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印江县村域“三生用地”的利用结构与空间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明印江县村域"三生用地"不同功能用地的结构和空间分布规律,为区域国土空间结构与功能的优化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的印江县351个村为解析尺度,按生态、生产和生活用地功能划分土地类型,运用计量地理学和GIS方法,计算"三生用地"多样性、优势度、组合数和组合类型、利用程度和区位度等指标,分析"三生用地"的结构和空间特征。【结果】①印江县村域"三生用地"多样化指数为0.81,多样性程度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优势度指数为0.58,优势度总体呈中等偏下的状态。②"三生用地"组合类型集中在生态-生产生态双重组合类型、生产生态-生态的双重组合类型和生态单一类型。③"三生用地"利用程度为231,利用程度总体水平较高。④村域"三生用地"类型的区位差异明显,东部、南部地区生态用地区位优势突出,北部、西北部和中部地区生产生态用地区位优势突出,西部地区生活生态用地区位优势突出。【结论】对土地利用进行"三生用地"分类,运用计量地理模型及多样性、优势度、组合数与组合类型、利用程度和区位度5种指标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不同功能用地的结构和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2.
在构建“三生空间”用地类型划分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土地用地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及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2000—2020年长株潭都市圈“三生空间”用地的转型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2000—2020年,长株潭都市圈“三生空间”用地中生态用地为主要用地类型,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数量动态变化幅度大;从“三生空间”用地转型结构来看,以农业生产用地和林地生态用地的相互转化为主导,同时农业生产用地和林地生态用地大量转为工矿生产用地和城镇生活用地;长株潭都市圈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逐渐减缓的下降趋势,其中2005—2010年恶化程度最突出,研究期内低质量区和较低质量区不断扩张;影响生态环境改变的主导因素是农业生产用地和林地生态用地的相互转换以及城镇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的对外扩展侵占了大量的林地生态用地。  相似文献   

3.
县域建设用地结构变化和空间扩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空间扩展强度理论对县域建设用地结构动态演变和空间扩展速度进行分析,观测其建设用地类型变化规律,可对未来县域建设用地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基于信息熵基本原理,结合均衡度、优势度和建设用地空间扩展理论,对四川盆地西部2县——崇州和天全在2个时期内的建设用地结构动态演变和扩展速度进行分析:(1)2000年2县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均衡度较1996年有所增加,土地趋于多样化利用。(2)2县建设用地空间扩展强度的不同反映了区位、地形地貌、工商业发展程度等因素的重要作用。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均衡度、优势度和空间扩展强度能综合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在时空上的动态变化,这对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整、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等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最小方差法研究江苏省各县(市)的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全省可以分成七大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区,即耕地未利用地均衡主导类型区、耕地主导建设用地为辅类型区、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均衡主导类型区、耕地主导建设用地其它农用地为辅类型区、耕地主导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为辅类型区、耕地建设用地主导均衡类型区和耕地主导均衡类型区等.这不仅揭示了江苏省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异规律,也为全省土地资源利用战略的制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统筹社会经济生态之间以及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随着建设用地规模边界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国家对建设用地规模和开发强度实施"双控",迫使城市空间布局在面状发展的同时向三维纵向发展,因此城市空间的"真三维"立体开发利用成为趋势。特别是以地铁为发展轴的地下空间线性开发,结合以地铁站为枢纽的综合节点开发,必将带动整个城市地下空间网络的形成。该文分析了徐州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现状及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类型,探讨了地下空间建设用地的供给方式,对徐州市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地处西北典型生态脆弱区的宁夏固原市为研究对象,以城市发展历程中3个典型时期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为信息源,借助GIS和RS技术获取其土地利用数据,从土地利用结构度、变化度、转移度和合理度4个方面展开研究,对2003—2014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演变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4年固原市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稳定性不断降低,农林与城市建设用地的优势主导地位发生易变;在城市建设用地中,居住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道路和交通设施用地是城市主要的用地类型,也是农林用地流转的主要方向;建设用地扩展速度过快导致扩展弹性严重失调,应该引起地方政府警觉。  相似文献   

7.
利用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空间扩展强度理论对县域建设用地结构动态演变和空间扩展速度进行分析,观测其建设用地类型变化规律,可对未来县域建设用地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基于信息熵基本原理,结合均衡度、优势度和建设用地空间扩展理论,对四川盆地西部2县--崇州和天全在2个时期内的建设用地结构动态演变和扩展速度进行分析:(1)2000年2县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均衡度较1996年有所增加,土地趋于多样化利用.(2)2县建设用地空间扩展强度的不同反映了区位、地形地貌、工商业发展程度等因素的重要作用.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均衡度、优势度和空间扩展强度能综合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在时空上的动态变化,这对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整、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等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顾余庆 《安徽农业科学》2013,(27):11082-11083
研究绿色空间与生态用地发展模式,从土地利用类型的角度进行绿色空间界定,将对南京的绿色空间概念演替和生态用地模式加以探讨。提出绿色空间构筑应该依据土地利用总体的自然状况确定森林覆盖率的合理标准,还要根据域内的土地系统差异和经济社会条件差异等,分区分带地确定森林用地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皖江地区生态用地的时空演化特征,并提出生态用地格局优化策略,为皖江地区生态用地保护、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及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980-2018年皖江地区土地利用数据、交通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及自然概况数据,通过统计分析法,提取皖江地区滁州、合肥、马鞍山、芜湖、宣城、安庆、铜陵、池州8个城市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等6类用地面积并计算面积增长率;利用凸壳原理法识别皖江地区建设用地扩张模式及系数,利用空间分析法识别皖江地区生态用地并计算生态用地指数,基于最小累积阻力面和自然断点法构建皖江地区生态用地安全格局,并提出优化策略。【结果】(1)1980-2018年,皖江地区耕地和林地面积持续下降,分别减少了2 552.48和306.58 km~2,草地、水域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皖江地区建设用地加速扩张,其中合肥市最为明显,共增加了865.62 km~2,宣城市、芜湖市、池州市建设用地扩张比例均超过100%,铜陵市建设用地扩张面积最小。(2)1980-2018年皖江地区平均生态用地指数为0.412,其中宣城市、安庆市、池州市生态用地指数均高于皖江地区平均水平,其他城市低于区域平均水平。1980-1990年和2000-2010年皖江地区生态用地指数均有所增加,而在1990-2000年和2010-2018年均有所下降,且后一阶段下降明显。(3)建设用地扩张与生态用地产生的冲突区域面积以合肥市最大,其次为芜湖市、马鞍山市和滁州市,铜陵市冲突区域面积最小,仅有81.18 km~2。【结论】通过合理选择建设用地扩张空间、差异化保护生态用地斑块、加强生态用地间廊道连接可促进区域生态用地空间格局优化,是维护皖江地区生态用地系统安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建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基于北京市主体功能空间分区的建设用地集约评价方法,分析主体功能区建设用地集约水平的空间变化差异,并提出基于空间功能相匹配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调控对策。研究结果显示:2011年北京市主体功能区中的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分别处于高度集约区、中度集约区和低度集约区之间,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处于低度集约区;相关指标评价中,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有提升潜力,但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的人口负荷超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与主体功能区功能定位存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由于农村各类用地数据具有样本小、非线性等特点,导致土地利用空间配置结果的适宜性较差,提出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农村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方法。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预测农村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得到各类用地面积数据,对各类用地进行满足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最大化的多目标函数的优化配置。实例结果表明,农村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结果中各类用地类型高度适宜区域的面积在总面积中占比均超过75%,证实了设计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杭州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适宜性从栅格尺度进行评价,探索中心城区这一特定土地利用空间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特点,以丰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体系,确定杭州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适宜性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杭州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适宜性的空间格局呈从已有建成区、主干道沿线以及未来城市规划区向外递减的圈层结构;影响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影响因素应以经济适宜性为主,兼顾生态适宜性,其中建成区邻域密度、道路密度和城市规划区邻域密度是影响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关键因素,决定了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适宜性的总体格局。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的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适宜性空间格局经验证与杭州市城市开发进程相吻合,可以为杭州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优化布局与结构调整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开展土地整治,加快秦州区农村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进程,通过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农村建设用地理论潜力,进一步对理论潜力进行修正,确定现实潜力,并采用综合评价因子分级法对秦州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进行分级。结果表明:秦州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类型应优先考虑空间分布分散、空间规模指数大、整村搬迁行政村以及群众基础好的区域。在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及充分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宜在华歧乡、牡丹镇、平南镇、秦岭乡、天水镇、汪川镇及皂郊镇的大部分行政村进行土地整治。  相似文献   

14.
在浙江省附海镇生态用地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应用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和景观生态安全理论,选取土地利用现状、区域开发强度和距环境敏感区距离等生态敏感性因子,结合景观格局指数,综合评价了附海镇生态敏感性程度及其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生态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低度敏感区和非敏感区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7.16%,27.29%,30.46%和35.09%,并以此规划出研究区生态安全的核心保护区、控制发展区和适宜发展区3种生态用地类型,进而提出了不同生态用地类型的管理措施,为附海镇生态用地提供规划依据和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5.
《山西农业科学》2015,(11):1471-1475
利用遥感和GIS技术,以芜湖市为研究区,对2006,2010,2014年3期遥感影像进行解译,获取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基于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重心等方法,分析芜湖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结果表明,芜湖市土地利用变化动态较大,耕地和建设用地是区域内变化最为显著的土地利用类型,耕地的减少主要转移为建设用地,水域、林地以及其他用地面积略有减少;建设用地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耕地的重心向南移动。芜湖市建设用地的推进与耕地的后退呈现出空间耦合。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我国公路建设事业的发展现状及公路生态绿化用地类型分类在公路生态绿化与生态绿化评价工作中的意义,在公路等级确定的基础上,首先按照路域大地形、大地貌变化,将公路生态绿化用地类型划分为平原区公路绿化用地和山丘区公路绿化用地两大类,再根据公路用地范围路基横断面、平曲线、竖曲线结构形状,将公路生态绿化用地类型划分为16个小类型。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80—2018年8期土地利用数据,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实际和相关文献对生态用地进行界定与提取;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划分生态用地连通性类型,借助转移矩阵等方法得到生态用地及其连通性的时空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980—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用地面积占比减少了3.459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草地明显减少;非生态用地面积占比增加,但仍低于生态用地的面积占比。较多连通性功能类型转移为非生态用地,保留下来的生态用地连通性降低,核心区内部聚集程度下降,出现穿孔。空间上,北部地区连通性比南部地区好,由东到西主要的生态用地组分不同;构成结构上,低覆盖草地对提升区域生态用地连通性意义重大。城镇化速度加快、资源粗放式开发经营加上特殊的自然条件是造成生态用地面积减少、连通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内蒙古自治区仍需因地制宜加强生态保护;MSPA方法可以有效地识别生态用地连通性的整体水平和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91、2001、2008年3期LandsatTM/ETM+遥感影像数据,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对3期影像数据进行分类,利用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率公式获取研究区土地利用时间序列变化规律,并且在GIS中通过空间叠加分析取得研究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进而对其空间转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1~2008年,海口市滨海旅游区土地利用转化量主要发生在建设用地、耕地、未利用地和林地之间,水域和湿地转化不明显。在时间上表现为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且建设用地增幅最为明显,耕地、未利用地、有林地和湿地面积减少,耕地面积减少最多;在空间上表现为各种用用地类型的转化集中在近海岸地带,转化方向主要是耕地、有林地和未利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19.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上海市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以上海市1995年、2005年和2015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选用生态风险指数(ERI),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空间自相关和克里金插值等方法,对上海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95—2015年,上海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为主,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主要是由耕地和水域转化而来;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程度整体空间分异性增强,呈现显著集聚模式,局部呈现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研究期间,主要以低风险和较低风险为主,较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上海市区及其周边,表现为从市区中心向外围等级扩散,主要原因是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区土地利用变化加剧,生态系统稳定性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20.
1988~2006年东莞市建设用地时空演变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保春 《湖北农业科学》2011,(23):4828-4830
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对东莞市建设用地空间格局演变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城市扩张压力下,建设用地是研究区变化最为活跃的用地类型,1988~2006年间一直保持持续增加的势头,增加了59 090 hm2,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种土地利用类型,这说明在城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中,建设用地的变化速度在整个城市的扩张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