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8 毫秒
1.
对高光效玉米休耕轮作技术和传统耕作及免耕耕作土样进行了抽样分析。结果表明,高光效玉米休耕轮作技术改善土壤的可耕作性,增加土壤有机质,锁住土壤水分,提高水分利用率,减少土壤侵蚀,提高空气质量,保墒能力和蓄水能力比传统耕作和免耕耕作高,土壤养分得到有效利用,减少流失。通过试验得出,高光效玉米休耕轮作土壤元素含量得到充分利用,土壤质量得到了保护,该农业应用技术具有恢复土地肥力,利用苗带处于较好土壤环境中生长,形成土壤水库,供给作物充足水分,保证作物生长,解决水分供求矛盾。动土少,地表残茬多,秸秆覆盖量大,保土保墒土壤有机质得到充分补充。  相似文献   

2.
不同耕作方式对坡耕旱地土壤环境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免耕覆盖与深松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对降水贮蓄率、入渗、容重、养分、温度等土壤环境因子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这2项技术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增加土壤饱和导水率,减缓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幅度,提高土壤对降水的利用率及小麦产量。增产最高可达18.89%与20.87%,但其应用效果年际间差异较大。免耕覆盖降水贮蓄率为34.8%~77.4%,深松覆盖为38.7%~75.0%;免耕覆盖的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为1.04~1.82 kg/m3,深松覆盖为1.07~1.77 kg/m3。  相似文献   

3.
夏玉米免耕秸秆覆盖机械化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探讨了免耕秸秆覆盖机械化栽培对夏玉米外部性状、环境状况和产量性状的影响,并与6种栽培模式进行了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免耕秸秆覆盖机械化种植模式有助于作物生长,土壤蓄水保墒,提高水分利用率,改善作物生长环境条件,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筛选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保护性农业的最佳技术措施,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探索土壤水分效应的评价方法。【方法】以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陕西省米脂县为代表,选择了免耕休闲、免耕秸秆覆盖、地膜覆盖、组合覆盖和传统耕作5种农业技术措施进行田间试验,对其土壤水分消耗规律、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进行系统研究,采用TOPSIS法评价不同农业技术措施的综合水分效应。【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不同农业技术措施综合水分效应的优先顺序为:组合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地膜覆盖传统耕作休闲裸地。【结论】综合分析认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最佳农业技术措施为组合覆盖,采取组合覆盖措施不仅明显提高了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而且保护土壤水环境,实现土壤水分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5.
覆盖免耕可以降低春季豌豆(Pisum sativum)的土壤水分腾发量,且其腾发量比常规耕作和秸秆还田分别减小了29.32%和19.33%.全生育期覆盖免耕可以降低田间水分损耗,提高水分利用率.作物生长的后期,秸秆覆盖有抑制行间蒸发的作用,主要发生在土层0~30 cm,而在30~80 cm抑制蒸发的作用不明显.覆盖免耕对提高作物产量没有明显作用.覆盖免耕水分利用率比常规耕作和秸秆还田分别提高了11.21%和2.93%.覆盖免耕条件下冬季储水最佳定额为975 m3/hm2.  相似文献   

6.
设计实施了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马铃薯传统耕作和5种免耕覆盖耕作措施的大田对比试验,对不同耕作措施下的马铃薯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各层次土壤水分、有机质含量以及养分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免耕秸秆覆盖除垄上秸秆覆盖摆种外,其它各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传统耕作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免耕秸秆覆盖能明显改善0~80cm的土壤贮水量,尤其是0~30cm的土壤贮水量;免耕秸秆覆盖可以提高0~30cm土壤层的有机质,但是对养分总量平衡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渭北旱塬免耕结合不同覆盖对春玉米产量和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以期对该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先玉335为供试材料,以传统耕作不覆盖为对照,通过大田试验测定和分析了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免耕地膜覆盖和免耕地膜秸秆双元覆盖下土壤容重、孔隙度、含水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免耕覆盖处理能够不同程度降低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显著提高春玉米播前0~8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免耕地膜秸秆覆盖和免耕地膜覆盖较对照春玉米播前0~3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增加63.7和62.5 mm,水分利用效率提高69.7%和22.4%。[结论]渭北旱塬地区春玉米种植适宜免耕地膜秸秆双元覆盖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新技术显著地提高了降水利用率、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为了进一步减少物化的投入,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推出了一膜两年用免耕栽培技术,该技术降低了犁地、整地、玉米根茬、地膜等人工投入,有效减轻封土壤地表风蚀,抑制冬春季土壤水分蒸发,使得冬春季持续保持封土壤水份,提高冬春季地温,增强微生物活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该文主要从播种前的选地、覆盖保护地膜、选种、合理密植、适时播种、加强田间管理与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旱作玉米双垄全膜覆盖沟播"一膜两年用"免耕栽培技术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9.
不同耕作措施对小麦水分利用的影响及机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明在旱作雨养农业条件下不同耕作措施对小麦水分利用机制的影响,依托长期定位大田试验,于2012年比较研究了传统耕作(T)、免耕(NT)、免耕秸秆覆盖(NTS)和免耕地膜覆盖(NTP)条件下春小麦的阶段耗水量、抽穗期和灌浆期7∶00时旗叶水势和各土壤层次的水分含量随不同生育期的变化及其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秸秆处理(NTS)相对于传统耕作处理(T)能提高全生育期0~30cm的土壤含水量和全生育期的作物耗水量(较传统耕作(T)提高5.45%),免耕秸秆覆盖(NTS)处理的抽穗期和灌浆期的7∶00时旗叶水势相对于传统耕作(T)增加6.2%和4.6%,水分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高于传统耕作(T)处理11.2%和17.3%.采用免耕秸秆覆盖在增加作物耗水量的同时也提高了作物产量,所以免耕秸秆覆盖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实施免耕秸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利于作物对有限降水的高效合理利用,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0.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技术。一、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必要性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取消了铧式犁的翻耕,在保留地表覆盖的前提下免耕播种,以保留土壤自我保护和营造机能,是机械耕作由单纯改造自然到利用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性转变。是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抑制沙尘暴最重要的手段。1.土壤水分的增加:作物生长全靠肥和水,旱地作物所需水分基本来自天然降雨,但供给作物的有效耗水仅占降雨…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少耕轮作和小麦秸秆覆盖方式对小麦间作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少耕轮作和留茬覆盖小麦间作玉米具有明显的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的作用。一个轮作周期内,间作轮作中小麦籽粒产量较相应单作轮作提高43.98%~55.55%,玉米籽粒产量较相应单作轮作提高61.03%~69.98%,增产效果显著;间作轮作的耗水量及WUE较相应单作轮作分别增加42.07%~43.94%与11.54%~15.51%。与传统间作相比,少耕轮作留茬覆盖可显著提高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降低间作的耗水量,25cm高等量秸秆覆盖免耕处理较其他间作处理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54%~10.97%与4.13%~15.69%,耗水量降低1.54%~4.09%。所以25cm高等量秸秆覆盖免耕处理为本试区减少水分无效损耗、提高WUE的可行模式,是试区内较适宜采取的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12.
喀斯特区土壤水分动态模拟及实地造林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贵州花江喀斯特典型峡谷区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模拟实验及野外实地造林的对比研究,了解喀斯特地区水分变化规律及保墒技术。结果表明:在控制实验条件下,土壤水分的消耗除了与覆盖物及覆盖程度有关外,还与有无植物有关,且以完全覆盖最好;薄膜覆盖保水效果优于石块覆盖,枯枝落叶覆盖的保水效果较差。但实地人工造林试验结果证明,覆盖程度需达植苗穴的60%以上;石面覆盖存活率最高,其次是枯枝落叶覆盖。尽管薄膜覆盖保水效果最好,但存活率最差,因而薄膜覆盖在喀斯特典型峡谷区植苗造林值得选一步研究。图6表2参11  相似文献   

13.
覆盖免耕的节水效应与土壤温度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覆盖免耕、秸秆还田和常规耕作的研究表明:覆盖免耕从作物播种开始到收获的时段内较秸秆还田和常规耕作可以分别节水352.2 m3/hm2、441.4 m3/hm2.对豌豆生长期内土壤表层、5、10、152、0 cm和25 cm观测表明:早上8∶00温度较低时覆盖免耕可以提高土壤表层的温度;在温度较高的下午14∶00,覆盖免耕可以减缓土壤温度升高过快;在温度降低的晚上20∶00,覆盖免耕可以减缓土壤温度的降低.因此,覆盖免耕可使土壤的温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创造良好的农田小气候,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在自然接种条件下,通过监测田间发病率和严重程度,研究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少免耕措施对小麦白粉病的影响.6种少免耕措施分别是:传统耕作不覆盖(CK);免耕麦草覆盖;传统耕作秸秆还田;传统耕作地膜覆盖;免耕不覆盖;免耕地膜覆盖.结果表明:在6种不同少免耕处理中,传统耕作不覆盖(CK)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高于其它处理,而产量均低于其它处理.其中,传统耕作不覆盖处理田块中小麦白粉病的发病率为76.22%,病情指数为36.86,产量为1 416.05 kg/hm2.免耕地膜覆盖处理田块小麦白粉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最低,分别为59.25%、24.08;而产量最高,达到2 081.06 kg/hm2.因此,免耕地膜覆盖耕作技术,能有效降低小麦白粉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稻茬油菜免耕覆盖土壤温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为稻茬油菜免耕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方法]通过测定免耕覆盖和常规翻耕模式下不同季节、不同土层的土壤温度,研究稻茬油菜免耕覆盖土壤温度效应。[结果]晚秋季节,免耕土壤温度较常规翻耕土壤高,且免耕土壤温度变化比较缓慢,而常规翻耕土壤温度变化较剧烈。免耕有助于减缓土壤温度的急剧降低,利于油菜"秋发"。早春季节,免耕土壤温度较翻耕土壤低,且土壤升温慢,而常规翻耕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大于免耕模式。早春季节免耕覆盖土壤温度较低,对油菜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结论]不同时节免耕覆盖模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不同,在稻茬油菜实际生产中应针对季节变化而采用适用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土壤有机碳对不同耕作措施的响应,进行长期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采用秸秆还田免耕(NTS)、秸秆还田翻耕(TS)、免耕(NT)及常规翻耕(T)4种措施下春小麦-豌豆轮作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测定了0~5.0 cm、5.1~10.0 cm、10.1~30.0 cm土层中总有机碳含量、腐殖质碳含量和热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轮作10年后,与T处理相比,NTS、TS和NT处理的0~30 cm土层中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腐殖质碳含量和热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热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NTS和NT处理下腐殖质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TS和T处理下,5.1~10.0 cm土层中腐殖质碳含量最高,0~5.0 cm土层中腐殖质碳含量最低。10.1~30.0 cm土层中,TS处理的腐殖质碳含量大于NTS处理。表明秸秆覆盖和免耕均有利于土壤总有机碳、腐殖质碳和热水溶性有机碳的积累。  相似文献   

17.
陇中旱地少免耕覆盖对提高土壤养分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在少耕免耕条件下,地膜和秸杆覆盖耕作与传统耕作相比,可促进土壤养分转化,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协调水、肥、气、热和各肥力因素,增产效果明显,可因地制宜地在半干旱地区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8.
不同覆盖模式对稻田冬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冬种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为试验材料,进行稻田冬种马铃薯3种不同覆盖模式的比较试验,探讨不同覆盖模式对稻田冬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翻耕的出苗率最高,免耕覆盖稻草(4cm)后盖黑色地膜的小区产量和商品薯率最高;不同覆盖模式对马铃薯的可溶糖、还原糖、淀粉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较大,翻耕块茎的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最高,免耕覆盖稻草(4cm)后盖玉米秸秆(6cm)块茎的还原糖和淀粉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9.
旱地玉米免耕覆盖土壤水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免耕整秸秆半覆盖具有明显的保水效果。在一年一作春播玉米区,免耕覆盖抑制了土壤水分蒸发,延长了上层水分向深层分布的时间,玉米秋收后至结冻期间100~200cm土壤水分比不覆盖提高1~1.6个百分点;但结冻期间,土壤水分蒸发基本停止,0~100cm土层水分差异不大;免耕覆盖明显抑制了春季返浆期的土壤蒸发,0~20cm土层比常规耕作土壤水分含量高1~1.7个百分点;玉米生育期间,土壤水分变化规律是,封垄前覆盖与不覆盖间土壤水分差异较大,封垄后差异变小;一般情况下,随深度增加,保水效果减小。免耕本身不具保水作用;在覆盖条件下,耕翻与否对保水作用不大,不论是耕翻还是免耕都必须结合秸秆覆盖;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土壤第一蒸发阶段持续时间增长,土壤蓄保水量增加;秸秆覆盖一方面具有保水效果,另一方面,降水通过秸秆时又要消耗一定量的水分;免耕覆盖改变了地表状况,有利于雨水的入渗,使得更多的水分下移到剖面深层,为植物利用水分提供了机会;持续干旱情况下,秸秆覆盖土壤水分蒸发量与裸露土壤几乎一样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