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的战乱促使河北山东等地的世家大族及流民纷纷迁徙到辽西地区,此地的人口数量大为增加,且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十六国时期,先后统治辽西地区的前燕、后燕、北燕三个地方政权对农业的重视和发展,加之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悠久的农耕基础,辽西农业在耕作技术、作物的种类、水利灌溉等方面都有了较快发展,且带动了慕容鲜卑由畜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农业生产虽受自然灾害和战争等因素的限制但整体上呈现波浪式发展。  相似文献   

2.
玉溪遗址是重庆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堆积深厚,发现遗物丰富,为研究该遗址古居民的生业模式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本文结合动植物遗存和古环境研究成果,综合生活、生产器物分析和遗址资源域分析方法,对玉溪文化时期古居民的生业模式进行了初步讨论。研究表明,新石器时代的玉溪古居民生活以采集和渔猎为主,辅以简单的农业种植和家畜饲养,就近制作石器、陶器和骨器等日常生活、生产用器,对频发的长江洪水有着规律性的认识;依靠遗址周边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玉溪文化古居民在此生活了千年之久。  相似文献   

3.
关于原始农业考古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我暂就以下三个问题谈点探索性的意见。一、渔猎遗存考古这里说的渔猎遗存,指的是自新石器时代以后主营渔猎经济居民的遗存。旧石器时代和以后的主营种植农业居民的渔猎遗存,当不在这一课题讨论范围之内。迄今的研究证明,50年代确认的多数主营渔猎经济的新石器时代遗存,缺乏科学根据。但其中的少数遗存仍当认为是可靠的。例如,在30年代发现的,建国以后又经过多次工作的  相似文献   

4.
鱼山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为一处以河姆渡和商周地层为主体的遗址。本次对鱼山遗址开展采样、浮选工作,获得了大量河姆渡时期、良渚时期和商周时期的植物遗存,包括水稻、菱角、芡实、橡子、葫芦等可食性植物资源遗存,以及近20种其他乔木类和杂草类遗存。根据浮选结果显示可知,在河姆渡文化时期,生业模式经历了一个以采集狩猎为主逐渐依赖农业的转变,对植物资源的利用也由野生植物资源逐渐转向以水稻为主。而商周时期,水稻则占据最主要的地位,遗址以种植水稻为单一的农业模式。鱼山遗址植物考古发现,为探讨河姆渡文化时期宁绍平原的植物资源利用模式提供了新的证据,也填补了长江下游商周时期植物考古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5.
登封程窑遗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程窑村东北地一带,为一处主体为龙山时期,包括东周和其他历史时期的遗址。本次对程窑遗址开展的浮选工作获得了大量龙山时期和东周时期的植物遗存,包括粟、黍、大豆、稻米、小麦和大麻六种农作物炭化籽粒,以及近20种其他非农作物遗存。根据浮选结果显示,无论龙山时期还是东周时期,粟黍类小米都是当时居民最为重要的农作物资源,大豆也是必要的补充,稻米发现极少,为典型的旱作农业生产模式。东周时期小麦地位的显著提高以及大麻的发现,成为其区别于龙山时期的时代特点。程窑遗址龙山时期的植物考古发现,为我们探讨颍河中上游地区农业经济模式特点提供了新的素材。  相似文献   

6.
《江淮东部的原始超作农业及相关问题的讨论》的补充说明南京博物院,江苏农科院张敏,汤陵华江淮东部是我国重要的史前稻作农业栽培区。根据对江淮东部地区所发现的史前稻作农业遗存的研究,我们撰写了《江淮东部的原始稠作农业及相关问题的讨论》一文,在《农业考古》1...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最近在汝州市李楼遗址首次发现了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炭化稻米,为研究黄河流域的史前农业等提供了重要资料。李楼遗址是一处保存较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的古遗址,包含着丰富的遗迹、遗物。从去年开始的发掘,揭露出不同时期的房基、墓葬和灰坑,以及大量的陶、石、骨、角器。考古人员在今年四、五月的发掘中第一次使用了水洗法技术,在典型灰坑和地层里水洗出一批炭化稻米等粮食作物遗存。  相似文献   

8.
湖南地区商周时期的历史状况在文献中记载甚少,特别是关于农业生产的记载更少,要研究当时的农业生产,主要靠考古资料。建国三十多年来,湖南地区商周时期(本文指商、西周、春秋,下同)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到1983年止,全省已发现商周遗址三十多处,其中商代遗址约二十处,西周遗址十余处;已发掘商代墓葬5座,西周墓一座,春秋墓二百余座。还发现和收集数以百计的商周青铜器。这些发现,对我们研究湖南地区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现就有关商周时期农业方面的考古资料作一综合论述,并就有关古代农业的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看法,以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9.
魏家窝铺遗址是一处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红山文化时期聚落址.2009-2010年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在植物浮选过程中获得了比较丰富的植物遗存.为了解该聚落生业方式提供了重要的资料.量化分析结果显示,魏家窝铺先民已经种植粟和黍等农作物,但是其经济生产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延续本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采集渔猎传统,而属于农业的以粟和黍为代表的旱作农业种植,在当时仅是辅助性的次要的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10.
对河南武陟南东陶遗址东区2023年度发掘中采集的晚商至汉代浮选样品鉴定分析显示,晚商时期先民的粮食作物组合为粟、黍、大豆,作物构成状况指向了粟作在先民农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与中原其他晚商时期植物考古记录具有一定相似性;东周至汉代的考古记录中,以粟、黍为代表的粟作农业仍是先民生业的组成。南东陶遗址的浮选结果为豫西北地区商代至汉代农业结构的探研提供了证据,随着发掘与研究的深入,对这一区域不同时期先民农业经济与生业系统的认识将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11.
综合农业考古、动物考古和盐业考古研究成果显示,莱夷是一支以渔业和制盐业为主要生业方式的族群。虽然经营农业,但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已经驯养家畜,但"莱夷作牧"(《尚书·禹贡》)不是指莱夷擅长经营畜牧业。渔业捕捞在莱夷的经济生活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盐业考古研究则显示莱夷是擅长制盐的族群。  相似文献   

12.
在青海新石器时代,有与中原地区几乎同样发达的农业经济,如在目前已被大量发现的马家窑文化(包括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时期)和齐家文化遗存中,都表现出了比较发达的农业经济因素。比马家窑文化时代稍早的,在青海东部地区尚有仰韶文化晚期的文化遗存,从中亦可看出比较发达的农业经济因素。我们说青海地区新石器时期的农业经济比较发达,是因为在这一时期的遗存中不仅发现了为数不少的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具,而且在柳湾马厂期的墓葬中还发现了将粮食盛放于粗陶瓮内用于随葬的习俗。这种习俗的出现,似乎可以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而且,直到齐家文化时期这种农业经济发达的趋势并未减弱。此外,农业经济的发达还可以从陶器的大量制做中得到反映。如柳湾墓地,马厂时期的人们把彩陶看成财富的标  相似文献   

13.
孔利宁 《农业考古》2019,(4):254-259
农业考古遗存作为考古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是史前遗址博物馆的重点展示内容。不同的阐释和展示方式会产生不同的信息传播效果,直接影响到观众对遗址内涵的理解和对农业考古学的认知。从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崧泽遗址博物馆和良渚博物院基本陈列中农业考古遗存的展示来看,均在整体架构、辅助展品构成、内容拓展以及展示方式等方面形成了诸多特点,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针对农业考古遗存的特点,建立完善的阐释与展示体系,加强对农业考古遗存的二次阐释,推进农业公共考古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是改进农业考古遗存展示状况,推动农业考古学发展的有益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新疆哈密五堡乡克孜尔确卡古墓地,曾经先后两次发掘。关于1978年的发掘资料,包括这里出土的珍贵农作物曾经有过简单报导。鉴于这片墓地时代较早,规模较大,文物保存特别完好,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1986年又组织了一次发掘。这次发掘规模较上次稍大,共发掘墓葬八十七座。墓葬形制、埋葬习俗及随葬文物与第一次发掘没有差别,说明是同一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5.
白燕培 《农业考古》2017,(4):123-127
朝阳北票喇嘛洞墓地和朝阳县大平房壁画墓皆出土了三燕时期农具,虽然数量偏少,但是成系列,整地工具、收割工具以及粮食加工工具皆有。其中,整地工具有铁犁铧、犁镜、铁铧冠、铁铲、铁锸;收割工具有铁镰;粮食加工工具有陶磨和陶碓。这对研究辽宁朝阳地区三燕时期的农业经济、冶铁业、制陶业等方面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成安 《农业考古》2000,(1):273-275,303
距今三、四千年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存,在新疆哈密地区发现较多,其中以市面的五堡墓地(1)最具代表性。1978年、1986年和1991年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哈密地区博物馆对距今3200年前的该墓地进行了三次大型考古发掘工作,不仅出土了反映当时农业经济的生产工具、农作物和食物(2),而且也出土了反映当时畜牧经济的动物骨骼、皮鞭和笼头,还有大量的毛织物、皮革制品、骨器和骨饰等遗物,都与当时畜牧业生产密切相关,也不难看出畜牧业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所占的比重。 一、青铜时代哈密地理环境和发展畜牧…  相似文献   

17.
对山东青岛市即墨区即墨古城改造项目三官庙遗址浮选结果鉴定分析显示,就植物性食物资源的获取模式来看,海岱龙山文化三官庙聚落先民的生业系统包括作为生产性经济的食物生产和作为攫取性经济的采集行为两大组成部分。基于食物生产的作物组合为粟、黍、小麦、大麦(青稞),在可能存在的多种作物种植体系中,粟作农业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其他植物遗存暗示了先民对其他植物资源利用的可能。本次浮选为胶东地区海岱龙山文化先民农业经济、生业模式提供了新证。  相似文献   

18.
哈拉和卓古墓群位于新疆吐鲁番盆地,与阿斯塔那古墓群共同组成晋唐时期高昌城乡居民的公共墓地。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发现以来,学术界对哈拉和卓古墓群及其出土器物和文书的研究一直方兴未艾,构成了吐鲁番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然而,已有研究对晋唐时期吐鲁番先民的农业经济活动和植物利用等方面探讨较少,尤其缺乏来自考古发现的实物证据。本文对哈拉和卓古墓群出土的植物遗存进行了精细的分析鉴定,结果共发现粟、小麦、大麦、青稞和大麻等五种粮食作物以及枣和葫芦两种果蔬植物。结合其它同时期遗址的植物考古研究成果和出土文书的记载,可以看到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农业生产发展迅速,无论是农作物品种,还是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业理念与内地已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9.
位于山西最北端的苍头河流域是著名的"杀虎口"所在地,背靠大同盆地,面向敕勒川草原,属于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地区,现今当地生产经营方式为农业与畜牧兼营。伴随2014年的苍头河流域区域考古调查采集浮选样品,出土了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包括小麦、大麦、粟、黍、荞麦、大麻、豌豆和兵豆等农作物,以及夏熟作物麦田和秋熟作物农田中的杂草,同时还发现了种类繁多的牧草类植物遗存。分析结果显示,战国和汉魏时期,农业是苍头河流域地区物质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小麦已经取代粟和黍两种小米成为农业生产中的主体农作物品种。辽金时期,家畜饲养业所占比重等同于甚至超过了农耕生产,形成了农耕生产与家畜饲养并重的生产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20.
正位于山西最北端的苍头河流域是著名的"杀虎口"所在地,背靠大同盆地,面向敕勒川草原,属于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地区,现今当地生产经营方式为农业与畜牧兼营。伴随2014年的苍头河流域区域考古调查采集浮选样品,出土了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包括小麦、大麦、粟、黍、荞麦、大麻、豌豆和兵豆等农作物,以及夏熟作物麦田和秋熟作物农田中的杂草,同时还发现了种类繁多的牧草类植物遗存。分析结果显示,战国和汉魏时期,农业是苍头河流域地区物质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小麦已经取代粟和黍两种小米而成为农业生产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