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山西省苦荞品种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山西省苦荞品种资源的分布区域、主要农艺性状和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开展苦荞资源研究,对筛选优异苦荞种质资源和改良苦荞品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Excell 2003和DPS 7.5软件,从品种资源的分布区域、主要农艺性状和营养成分含量3个方面,对《山西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目录》和《中国荞麦品种资源目录》记载的山西省苦荞品种资源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各地均有苦荞种植,但不同苦荞品种在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单株粒重和千粒重性状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表现出苦荞地方品种资源的多样性。山西省苦荞资源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平均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维生素PP含量平均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而维生素E含量平均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微量元素Ca、Mg、Cu、P和Se等含量极为丰富,Fe、Mn和Zn等含量亦较高;含有的18种氨基酸中谷氨酸含量最高,色氨酸含量最低。并采用欧氏距离,利用类平均法对调查材料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通过对《山西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目录》和《中国荞麦品种资源目录》中保存的苦荞资源进行分析,对不同的品种资源进行了分类,育种工作者可以选择具有互补性状的种质资源,通过杂交育种途径,选育出丰产、优质、抗逆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2.
对山西省苦荞品种资源的分布区域、主要农艺性状和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开展苦荞资源研究,对筛选优异苦荞种质资源和改良苦荞品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Excel2003和DPS7.5软件,从品种资源的分布区域、主要农艺性状和营养成分含量3个方面,对《山西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目录》和《中国荞麦品种资源目录》记载的山西省苦荞品种资源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各地均有苦荞种植,但不同苦荞品种在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单株粒重和千粒重性状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表现出苦荞地方品种资源的多样性。山西省苦荞资源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平均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维生素PP含量平均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而维生素E含量平均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微量元素Ca、Mg、Cu、P和Se等含量极为丰富,Fe、Mn和Zn等含量亦较高;含有的18种氨基酸中谷氨酸含量最高,色氨酸含量最低。并采用欧氏距离,利用类平均法对调查材料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通过对《山西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目录》和《中国荞麦品种资源目录》中保存的苦荞资源进行分析,对不同的品种资源进行了分类,育种工作者可以选择具有互补性状的种质资源,通过杂交育种途径,选育出丰产、优质、抗逆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挖掘和利用优异的荞麦种质资源,促进广西荞麦产业发展,对收集的广西荞麦地方种质资源进行评价。【方法】以普查收集的 58 份广西荞麦地方种质资源为试材,对其生育期、株高、主茎粗、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千粒重、单株结籽数、单株粒重、产量等 9 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鉴定和评价。【结果】主要农艺性状生育期、株高、主茎粗、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千粒重、单株结籽数、单株粒重、产量平均值分别为80.57 d、70.29 cm、3.75 mm、2.63 个、8.68 节、22.97 g、97.02 粒、2.22 g 和 918.7 kg/hm2,性状变异程度较大,其中单株粒重变异系数最大、为 27.93%,生育期变异系数最小、为 5.42%;相关性分析表明,主茎分枝数与茎粗、单株粒重、单株结籽数、产量呈极显著相关,产量与主茎节数、单株粒重、单株结籽数呈极显著相关,而与生育期、株高、茎粗、千粒重相关关系均不显著。【结论】通过鉴定评价,主茎节数、分枝数、单株粒重、单株结籽数是影响荞麦产量的主要性状,高产型荞麦品种的形态特征为株高适中、主茎节数多、分枝多、单株结籽数多、粒重适中;筛选出巴头荞麦、建立春荞、黄坪荞麦、朔晚荞麦、古砦三角麦和瓦渣地荞麦等 6 份优异资源。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分析我国213份苦荞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筛选高产苦荞种质,以期了解影响苦荞产量的主要因素,为选育高产苦荞品种提供亲本材料.[方法]以来自于我国11个省(区)的213份苦荞种质为材料,对其株高、主茎分枝数、初花期、盛花期、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和籽粒产量8个农艺性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基于分析结果,筛选出高产的苦荞种质.[结果]8个农艺性状的偏度和峰度绝对值均接近1.00,均呈近似正态的连续分布.各农艺性状变异系数为2.91%~35.62%.籽粒产量的变异范围为315.6~3286.8 kg/ha,平均值为2101.5 kg/ha;株高的变异范围为86.1~139.5 cm,平均值为121.2 cm;主茎分枝数的的变异范围为4.8~6.9个,平均值为5.8个;百粒重的变异范围为1.55~2.45 g,平均值为1.95 g;单株粒重的变异范围为1.03~7.21 g,平均值为3.35 g;单株粒数的变异范围为51.7~416.8粒,平均值为173.6粒;初花期的变异范围为37.0~45.0 d,平均值为40.8 d;盛花期的变异范围为40.0~47.0 d,平均值为43.9 d.简单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籽粒产量与株高、单株粒重和单株粒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与百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单株粒重与单株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百粒重呈显著负相关(P<0.05,下同).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籽粒产量与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与百粒重呈显著负相关;单株粒重与单株粒数和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初花期呈显著负相关.供试苦荞种质材料8个农艺性状可简化为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4.39%.第一主成分(PC1)和第二主成分(PC2)与籽粒产量密切相关,其中单株粒重和单株粒数是影响苦荞种质产量的主要因素.在欧氏距离为2.50处,可将213个苦荞种质材料划分为六大类群(Ⅰ~Ⅵ),其中,类群Ⅳ的30个苦荞种质材料的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籽粒产量的平均值显著高于其他类群,籽粒产量平均值最高.[结论]选育高产苦荞品种时,应着重考察单株粒重和单株粒数这2个指标.Ⅳ类群的30个苦荞种质可作为高产苦荞育种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及查询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对引进的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 ( CGRIS)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依据甘肃省农科院 1984年编著的《甘肃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目录》和中国农科院品资所编著的《农作物品种资源信息处理规范》标准 ,对甘肃省保存的 5 787份小麦品种种质性状数据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标准化处理 ;并结合我省种质管理的实际情况 ,对CGRIS系统进行了必要的扩展和属性改动 ,初步建成了甘肃省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信息查询系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132份苦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并筛选出抗霜霉病种质,为苦荞的抗霜霉病品种选育及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来自山西和云南的132份苦荞种质材料进行主要农艺性状测定及霜霉病抗性鉴定,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筛选出抗霜霉病种质.[结果]132份苦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在8个主要农艺性状中,生育日数、主茎节数和千粒重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0%,表明这3个性状遗传差异较小,而株粒数和株粒重的变异系数均大于30.0%,表明这2个性状的遗传差异较大.132份苦荞种质材料在遗传距离7.936处聚为四大类群.四大类群的农艺性状存在明显差异,第I类是千粒重较高的材料,第II类是一级分枝数较多的材料,第Ⅲ类是株粒数和株粒重较高的材料,第Ⅳ类是株高、主茎节数和茎粗较高的材料.主成分分析的前4个主成分能反映出所测农艺性状的主要信息,累积贡献率为79.593%.132份苦荞种质材料的霜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高抗材料35份,中抗材料22份,中感材料26份,高感材料49份.其中,发病叶率<50.00%、病情指数<10.00%的高抗材料共7份(SZ-1、SZ-37、SZ-61、SZ-84、SZ-86、SZ-89和SZ-90).[结论]132份苦荞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筛选出的7份高抗种质材料可用作高抗霜霉病苦荞新品种选育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部分苦荞的农艺性状和品质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38个苦荞地方品种和其中部分品种分别进行了农艺性状和品质特性评价。单株粒重、千粒重等农艺性相对较低,品质特性中的主要营养要素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VE和VPP含量较低;脂肪和芦丁含量大致持平;矿质元素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8.
山西普通菜豆种质资源籽粒品质分析和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山西种质库内保存的能够代表山西省普通菜豆资源总体的149份资源,对其籽粒进行品质分析和评价。通过对149份资源籽粒品质测定,结果表明,山西省普通菜豆资源粗蛋白含量平均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粗淀粉和粗脂肪含量平均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筛选到高蛋白含量资源13份、高淀粉含量资源2份、高脂肪含量资源1份和高纤维含量资源6份;聚类分析结果将149份资源划分为7组,基本明确了山西省普通菜豆的籽粒品质类型特征。  相似文献   

9.
以不同单位提供的21个苦荞品种为供试材料,分析材料中粗蛋白、粗脂肪、粗淀粉、粗纤维、DCI、总黄酮和水分7种营养物质的含量以及与农艺性状、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各营养成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粗蛋白含量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水分含量与主茎节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粗脂肪含量与主茎分枝数、单株花序数呈显著负相关;粗纤维含量与667 m~2产量呈显著负相关。这为研究苦荞营养品质的遗传规律和开展育种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编入全国芝麻品种资源目录的180份芝麻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和特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筛选出特高油分含量,高蛋白含量芝麻资源各2份,高产,抗病,不裂蒴优优异资源9份。列出了特殊优异资源名录并提出利用设想。  相似文献   

11.
为了对苦荞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筛选优质苦荞品种,以99份苦荞(国外51份、国内48份)为试验材料,通过变异分析、相关分析和综合得分F值等方法对99份苦荞的11个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苦荞11个农艺性状间存在较大变异,变异系数均大于0.1;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千粒重和株高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显示,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3.234%,第一主成分中负有最高荷载的为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聚类分析将99份苦荞分为6个类群,其中类群Ⅳ的18份品种性状优良,可作为核心种质资源。苦荞选育时应重点考虑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2个性状指标。综合聚类分析和综合得分F值筛选出23份高产优质苦荞,其中12份为国外引进品种。  相似文献   

12.
主成分分析在苦荞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5个苦荞品种(系)的6个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确定反映苦荞性状的3个主成分,即主茎节数因子(即株型因子)、单株粒重因子、千粒重因子(累积贡献率达到83%以上)。通过各品种的主成分值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其结果与品种的实际表现相一致。证明主成分分析在苦荞育种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连续12年国家苦荞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农艺性状以及产量变化,探讨中国苦荞品种改良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未来中国苦荞遗传改良提供依据。【方法】依据气候、地理等环境因素对苦荞性状的影响,按照中国南北方地理划分标准将苦荞区试试点分为北方组和南方组,利用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等方法,分析了2003—2014年共12年间国家苦荞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生育日数、株高、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粒重、千粒重以及产量性状在南北方的变异,并比较北方组和南方组苦荞不同性状间的相关性,以及不同育种单位选育的苦荞品种在南北方的性状差异。【结果】12年间,苦荞北方组和南方组参试品种产量分别增加了21%和32%,年均增幅分别为1.8%和2.6%。来自陕西省、甘肃省、云南省、贵州省、江西省、山西省、四川省、湖南省和重庆市等19家育种单位共提供了42个苦荞品种。其中,云南省5个单位,贵州省4个单位,陕西省3个单位,甘肃省、山西省和四川省各2个单位,江西省、湖南省和重庆市各1个单位。来自云南省、贵州省和陕西省的12家育种单位贡献了59.5%的参试品种,这些省区也是苦荞的主要产区。依据不同省(区)苦荞品种聚类分析,在相对遗传距离为5时,可将北方组和南方组苦荞分别分为4类和3类。北方组中陕西省、湖南省和山西省育成品种被分为一组,甘肃省、贵州省、江西省和云南省育成品种被分为一组,重庆市和四川省的育成品种各自分为一组;南方组中贵州省、江西省、云南省和重庆市育成品种被分为一组,陕西省、甘肃省和山西省育成品种被分为一组,四川省和湖南省育成品种被分为一组。相关性分析表明,北方组苦荞和南方组苦荞的单株粒重和产量显著正相关,在北方组苦荞中,单株粒重和株高呈显著正相关;在南方组苦荞中,单株粒重和产量均与主茎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而其他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在南北组中均有所不同。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北方组苦荞的生育日数、主茎分枝数、单株粒重和千粒重共同决定了产量53.0%的变异,南方组苦荞的生育日数、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粒重和千粒重共同决定了产量61.4%的变异。【结论】连续12年国家苦荞区域试验表明,苦荞产量及相关性状的改良取得成效,产量有了一定的提升,生育日数有一定缩短,其他性状变化不大。全部供种单位中,云南省、贵州省和江西省选育的品种较其他省份选育的品种具有更广泛的环境适应性。培育高产、稳产、抗逆的苦荞品种仍然是当前苦荞品种改良的主要目标。提高单株粒重、增加主茎分枝数等性状仍是苦荞品种选育的重要途径。选育高黄酮、易脱壳、抗落粒、抗倒伏、成熟期一致和适于机械化栽培的优质专用品种是苦荞生产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挖掘新型苦荞种质资源与优异基因,加强分子设计育种等新技术研发与应用,提升苦荞品种改良技术和水平是苦荞品种改良的重要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苦荞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来自5个国家的55份苦荞品种(系)资源引种至四川栽培,经比较鉴定后对苦荞的单株籽粒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9个相关性状对单株籽粒产量影响的顺序:有效花序数>千粒重>生育期>总分枝数>主茎节数>一级分枝数>茎粗>株高。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主茎节数、一级分枝数、总分枝数、有效花序数、千粒重是影响单株粒重的主要因素。通径分析表明,有效花序数、千粒重对单株籽粒产量的直接效应较大,二者是荞麦品种选育的主要目标性状和高产栽培的主攻方向。[结论]综合考虑,苦荞高产株型应是:株高、主茎节数、一级分枝数、总分枝数适中,有效花序数多,千粒重较高,开花期短者。  相似文献   

15.
西藏苦荞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揭示西藏苦荞种质资源多样性和发掘苦荞资源中的有益基因,利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西藏80份苦荞资源的7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藏苦荞资源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主茎粗的遗传变异系数达到36.7%。千粒重与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和极显著偏相关,生育期与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和显著负偏相关。应用主成分分析将西藏苦荞7个主要农艺性状简化为4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为86.04%,以主茎因子贡献率最高,为41.11%。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在遗传距离11.61水平上可聚为4个大类,可区分为株高较矮大粒型、株高中等小粒型、植株矮小大粒型和植株高大茎秆粗壮型。综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苦荞资源中植株较矮、大粒是较为理想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6.
曹英花 《北京农业》2011,(15):102-103
甜荞是山西省右玉县传统的小宗作物,近年来由于山西佳鑫食业有限公司(左云县)加工一系列苦荞保健产品的带动,苦荞面积逐年扩大。但大多数农民不认识、不了解苦荞,按种植甜荞的方法种植苦荞,常常是事倍功半。为此,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专家,谈谈苦荞与甜荞之区别。  相似文献   

17.
以11个甜荞品种和12个苦荞品种为材料,在云南、西藏、山西、内蒙、宁夏、青海6个生态区进行种植,研究了生态因子对甜荞和苦荞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甜荞和苦荞平均产量分别为98.11和138.35 kg·亩-1,可溶性蛋白质平均含量分别为13.49%和10.21%,黄酮平均含量分别为0.03%和2.45%。甜荞和苦荞品种不同栽培地点的单株粒重和产量的变异系数较大。栽培地点对甜荞和苦荞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影响比基因型的影响大。除了甜荞籽粒黄酮含量,甜荞和苦荞各性状在不同栽培地点均存在显著差异。生态因子与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显示,甜荞产量与海拔呈正相关,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苦荞产量和黄酮含量均与海拔呈正相关,表明海拔是影响甜荞和苦荞产量和品质性状的主要生态因素。本研究发现甜荞和苦荞对环境敏感性都存在着品种差异。  相似文献   

18.
旨在挖掘和利用优异的荞麦种质资源,筛选适合陕北丘陵沟壑区种植的荞麦品种,为生产、加工应用提供依据。本研究以引进征集的7个甜荞品种资源为试材,通过连续3年不同区域试验,对其物候期、农艺性状、抗逆性和经济产量等进行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生育期为68~76天,均属于早熟品种;株高为124.5~143.6 cm,主茎分枝为3.3~4.4个,主茎节数为12.2~14.3节,花色为白色和粉红色,粒形均为短棱锥,粒色均为棕色,除‘TQ17-01’成熟籽粒颜色一致外,其他各品种成熟籽粒均有5%~10%的异色率;均表现较强抗旱性和适应性;参试品种单株粒重为7.0~12.9 g,千粒重为21.0~27.6 g,产量1315.0~1742.3 kg/hm2。通过鉴定评价,筛选出‘TQ17-03’(‘西农T1351’),‘延甜荞1号’(CK)和‘TQ17-05’(‘安塞坪桥荞麦’)3份优异资源,其中‘TQ17-03’花、茎、叶呈鲜红色,观赏期长,在文化旅游区可作为观赏植物种植;‘延甜荞1号’品质较好,适应性强,适用于加工制造风味小吃和食品;‘TQ17-05’单株粒重高、千粒重高、...  相似文献   

19.
苦荞主要性状遗传力和遗传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45个苦养品种的6个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遗传力和遗传相关系数的测定。结果表明,千粒重h2(%)=83.3,主茎节数h2(%)=68.9,株高h2(%)=61.7。千粒重与株粒重r=-0.12,主茎节数与株粒重r=-0.236,株高与株粒重r=0.117。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芝麻种质资源的分类、特性、评价与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山东省编入《中国芝麻品种资源目录》和《中国芝麻品种资源目录》(续编一)的402份芝麻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和特性进行了分析评价,表明:山东省芝麻种质资源单秆品种多,抗旱性较强,熟期中早,耐渍性较差,较抗病,品质较差。筛选出高含油量芝麻资源4份,较高蛋白质含量的2份,矮秆资源23份,抗旱性强的6份,高抗病资源1份(抗以上的11份),耐渍资源6份,不裂蒴果的3份,千粒重较高的15份(3 g以上)。田间种植表现高产、抗病、优质等综合性状好的优异品种资源21个。列出了特殊优异资源名录并提出了利用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