评价体系非常迫切,这也是推动其在农业领域推广应用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缓控释肥料在玉米上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施用缓控释肥能够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玉米产量,同时减少追肥次数,减少工时,节约投入成本,实现玉米的高产高效生产,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施用缓控释肥料600 kg/hm2处理的玉米实际产量达9 225 kg/hm2,比习惯施肥增产1 125 kg/hm2,增产率为13.89%,产投比为0.83,增产效果明显,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10.
缓控释肥料在玉米上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施用缓控释肥能够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玉米产量,同时减少追肥次数,减少工时,节约投入成本,实现玉米的高产高效生产,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施用缓控释肥料600 kg/hm2处理的玉米实际产量达9 225 kg/hm2,比习惯施肥增产1 125 kg/hm2,增产率为13.89%,产投比为0.83,增产效果明显,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11.
根据省土肥站安排,在农安县开展了"金正大"缓控释肥料肥试验工作,目的是验证和评价"金正大"缓控释肥料肥的使用效果,比较"金正大"缓控释肥料肥与常规肥料的经济效益情况和氮肥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
张琴 《中国农资》2007,(11):24-24
<正>刚刚颁布实施的第一部《缓控释肥料》行业标准,为我国缓控释肥产业吹响了前进的号角,一时间有关我国缓控释肥料今后的发展问题成了业界关注的一个焦点。近日,一直关心和支持缓  相似文献   

13.
晚稻施用缓控释肥料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验证缓控释肥料对水稻的增产效应,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对缓控释肥料、晚稻专用配方肥和单质肥料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晚稻专用配方肥、单质肥料相比,缓控释肥能改善晚稻经济性状,增加产量,提高肥料单位养分的稻谷产出能力,增加施肥收入,但缓控释肥料的成本较高,肥料投入产出比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4.
<正>所谓缓控释肥,是指通过各种调控机制使其养分最初缓慢释放,延长作物对其有效养分吸收利用的有效期,使其养分按照设定的释放率和释放期缓慢或控制释放的肥料。突出特点是其释放率和释放期与作物生长规律有机结合,从而使肥料养分有效利用率提高30%以上。由于缓控释肥具有减少施肥量、节约化肥生产原料(煤、电、天然气)、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生态环境污染等优点,因此被看做肥料产业的发展方向。通常我们所说的缓控释肥料包括了缓释肥与控释肥两大类型,按照生产工艺和施肥原理的不同来分,缓控释肥主要分为四大类:树脂包膜控释肥、脲甲醛缓释肥、硫包衣尿素、稳定性肥料。本文将对缓控释肥主要四大类产品的使用和发展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5.
于长志 《中国农资》2014,(19):20-20
<正>近年来,我国在缓控释肥方面发展迅速,缓控释肥料的技术研究、生产、应用,已处在世界前列。201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国家863等科技科项目的支持下,研发出了在普通尿素、磷酸二铵中添加锌腐酸、海藻酸、禾谷素等生物活性物质、能够大幅提高肥料利用率且环境友好的增值肥料,是国内肥料科技的又一创举。秦皇岛五弦维爱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专门承接中国农科院肥料增值技术,转化科技成果,除了和国内多个知名尿素、二铵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外,还在全国  相似文献   

16.
本文开展试验研究缓控释肥料的特性、节本增效方面的实际效率,为今后全面推广缓控释肥料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缓控释肥料的缓控释效果良好,肥效期可满足玉米全生育期的需求;在氮、磷肥总量投入减少的情况下,玉米产量不降低,说明缓控释肥料的利用率明显提高;在一定范围内,缓控释肥料中五氧化二磷含量宜高不宜低,钾的含量不必太高。  相似文献   

17.
缓控释肥料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前人有关缓控释肥料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缓控释肥料的概念、缓效途径和研究发展情况,重点阐述了缓控释氮肥的分类、控释机制和评价方法;并展望了控释肥料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由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与亚洲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企业山东金正大集团共同起草、国家发改委批准的《缓控释肥料》行业标准,于今年10月1日正式施行。这标志着我国缓控释肥产业将进入规范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9.
缓控释肥料在玉米上的应用肥效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玉米田间试验,进一步验证"金正大"缓控释肥料在大田中的应用效果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缓控释肥区产量分别比普通配方肥区、习惯施肥区和空白对照区667m2增产57.5kg、80.4kg和182.3kg,"金正大"缓控释肥料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不同缓/控释肥料对玉米作用效应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一年两季田间试验,探讨了6种不同缓/控释肥料对玉米的作用效应,表明:缓/控释肥料田间施用量600 kg/hm2优于施用量450 kg/hm2;控释肥B5、B6和缓释肥B3增产效应较好,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控效时间长,能满足玉米全生育期生长发育对养分的需求,植株持绿性优于其他肥料处理区,与施化肥比较增产6.7%~0.5%;B5控释肥对增加植株株高、穗高和茎粗的作用效应较大,B3缓释肥对增加茎粗的作用较明显;各缓/控释肥单位养分增产玉米的养分利用率优于施用化肥,施用各缓/控释肥偏生产力优于施用化肥。我们认为缓/控释肥料在玉米生产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