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设计4种等氮等能的实用饲料,评价印度菜粕替代国产菜粕对奥尼罗非鱼生长和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300尾初始体质量为2.48(±0.05)g的奥尼罗非鱼,随机分为4组,G0组为对照组(国产菜粕用量35%),G50、G75和G100组为试验组,分别用印度菜粕替代对照组饲料中50%、75%和100%的国产菜粕,并添加0.1%的诱食剂DMPT,饲养8周.结果表明,印度菜粕替代国产菜粕后,显著降低了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且随着替代量的增加,影响程度加剧.印度菜粕替代国产菜粕对奥尼罗非鱼全鱼体常规成分和血清指标无显著影响.在奥尼罗非鱼幼鱼阶段印度菜粕替代国产菜粕比例不超过50%,即印度菜粕使用量在17.5%以下.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花生粕在罗非鱼饲料中的合理应用,分别以花生粕、发酵花生粕替代基础饲料(6%鱼粉,对照组)中鱼粉用量的1/3、2/3和3/3,制成7组饲料,在网箱(2.50 m×1.25 m×1.20 m)中饲养体质量为(68.0±0.4)g的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 8周,考察其对鱼体生长性能、肌肉常规成分、氨基酸组成和消化道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花生粕替代1/3鱼粉,发酵花生粕替代1/3、2/3鱼粉用量时,对鱼体增重率和饲料系数无显著影响(P0.05);当花生粕替代2/3、3/3鱼粉,发酵花生粕替代3/3鱼粉用量时,鱼体增重率显著下降(P0.05),饲料系数显著上升(P0.05);各处理组罗非鱼的肌肉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灰分含量、必需氨基酸总量、非必需氨基酸总量、肝体比、脏体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当花生粕替代2/3和3/3鱼粉用量时,鱼体胃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但以发酵花生粕替代不同比例鱼粉时对胃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各处理组罗非鱼的肠蛋白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在鱼粉含量为6%的奥尼罗非鱼饲料中,花生粕可替代鱼粉用量的1/3,发酵花生粕可替代鱼粉用量的2/3。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经硫酸亚铁和高温脱毒处理后的棉粕,以不同比例替代豆粕时对尼罗罗非鱼幼鱼生长、体内组织游离棉酚含量、体组成及血清转氨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硫酸亚铁和高温2种方法对棉粕进行脱毒处理,以未处理及脱毒处理后的棉粕分别替代对照饲料中1/3和2/3豆粕,共配制7组等氮、等能的饲料,饲养尼罗罗非鱼幼鱼(初始体质量(7.27±0.25)g)70 d,测定体质量增长率、饲料系数、鱼体营养成分、体内组织游离棉酚含量和血清转氨酶活性等指标。【结果】各组尼罗罗非鱼幼鱼的体质量增长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及鱼体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未经脱毒处理棉粕替代2/3豆粕组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各试验组鱼体的肝体比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各组脏体比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未处理棉粕组肝脏游离棉酚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经硫酸亚铁或高温处理后游离棉酚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未处理棉粕组肌肉中的游离棉酚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且脱毒处理替代2/3豆粕组肌肉游离棉酚含量较未处理棉粕替代2/3组分别降低了70.27%,82.43%(P<0.05)。未处理棉粕组鱼体血清中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脱毒处理组(P<0.05)。【结论】在本试验周期内,饲料中棉粕替代豆粕量不超过2/3时,并不影响尼罗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替代量为2/3时,会降低尼罗罗非鱼对饲料的利用效率。饲料棉酚对鱼体肝脏和肌肉游离棉酚含量以及血清转氨酶活性有显著影响,可引起肝功能异常。利用硫酸亚铁和高温2种方法处理棉粕后,可以有效降低游离棉酚在饲料和体内的含量,提高棉粕的利用率,降低游离棉酚对肝脏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探讨橡胶籽油替代鱼油对鲤鱼生长、体成分和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用橡胶籽油替代0%、25%、50%、75%和100%的鱼油,配制5种等氮等能饲料进行10周养殖试验。【结果】(1)0%和25%组末重、体增重和日增重系数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余处理组;75%和100%组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2)0%组血清总胆固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50%、75%和100%组(P0.05)。各处理组血清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随着替代比例的提高,肝脏谷丙转氨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以25%和50%组活性最高。(4)100%组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低于0%和25%组,类似地,100%组血浆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低于25%和75%组(P0.05)。25%和50%组肝脏总抗氧化酶显著高于100%组(P0.05)。75%组肝脏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0%、25%和50%组(P0.05)。【结论】饲料中橡胶籽油替代25%鱼油对鲤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等均无不良影响,但当替代比例超过50%时会影响鲤鱼的生长,对肝脏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鲤鱼饲料中橡胶籽油适宜添加量为1.6%~3.2%。  相似文献   

5.
以混合植物蛋白源(棉粕/菜粕/玉米蛋白粉/蚕豆的质量比为1∶1∶1∶1)分别替代0%、25%、50%、75%、100%鱼粉,配制成5组等氮(粗蛋白为30%)、等能(总能为20 kJ/g)的饲料,探讨混合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对初始体质量为(7.16±0.81) g的尼罗罗非鱼幼鱼生长、体组成及消化率的影响,试验期为10周.结果表明:混合植物蛋白源替代25%~75%鱼粉时,罗非鱼的质量增量、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替代100%鱼粉时,罗非鱼的质量增量、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混合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对鱼体的肝体比、脏体比无显著影响;随着混合植物蛋白源替代比例的升高,罗非鱼全鱼粗蛋白质、灰分含量显著降低,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但肌肉的营养组成不受影响;除组氨酸含量随替代比例的增加而升高外,混合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对鱼体肌肉的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无显著影响,100%替代组的肌肉呈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其他处理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100%替代组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消化率显著低于25%、50%、75%替代组和对照组,但各处理组的脂肪消化率差异不显著.本试验条件下,以生长、体组成及消化率为评价指标,罗非鱼饲料中以混合植物蛋白源替代75%鱼粉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吉富罗非鱼成鱼对8种植物源饲料原料中营养成分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ADC),为吉富罗非鱼饲料的配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6种植物源蛋白原料(全脂膨化大豆、豆粕、棉粕、菜粕、花生粕、玉米蛋白粉)和2种能量原料(小麦麸、面粉),分别与基础饲料按照3∶7的质量比配制成试验饲料,投喂体质量为(290.6±5.8)g/尾的吉富罗非鱼成鱼,1周后,采用网捞法收集成型完整的粪便,研究吉富罗非鱼成鱼对8种原料的粗蛋白、粗脂肪、总能、总磷和氨基酸的ADC。【结果】吉富罗非鱼成鱼对8种原料粗脂肪的ADC差异不显著(P0.05),均高于89.42%;对8种原料粗蛋白、总能的ADC和氨基酸的平均ADC均以面粉最高,小麦麸最低;各原料氨基酸的平均ADC变化趋势与蛋白质的ADC趋势一致。在6种蛋白质原料中,吉富罗非鱼成鱼对其粗蛋白、氨基酸平均、总能和总磷的ADC分别为85.70%~94.41%,89.07%~95.87%,62.92%~94.64%和32.96%~83.39%;其中,对全脂膨化大豆、豆粕、棉粕、花生粕和玉米蛋白粉粗蛋白的ADC均高于89%,且这5种原料间无显著差异(P0.05);对花生粕、玉米蛋白粉和全脂膨化大豆总能的ADC显著高于菜粕和棉粕(P0.05),而与豆粕无显著差异(P0.05);对玉米蛋白粉总磷的ADC显著高于其他原料(P0.05)。【结论】玉米蛋白粉、花生粕、全脂膨化大豆、豆粕可作为吉富罗非鱼成鱼饲料中优质的蛋白源,面粉则是吉富罗非鱼成鱼饲料中优质的能量源。  相似文献   

7.
在实验室内测定了体重为101g的尼罗罗非鱼对豆粕、菜粕、肉骨粉和羽毛粉干物质、蛋白质和能量的表观消化率(Apparent digestibility coefficient,ADC)。实验饲料由70%基础饲料和30%待测原料组成。基础饲料中添加1%Cr2O3作为指示物。实验期间,尼罗罗非鱼每投喂3天的基础饲料后连续投喂实验饲料4天,投喂每种饲料后的第2天收集鱼粪便。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对豆粕、菜粕、肉骨粉和羽毛粉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分别为68%、47%、58%和58%,蛋白质表观消化率为100%、83%、78%和77%,能量表观消化率为76%、61%、78%和70%。相比之下,豆粕是尼罗罗非鱼饲料配方中理想的蛋白原料。利用菜粕作为尼罗罗非鱼饲料蛋白时应解决可消化能不足的问题,通过少量添加肉骨粉可弥补菜粕能量表观消化率较低的缺陷。  相似文献   

8.
在实验室内测定了体重为101g的尼罗罗非鱼对豆粕、菜粕、肉骨粉和羽毛粉干物质、蛋白质和能量的表观消化率(Apparent digestibility coefficient,ADC)。实验饲料由70%基础饲料和30%待测原料组成。基础饲料中添加1%Cr2O3作为指示物。实验期间,尼罗罗非鱼每投喂3天的基础饲料后连续投喂实验饲料4天,投喂每种饲料后的第2天收集鱼粪便。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对豆粕、菜粕、肉骨粉和羽毛粉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分别为68%、47%、58%和58%,蛋白质表观消化率为100%、83%、78%和77%,能量表观消化率为76%、61%、78%和70%。相比之下,豆粕是尼罗罗非鱼饲料配方中理想的蛋白原料。利用菜粕作为尼罗罗非鱼饲料蛋白时应解决可消化能不足的问题,通过少量添加肉骨粉可弥补菜粕能量表观消化率较低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饲料博览》2014,(2):56-56
试验选择1日龄雄性肉仔鸡495只,研究不同水平的双低菜粕(0、10、20%)和铜(0、125、250 mg·kg-1)对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一些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3×3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共分为5个重复,试验期为42 d。在1~21、21~42 d和整个试验期肉仔鸡的采食量无显著影响(P0.05)。在1~21 d,添加双低菜粕20%组的体增重和饲料转化率显著下降(P0.05)。在21~42 d和整个试验期内添加铜组的体增重极显著增加(P0.01),且饲料转化率显著增加(P0.05)。添加铜250 mg·kg-1屠宰率显著增加(P0.05)。添加双低菜粕20%对甲状腺(P0.0001)、胸肌、肝、肌胃和盲肠的相对重量有显著影响(P0.05)。处理组对血浆碱性磷酸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双低菜粕20%使血浆锌浓度显著降低。补充铜使血浆铜浓度极显著升高(P0.01),血浆锌浓度显著下降(P0.05)。添加铜使甘油三酯浓度极显著降低(P0.01),胆固醇浓度显著降低(P0.05),且高密度脂蛋白浓度显著升高(P0.05)。研究表明,在饲粮中添加双低菜粕20%对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添加铜对肉仔鸡的生长性能和血浆生化指标有有益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孔丽  张伟  叶元土  戴修赢  王文娟  蔡春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610-3612,3623
[目的]研究氨基酸粉、发酵菜粕和发酵棉粕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氨基酸吸收、体成分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用氨基酸粉、发酵菜粕和发酵棉粕等量替代鱼粉、棉粕和菜粕的基础饲料饲喂平均初重为17.3 g的异育银鲫80 d。分别测定各组异育银鲫的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血清及饲料中氨基酸含量;肌肉和肝脏体成分指标;以及肝脏和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3%氨基酸粉组和6%发酵棉粕组的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明显提高(P〈0.05),其他各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3%氨基酸粉组和6%发酵棉粕组血清赖氨酸的浓度高于对照组,且4种必需氨基酸的吸收在投饲后2 h达到峰值,与对照组一致。各试验组异育银鲫体成分和肝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在异育银鲫饲料中用3%氨基酸粉、6%发酵棉粕和6%发酵菜粕分别等量替代鱼粉、棉粕和菜粕,能显著提高异育银鲫的生长性能以及对氨基酸的吸收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对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原代肝细胞增殖和生化功能的影响,探究谷胱甘肽的促生长作用机制。【方法】用添加φ为10%胎牛血清和未添加血清的培养液培养奥尼罗非鱼原代肝细胞48 h,随后在培养液中分别加GSH至0、30、100、300、900 mg·L~(-1),每个水平设6个重复,培养24、48和72 h后测定奥尼罗非鱼原代肝细胞增殖情况及培养液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白蛋白、过氧化氢含量和谷草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活性。【结果】谷胱甘肽显著促进了奥尼罗非鱼原代肝细胞增殖,提高了培养液上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白蛋白的含量和γ-谷氨酰转肽酶活性,降低了培养液上清中过氧化氢含量和谷草转氨酶活性(P0.05)。在无血清培养试验组中添加谷胱甘肽,对奥尼罗非鱼原代肝细胞增殖及生化指标的影响比添加血清培养试验组效果明显。【结论】谷胱甘肽能促进奥尼罗非鱼肝细胞增殖,且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试验探究膨化大豆替代鱼粉对体质量为(75.0±4.3)g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A. baerii♂)消化系统组织结构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分别以100%(G1)、75%(G2)、50%(G3)、25%(G4)和0%(G5)的膨化大豆替代鱼粉,配制成5种等氮等能饲料。杂交鲟饲养于室内水族箱(220 L)中,饲喂6周。【结果】膨化大豆部分或者全部替代鱼粉对杂交鲟中肠、瓣肠、幽门盲囊、胃中的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影响均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G5)相比,其他组中杂交鲟消化系统中的蛋白酶及脂肪酶活性有所下降,淀粉酶活性升高。高比例替代鱼粉水平(75%和100%)时,杂交鲟的肠道组织结构完整性受到破坏,微绒毛排列不规律,边缘模糊,肠道褶皱变稀疏且宽度较大,部分褶皱受到破坏。【结论】膨化大豆高比例替代鱼粉时对杂交鲟消化系统中消化酶活性影响不显著,但会破坏肠道组织结构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3.
取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reochromis aureus)75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150尾),分别饲喂添加0、50、100、150和200 mg/kg L-肉碱(L-carnitine)的饲料,以研究L-肉碱对奥尼罗非鱼生长、脂肪含量及血浆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饲养周期为65 d。结果表明:饲料中肉碱添加量为150 mg/kg时,奥尼罗非鱼增重率和肥满度分别较对照组高19.91%和8.42%(P<0.05);饲料系数降低31.39%(P<0.05);肌肉脂肪含量降低14.39%(P>0.05);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分别降低9.82%(P>0.05)和65.43%(P<0.05);血浆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分别降低65.04%(P<0.05)和53.73%(P<0.05);血浆淀粉酶降低69.36%(P<0.05);血浆中尿素氮降低11.76%(P>0.05);白蛋白升高37.19%(P<0.05)。在本研究条件下,建议奥尼罗非鱼饲料中L-肉碱添加量为150 mg/kg。  相似文献   

14.
以含9%鱼粉的基础饲料为对照组,以O%,4.8%,9.6%,14.4%混合发酵蛋白(鲜杂鱼:豆粕=1:1)分别替代饲料中0%,3%,6%,9%鱼粉(相当于鱼粉用量的0/3,1/3,2/3,3/3)配制四组等氮、等能饲料,饲养奥尼罗非鱼,考察混合发酵蛋白替代鱼粉对鱼体生长、营养物质消化率、体组成及血清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共进行3个试验,试验I、Ⅱ分别以奥尼罗非鱼稚鱼[(1.00±0.05)g]、鱼种[(17.57±1·06)g]为试验对象,分别进行为期8周和4周的饲养试验;试验Ⅲ测定了奥尼罗非鱼鱼种对饲料干物质及蛋白质消化率.结果表明:试验I中,混合发酵蛋白替代鱼粉用量1/3、2/3时,奥尼罗非鱼增重率、饲料效率、特定增长率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O.05);混合发酵蛋白全部替代鱼粉后鱼体生长性能显著降低,增重率较对照组降低5.2%(P<0.05);试验II中各组奥尼罗非鱼增重率、饲料效率、特定增长率无显著差异(P>O.05),但随着混合发酵蛋白替代鱼粉用量的增加,增重率、饲料效率、特定增长率有降低趋势;各组在肌肉组成及消化道蛋白酶活性上无显著差异(P>O.05);与对照组相比,混合发酵蛋白的使用能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而对碱性磷酸酶活性无影响.在饲料营养物质消化率方面,混合发酵蛋白不同比例替代鱼粉后对饲料干物质消化率,蛋白质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O.05).上述研究表明:混合发酵蛋白可替代奥尼罗非鱼稚鱼饲料中2/3鱼粉(占饲料6%)及奥尼罗非鱼鱼种饲料中的全部鱼粉(占饲料9%),而不影响机体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5.
进行了两个试验以考察盐度对淡水鱼生长的影响.试验一采用平均体重为230 g的奥尼罗非鱼,分别饲养在盐度为0(对照组),7.5,10,12.5的水体中,经30天养殖后,各组奥尼罗非鱼增重率分别为23.73%、23.23%、25.42%、15.71%,饲料系数分别为2.79、2.71、2.58、4.17,在盐度低于10.0时,随着盐度增加,鱼体增重率有增加趋势,盐度为12.5时,奥尼罗非鱼增重率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显著升高(P<0.05).在肌肉成分方面,盐度7.5组的鱼体肌肉蛋白含量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其余各组在肌肉水分、蛋白、脂肪和灰分含量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试验二采用平均体重为402 g的乌鳢饲养在盐度为0(对照组),5,7.5,10的水体中,经过30天养殖后,各组乌鳢增重率分别为37.70%、33.95%、31.46%、6.30%,饲料系数分别4.03、4.20、4.37、6.28,随盐度增加,鱼体增重率有下降趋势,其中盐度10组鱼体增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盐度10组体肌肉蛋白和脂肪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上述结果表明:适宜盐度可以促进奥尼罗非鱼的生长(盐度≤10);而乌鳢的生长则随盐度升高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6.
盐度对奥尼罗非鱼和乌鳢生长及肌肉成分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两个试验以考察盐度对淡水鱼生长的影响.试验一采用平均体重为230 g的奥尼罗非鱼,分别饲养在盐度为0(对照组),7.5,10,12.5的水体中,经30天养殖后,各组奥尼罗非鱼增重率分别为23.73%、23.23%、25.42%、15.71%,饲料系数分别为2.79、2.71、2.58、4.17,在盐度低于10.0时,随着盐度增加,鱼体增重率有增加趋势,盐度为12.5时,奥尼罗非鱼增重率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显著升高(P<0.05).在肌肉成分方面,盐度7.5组的鱼体肌肉蛋白含量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其余各组在肌肉水分、蛋白、脂肪和灰分含量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试验二采用平均体重为402 g的乌鳢饲养在盐度为0(对照组),5,7.5,10的水体中,经过30天养殖后,各组乌鳢增重率分别为37.70%、33.95%、31.46%、6.30%,饲料系数分别4.03、4.20、4.37、6.28,随盐度增加,鱼体增重率有下降趋势,其中盐度10组鱼体增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盐度10组体肌肉蛋白和脂肪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上述结果表明:适宜盐度可以促进奥尼罗非鱼的生长(盐度≤10);而乌鳢的生长则随盐度升高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7.
为拓展原料渠道,尝试开展了二氧化碳(CO——2)超临界萃取菜粕在肉鸡生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试验采用单因素双对照试验设计,选取50日龄健康无病、体重接近的康达尔882肉鸡4 000羽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200羽,全为公鸡,初始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预试期5 d,正试期50 d。结果显示,分别用含10%、15%的CO_2超临界萃取菜粕试验日粮的试验组肉鸡的平均日增重(ADG)、料重比(F/W ratio)等生长性能显著提高4.55%(49.84 g·羽~(-1)·d~(-1):47.67 g·羽~(-1)·d~(-1))、13.34%(48.97 g·羽~(-1)·d~(-1):43.20 g·羽~(-1)·d~(-1))和2.20%(2.22:2.27)、3.02%(2.25:2.32),均明显优于含相应比例普通浸提菜粕的对照组(P0.05),且随着其用量的增加,试验动物的生长性能及死亡率等均未受影响(P0.05)。通过调整饲料配方,适当增加CO_2超临界萃取菜粕的用量,可以减少豆粕的添加比例,化解原料价格上涨带给企业的成本压力,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取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reochromis aureus)75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150尾),分别饲喂添加0、50、100、150和200 mg/kg L-肉碱(L-carnitine)的饲料,以研究L-肉碱对奥尼罗非鱼生长、脂肪含量及血浆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饲养周期为65 d。结果表明:饲料中肉碱添加量为150 mg/kg时,奥尼罗非鱼增重率和肥满度分别较对照组高19.91%和8.42%(P<0.05);饲料系数降低31.39%(P<0.05);肌肉脂肪含量降低14.39%(P>0.05);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分别降低9.82%(P>0.05)和65.43%(P<0.05);血浆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分别降低65.04%(P<0.05)和53.73%(P<0.05);血浆淀粉酶降低69.36%(P<0.05);血浆中尿素氮降低11.76%(P>0.05);白蛋白升高37.19%(P<0.05)。在本研究条件下,建议奥尼罗非鱼饲料中L-肉碱添加量为150 mg/kg。  相似文献   

19.
菜粕生物熏蒸防控辣椒疫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菜粕生物熏蒸(biofumigation)对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对保护地辣椒疫病(Phytophthora blight of chilli pepper)的防控效果。【方法】采用室内平板培养和模拟土壤熏蒸的方法,研究2种产地不同的菜粕(RSM1和RSM2)分解产物对辣椒疫霉菌丝和游动孢子的生长抑制效果;通过菜粕对土壤进行生物熏蒸,研究其对辣椒疫病的盆栽和田间防控效果。【结果】RSM1和RSM2挥发性和非挥发性分解产物对辣椒疫霉菌丝和游动孢子都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其中,RSM2的菜粕抑制效果好于RSM1。2种菜粕挥发性分解产物对孢子抑制强于对菌丝的抑制,而非挥发性分解产物对菌丝的抑制作用强于对孢子的抑制。同一种菜粕挥发性和非挥发性分解产物对辣椒疫霉菌丝的抑制作用差别不大,但对辣椒疫霉孢子的抑制作用有显著差别。室内模拟土壤熏蒸试验表明RSM2用量为0.2%(W/W)时,其挥发性分解产物可以完全杀死辣椒疫霉菌丝。盆栽试验中,采用定量PCR技术测定辣椒疫霉的数量,RSM2用量为0.2%时,虽然没有完全杀灭病原菌,但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可达到100%,取得与化学熏蒸相同的效果;生物熏蒸显著增加了土壤中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并增加了土壤中微生物总体数量和多样性。连续两茬田间试验表明,生物熏蒸对辣椒疫病的平均防治效果为82%,并使辣椒增产16.4%,应用效果明显好于化学熏蒸处理。【结论】RSM2菜粕对辣椒疫霉有较强的生长抑制效果,以菜粕为生物熏蒸材料进行土壤处理可以有效防控辣椒疫病并增加辣椒产量。  相似文献   

20.
选取960尾初始体重为(5.09±0.12)g的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随机分为6组,分别投喂1种对照饲料和5种添加低聚木糖的试验饲料,添加量分别为0、200、400、600、800、和1 000mg/kg饲料,记作G0、G200、G400、G600、G800和G1000。饲养期为8周,每两周取样测定肠道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和大肠杆菌(E.coli)数量,4周和8周时取肠道样测定肠道形态。试验结束时注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进行感染试验,计算96 h内的存活率。结果显示,4周和8周时,各添加组罗非鱼中肠皱襞面积和肌层厚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饲料中添加低聚木糖对罗非鱼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有显著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双歧杆菌数量在4周时G600和G800组显著增加(P<0.05),在6周时G400和G600显著增加(P<0.05);8周时,G800组罗非鱼肠道乳酸杆菌较对照组有显著增加(P<0.05);各添加组肠道大肠杆菌数量随养殖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但各组之间在各时间段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注射嗜水气单胞菌96 h后,对照组的存活率为26.7%,低聚木糖添加组为78.3%~95.0%。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低聚木糖能改善肠道形态结构,显著提高奥尼罗非鱼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有降低大肠杆菌数量的趋势,并提高罗非鱼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能力,添加600 mg/kg左右最合适。研究亮点:首次在饲料中添加低聚木糖饲喂奥尼罗非鱼幼鱼,动态取样,采用细菌培养方法,测定低聚木糖对奥尼罗非鱼在养殖期间不同时段肠道菌群的影响;采用组织切片技术,观察低聚木糖对奥尼罗非鱼肠道皱襞面积和肌层厚度的影响;并采用嗜水气单胞菌进行感染试验,了解低聚木糖对奥尼罗非鱼抗病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