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固化稳定法(S/S)在重金属污染场地处理方面的技术和研究,将硝酸镉(Cd~(2+))掺入土体模拟污染土,根据正交试验设计掺入不同含量水泥、粉煤灰、石灰组成的固化剂,压实成型后分别养护7、28、60、90 d,通过测定无侧限抗压强度、淋滤浸出重金属浓度和固化孔隙范围比例,探讨不同镉离子浓度、固化掺量配比和养护龄期对其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固化剂掺量和养护龄期的增加,其无侧限抗压强度显著增强,重金属浸出率降低,趋于稳定;水泥对无侧限抗压强度影响显著性最大,水泥-粉煤灰-石灰掺量为8%-6%-6%时对抗压强度较为有利;28 d固化土其孔径主要分布于0.01~1μm,结构致密;10μm以上孔隙比例增加,导致强度降低,淋滤浸出浓度偏高,不利于固化水化产物填充。  相似文献   

2.
水泥固化锌污染红粘土强度与微观孔隙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污染场地开挖置换后的污染土经过固化处理(S/S法),可作为浅层地基或护岸等非敏感区域的建筑材料,进行污染土的二次利用。针对该项技术,将一定量硝酸锌溶液与风干后红粘土混合,掺入适量水泥,并搅拌均匀、压实成型,标准养护7 d和28 d后依次进行无侧限抗压实验、压汞实验和含水率、体积等指标的测定,研究不同锌离子浓度、水泥掺量和养护龄期对锌污染红粘土水泥固化产物强度、微观孔隙和含水率等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水泥掺量在10%以内,锌离子浓度小于5000 mg·kg~(-1),固化物强度随龄期增长而增加;锌离子浓度大于5000 mg·kg~(-1),强度随龄期增长而先增加后减小。水泥掺量6%和8%时,固化物强度与锌离子浓度呈负相关;而水泥掺量10%时,锌离子浓度对强度的影响存在阈值,且阈值在1000 mg·kg~(-1)附近。与不含锌离子的28 d固化物相比,锌离子浓度小于1000 mg·kg~(-1)时,固化产物孔径小于10 nm的孔隙增加,孔径大于10μm的孔隙减少,强度提高;锌离子浓度在大于1000 mg·kg~(-1)时,严重阻碍C-S-H凝胶物的生成,10μm以上的孔隙和总孔隙率均显著增加,并且生成大量孔径为0.1~10μm的无定型物,同时使红粘土出现亲水性,养护过程中吸收水分且体积增加,强度则大幅度降低。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煤化工企业的发展,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废水,正确的处理和分析煤化工带来的环境问题刻不容缓。本文利用水泥作为固化剂,以腐殖酸作为污染源,通过系统的室内试验,比较了不同养护龄期、不同水泥掺量和不同污染程度对固化土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并研究了在加入不同固化剂掺量和不同污染程度情况下水泥固化污染土的孔隙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水泥固化煤化工废水污染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随着养护龄期和水泥掺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污染物程度的增加而减小,并通过对室内试验数据的分析建立了强度预测公式。水泥掺量增加,试样的孔隙减少,内部结构变得密实;污染程度加大,整体上试样孔隙也随着增加,但孔隙直径小于0.0 4 um的孔隙含量相对没有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BCS土壤固化剂固化土的耐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BCS土壤固化剂的最佳掺量,分析BCS土壤固化剂对土壤的加固机理,探讨增强固化土耐久性的方法。【方法】选用陕西杨凌的黄土,按黄土质量加入12%的水泥及不同掺量的BCS核心材料,并按0.6%的BCS核心材料掺量,在黄土中加入不同质量比的水泥基BCS固化剂,通过抗压试验分析确定最佳的BCS核心材料掺量和最佳的BCS固化剂掺量。采用无侧限抗压试验、渗透试验、水稳性试验、干湿循环试验、冻融循环试验等研究固化土的耐久性,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测BCS固化土的微观结构和水化产物,分析BCS固化剂的作用机理。【结果】BCS土壤固化剂核心材料的最佳掺量为水泥质量的0.6%;固化剂水化产物中主要有纤维状和网状的水化硅酸钙凝胶(C-S-H)、六方棱柱型的三硫型水化硫铝酸钙晶体(Aft)以及片状或叠片状的氢氧化钙晶体(CH);固化土的渗透系数较水泥土略低,最低可达3.8×10-8 cm/s;固化土的水稳系数随着固化剂掺量的增加而降低,随着龄期的延长而升高;干湿循环后固化土的强度有所下降,强度损失率最高可达19.8%,但其强度随着固化剂掺量的增加而增大;采用硅酸钠、氢氧化钠或饱和石灰水进行养护,可有效提高固化土的抗冻融循环次数。【结论】与水泥土相比,BCS固化土的工程性能有所提高,采用饱和石灰水养护可显著增强固化土的抗冻性能。  相似文献   

5.
采用室内试验的方法探究在水泥为固化剂、腐殖酸为污染源下,通过单轴、三轴、压汞试验对水泥固化煤化工废水污染土的应力-应变特性及孔隙结构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固化煤化工废水污染土在不同污染物掺量下应力-应变曲线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弹性变形阶段、塑性屈服阶段、破坏阶段,并分析围压对固化煤化工废水污染土体应力-应变特性的影响规律;水泥固化污染土经不同冻融循环次数,试样的应力-应变曲线变化规律大致相近,呈应变软化型,且试样均呈现脆性破坏;水泥固化煤化工污染土随着水泥掺量增加,试样的孔隙减少,内部结构变密实,力学性能增强。  相似文献   

6.
磷酸钾镁胶结材料固化/稳定化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改善土壤质量。[方法]应用磷酸钾镁胶结材料,对受Pb、Cr、Cd、Zn等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进行固化/稳定化。[结果]掺加10%~40%含量的磷酸钾镁固化体强度均大于1 MPa,可以满足贮存和填埋强度的要求;掺加40%磷酸钾镁28 d养护的固化体Pb、Cr、Cd浸出浓度无检出,掺加10%磷酸钾镁固化体浸出浓度也远小于相关标准限值;不同重金属溶出规律不同,重金属累积释放量由大到小依次为Zn〉Cd〉Cr〉Pb。[结论]磷酸钾镁胶结材料是一种效果较好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固化剂。  相似文献   

7.
煤矸石路用性能的研究,对于煤矸石的消耗,减少污染有重要的意义。以掺量为4%、5%和6%水泥稳定煤矸石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并结合核磁共振试验对水泥稳定煤矸石孔隙密度和孔隙体积的变化,分析强度的形成。通过干缩试验、温缩试验和冻融循环试验,研究了低掺量水泥稳定煤矸石的耐久性。结果表明,水泥稳定煤矸石7 d无侧限抗压强度可以满足高速公路对基层材料的要求;水泥掺量的增加,可以降低水泥稳定煤矸石内部孔隙体积,提高密实度;干缩系数随龄期增长逐渐变大,后期趋于稳定;低温条件下水泥稳定煤矸石温缩应变较大,水泥掺量5%的抗温缩性能最佳;冻融循环5次后,水泥稳定煤矸石强度保证率都保持在90%左右,水泥剂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抗冻性能。  相似文献   

8.
固化风沙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应用固化剂稳定风沙土做底基层试验研究中,从提高无侧限抗压强度方面对固化风沙土强度进行试验研究。击实试验结果表明:掺8%固化剂风沙土最大干密度要比纯风沙土最大干密度增大很多而最优含水率略有下降。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表明:风沙土无侧限抗压强度随固化剂掺量增加强度提高不显著,那么在固化风沙土中掺入20%-50%砂砾后,固化风沙土和砂砾混合料无侧限抗压强度提高很显著。在固化剂掺量小于8%、砂砾掺量50%的固化混合料试验中,砂砾和风沙土混合料强度随固化剂掺量的增加成线性增加。根据实际工程情况,调整砂砾和固化剂二者掺量关系,固化砂砾和风沙土混合材料既能满足高等级公路底基层、基层强度要求又能达到降低成本、改善材料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在不同浸出条件下铅离子污染土的固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水泥来固化/稳定污染土中的重金属离子是一种常用的处置方法。着重讨论了添加蒙脱土后的复合固化剂对铅离子的固化效果。设计了不同蒙脱土和水泥掺量的12组固化剂,通过污染土制备、压实成型、强度测试和溶出试验4个步骤来获得试验数据。其中在溶出试验过程中,设定了4种不同的溶出条件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即使已经远远满足TCLP条件的固化产物,但在更加恶劣的试验条件下,浸出液的浓度非常高,远远达不到标准,所以在固化应用于实际工程时,根据条件不同,要考虑到更加恶劣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全过程采用水泥砂浆试验设备和方法,研究了水灰比、水泥掺量、养护龄期对水泥固化淤泥土和填筑黄土试块的物理力学特性影响。结果表明,随水灰比和水泥掺量的增加,淤泥水泥土密度变化不大,而填筑黄土密度降低;淤泥水泥土随水泥掺量的增大,其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明显增大;填筑黄土水泥土随水泥掺量的增大,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值出现波动现象。随龄期的增加,2种水泥土抗压强度都在增长,且规律比较接近。研究还表明,掺加水泥后,2种土渗透性能改善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述了共轭效应的诱导效应的基本概念、特征、传递方式以及与分子活性,化学反应速度的关系。同时,还比较详细地将其强弱次序与周期律的关系也作了条理化、系统化的总结和论述。  相似文献   

12.
采用菌落计数法测定了氨苄西林对4株细菌的体外抗菌后效应(PAE),以及对2株细菌的体外抗菌后亚抑菌浓度效应(PASME)。结果显示,氨苄西林在0.5,1,2,4×MIC浓度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C26112的PAE值分别为1.14±3.05,1.62±2.11,1.87±1.70和2.45±1.31h,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的PAE值分别为1.05±1.84,1.38±1.25,1.56±1.35和2.29±2.04h;对大肠杆菌ATCC25922和临床分离株的PAE很小甚至没有;在1/8,1/4,1/2×MIC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C26112及临床分离株的PASME值分别为3.61±1.38,4.75±2.18,6.8±1.51h和3.01±2.5,4.2±1.21,5.9±1.23h;氨苄西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0.5~4×MIC)及PASME(1/8~1/2MIC)与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并且在亚抑菌浓度下也具有PAE,当药物浓度达4×MIC时,PAE明显延长(P<0.05),且所测得的PASME较PAE长。所有结果提示:在临床设计给药方案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株引起的临床感染,除了考虑药代动力学和MIC指标外,还应考虑PAE和PASME因素,可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而对PAE无意义的大肠杆菌敏感株引起的临床感染,宜持续给药或缩短给药间隔,也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农机总动力显著增长,农机结构不断优化,机械化作业水平快速提高。作为一种高效的劳动节约型技术,农业机械化提高了粮食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同时推动了要素投入结构优化和种植结构调整,使部分区域种植结构呈"趋同化""趋粮化"发展;促进了种粮主体、农机投资和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兼业和转移就业人员等多方式增收。通过农业机械化投资,以投资锁定效应、沉淀成本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和粮食规模经营;并以劳动节约、效率提升实现了节本增效,提升了粮食基础竞争力,推动了农业技术进步和发展方式转变。农业机械化的产出效应、结构效应和外溢效应已经深刻影响我国农业发展格局。因此,加大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研发、应用和推广的支持,对农机具购置和农机生产作业服务予以补贴,不失为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的一种可选路径。  相似文献   

14.
特效植物营养素对辣椒常规种的增产效果及表观遗传效应   总被引:9,自引:8,他引:1  
以辣椒常规品种为材料,研究了特效植物营养素(SPNE)对辣椒3代产量性状的影响,并对第4代种子进行了测定,比较了发芽率、幼苗株重、株高、叶面积、叶绿索含量及光合速率.结果表明,SPNE使辣椒增产的效果随着处理代数的增加而增大,其优良性状能通过种子遗传,产生表观遗传效应,此效应也随着用SPNE处理代数的增加而增强,其中每代都SPNE处理的辣椒的增产效果最好,表明SPNE在提高辣椒产量的同时能使其种子更优良.  相似文献   

15.
特效植物营养素对小麦的增产效果及表观遗传效应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以小麦常规种为材料,研究了特效植物营养素(SPNE)对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并比较了不同处理小麦种子后代的发芽率、幼苗株重和株高、根重、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及蛋白质含量等.结果表明,SPNE不同处理对小麦的增产效果有所不同,小麦的优良性状均能通过种子遗传,产生表观遗传效应,且此效应随着SPNE处理增产效果的增大而增强,其中既用SPNE浸种且于苗期和孕穗中期各喷施1次处理的增产幅度最大、产生的表观遗传效应更强、种子质量更优.  相似文献   

16.
生态理念设计的产生与发展是人们对个人实践活动的不好影响的反省与觉悟的结果,其来自全世界生态危机的发生与生态活动的不断发展壮大和有关生态原理的进一步深入。生态设计包含着当代生态学特点,它的设计方式和生态设计间亦存在着自然的融合关联。文章把西方的环境理论与我国以前的生态道德和包装生态设计做了结合,且联系美术学、设计学等有关方式原理,对生态方式做了叙述与说明,在包装生态设计方式和生态原理的融合上做了深层次研究与一系列整理,在实践方面对包装生态设计的发展给予有利的原理支撑与方法支撑。文章从包装生态设计的生态设计的含义、包装生态设计思想、包装生态设计的生态方式等进行了研究与叙述。  相似文献   

17.
建筑透视图反映的未来建筑物不仅要与设计效果图一致,还要从艺术的角度去构图和渲染.由于计算机在绘制透视效果图时易产生透视畸变,因此有必要研究透视畸变对视觉的影响--透视效应.  相似文献   

18.
特效植物营养素对芥菜型油菜的增产效果及表观遗传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芥菜型油菜常规种为材料,研究了特效植物营养素对油菜4代产量性状的影响,并对第5代种子进行了测定,比较了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幼苗株重、株高、叶片大小以及叶绿素、蛋白质和DNA含量.结果表明,SPNE使油菜增产的效果随着处理代数的增加而增大,其优良性状能通过种子遗传,产生表观遗传效应,此效应也随着用SPNE处理代数的增加而增强,其中每代都用SPNE处理的油菜的增产效果最好,表明SPNE能在提高油菜产量的同时能使种子更优良.  相似文献   

19.
利用珍汕97B/密阳46构建的RIL群体(ZM-RIL)及其相应分子遗传图谱,以海南和杭州两地试验的精米透光率(%)作为稻米透明度考察指标,应用检测QTL主效应、加×加上位性效应和G×E互作效应的遗传分析方法,对该性状两个环境下数据进行联合分析.共检测到5个控制该性状的主效应QTL,分别位于第2、6(2个)、8、10染色体上,总的遗传贡献率19.15%.其中,qTR2-2增加透明度的有效基因来源于母本;其余4个(qTR6-1、qTR6-2、qTR8-2、qTR10)则来自于父本.qTR6-1还与环境存在显著的GE互作效应.此外,还检测到2对控制稻米透明度的加性上位性互作基因,但它们均未与环境存在显著互作.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