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张謇家规家训根植于中国传统儒学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伦理道德资源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和深远影响力。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正面临诸多问题,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成为当务之急。张謇家规家训中强调的爱国敬业、廉洁奉公、仁爱孝悌、诚实守信等中华传统美德以及张謇的家庭教育理论实践对我国当代公民道德建设仍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謇创立于20世纪初期的伶工学社和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在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曾经轰轰烈烈的伶工学社的确是南通戏剧界中极具历史意义的盛事,然而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弥合而未能长久。让后人从中感受艺术与现实结合时发生的碰撞。对照伶工学社和室内设计专业的创建和发展,曾经的伶工学社在发展中面临的困惑对于现今创立在通高师的艺术职业的延续发展具有以史为鉴的映射意义。  相似文献   

3.
付源 《山东饲料》2013,(6):218-219
随着旅游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对旅游的热情已由观赏为主转向参与为主,在旅游活动中强调体验的感受,生态旅游正是满足旅客体验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  相似文献   

4.
旅游活动对草原植被、土壤环境的影响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原旅游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形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随着草原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消费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总结和分析了旅游活动对草原植被及土壤的影响。分析表明,旅游活动对草原植被、土壤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旅游干扰,植被物种数量、植被覆盖度、丰富指数、均匀度指数、枯落物含量、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等降低,而土壤容重、pH值、紧实度等增加,且随着旅游活动干扰强度的增加,草原植被和土壤环境被影响的程度越大。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建立草原植被资源数据库、现代土壤环境监测系统、植被修复技术、土壤改良技术、增加旅游特色区域等控制措施,以期为草原植被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及发展草原旅游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1大起大落形成的强烈反差 2000年世界公认的獭兔黄金时期,獭兔皮市场价格一路上涨,年内等内皮每张平均价达到42.64元,较1999年升幅53.71%.需要指出的是,1999年是市场升温的前兆年,当年3月份,交售给香港一家公司的平均价为25.07元/张,7月份为29.85元/张,年底则升到33元/张.2000年4月份超过40元/张,年底升至45.60元/张.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探讨纳木错地区旅游活动同当地文化传播之间的互动关系.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旅游本身就是一种特殊有效的传播方式,具有传播的基本要素和自身独有的传播特点.而文化和文明的传承和发扬,也利于推进旅游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应当着重把握旅游活动和文化传播之间的互动关系,将二者进行有机地结合,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再运用到实践具体操作当中,使旅游和文化传播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7.
任继周  王槐三 《畜牧与兽医》2006,38(1):I0001-I0002
今年10月24日是王栋先生一百周年诞辰。我们怀着感激和崇敬的心情纪念我们的导师王栋先生。王栋(1906—1957),字秉钧,畜牧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草原学科奠基人。毕生致力于我国草原科学和动物营养学的建设,为我国草原学科发展以及种植业与养殖业结合做出了重要贡献。王栋出生于上海市崇明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在他青少年时代,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存亡之秋,受同乡名士张謇的影响,就有志于实业救国。1918—1923年在南通甲种农校高级农科学习。1937年考取第五届庚子赔款留英公费生,在英国师从凯纳尔及史密斯两位教授专攻牧草栽培…  相似文献   

8.
回顾广西蚕种质量检验检疫走过的历程,是不断自我完善和壮大的过程。从最初的蚕种场自己检验母蛾微粒子病到全区集中统一检验,从年检量原种2.6万张,一代杂交种43万张,发展到最大年检量年检原种20万张,一代杂交种442万张,为保证全区蚕种质量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广西正处在努力由蚕茧生产大省向蚕业强省跨越的发展时期,展望广西蚕种质量检验检疫,将更加促进广西蚕业健康、稳步、快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韩苗 《中国饲料》2021,(4):140-143
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居民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提升,假期出行旅游已成为国民重要的精神文明需求,但当前我国草原旅游业发展不够成熟,旅游活动增加对草原生态环境及牧草资源造成了一定影响,这其中既有积极的影响也包含消极影响,本文通过以当前我国草原生态系统环境承载能力为切入点,以草原生态系统一级牧草资源生长所需条件为前提,深入挖掘旅游活动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可能面临的破坏风险,从而找出草原生态环境及牧草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与建议,为草原生态系统及牧草资源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保障。  相似文献   

10.
射洪县蚕桑生产渊源久长,北宋时期已有一定规模,历史上曾是全省著名的“三射盐”重点蚕区之一.而解放前夕,奄奄一息,幸存无几.解放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射洪县蚕桑生产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蚕茧产量曾名列全省第六名,并跻身于全省蚕茧基地县之列,1993年全县发种20.6万张,产茧458.0万公斤,均创历史最好水平.近年来,射洪县蚕桑生产出现了大幅度滑坡,1996年全县发种12.4万张,产茧192.6万公斤,仅为1993年的60.24%和42.06%,单张产茧15.52公斤/张,仅为历史最高年1979年29.6公斤/张的52.24%,蚕桑生产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