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猪与环境温度的关系猪与其他生物一样,都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生活。猪的机体与环境之间随时都在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保持机体与环境的统一,使其生存和延续后代。猪生存的外界环境是多变的,而猪的内部环境在没发生疾病的情况下,是相对稳定的。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猪的机体与环境变化保持平衡和机体环境内部的稳定是靠其适应能力来维持的。但猪的适应能力是有限的,当环境变化超出猪的适应能力范围时,则上述的平衡状态和稳定状态就要遭到破坏,猪的生产力和健康状态就要受到影响,严重时造成死亡。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超过标准温度烘烤对家蚕微粒子孢子外部形态变化的影响,试验设置了烘烤的温度和时间梯度对家蚕微粒子孢子进行处理,并对不同处理的孢子进行影像资料采集。试验发现在显微镜下,用80℃温度烘烤2.5 h以上已不能观察到蓝色光泽;90℃烘烤6.0 h整个微粒子孢子的光泽灰暗;当温度达100℃,烘烤时间达到8.5 h时大部分微粒子孢子的光泽消失,出现整体呈黑色外形稍变,仍有部分微粒子孢子能维持椭圆外形。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家蚕微病母蛾与下一代微粒子孢子检出率之间的关系,本试验用两年的时间多批次单蛾镜检37 160只母蛾,按照母蛾微粒子孢子的密度将对应卵圈划分为"+"、"++"和"+++"三种类型,从中提取810个卵圈,分别用生产上常用的多个方法进行检验,调查成品卵的微粒子孢子检出率。结果发现,母蛾微粒子孢子的密度是影响下一代是否带病的重要因素。当母蛾微粒子孢子密度为"+"时,成品卵检出率是母蛾的10%左右;母蛾微粒子孢子密度为"++"时,成品卵检出率是母蛾的40%-50%;母蛾微粒子孢子密度为"+++"时,成品卵检出率是母蛾的70%-80%;综合来看,成品卵的平均检出率约是母蛾的42%。  相似文献   

4.
刘蓉 《四川蚕业》2014,(2):34-34
<正>家蚕微粒子病对蚕种生产而言是一种毁灭性的蚕病。在上世纪90年代初,该病流行危害曾给我场蚕种生产造成过巨大的经济损失。从2006年起我场微粒子病又开始抬头,为彻底控制这种毁灭性蚕病的发生,便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自2009年以来,我场展开了一场防治微粒子病的攻坚战,通过几年的艰苦努力,防治微粒子病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级蚕种微粒病率大幅度下降。为此,现将我场近几年微粒子病的发生情况及防  相似文献   

5.
46、如何处理好供检物,使镜析微粒子原虫孢子明察少误? 答:蚕蛾体中的微粒子原虫孢子,因烘蛾时如有较高热长时接触,变形变色更显著,倘若蛾体是自然长久死去,其蛾体内孢子由于成熟,即使用100℃高热、形态变化较小。但是一般在100℃以下干热稍长时间接触,孢子失去固有光辉形态亦稍变。变形孢子在30℃用苛  相似文献   

6.
基于增量加载有限元方法,通过数值载荷试验分析,研究了水平地基和斜坡地基承载力特性及载荷板尺寸效应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规范中针对载荷试验拟定的载荷板尺寸是合适的,对于斜坡地基,坡边距、坡度变化对承载力较为敏感,分析表明:当坡边距大于基础宽度的3.5倍时,地基承载力损失较小;当坡边距一定时,斜坡坡度小于35°时承载力损失较小,坡度大于45°时承载力损失较大。研究成果为斜坡地基承载力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猪饲料是由蛋白质饲料、能量饲料、粗饲料、青绿饲料、青贮饲料、矿物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组成的,按类分为全价料、浓缩料和预混料。饲料是猪维持正常生长和生产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来源,饲料品质不佳,加工与贮存不当,或含有毒物质时,都有可能危害猪的健康,使畜牧业生产遭受较大的损失。饲料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因素主要有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三类,其对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地壳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而是多个板块所组成的。汶川和玉树地震主要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接地带,而板块内部相对稳定,这样就使得板块之间形成一个断层,地球内部时常会产生高压高温,这些内部活动会使板块移动,板块交接处的地壳活动比较活跃,容易造成地壳构造应力的能量长期积累,当某一断层带承受不住地应力持续累积作用,能量将通过版块之间的剧烈运动来释放,从而由内而外地产生地面的剧烈运动,地震即是该运动的表现情况之一。  相似文献   

9.
准确的原料数据库是配方制作和原料价值评估的基础,对原料的价值评估、价值采购和价值使用配方师工作价值的体现。当饲料原料营养成分发生较大变化时,如何修订原料数据库尤其是能量数据,是多数配方师面临的最头疼的问题。本文综述了部分研究机构和学者已经发表的关于能量估测回  相似文献   

10.
周建良 《中国蜂业》2013,(11):14-15
当秋末冬初蜂王停产,巢中最后一批蜂蛹羽化后,蜂群不再维持巢内34.5℃左右的育子温度,而随气温变动而变化,向外界温度靠近,结成类似球形的越冬蜂团。蜂团刚形成时比较松散,白天气温高时散开,夜晚气温低时结团,逐渐结成比较稳定的蜂团。在空间几何体中,球形与其他同体积几何体相比,表面积最小。从远古到现代,蜂群进化成以类似球形的独特方式越冬,仅使蜂团的外层蜜蜂暴露在冬季寒冷的空气中,以减少在空气中的散热面积,减少群体物质能量的消耗。较大的蜂团与较小的相比较,每kg蜜蜂能以相对少的物质能量消耗来提高和维持蜂团生命活动必需的温度,这样更有利于延长越冬蜂寿命和提高蜂群存活率。  相似文献   

11.
家蚕微粒子病流行因子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杂交蚕种生产中的家蚕微粒子病发生和流行情况进行了数量统计分析。通过对蚕种生产量与微粒子病的发生量 (淘汰量、有病合格量和有病总量 )、上一季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的发生量与下一季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发生量的相关系数分析 ,以及春季与秋季制种、蚕种场与原蚕区制种的微粒子病发生率的比较 (t测验 )表明 :当防治微粒子病的人为因素的作用被减弱时 ,蚕种生产量、上一季制种中微粒子病的发生、秋季制种和原蚕区等客观因素将成为家蚕微粒子病的流行的主要因子。原蚕区制种中微粒子病的防治技术体系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 远红外加热技术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具有加热升温快,干燥质量好,设备效率高,能源消耗少等优点,故得到广泛的应用。什么是远红外加热技术呢?简单的讲就是利用远红外辐射器发出的远红外线被加热物质所吸收,直接转化为热能,从而加剧了物质内部分子和原子的运动,使物体温度提高,达到加热干燥之目的。远红外线和其他射线、紫外线、可见光、微波一样,都是一种电磁波,而它们之间的区别仅是波长不同而已,5.6微米以上称为远红外线,因为物质内部的分子热运动能产生红外线,并且通过这一过程来实现热的传递,红外线是以辐射形  相似文献   

13.
<正> 桑蚕病害一般可分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大类,前者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发病后会互相传染蔓延,对生产威胁较大;后者是因虫害或药物中毒而致,发生並不普遍,受害较小。本文重点综述蚕的传染病,主要是危害严重的病毒病,僵病和微粒子病的研究现状和防治方法,供讨论参改。  相似文献   

14.
成品卵微粒子孢子检出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蚕一代杂交种成品卵微粒子病检验技术,作为成品卵质量检验的备检项目,对防止有毒不合格蚕种流入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迄今未见到运用该技术进行病卵检出度的相关报道。本试验按照该技术进行了成品卵微粒子孢子检出度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按该方法操作,样品中微粒子孢子虫数目低于3×103个时,镜检到孢子的概率接近于0;当样品中微粒子虫数目等于或大于1×104个时,镜检到孢子的概率为1。  相似文献   

15.
原蚕区微粒子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家蚕微孢子虫寄生家蚕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的传染性蚕病,病原孢子可被蚕食下感染并能经卵胚种传染子代。由于微粒子孢子的广泛存在,又因原蚕基地是普种生产的“第一生产车间”,随着原蚕区的生产量和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所生产的蚕种带毒率也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导致广大蚕农减收,也给种场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防治微粒子病工作的重点就是在原蚕区。本文将着重分析微粒子病发生的原因,总结出微粒子病的防治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温度变化对动物消化道平滑肌运动的影响,本试验用生物信号处理系统测定了浴槽不同温度(39→32℃、32→39℃、39→42℃和42→39℃)对家兔离体小肠各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平滑肌运动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温度在39和32℃之间变化时家兔离体十二指肠和空肠运动的收缩频率同温度变化呈正相关,而十二指肠收缩幅度和收缩张力同温度变化呈负相关,但回肠仅表现在收缩频率同温度变化呈正相关;当温度从39℃升高到42℃时,十二指肠的收缩频率、收缩幅度和收缩张力变化与温度在39和32℃之间变化情况相同,但是空肠和回肠的规律性较差;当温度从42℃高温降低到39℃时,3段离体小肠运动不能恢复到39℃时的运动状态,家兔小肠离体试验浴槽最适温度为37℃。本研究结果提示,在进行动物小肠离体试验时应注意浴槽温度对小肠运动的影响,同时本研究结果也为探究由于环境温度变化导致的动物胃肠运动异常的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在桑蚕种母蛾微粒子病检疫中,显微镜观察样本时,视野里所能看到的微粒子孢子的数目很少、孢子密度极低。据研究认为,当样本中的微粒子孢子数目在3~10^3 N.bmL-1以下时,镜检到孢子的概率接近于0。因此桑蚕种母蛾微粒子病检验存在着因样本所带微粒子孢子数量极少而镜检不到的事实。为了防止漏检,提高检出率,我们创新无毒样本复检技术,该技术从2008年开始应用于三级原种的母蛾微粒子病检疫,效果显著。2012年的复检结果统计,原原种复检检出率是0.10%,原种复检检出率是0.23%。  相似文献   

18.
微量元素是猪饲料中需要量很少但不可缺乏的物质,它虽不含能量,但也是组成猪体的重要成分。当饲料中微量元素不足时,就会影响猪的正常生理代谢,造成食欲减退,生长停滞,表现出特有的营养性缺乏症。猪需要的微量元素主要有铁、铜、锌、碘、钴、锰等。铁是形成血红素和肌红蛋白特别是仔猪造血和防止营养性贫血的一种必需元素;铜对机体的作用最广泛,是酶系统的一种重要成分,也是造血和防止营养性贫血所必需的元素;锌为体内多种酶的成分;碘作为甲状腺素的成分,大部分存在于甲状腺中,参与甲状腺素的合成,同机体的基础代谢率密切相关,参与几乎所有有机物质代谢过程;  相似文献   

19.
蛋白质是组成鸡体各部分器官和生命活动极其重要的物质,是鸡最重要的营养成分,不能由其它营养成分来代替。鸡维持体温、运动、生长或产蛋需要一定的能量。日粮中能量不足时,则要分解蛋白质产生热能以满足鸡的需要,造成蛋白质的浪费。日粮中能量过高时,鸡的采食量减少,造成蛋白质的不足,影响生长和产蛋。因此鸡日粮中的蛋白质和能量之间必须有一个合适的比率,才能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为了在我国鸡的营养标准试行方案中验证肉用仔鸡的蛋白能量比,进行了四个试验。现简述于下。  相似文献   

20.
若要在猪日粮尤其是在生长猪日粮中有效地利用生物能源(bio-fuel)和食品工业的副产品,则需要切实理解纤维、蛋白质和灰分对能量和氨基酸利用的影响。在任何一个生物学体系中,能量的利用效率都是由能量来源和能量利用的目的决定的。然而,生长猪的日粮能量利用效率主要是由能量来源决定的。当前的净能(NE)体系—根据可消化的淀粉、蛋白、脂肪、糖以及"有机物残渣"预测净能含量的能量体系—比消化能(DE)和代谢能(ME)体系能更好地评估饲料原料的饲喂价值和猪的生产性能,特别是在饲料配方中使用养分组成极不平衡的原料时。使用这样的净能体系需要详细了解饲料原料中可消化养分的特性。在当前主要的净能体系—Noblet团队创立的法国净能体系和荷兰(Dutch)国家CVB体系—中都不需要确定日粮的纤维特性,因为纤维被归入余下的"有机物残渣"组分中。法国和荷兰净能体系的差异主要在于定量检测淀粉和脂肪含量的分析方法有所不同,同时法国体系中使用的方法高估了维持代谢的能需要量。当从消化能或代谢能体系改为净能体系时,确认以前测定的消化能或代谢能含量与相关营养素的总能和可消化养分含量一致是非常有用的。以前确立的消化能或代谢能值和从可消化养分含量估测的消化能值或代谢能值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可能需要进行动物试验来验证消化能和可消化养分含量。因日粮组成和所选的特定净能体系的不同,日粮消化能、代谢能和净能含量之间的关系会有较大变化。因此,当改用净能体系时,日粮配方中需要的净能含量数据最好通过计算以前按消化能或代谢能体系配制的典型日粮中的净能含量来建立。当使用高含量可发酵纤维日粮时,猪的苏氨酸需要量增加,而赖氨酸、蛋氨酸加胱氨酸和色氨酸需要量基本上未改变。当考虑到纤维和蛋白质对猪利用能量和氨基酸的影响时,副产品的饲喂价值才能得到准确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