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种植是我国农业种植的主要分支,在我国农业种植资源中占有基础性地位。随着我国农业种植技术的逐步开发,国内旱地小麦种植要素分析,在当前小麦种植技术研发中发挥着牵引性作用。基于此,结合国内旱地小麦产量的差异,对旱地小麦栽培、施肥以及主要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以达到进一步提高国内小麦产量,实现国内农业绿色化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以小麦品种甘春27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以及密度与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逐渐增加,小麦的株高、穗长、小穗数和穗粒数以及千粒重均呈现依次递减的趋势,而穗数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小麦的籽粒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以375万粒/hm2处理的产量最高,300万粒/hm2处理的次之,分别比产量最低的525万粒/hm2处理显著增加了4.12%、2.81%(P < 0.05)。相关分析表明,小麦的穗数和穗粒数与种植密度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 < 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87和-0.993,而籽粒产量与密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仅为0.497(P > 0.05)。通过关联分析可知,小麦种植密度与主要农艺性状及籽粒产量的关联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穗数、产量、株高、小穗数、千粒重、穗长、穗粒数,表明受密度影响最大的性状因子是穗数。虽然小麦种植密度与籽粒产量的相关性不显著,但是二者之间的关联度较大,说明合理密植仍是旱地小麦增产的关键。在本试验条件下,甘春27号小麦品种的最佳播种密度为375万粒/hm2。  相似文献   

3.
小麦是我国农业种植产业中非常重要的作物,其种植规模庞大、产量丰富,因此一定要重视小麦种植技术,掌握小麦耕作、选种、播种、田地管理、施肥与灌溉等技术。同时为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应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根据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和蚜虫等小麦常见病虫害采取针对性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雨养条件下不同筋力类型小麦品种品质性状、产量要素构成和籽粒形态间的关系,于2017—2020年小麦生长季开展田间试验,选用黄淮海地区主推的5个强筋小麦品种和11个中筋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测定籽粒吸水率、硬度、容重、沉降值、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延伸性、最大抗延阻力,并采用种子图像分析技术测定籽粒长度、宽度、厚度、面积等主要形态指标,分析不同品种籽粒形态、品质性状及产量要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对16个供试小麦品种的综合品质进行聚类分析,共划分为5种类型,三年度中Ⅴ类小麦品种(师栾02-1、济麦20和泰科麦33)品质指标显著高于其余类小麦品种,其中,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产量显著高于其余强筋小麦品种,中筋小麦品种烟农999、泰麦1918、烟农173产量显著高于其余中筋小麦品种,且泰麦1918品质较好且较稳定。小麦籽粒形态(籽粒长度、宽度、厚度、面积)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二者与小麦品质性状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综上考虑,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和中筋小麦品种泰麦1918是适宜半湿润偏旱的鲁东地区雨养条件下种植的高产优质小麦品种,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与种子图像分析技术的综合利用可作为小麦品质检测的有效技术方法。本研究结果可为鲁东地区高产优质小麦品种的筛选与品质分析鉴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宅基地复垦为一大研究热点,在宅基复垦地上种植小麦存在产量低、氮肥利用率低等问题。为探索宅基复垦地上的小麦氮肥最佳施用模式,研究以山农15为试验材料,在宅基复垦地上进行田间试验。试验研究了控释肥(小麦专用控释掺混肥,氮肥为控释尿素,释放期130天)和非控肥(普通尿素配施磷酸二铵和硫酸钾)的全量(330 kg hm-2)与半量(165 kg hm-2)、表施(土表下5 cm)与深施(土表下20 cm)对小麦产量、土壤氨挥发总量、小麦各生育期土壤耕层全氮含量、氮肥利用率及小麦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非控肥相比,控释肥各处理的宅基复垦地小麦产量增加19.30%~30.53%,氨挥发总量减少39.02%~83.60%,小麦各生育期土壤耕层土壤全氮含量较高,氮肥利用效率也显著提高,其中,以控释肥半量深施处理的氨挥发总量最少,肥料利用效率最高,经济效益最大,净收入增产达3208.2 yuan hm-2。综合分析,小麦控释肥165 kg hm-2深施,可作为宅基复垦地上小麦氮肥施用的推广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的粮食结构中,小麦占主要地位。在小麦的播种、生长、收获过程中,日常田间管理、病害防治、虫害防治等都会影响小麦的质量和产量。因而,在具体种植过程中,要结合小麦种植地的实情,使用科学合理的种植技术、病害虫害防治措施,从而为小麦的健康生长提供一个好的环境,确保小麦有很好的质量和很高的产量。基于此,浅析在小麦生长过程中用到的种植技术及病害虫害防治措施,以期为今后小麦种植及病虫害防治的理论及实践探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是我国小麦种植大省之一,其小麦种植产量对全国小麦总产量产生深远的影响。基于此,结合山东省小麦种植实际情况,介绍小麦种植主要技术,并探讨防治小麦田间病虫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小麦一直是我国众多农作物中较为主要和关键的种植种类之一,在保障国家农作物安全方面,有着突出和显著的影响作用。近年来,随着小麦育种水平的提高,其产量和种植各环节的高效技术已成为热点话题。基于此,结合现有种植技术,对小麦种植各环节的高效技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期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区小麦产量及产量要素对秸秆还田响应的整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究秸秆还田对中国小麦的增产效果,运用整合分析方法定量分析秸秆还田后小麦产量及产量要素的变化范围,并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条件的影响;通过文献检索与严格筛选,整理得到55篇田间试验数据资料,建立小麦产量及产量要素数据库,并应用整合分析方法,比较分析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和产量要素的整体影响以及秸秆还田技术的适用条件。结果表明,总体上秸秆还田能够显著增加小麦产量和产量要素,但增长幅度不大。通过分析其影响因素发现,在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之间的省份,选择潮土、塿土、水稻土等养分中等、复杂难以利用的土壤类型,实行秸秆还田技术的收益较好;不同耕作方式对秸秆还田的影响较大,免耕和翻耕技术好于旋耕技术;施氮水平>300 kg·hm-2时,增产不显著,200~300 kg·hm-2施氮水平为最佳;秸秆种类与还田量对小麦的增产效果影响较大,其中使用麦秸还田效果一般,稻秸全量或半量还田成效较好,玉米秸半量还田(6 000 kg·hm-2)增产最大。综上,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小麦产量和产量因素,秸秆还田的最佳条件为在秦岭-淮河一线南北地区实行免耕与翻耕交替耕作方式,采用玉米秸秆半量还田方法,施氮水平为200~300 kg·hm-2。本研究结果为秸秆还田在我国小麦高产高效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光谱分析技术,研究了模拟酸雨(SO-42:NO-31=5:1)对小麦产量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酸雨伤害了小麦叶片的结构和功能,降低了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从而显著降低了小麦的产量,经过pH为2的酸雨处理后的小麦产量降幅达19.1%。通过对植被指数的分析可以看出,小麦冠层叶绿素含量在开花期以后逐渐降低,而旗叶的叶绿素含量则在灌浆期以后开始下降,两者的下降幅度都随着酸雨pH的下降而增大。光合速率表现出与叶绿素含量相同的变化。另外,对小麦产量与不同生育期冠层和叶片水平的植被指数的相关分析表明,灌浆期的小麦冠层水平的NDVI、mND705和WI与酸雨处理后小麦的产量显著相关。总之,利用光谱分析技术可以快速、无损伤地监测不同酸雨处理对小麦的生长和营养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四川盆地小麦产量形成与气候生态条件的关系,建立了四川盆地小麦分蘖率、成穗率、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气候生态模型.结果表明:小麦生育前期的湿害、中期干旱、后期的湿害和高温以及整个生育期间的光照条件不足是造成四川盆地小麦产量不高和产量分布不平衡的重要原因.用影响四川盆地小麦产量构成因子及产量分布的主要气候要素,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将四川盆地划分为7个不同的气候生态区域.  相似文献   

12.
小麦产量与土壤养分对水生植物源有机氮替代率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作堆肥是太湖流域水体水生植物残体的主要利用途径之一,本文主要研究了水生植物堆肥对小麦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以促进水生植物残体的高效利用。在环太湖地区进行4a的田间定位试验,比较在等氮条件下水生植物有机氮不同替代率(0、20%、40%、60%、80%和100%)下小麦产量、氮磷钾吸收量、土壤氮磷钾含量和pH变化。结果表明:与单施尿素相比,当有机氮替代率为20%和40%时,小麦累积产量分别提高了14.0%和13.5%(P0.05),有机氮替代率继续增加后产量显著下降。与单施尿素相比,有机氮替代率超过60%时小麦籽粒和秸秆氮浓度和吸氮量均显著降低;有机氮配施均显著提高了籽粒磷钾浓度,随着有机氮替代率上升,小麦籽粒磷钾吸收量呈先增后降趋势。连续4 a施用水生植物有机肥后,耕层土壤全氮、有效磷钾含量和土壤pH均随有机肥的替代率增加而升高。兼顾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水生植物有机氮替代率控制在40%较为适宜,可提高小麦产量,增加作物对磷钾养分利用,提高土壤氮磷钾含量,减缓土壤酸化程度,是太湖农作区一项环保型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13.
基于网络GIS的作物品质监测与调优栽培系统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以实现小麦优质高效生产为目标,探讨了基于网络GIS的作物品质监测与肥水调优栽培系统的设计、实现与应用。系统以组件GIS、网络GIS和空间数据库技术等主流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持,实现以遥感为主要数据源的多源数据融合分析、模型与知识的灵活管理。系统以小麦栽培农艺学知识为基础,明确影响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主要因子,通过反演模型和评价模型从遥感影像中提取相关因子用以指导小麦栽培,并根据主要影响因子建立小麦品质综合评价模型,实现小麦品质预测。  相似文献   

14.
小麦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作物中,小麦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在小麦的生产过程中,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将直接对小麦的质量及产量。当前,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是小麦种植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小麦的优质高产,应根据种植地区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给小麦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使其健康生长。就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种植面积广阔,且拥有悠久的种植历史。但目前,我国小麦的栽培管理技术尚不成熟,种植效率较低,严重影响了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基于此,总结小麦的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以期能够为小麦种植农户提供技术支持,进而提高我国小麦种植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6.
南京地区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湿度适宜范围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小麦的主要生育期进行了不同土壤湿度和不同持续时间的水分胁迫,研究了土壤湿度对小麦产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经济产量、叶面积和单株干重与土壤湿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小麦对水分胁迫最敏感的生育期为拔节-开花期;而且不同生育期的适宜土壤湿度范围不同,并据此确定出南京地区小麦不同生育期适宜的土壤湿度范围。其结果对定量评估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胁迫对产量的影响程度和小麦生产中合理控制土壤湿度范围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探究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下的小麦最适氮肥施用量,建立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协同提高的间作体系氮肥管理策略。通过2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在N 0、90、180、270 kg/hm2 4个小麦施氮水平下,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体系的产量效应、氮肥利用效率、兼顾产量与氮肥利用效率的小麦最适施氮量和推荐阈值,探讨了间作提高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关键土壤因子效应。结果表明,在4个施氮水平下,与单作小麦相比,间作小麦产量平均增加22.12%,产量可持续性指数平均增加3.68%,土地当量比平均为1.13,氮肥表观利用率平均增加18.44%,氮肥农学利用率平均增加9.64%,氮肥偏生产力平均增加21.14%。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小麦间作最高产量施氮量较单作平均减少3.28%,增产18.76%。以小麦相对产量的85%~90%作为氮肥施用量的推荐范围,小麦单作氮肥推荐阈值为101~128 kg/hm2,间作小麦氮肥推荐阈值为90~117 kg/hm2,小麦间作较单作施氮量减少9.40%~12.22%,小麦产量增加18.20%。综合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黑土区春旱主要危害小麦,常可造成严重减产。但在生产实践中由于田块条件不同或采取了不同农业技术措施,即使并无灌溉条件也可收到差异悬殊的产量效果。如九三地区红五月农场在1965年特大春旱年,十万余亩小麦单产平均只获得103斤/亩,不到常年产量的一半,但全场各地块的小麦产量未必不可能创出较高的产量水平。比如有5个地块1,725亩小麦的产量达到了300斤/亩以上,有9个地块8,460亩的小麦单产达到200-300斤/亩。1968年再次大春早,由于及早发出预报并采取了综合防旱措施,这一年该场小麦的平均单产达到了247斤/亩,为1965年单产的两倍以上。这一事实也说明在大春旱年采用抗旱保墒农业技术对提高小麦产量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小麦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粮食,如何在现有的耕种面积上大幅度提高其单位面积产量是人们努力研究探索的一大课题。本文简要回顾了1949年以来全区小麦生产情况,分析了该区小麦生产的制约因素,针对吕梁地区的实际提出了增产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不同施氮水平下的小麦冠层光谱特征及产量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分析了在不同氮肥施用水平下,小麦冠层的高光谱响应在几个生育期内的变化情况,以及它们与小麦产量之间的关系。采用微分技术处理了小麦冠层反射光谱,提高了其区分小麦氮素营养水平的灵敏性;利用F-检验及方差分析与相关分析,研究小麦氮素处理水平、冠层反射光谱及其衍生信息(光谱反射率的一阶微分数据、归一化植被指数)、小麦产量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一阶微分技术能够提高小麦冠层光谱数据对氮素营养水平的响应,光谱数据的衍生形式也可与小麦产量建立很好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