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平陆县位于山西省最南端,水土流失严重,人民群众生活贫困,但土地资源广阔,水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农业技术服务有保障,县委,县政府根据国家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精神,在充分调研本县自然,社经状况的基础上,规划布局了生态农业建设工程,公益林建设工程,小流域治理工程和畜牧业建设工程,力争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2.
"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实施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明确治理目标,立足"三注重、四突出",不断探索,积极创新,加强了治理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山丘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推动了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总结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中的主要经验、做法和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巴东县的喀斯特地貌在湖北省岩溶石漠化区域具有典型代表性,独特的岩溶地貌加上降水过于集中、森林植被分布不均且品种单一等自然特性使得巴东县极易发生水土流失,人类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各类开发建设过程中的有法不依现象则加剧了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进程。经过多年治理,巴东县在水土流失、石漠化治理方面取得了一些突出成绩,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相差太远。今后的石漠化治理对策是:坚持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以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率为目的,加强领导,搞好宣传,提高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科学规划,优化产业发展方向;整合项目,拓展投入渠道;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测体系,确保治理成效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隆德县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群众生活困难,水土流失严重制约着全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50多年来,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隆德县广大干部群众坚持"水保立县"大搞流域综合治理,特别是1998年以来,把梯田、退耕还林(草)、生态修复、坝系和"四荒"造林种草等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捆绑项目、整合资金、集中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8 km2,治理程度达72%,林草覆盖度达到43%。介绍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具体做法与经验。  相似文献   

5.
自2007年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以来,松桃苗族自治县边治理、边总结、边探索,依托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坚持将水土流失治理与经济产业化发展相结合,多渠道筹集治理资金,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参与,逐步探索出了适合本县实际的治理模式,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6.
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加快治理水土流失步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长汀县治理水土流失牵住封禁“牛鼻子”,以解决群众生活用能为重点.必须探索一条发展农户经济、自我解决燃料与奔小康之路;介绍了福建省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工程的几种模式及其效益,建议长汀县结合区位特点,将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工程作为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与可持续发展模式,下大力抓好抓实。  相似文献   

7.
李怡凤  王继军    马理辉    连坡  马玲娜  温昕    岳辉 《水土保持研究》2023,30(3):470-476
[目的]明确“进则全胜”的生态经济学基础及其与水土保持的关系能够在已取得的水土流失治理成效上进一步推进长汀县水土流失高质量治理。[方法]基于人类需求处于由生活发展需求后期向身心健康需求转化阶段的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关系的需要,明确了“进则全胜”的提出具有必然性;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融合发展等为“进则全胜”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及现实基础。通过明确“进则全胜”对水土保持的规制,揭示了“进”的要素规制水土流失的治理过程,“胜”的要素规制水土流失的治理效果。[结果]水土保持与“进则全胜”两者相互促进,能够实现水土保持的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结论]该研究能够促进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推动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相似文献   

8.
经过多年的水土流失治理,宁夏全区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但还存在各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进展不平衡、不充分,人为水土流失监管任务重、要求高,监测手段现代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十四五”是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关键期,宁夏水土保持工作应统筹推进、精准治理,大力推广成功治理经验和模式;全面提升水土保持信息化水平,加强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强化水土流失监测工作;大力提升社会各方参与水土保持工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隆德县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为遏制县域内水土流失、沟岸扩张、沟头延伸,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多年坡改梯、坝系、小流域治理工程等措施建设,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0.
南城县地处江西省东部、抚州市中部,降水充沛,土壤抗蚀性较弱,属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2013—2022年南城县实施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通过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探索治理模式、提高治理成效,创新监管模式、强化项目管理,加强水保宣传、巩固治理成果,积极探索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新举措、新途径、新方法,将村庄环境美化、面源污染防治、河道门塘整治、村容村貌改善等纳入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44.86 km2,总投资1 912.11万元,水土流失治理度达91.14%,全面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助推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为同类地区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大量的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地,制约着当地农业生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0—2012年甘肃省实施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陕甘宁梯田建设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坡耕地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民增收渠道逐步拓宽。总结了甘肃省在农业综合开发陕甘宁梯田建设项目中的主要做法,分析了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宜宾市针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面宽量大、投资标准低的实际,依托示范工程的示范效应,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积极性,在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介绍了具体做法与经验。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不少经验,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投资标准、概算定额与管理程序的关系;群众增收与治理水土流失的关系;水土流失治理效果与治理结果的关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以来,临洮县在坚持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同时,挑选地理位置优越、生态区位重要、水土流失严重、治理基础好、群众积极性高的区域实施了精品小流域建设,截至2017年底,已经建成的花麻沟、崆峒湾、白家湾等11条精品小流域和大碧河、峡口两个项目区,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1 302.47 hm2,取得了治理区农村居民收入提高、生态环境改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显著成效。针对临洮县精品小流域建设中存在的资金、技术投入不足,规划设计落后等问题,提出了做好项目储备,多渠道筹集资金,结合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农庄建设、旅游业发展,按照"全面规划、科学设计、动态监测、精心施工、客观评价"一体化模式进行治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治理风沙建生态 ,青山绿水惠京津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特别是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治理水土流失、建设水源工程、发展节水灌溉 ,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以水定需开展生态建设 ,取得显著成效 ,深受地方政府和群众的欢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自 2 0 0  相似文献   

16.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龙岩市水土保持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显著成效,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及问题,从科学提升水土流失治理水平、探索创新水土流失治理新机制、提升水土流失治理成果管护能力、健全加强水保队伍能力建设等方面对全市水土保持工作持续发展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7.
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期面源污染治理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农业是中国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石,在保障了粮食安全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面源污染。过去10 a,中国面源污染治理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农业源的贡献仍居高不下。该研究阐述了新时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面临的挑战,结合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的重大需求,提出了以"生态循环、流域统筹"为核心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新思路;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卡脖子技术,提出了以"种养结合、产业链循环"为核心的污染治理实现路径;深入探讨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运维机制不通畅的原因,提出以"农民和农业企业为主力军"的多元主体治理及运维机制;结合典型案例,阐述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实现路径和应用效果,以期为推动中国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8.
<正>我省自然条件恶劣,水土流失严重.为了从根本上改变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从80年代以来,省委、省政府号召广大干部群众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狠抓水土保持工作,大力开展梯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的赞扬.我省地处黄土高原、蒙新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汇处,分属黄河、长江和内陆河三大流域.这种特殊的地理条件,形成了地形复杂、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环境.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86%,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76%.严重的干旱和水土流失,导致粮食产量低而不稳,高效农作物无法种植,直接影响全省农业生产整体效益,严重制约农业的持续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所以如何搞好水土保持,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省委、省政府历届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长期思考和反复探索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珠江上游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潜在危害最大、治理最为紧迫的地区之一,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水土流失防治具有重要意义。2003~2005年,在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实施的"珠治"试点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项目区基本实现了梯田数量、粮食产量、群众收入"三增加",农业生产条件、群众生活水平、生态环境"三改善",水土流失量、坡耕地、贫困人口"三减少"。进一步搞好"珠治"工程建设,应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领导,二是继续坚持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三是不断探索防治水土流失的新经验,四是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五是加大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最大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是黄河上中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保证黄河安澜的治本之策。改革开放40年来,黄河上中游地区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获得了宝贵的经验。结合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提出了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工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