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刺楸木材基本密度的变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安徽琅琊山天然林内的三株刺楸木材为材料,详尽研究其基本密度的径向变异、轴向变异以及影响基本密度变化的主要因子,结果发现:发现为木材基本密度的径向变化趋势为自髓心向外以曲线形式降低,到一定年限后保持平缓或略有下降,用幂池数模拟,相关系烤在0.8以上;轴向变化趋势为自树干基部向上渐增大,到5.3米处达最大值,再向上到树冠基部又变小.方差分析表明株间变异大于株内变异;从解剖分予组织比量来看,基本密  相似文献   

2.
刺楸木材应拉木解剖特性的变异规律研究(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安徽琅琊山天然林内的三株树干具有10°倾斜角的刺楸应拉木为材料,分应拉区( 简称 T区) ,对应区( 简称 O 区) 和侧区( 简称 S 区) 来研究其应拉木纤维长度、微纤丝角和组织比量的径向变异和轴向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刺楸应拉木三区纤维长度的径向变异为“先递增,后保持平稳”模式,微纤丝角度的径向变异模式为“先递减,后保持平稳”模式,但三区由递增或递减向平稳过渡的年限不同, S, O 区都为17 年左右, T 区为22 年左右;三区组织比量的径向变异和解剖特性的轴向变异模式都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3.
樟树人工林株间株内材性变异及其材性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樟树人工林株内纤维长度径向变异由髓心向外递增,而后趋于稳定;木材基本密度髓心处稍大,由髓心向外先稍递减而后递增,再趋于稳定;纤维长度和基本密度性状与生长轮年龄关系模型可用来预测其性状值。樟树木材幼龄期约为7-9a,株内细幼龄材基本密度较成熟材小1.0%-9.9%,株内幼龄材与成熟材基本密度差异多不显著;其浸提物含量幼龄材与成熟材之间差异不显著。纤维长度株内变异系数大于株间,木材基本密度均值和浸提物含量二性状则是株间变大于株内变异。生长速度对樟树木材纤维长度、基本密度、浸提物含量等性状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研究我国黑木相思木材主要物理性质的株内变异规律。结果表明:黑木相思木材各项物理性质在树干南北向差异不显著,径向差异均明显大于纵向差异,株内变异主要是径向差异引起。生材含水率自心材区到边材区递减,木材密度的径向变化趋势则基本相反。木材干缩和湿胀率自心材向边材递增;而差异干缩在外部心材处最大。木材吸湿平衡含水率的径向变化趋势与吸湿滞后系数相反。实际生产应考虑黑木相思木材物理性质株内径向差异,制定科学合理干燥工艺。  相似文献   

5.
短轮伐期雷林1号桉木材材性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7-8年生雷林1号桉木材密度及化学成分在株间和株内的变异规律,及施肥措施对木材密度及化学成分的影响。径向的变异,木材密度和纤维素含量由髓心向外呈增加趋势,分别由髓心处的0.505g/cm^3和42.88%增加到树皮附近处的0.560g/cm^3和44.91%;木素及多戊糖含量则呈减小趋势,分别由26.54%和18.03%减小到25.94%和165.55%。树干度高方向的是,木材密度是由基部向  相似文献   

6.
对北京地区Ⅰ—214杨的纤维和导管分子长及宽度、纤维壁厚、组织比量、胞壁率与基本密度和生长轮宽度在株内不同高度上的变异模式及其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全面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纤维长、宽及壁厚,导管分子长、弦径和导管比量径向变异由髓心向外迅速递增,而后趋于平缓;而导管个数、纤维与射线比量、胞壁率的径向变异由髓心向外逐渐递减,再趋于稳定。不同高度间的解剖参数(胞壁率除外)差异不显著。基本密度的径向变化是髓心处较大,往外先略减而后快速递增,然后趋于平缓。木材幼龄期为10~12a,幼龄材比成熟材的基本密度低,纤维和导管分子均短与窄、壁薄,纤维和射线比量大、导管个数多、导管比量小,生长轮宽度窄,且两者间的基本密度、纤维和导管分子长度、导管弦径、导管和射线比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生长速度对解剖性质影响不显著,但与木材基本密度呈显著负相关,解剖参数与基本密度关系密切。基本密度和各项解剖参数均与生长轮年龄为极显著相关,可建立模型预测。  相似文献   

7.
刺楸木材幼龄期划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安徽琅琊山天然林内的刺楸木材为材料,在研究其解剖特征和物理力学性质变异物基础上,着重探讨刺楸木材幼龄期。结果发现:根据不同材性指标变异模式划分的幼龄期不相同。,以纤维长度和微纤丝角的径向变异规律划分出的幼龄期为17年,以基本密度和顺纹抗压强度的径向变异规律划分出的幼龄期为15年;根据同一材性指标不同高度材性变异模式划分的幼龄期也有差异。其总体趋势为:随着树干高度增加,其幼龄期略为变短。  相似文献   

8.
人工林火炬松纸浆材基本密度变异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个标准地火炬松平均木木材的基本密度进行了系统的测定、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基本密度自髓心向外呈增加趋势;基本密度自树干基部向上呈减小趋势,但变化不大;基本密度存在较大的株间变异,且在F(0.05)水平上差异显著;立地指数大的标准地,木材基本密度小,且差异性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长江滩地这一特定立地条件下经过人为耕作与未耕作模式下的杨树木材解剖性质及其变异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林下耕作纤维长度变化范围在792.67-1114.33μm,属中等长度纤维,林下耕作杨树的纤维长度明显比未耕作的要长,两者纤维长度、宽度差异显著,长宽比差异极显著;林下耕作木材导管比量为29%,木纤维比量为54%,木射线比量为17%,变异系数分别为13.8%、7.4%、23.5%;低于对照木材,提高了材质均匀性;两者导管与木纤维组织比量轴向变化趋势一致,分别呈波动上升与下降的趋势,但木射线组织比量变异趋势存在较大的差别。林下耕作杨木导管比量自髓心向外呈上升趋势,木射线组织比量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下降,并呈现一定的波动性:未经耕作的杨树木材组织比量径向变异规律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木材材性株内径向变异模式初探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文小明  宋云民 《林业科学》1996,32(5):460-469
以微密度分析对属三个变种的七个加勒比松种源的木材密度径向变异模式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是:各种源各株木材的径向变异曲线概貌大体一致,但不同种源间和种源内不同株间变异模式都有一定的变异,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怀;年轮平均密度的种源间差异在成熟材的大部分年龄上达0.05或0.01水平显著,而在幼龄材的半数年龄上差异不显著;表征变异模式的数字特征的种源间差异不显著。种源间和种源内株的年轮平均密度变异曲线间存  相似文献   

11.
杉木材性株内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骆秀琴  陈益泰 《林业科学》1997,33(4):349-355
对15株浙江产杉木株内不同高度和圆周不同方位上木材的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顺纹坟强度和木材的差异,木材密度的径向变异模式和木材力学性质与木材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测定和分析。主要结果是: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在株内不同高度上差异特别显著;顺纹抗压强度和木材密度未表现出显示差异;在圆周不同方位上,三项力学性质和木材密度均为南北向高于东西向,差异不显著;木材密度径向变异模式在不同高度和不同方位上均为接近水  相似文献   

12.
利用乔木柳12年生无性系对比试验林的材料,研究了13个柳树无性系木材基本密度株内径向和纵向的变异模式,并对密度选择的时期和取样位置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在1.3m高度,乔木柳无性系各年轮组木材戏向变异多数为“M”型曲线,即从木芯向外第、至第3年轮组(1-6a)的木材密度逐渐增加,第4年轮组(7-8a)略有下降,第5年轮组(9-10a)又有明显增加,至最外侧年轮(11-12a)木材密度则显著下降,根据各无性系的变异特点,分成3种类型,其中无性系221的变异较为独特,为典型的“N”型;(2)乔木柳无性系生长期密度变化的规律为:1-2年生时木材基本密度相对较低,3-4a以后密度相对稳定并接近无性系加权平均密度,3-4年生时木材基本密度与5-12年生时的测定值相关系数为0.789-0.985,均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α=0.01),5-12年生乔木柳无性系木材基本密度的变异为62.2%-97.0%与3-4年生时木材基本密度的值有关,3-4a作为5百木柳木材基本密度的选择年龄最为合适;(3)供试群体木材密度株内纵向变异模式大多也可用“M”型曲线加以描述,具典型的苴孔材绷向密度变异特征,根据各无性系的变异特点,分成4种变异类型;树干高1.3,3.6和7.2m处的木材基本密度与无性系平均密度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可以在树干1.3m处取样以推测无性系平均值;(4)在供试群体中,有的无性系木材基本密度纵向和径向变异的幅度均很小,木材较为均一,如苏柳791,表明在乔木柳杂种后代中选择木材均一的柳树新品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3.
以Ⅰ-69杨木材为试样,运用树木年轮图像分析系统和树木年轮分析系统获取年轮宽度和年轮密度数据,并对组成成分径向变异和轴向变异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Ⅰ-69杨木材密度的径向变异规律随树龄增加而增大,最大密度波动较大,最小密度随树龄增加总体趋势下降,早材密度、晚材密度随树龄增加而增加;年轮组成成分各项指标株内径向变异极显著,株间径向变异不显著。年轮密度各组成成分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其中年轮平均密度、早材密度、最小密度增加量较小,年轮最大密度、晚材密度增加量较大;相对而言,Ⅰ-69杨木材密度径向变异大于轴向变异。  相似文献   

14.
以安徽琅琊山天然林内的刺楸木材为材料,在研究其解剖特征和物理力学性质变异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刺楸木材幼龄期。结果发现:根据不同材性指标变异模式划分出的幼龄期不相同,以纤维长度和微纤丝角的径向变异规律划分出的幼龄期为17年,以基本密度和顺纹抗压强度的径向变异规律划分出的幼龄期为15年;根据同一材性指标不同高度材性变异模式划分的幼龄期也有差异。其总体趋势为:随着树干高度增加,其幼龄期略微变短。  相似文献   

15.
杉木材性株内变异的研究Ⅰ.木材力学性质和木材密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5株浙江产杉木株内不同高度和圆周不同方位上木材的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顺纹抗压强度和木材密度的差异,木材密度的径向变异模式和木材力学性质与木材密度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测定和分析。主要结果是: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在株内不同高度上差异特别显著;顺纹抗压强度和木材密度未表现出显著差异;在圆周不同方位上,三项力学性质和木材密度均为南北向高于东西向,差异不显著;木材密度径向变异模式在不同高度和不同方位上均为接近水平有一定波动的直线;三项力学性质与木材密度的相关关系在不同高度和不同方位上均特别显著,但不同力学性质与木材密度的相关系数有明显差异,不同高度上和圆周不同方位上,亦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以微密度分析对属三个变种的七个加勒比松种源的木材密度径向变异模式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是;各种源各株木材密度的径向变异曲线概貌大体一致,但不同种源间和种源内不同株间变异模式都有一定的变异,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年轮平均密度的种源间差异在成熟材的大部分年龄上达0.05或0.01水平显著,而在幼龄材的半数年龄上差异不显著;表征变异模式的数字特征的种源间差异不显著。种源间和种源内株间年轮平均密度变异曲线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种源间的年-年相关较显著,株间则大部分情况下相关不显著,但差异较大的株间相关显著。密度特征值间和密度特征值与年轮宽特征值间的关系,在年龄影响下和种源影响下两个变异过程中的分析结果,一部分比较一致,一部分则有差别。RD与RW的负相关主要表现在年龄影响下的变异过程中,而在种源影响下的变异过程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火炬松木材基本密度的株内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6株27年生火炬松伐倒木解析材料,分析木材基本密度的株内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各年龄基本密度及相应的自髓心的断面基本密度的径向变异表现为,在各断面高度随距髓心年轮数的增加而增大,到一定年轮数后增加趋缓;纵向变异则为自干基向上迅速下降,3 ̄5m高度以上保持相对稳定。相关分析表明各部位及相应的断面木材基本密度值BD与距髓心的年轮数R和其高度H位置有关,可用BD=a+b/R+c/H来拟合两者的株内变化  相似文献   

18.
I-69杨年轮宽度和密度变异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I-69杨木材为试样,运用树木年轮图像分析系统和树木年轮分析系统获取年轮宽度和年轮密度数据,并对组成成分径向变异和轴向变异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I-69杨木材密度的径向变异规律随树龄增加而增大,最大密度波动较大,最小密度随树龄增加总体趋势下降,早材密度、晚材密度随树龄增加而增加;年轮组成成分各项指标株内径向变异极...  相似文献   

19.
木材材性株内径向变异模式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微密度分析对17个欧美杨无性系木材密度径向变异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结果是:性系各株木材密度株内径向变异曲线概貌大体一致。但相同母本的不同无性系间以至无性系内株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变异模式的描述必然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不同年龄上的年轮平均密度在无性系间差异显著。不同无性系的年轮平均密度变异曲线一程度的交叉。但无性系间的年-年相关显著,表明了在无性系间进行早期选择的可行性。年轮平均密度与年  相似文献   

20.
广西融水特色红心杉木优树材质性状变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测定和分析广西融水种源红心杉木优树材质性状指标,以了解该地区红心杉木材性状变异规律。[方法]以广西融水种源60株20年生的红心杉木优树为研究材料,测定单株材积、红心率、基本密度、组织比量、管胞性状、微纤丝角等10个材质性状指标,分析各材性性状指标分布和变异规律及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红心率、基本密度、木射线比量、管胞比量、管胞长、管胞宽、管胞长宽比等性状数据分布服从正态分布。融水两个地区红心杉优树轴向薄壁细胞比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5.08%和44.97%,变异较大。管胞比量变异系数分别为3.28%和3.56%,变异较小。红心率、木射线比量、管胞长、管胞宽、微纤丝角等性状差异极显著(P0.01),轴向薄壁细胞比量差异显著(P0.05)。10个材质性状间存在12对表型显著相关。[结论]测定的10个性状均是连续性数量性状。早、晚材的管胞长度、管胞宽度和管胞长宽比等性状数据呈从心材至边材逐渐增加的规律。作为重要经济性状的红心率与木射线比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单株材积与轴向薄壁细胞比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单株材积与基本密度的相关性不显著,这使红心杉木生长量与材性相结合的遗传改良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