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目前地下水研究成果较少及以往地下水资源研究中仅追求最大开采量单一因素的现状,加之洛阳市水文地质条件差异、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不尽相同等客观因素,综合考虑洛阳市现状开采量及地下水可开采量的互馈效应,对洛阳市地下水资源进行开采区划分,结果表明洛阳市地下水资源可划分为:可增强开采区、控制开采区和调减开采区。据此提出洛阳市地下水资源的合理保护对策,为洛阳市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以及饮水安全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支持与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119-120
基于洛阳市近年来的第一产业产值数据和灰色系统模型建模方法,建立了洛阳市第一产业产值发展趋势的GM(1,1)模型,并且对2015~2020年洛阳市第一产业产值和发展速度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显示,洛阳市第一产业产值增长率在"十三五"时期将稳定在4.95%,其2020年产值将达到336.3639亿元。  相似文献   

3.
正为加快推进洛阳市脱贫攻坚进程,进一步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汇集社会各界和爱心人士积极参与全市脱贫攻坚战,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扶贫、关注扶贫、关爱扶贫"的良好氛围,6月26日上午,在"洛阳市电商扶贫直通车农业物联网"项目注册一周年之际,在洛阳市扶贫办、洛阳市妇联、洛阳市商务局、洛阳市旅发委等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支持和社  相似文献   

4.
基于COMGIS的洛阳市绿地信息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件式GIS技术,结合洛阳市绿化的具体情况,从系统的总体结构、系统功能、数据库建立、系统实现等方面阐述了洛阳市绿地信息系统的设计。实现了绿地信息的输入、数据统计、绿地的监测,展现了COMGIS应用于洛阳市绿地信息系统的广阔前景。 第1期何瑞珍等基于COMGIS的洛阳市绿地信息系统设计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洛阳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洛阳市旅游资源进行了空间分布模式分析,其中包括旅游资源空间集聚分析、旅游资源的通达度和相对连通性分析。结果表明:洛阳市旅游资源呈弱均匀分布态势;各景点间联系不够紧密;旅游景点主要集聚于交通便利区。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洛阳市旅游资源呈带状、圈状和孤岛状分布。最后,提出了促进洛阳市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正洛阳市发展特色农业在自然资源、交通条件、消费市场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洛阳市特色农业产品主要集中在牡丹、食用菌、果蔬、中药、休闲农业等方面。洛阳市结合中央近几年的要求,不断规划发展方向,主动调整产业机构,发挥优势企业带头作用,重点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文章以洛阳市特色农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以及优势,同时也对特色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一、洛阳市特色农业发展资源优势1.自然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7.
<正>洛阳市是河南扶贫开发重点地区和革命老区全覆盖地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洛阳市有5个国家级贫困县,1个省定贫困县;有669个贫困村,占全市2996个行政村的22.3%;截至2014年年底,贫困人口还有37.62万人,占洛阳市农村总人口478.16万人的7.86%。洛阳市贫困状况呈现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返贫概率高、扶贫开发难的特点。近年来,洛阳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5):175-176
为了给洛阳市制定"十三五"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定量依据,基于洛阳市1978~2014年GDP数据以及时间序列建模方法,建立了GDP发展趋势的ARMA(2,2)模型,并且对"十三五"(2016~2020)时期洛阳市GDP和经济增长速度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十三五"时期洛阳市经济发展放缓,平均增长速度为5.34%;2020年GDP为4516.7726亿元,与2010年GDP2320.246亿元相比较,基本上翻了一番。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的洛阳市居住空间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GIS空间分析的方法,通过区段划分,从洛阳市居住空间的总体分布特征入手,从市区的住宅面积、住宅价格和不同住宅类型3个方面分析了洛阳市居住空间的分异特征。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因素和民族文化构成是洛阳市商品住宅地理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花开逢盛世,国色更娇艳。沐浴着十六大的春风,洛阳市经济发展蒸蒸日上,而作为农业大市,多年来洛阳市依托资源优势,把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使绿色奶业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为此,在这牡丹飘香的季节,记者走访了本刊顾问、洛阳市农业局局长许新皎。  相似文献   

11.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原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是河南省较大的一个综合性农业科研单位。其前身是1941年成立的洛阳农林场。1987年,洛阳地市合并时将地区农科所和市农科所合并为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06年6月更名为洛阳市农业科学院。现有职工376人,其中,在职职工188人,  相似文献   

12.
正4月10日上午,2016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名优产品博览会在洛阳新区体育场隆重开幕。本届农博会由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河南省农业厅、洛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洛阳市委农工委、洛阳市农业局、洛阳市畜牧局、洛阳市林业局等单位承办,旨在展示中国农业发展的新成就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名优产品,服务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农业部总农艺师孙中华,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会长刘身利,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制约洛阳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总体因素及制约洛阳市土地复垦开发和耕地保护利用的专项因素,论述了21世纪初洛阳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总体战略及21世纪初洛阳土地复垦开发和耕地可持续保护利用的单项战略。  相似文献   

14.
受自然降水和灌溉条件的限制,洛阳市旱地小麦播种面积占到麦播面积的6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地力的提高,洛阳市旱地小麦的产量逐步向水浇地小麦靠近。因此,加深对现有生产水平上旱地小麦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旱地小麦产量已成为当前洛阳市在小麦栽培和育种上的迫切需要。本试验通过简单分析洛阳市旱地小麦品种洛旱19号在4种播种方式下的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并对相关系数进行比较,以期对旱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和品种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碳储量变化是衡量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键指标之一.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分析2005—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利用Invest模型计算洛阳市碳储量并分析碳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洛阳市碳储量呈现南多北少、山多谷少的空间分布特征.10年间洛阳市碳储量略有增加,说明在地形复杂经济较发达的区域,只要科学划分生态功能区,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就可以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青藏高原白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远缘杂交的亲和性,对白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及配制的正反交组合的杂交结实率和亲和指数进行测定,并对杂交F_1代形态学、花粉活力和自交亲和性分析。结果表明:白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杂交,以甘蓝型油菜作母本,结实率和亲和指数较高;甘蓝型油菜与白菜型油菜正反交F_1代组合均表现为自交亲和,植物学性状均偏向于母本,自交亲和性表现为甘蓝型油菜F_1(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F_1(白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自交亲和指数分别为20.37、6.30、1.59、0.51,花粉活力表现为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F_1(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F_1(白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  相似文献   

17.
利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和耕地评价技术成果,根据洛阳市种植小麦不同类型区的立地条件、土壤特性、耕层养分、障碍因素及相关农业技术等综合指数的变化规律,将洛阳市小麦按适宜性评价划分为高度适宜区、适宜区、勉强适宜区和不适宜区4级,并结合小麦生物学特性及气候特点,提出洛阳市小麦种植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洛阳市2000、2005、2010和2015年土地利用面积数据为基础,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洛阳市土地利用变化快速,林地面积整体上呈减少趋势,建设用地、耕地和园地面积呈增多趋势;2005—2010年洛阳市土地利用程度水平增长较快,且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和变化率达到最大值;相关分析表明,社会因素与经济因素对洛阳市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9.
油菜是我国三大农作物之一。油菜良种更新换代对改进油菜品质、提高油菜产量有重要的作用。掌握油菜杂交制种技术, 利用油菜杂交优势发展油菜生产,对满足大面积油菜生产用种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杂交油菜种植面积大幅上升,需种量也越来越大。随着优质杂交油菜的大面积推广,油菜种子市场局面混乱,给优质杂交油菜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使广大农民用上放心种子,我们积极研究油菜杂交制种技术,经过不断的尝试、揣摩,基本上形成了一套适应本地环境条件的杂交油菜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20.
李兰霞  张硕  薛旭  冯晓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4):205-206
利用洛阳市1971-2000年间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对洛阳市灰霾天气气候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洛阳市灰霾天气日数的年际变化很大,呈明显增长趋势,且一年中不同月份灰霾日数明显不同,以秋冬季高于春夏季;并分析了灰霾天气的形成和发展受风速风向、气压、相对湿度和降水气象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