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生态足迹的1997—2009年西安市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009年为例,修正了Wackernagel提出的耕地产量因子,并利用生态足迹的原理和模型对西安市1997—2009年的土地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处于一个逐年增加的阶段之中,由1997年的0.7634 hm2增加至1.2731 hm2,并且近年来增加速度明显加快;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0.5251 hm2减少至0.3731 hm2,可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呈反方向发展的趋势。1997—2009年间,西安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大大超过人均生态承载力,出现生态赤字,人均生态赤字由0.2383 hm2增加至0.9000 hm2;表明西安市人口对自然的需求已经远远超过了西安市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范围,影响该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疆绿洲城市石河子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安全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尤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是维护地区或国家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不受威胁的状态,它能为整个生态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采用OECD与UNEP共同提出的PSR概念模型,构建了一套包括资源环境压力、资源环境状态和社会经济响应3个方面15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以石河子市的相关数据为基础,评价石河子市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结果显示:石河子市城市生态安全水平近10年来大致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良化。据此进一步对解决石河子市的生态安全问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生态城市建设方兴未艾的今天,西安市提出了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新"四化"的发展目标,但在传统途径建设生态城市面前,西安所处的环境却不容乐观。正是基于此,在解析生态城市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西安市在建设生态城市方面的"困境",提出了发展都市农业,建设生态城市的新视角,并阐述了两者的互动关系及其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4.
西安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层次分析模型为基础,综合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通过频度统计法、多因子比较法和专家评价法等多种方法提取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建立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并以西安市近十年来的相关数据为基础评价西安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结果表明:从1998年到2008年,西安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逐年上升,生态环境良好。据此可以为...  相似文献   

5.
城市地价空间是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城市土地供需关系和价格变动趋势.文中以西安市2000年以来960个市场交易案例为样点资料,通过合理的空间插值,分析西安市地价空间格局及地价空间剖面的强度变化.结果显示:西安市城市地价空间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和点轴式分布,点是指相对周围区域地价较高的空间节点,轴按地价高低可分为高地价轴和低地价轴;西安市地价剖面方向性差异显著,西南方向、南-北方向、东南向地价增幅较大,而西北、东-西向、东北向地价增幅较缓慢.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发展与耕地保护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陕西省西安市为例,从城市化的内涵出发,利用城市化水平的人口测量指标,研究了城市化加快与耕地资源减少的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分析了1993~2002年间西安市城市化水平和耕地资源的变动情况,以及西安市城市化水平与耕地资源相关性。根据以上的分析结果总结出引起西安市耕地资源减少的各种原因,指出在城市化进程中只有不断提高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做好土地利用规划等各项措施才能够协调城市化加快与耕地资源减少的矛盾,切实保护耕地。  相似文献   

7.
以焦作市村级行政区为评价单元,从土地生态本底、生态结构、生态效益和生态胁迫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热点分析模型对焦作市土地生态质量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研究,将焦作市土地生态质量根据冷热点分值划分为5个等级。在热点分析的基础上,利用CART算法构建分类决策树,根据控制变量法得到的决策树分类精度对研究区内22个生态因子对全局土地生态质量的贡献度进行分析,最后用主成分分析法再确定每一个生态类型区的主控因子。结果表明,焦作市的土地生态质量大致呈现出"核心——边缘"结构,即由城镇中心向远郊土地生态质量呈上升趋势,而由水库、河流、风景区向城区方向土地生态质量呈下降趋势。其生态因子中生态服务价值具有最高贡献度,对焦作市土地生态质量影响最大。各级生态类型区由于空间位置的差异,影响其土地生态质量的主控因子也有显著差异。一二级生态空间分异类型区主控因子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四五级生态空间分异类型区则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三级生态空间分异类型区受人为与自然双重因素影响,主控因子最多。  相似文献   

8.
文中紧扣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等方面,对中国623个城市的土地利用集约水平评价,揭示其空间分布格局基础上,重点凝练城市土地优化利用的战略层次和措施.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与城市规模等级体系存在一致性.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武汉都市圈、成渝地区城市群等地区的城市土地集约度高,西部地区的地级市、县级市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偏低.2)中国城市土地利用优化战略分为战略目标、约束条件、措施层等.区域层面,以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为导向,统筹区域生产要素配置,促成”产城”高度融合、带动区域就业合理格局.土地利用配置及制度创新层面,创新城乡土地统筹规划机制,对城乡土地进行时间、空间与产业之间合理安排,强化完善基本供地机制,构建城乡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协同挂钩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长效机制.3)对接经济转型、社会结构调整、文化培育、城市空间重塑,合理引导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和数量结构,强化城市规划管理,积极进行城市更新,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水平将是中国城市土地利用转型的核心目标.  相似文献   

9.
西部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生态经济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植物群落结构简单,自然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严重,草场日益退化,经济系统功能低下等是西部地区生态经济系统退化的主要表现。西部地区生态经济系统的退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依据生态恢复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以国家宏观政策为基础,健全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协调适宜于生态经济发展的人地关系;以植被恢复和水资源的安全保障为核心,大力发展优势生态产业是西部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西安市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本文在生态足迹原理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占用指数和生态经济协调指数3个概念,并将其作为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该方法对西安市1978—2003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人均生态足迹由1978年的1.0517hm2逐年增加至2003年的1.4419 hm2,而实际人均生态承载力则波动在0.3182(0.2759—0.3539)hm2左右,人均生态赤字从1978年的0.712 hm2增至2003年的1.166 hm2。生态压力指数从1978年的1.38逐年增至2003年的4.21,同期的生态占用指数从0.47增至0.66,生态经济协调指数由0.34降低为0.16。说明西安市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处于极不安全状态,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很差。  相似文献   

11.
松原市土地沙化机制及可持续发展模式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分析松原市沙区沙漠化机制 ,指出自然环境因素只是沙化的必要条件 ,松原市沙地演化最终取决于人类活动 ;取决于人类对该区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提出应从经济效益入手 ,发展高效生态型的土地利用模式。通过合理配置林种、树种 ,建立沙区人工草场等措施 ,建设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固沙体系 ;发展农牧交错带沙区高效生态型农业 ;充分利用沙区资源兴办沙产业是沙区人民摆脱贫困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新疆平原绿洲环境变化与生态维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区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受控于水分因素,绿洲环境变化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制约,但都有自身的生态系统特点和对人类服务的功能。对新疆平原地区绿洲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人工绿洲扩大和发展、城镇绿洲兴起和开拓、天然绿洲缩小和维护的总趋势。因此,需要在以流域或盆地为单元,以水为纽带并受水资源条件的限制,对流域或盆地内的所有农业绿洲、城镇绿洲和天然绿洲等生态系统与荒漠生态系统进行总体的水资源消耗平衡与生态平衡规划,科学配置水资源,才能维护相互的依存关系,并使各类绿洲得到生态维护。  相似文献   

13.
冀高寒半干旱区的资源特点及高效利用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寒半干旱区冀西北高原的气候特点及资源类型,按照生态学原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分析了现有资源的优劣势,提出了依靠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充分利用并发展该区特有的优势资源,为该区沙漠化的防治和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李新华 《干旱区研究》2012,29(3):534-540
借助前人研究成果和环境监测资料,分析新疆南部(以下简称南疆)地区近年来存在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影响南疆环境变化的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南疆呈现气温上升、降水增加和风沙天气减弱的趋势;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人口持续增加、过度的水土开发以及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对环境的压力。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会对环境产生积极影响,即改善局部地带的小气候,减少干旱、土地荒漠化和风沙灾害,提高人工绿洲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等。无论是自然因素的变化,还是人为因素的干扰,对南疆生态系统的发展都存在着利与弊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建设与政策创新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切入点。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严峻的地区 ,目前仍有 2 9× 10 4 km2 的土地有待治理 ,任务十分艰巨。本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阻力是生态系统脆弱、经济系统贫困、科技文化水平落后、生态建设效益滞后、投资巨大等。提出的对策是稳定落实“退田还林”补贴政策 ,完善多元化的生态建设投资体系 ,建立公平合理的资源开发政策体系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支撑作用 ,严格控制人口的快速增长等。强调排除阻力、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是调整思路 ,在各项政策和措施上都有所创新 ,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6.
京张区域生态与环境特征及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张区域是中国首都圈的生态功能核心区域,通过分析认为,该区域环境具有区位特殊性、系统脆弱性、功能一体性、地域分割性、发展二元性等特征,存在有干旱缺水、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风沙危害、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北京作为特大城市发展所依赖的周边环境与上海、广州等城市有本质不同,必须作为特殊情况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RS、GIS支持下的城市生态安全动态研究——以西安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PSR模型构建了西安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借助AHP法确定权重;采用1988年陆地卫星TM和2000年ETM+影像确定模型中的自然组分数据,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利用ARCGIS9.0建立了生态安全评价数据库;对西安的生态安全动态过程进行了尝试性评价,得到了12年来西安地区生态安全的变化状况。研究表明:从1988年到2000年由于西安局部地区采取各种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而收到良好效果,但是局部地区取得的生态环境保护成绩难掩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整体的生态环境状况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8.
我国北方土地荒漠化成因与草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14  
土地荒漠化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也是脆弱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而急需治理的国土整治问题。笔者认为 ,土地荒漠化的发生虽然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非可持续性的人类活动是加剧土地荒漠化的主导因素。从分析荒漠化发生的社会经济原因入手 ,阐述发展草业在保护生态与环境、发展西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以此为突破口 ,提出完善软环境体系、创新草业发展机制、加强管理和强化目标责任制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新疆于田绿洲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根据干旱区土地利用和相关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变化特征的典型相关分析,提出了表征县级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人类驱动因素的指标,分析了两者的相关性及探讨人口变化驱动因素对土地利用特别是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为协调干旱区土地资源和人类活动的关系提供依据,也为干旱区土地利用研究的深入积累方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20.
通过实地调查和收集资料,对敦煌市近30年的气候变化,人口变迁,水土资源,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敦煌市荒漠化影响因素,提出了合理的治理对策。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来气候环境变化对敦煌市荒漠化影响较小,而人口不断增加,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环境、水土资源干预力度加大是造成荒漠化危害程度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去的30年中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人均收入都有了新的飞跃,但是维系绿洲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却受到严重破坏。控制人口增长,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理有效利用现有水土资源是维持绿洲长期稳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