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国学是相对于西学的概念,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概念产生于19世纪,当时西学东渐改良之风逐盛,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中国传统文化。进入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一贯继承、弘扬、  相似文献   

2.
<正>国学,升温的"人文"热度随着近年来以德治国、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在我国的倡导,学界与媒体联手推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促使我们寻找自己的民族之根和文化身份等,促成了"国学热"的兴起。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  相似文献   

3.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规范的道德体系和崇高的民族精神,调和着人与人、人与社会、家与国以及国与国之间的相处之道,显示出对现代文明的重要作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积淀文化底蕴离不开国学经典的启迪,培育大学生健康人格和解决道德困惑离不开国学经典的引导,提振大学生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离不开国学经典的传承。按照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挖掘国学经典宝藏,引导青年大学生探寻文化之根,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国学精神,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拓宽国学文化教育渠道,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文化自觉,引导大学生完善人格修养,传承民族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政治家,梁启超的个人自治思想因政治而产生,为了政治而服务。他希望通过对国民思想的改造,让国民在自由之中具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素质和能力,从而使得中华民族能够复兴起来。通过对梁启超个人自治思想的不同继承,张佛泉和张君劢分别发展了共和爱国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在国家的体制选择上,张佛泉主张以政治为主,国家建设构想集中体现于"邦国主义"。张君劢则强调传统文化的力量,提出文化民族主义,力求通过传统文化来复兴民族。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前赴后继的中国人奋斗了上百年,通过对他们思想的内在挖掘,探究其现代政治思想的源头,以更好的体现其当代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5.
一、青春版<牡丹亭>产生的时代背景 当今,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面临着"断代""断层"的尴尬境地.时光流韵百年,"五四"以后的近一个世纪里, "断裂"传统和"引进"西方的文化复兴模式并未截断中华民族固有的人文传统,在日甚一日的文化撞击中,昆剧青春版<牡丹亭>对复兴传统戏曲艺术进行了成功而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国学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幼儿阶段开展国学教育,有助于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道德修养。本文以孙敬学堂为例,阐述了国学教育对幼儿的重要影响,根据孙敬学堂国学教育现状,分析幼儿国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国学经典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教育,提升境界。  相似文献   

8.
沈奕  倪琪 《现代化农业》2013,(11):35-37
立足传统园林继承和发展,提出国学公园这种新公园形式设想。国学公园是一类以国学展示、普及为目的的文化主题公园,是国学展示的“露天博物馆”,它对国学和园林两方面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分析了国学公园的三大特色,并就其规划设计要点和基本布局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国学与茶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悦 《农业考古》2006,(3):137-144
本文从释名、辨义、观人三个方面,论述了国学与茶文化的关系.国学是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而中国茶文化则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性格的养成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国学理应囊括茶文化,茶文化是国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学包括考据之学、词章之学、经世之学、义理之学,茶文化也有这些方面的内容,而且两者的精神内核是相通的.国学大师有许多人钟情于茶,对茶文化有精辟的论述,钱穆强调“饮茶亦成文化中一事,即人类大生命之事“;“中国饮茶史,亦即中国社会史人文史中重要一项目“的观点,特别有学术启示.  相似文献   

10.
国学大师钱穆一生重视宣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把礼文化放在核心地位。钱穆对传统礼文化价值的评判素有主见,对传统礼文化秉持扬弃的态度。钱穆的礼文化价值观之形成离不开先祖、父母的教诲及家乡等地传统礼文化的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1.
汉语热和大儒学圈的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和对现代性的反思,以及对精神家园的追求和归属感的向往是目前国学兴起的主要原因。应以开放的意识、现代化的视角和社会的思维、变通的观念来对待国学,其中,增强民族主体、文化意识是关键。  相似文献   

12.
厘清文化、制度、主义等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办法,区别对待,对症下药。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传统文化具有高度契合性,同时又具有差异。找出二者的异同,使之相互弥补,以弘扬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化建设,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中国知识分子对"民主"与"科学"的要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为复兴儒学,张君劢主张在坚定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自信心的基础上,让儒学走"自力更生之多形结构"之道路,使之贡献于人类世界。  相似文献   

14.
蔡煜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5):185-187+260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自十九大以来,乡村文化振兴的历史道路不断发展,乡村文化振兴在民族复兴和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乡村文化振兴是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发展上的创新实践,内在地包含了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和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是置于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和现实境遇之上自洽的实践逻辑,表征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新时代的意蕴下的全新发展。乡村文化振兴为“新阶段乡村文化建设向何处去”提供了新答案、为国家安全构建了新向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做了新阐释、为中华民族复兴迈出了新步伐、为人的全面发展赋予了新动能。理解乡村文化振兴的创新意蕴有助于正确处理好文化与发展,实现全面现代化,为民族复兴灌注生命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指向于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统一、现代性与乡土性的融合、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以文化人与以人兴文相统一。全面把握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意义,探究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孔子学堂"作为一种校园文化资源与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积淀着浓厚的文化特质。大学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主力军,但却部分程度上存在着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不认同、中华传统文化的缺失、自主创新与主体意识的缺乏。通过"孔子学堂"可以从主体、反省、创新三方面唤醒大学生文化自觉的意识、能力和价值观,从而更有力地促进校园和谐文明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6.
乡贤文化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并未成为"过去",它也不是静态的"博物馆"式存在,而是支撑村落复兴的精神根基,传承乡贤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对流坑古村乡贤文化传承载体—"文馆"书院的历史教育价值的梳理,充分发挥文化载体的传承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传统村落乡贤文化的活态传承和村落发展。重振文化自信意识是乡贤文化发展的新定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史料文献评述的方法,着眼于爱尔兰1880年代到1890年代以复兴本土文化为目标的手工艺复兴运动,记述在工艺美术运动这一重大艺术史事件中爱尔兰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复兴探索之路。同时,通过对工艺美术运动背景下爱尔兰手工艺美术复兴的深入探讨,也会对我国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尽情享受着现代科技带来的先进成果,却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且各高校开展国学教育的总体情况并不理想,面对这种现状,需要政府、高校和学生一起联动,营造出重视国学教育的社会氛围和校园氛围,尤其各高校要深入改革课程体系、努力创新教学计划,以期达到深入开展国学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文化自信是一种信念、一种胸怀、更是一种姿态,它彰显的是一个国家的国民对自己文化的底气与认同,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与开放,对文化自强的追求与信心。中国的崛起,乃是文明型国家的重新崛起,迫切需要这份文化自信不断地激发中国文化的发展活力,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复兴,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画上圆满的句点。文化自信何来?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奠定文化自信的基础;其次,文化自觉构成文化自信的前提;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自信的根本来源;最后,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文化自信的载体。因此,培育文化自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文化走出去将是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自强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理想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是坚守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保障,是我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根本举措,是坚持中国道路、确保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