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一种钻蛀性害虫,具有食性杂、越冬场所多、转株为害等特点,其种群数量近年来呈回升趋势,危害逐年加重。二化螟对寄主存在明显的选择行为,其主要寄主之一水稻由于品种更替、耕作制度变更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对二化螟种群发生规律产生了一些新的影响,给害虫防治工作带来了许多新问题。研究和了解二化螟的寄主选择规律及其机制,以及影响其种群动态的因素是有效调控二化螟种群的重要前提。本文就二化螟寄主选择行为与机制及其在水稻上种群消长影响因素等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报道,旨在更好地为二化螟的综合防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水稻及茭白二化螟种群之间在低温环境下的生理生化差异,将室内饲养获得的1~6龄二化螟幼虫分别置在28、0、-3、-6、-9、-12、-15、-18、-21℃条件下处理24 h,再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存活幼虫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二化螟幼虫的耐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温度下降,水稻及茭白二化螟各龄幼虫的存活率均呈下降趋势;相同低温下,高龄幼虫的存活率高于低龄幼虫;水稻二化螟各龄幼虫的存活率普遍高于相同低温下的同龄茭白二化螟幼虫。随着温度的下降,3种抗氧化酶的活性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高龄幼虫的抗氧化酶活性均高于低龄幼虫,水稻二化螟各龄幼虫的抗氧化酶活性普遍高于相同低温下的同龄茭白二化螟幼虫。根据水稻及茭白各龄二化螟幼虫抗氧化酶活性的平均隶属度,验证了水稻二化螟幼虫对低温的耐受力高于茭白二化螟幼虫。  相似文献   

3.
二化螟种群数量变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汪恩国 《植物保护》1999,25(1):14-17
根据临海市1974~1998年二化螟发生危害的测报调查资料,分析水稻二化螟的种群数量构成及其变化特点,阐述水稻二化螟种群数量的消长规律及相关特征,明确造成二化螟种群数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种群基数增加,越冬场所扩大,耕作制度变化、机械收割推广和冬季气温上升等  相似文献   

4.
不同地理种群二化螟对诱集植物香根草的选择趋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不同地理种群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对香根草选择趋性的差异,通过室内盆栽试验测定了3个省份共8个地理种群二化螟成虫对水稻和香根草的选择趋性及产卵选择性。结果表明:8个地理种群中,选择香根草栖息的二化螟雌、雄蛾比例分别为50%~70%和50%~80%。接入二化螟成虫后第1天,除温岭、乐清、萧山种群外,其它种群雌成虫对香根草和水稻的选择性存在显著差异。金华、衡阳、温岭、衢州种群雄成虫对香根草和水稻的选择性存在显著差异。接入二化螟成虫后第2天和第3天,所有种群雌成虫对香根草的选择性均显著高于对水稻的选择性。除乐清和萧山种群外,其它种群雄成虫对香根草的选择性也显著高于对水稻的选择性。8个不同地理种群二化螟在香根草上的产卵量比例为35%~70%,是水稻上产卵量的1.17(温岭)~2.33(衡阳)倍,均显著高于在水稻上的产卵量。结果表明,香根草对不同地理种群二化螟成虫均具有较好的诱集效果。  相似文献   

5.
分析秀山县1970年以来水稻螟虫历史资料,将螟虫的发生为害分为四个时期:一是1980年以前三化螟和二化螟并重,以三化螟为主;二是1980—1990年三化螟种群下降,二化螟种群上升;三是1990—2000年螟虫种群均下降;四是2000年以后二化螟种群数量呈回升趋势。从水稻品种、栽培制度、气象条件和施药水平等因素分析水稻螟虫种群数量发生变动的原因,并提出螟虫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二化螟种群回升原因浅析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浙江省二化螟种群回升原因浅析及治理对策蒋学辉章强华(浙江省植物保护总站杭州310004)水稻二化螟是浙江省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由于受耕作制度的变化和防治技术的改变等的影响,二化螟种群盛衰,经历了多次周期性变化。从50年代至70年代共出现3次回升。19...  相似文献   

7.
对采日我国北纬22~43度,6个不同寄主的11个松毛虫赤眼蜂种群,进行了寄主选择和适应力方面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参试的6种寄主卵所组成的3个不同寄主组合,种群间在对不同寄主的嗜好程度和适应力两方面部未存在显著差异。当米蛾卵与玉米螟卵同时存在时,各种群都明显喜好米蛾卵而很少与玉米螟卵接触,也很少寄生玉米螟卵。  相似文献   

8.
寄生不同天牛种的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经鉴定虽为同一种,但却表现出对其自身寄主的嗜好性,而对其他寄主趋性很弱。为明确其是否已分化为不同寄主种群,本文利用线粒体COI与ND5基因片段研究我国花绒寄甲6种寄主种群间的遗传分化。mtDNA-COI基因片段的分子变异分析结果显示,相同寄主种群内变异占总变异的75.64%,明显高于不同寄主种群间变异,Fst值为0.24358,相同寄主种群内个体间存在明显地遗传分化。最大相似法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与6种不同寄主种群不符;mtDNA-ND5基因片段的分子变异分析结果显示,相同寄主种群内部变异占总变异的88.14%,明显高于不同寄主种群间变异,Fst值为0.11861,种群内个体间存在明显地遗传分化。ML树聚类结果与6种不同寄主种群不相符。  相似文献   

9.
室内测试了苏丹草和香根草对二化螟的产卵选择性和幼虫存活的影响,在田间进行了苏丹草和香根草控害效果的初步试验。结果表明,二化螟雌成虫对苏丹草和香根草均表现出较强的产卵选择性,产在苏丹草和香根草上的卵量分别是产在水稻上的3.02和4.56倍。两种诱虫植物均对二化螟幼虫具致死作用,二化螟幼虫在两种寄主上不能完成生活史。田间试验表明两种诱虫植物围绕的水稻小区内二化螟枯心率显著低于试验区外20m的对照小区。  相似文献   

10.
对采目我国北纬22~43度,6个不同寄主的11个松毛虫赤眼蜂种群,进行了寄主选择和造就力方面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参试的6种寄主卵所组成的3个不同寄主组合,种群间在对不同寄的嗜好程度和适应力两方面未存在显著差异。当米蛾卵与玉米螟卵同时存在时,各种群都明显喜好米蛾卵而很少与玉螟卵接触,也很少寄生玉米螟卵。  相似文献   

11.
中江县水稻螟虫种群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近10年对中江县水稻螟虫种群变化特点的总结分析表明,水稻螟虫总体发生呈上升趋势.但是.自2005年开始其种群组成比率发生明显变化,由原来二化螟占优势变为二化螟、三化螟并重.引起种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生育期短于153 d的水稻品种大面积种植,使其始穗期与三化螟卵孵化盛期吻合,适宜蚁螟钻蛀为害.其次是由于防治不力,导致防效差、大量杀死天敌,使天敌失去自然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浙江省余姚市茭白产业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复种面积已超过0.34万hm2,然而茭白较易感染病虫害,并以二化螟为害最为严重.其幼虫蛀食茭白植株的叶鞘、茎和肉,严重影响了茭白的产量和品质.二化螟同为水稻和茭白的主要害虫,但目前技术部门对茭白二化螟的研究较少,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手段,主要依靠化学农药防治,施药频次高,用药量大,造成茭白农药残留超标,成为无公害茭白生产的瓶颈.因此,探明茭白二化螟的发生规律,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明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不同寄主种群杂交后代适合度的变化。采用3种寄主(蚕豆、紫花苜蓿和红车轴草)种群的4个克隆和1个自交克隆,在短日照条件(15℃,L//D=8h//16h,光照强度4 000~5 000 lx,湿度50%~60%)下诱导产生性蚜,制作8个交配组合。分别从08AP2♂×HC♀和08AP2♀×HC♂组合的干母中选择3个克隆(1个克隆意外死亡),在环境条件(20℃,L//D=16h//8h,光照强度4 000~5 000 lx,湿度50%~60%)下饲养试验,与亲本的适合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发现并非所有的交配组合都能获得受精卵,不同组合间的受精卵孵化率和孵化历期有很大差异,且孵化历期与孵化率成正相关性(r=0.85,p0.001);无论正交还是反交,红车轴草种群(HC克隆)和紫花苜蓿种群(08AP2克隆)交配后都能产生很多杂交后代。杂交克隆在所有寄主植物上的适合度显著强于亲本。说明豌豆蚜不同寄主种群杂交后代可能获得了能适应多种植物的能力,从而更具破坏性。  相似文献   

14.
二化螟本是邵阳县偶发性、为害较轻的害虫,90年代以来,由于双季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甘蔗、茭白等二化螟的越冬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以及二化螟对杀虫双、杀虫单、甲胺磷等常用药剂抗药性的产生,二化螟发生为害逐年加重,已成为邵阳县水稻上发生面广、为害严重的...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松毛虫赤眼蜂北方的吉林种群和南方的浙江种群,以麦蛾卵作寄主养,利用低温、短光照诱导滞育,比较两种群对滞育诱导反应的差异。虽然两种群的滞育率始终都较低,在5~33%之间波动,但结果仍表明,吉林种群比浙江种群对滞育诱导更为敏感,滞育率在一些代次中显著为高。但同时种群内代次间滞育率有显著差异,导致有些代次内两种群间的滞育率差异不显著。作为本系列论文的最后一篇,本文还对我国松毛虫赤眼蜂种下变异的状况及其影响因子、种群间生物学特性比较试验的方法问题等做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不同生境中水稻二化螟的自然寄生情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调查并比较了浙江省自然环境条件与水稻栽培制度明显不同的三个地区即安吉、嘉兴和兰溪单季稻、双季晚稻与茭白田中二化螟的自然寄生情况。结果表明,寄生蜂种类以安吉地区相对较多,二化螟绒茧蜂是三地共有的主要寄生蜂。嘉兴与安吉稻田中二、三代二化螟的卵寄生率均很低。幼虫寄生率,各地均以茭白上的为相对较高。三个地区中,单季稻田与双季晚稻田内幼虫寄生率均以兰溪地区相对较高,茭白田内寄生率则以安吉地区相对较高。在嘉兴与安吉,二化螟绒茧蜂与稻螟小腹茧蜂两者发生的时间格局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耕作制度变革与水稻二化螟发生的关系及相应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调查分析表明,近年来耕作制度和栽培方式的变革是导致水稻二化螟再次狮獗发生的直接原因;一是单季稻和早插晚稻等桥梁田的不断扩大为1代螟蛾提供了大面积的产卵繁殖场所,为3、4代的发生提供了主要的虫源;二是越冬场所的扩大和3、4代种群数量的不断上升,极大地提高了冬后虫口基数;三是寄主作物和水稻栽培系统复杂化等因素导致了二化螟发生期的全面复杂化,但是翻耕直接技术的全面推广可有效地减轻1代二化螟发生,据此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8.
螟虫是滨海县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 ,但不同时期其种群结构差异较大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了3个明显不同的种群消长动态 ,由于其种群结构差异明显 ,在防治策略上则需作相应的调整 ,才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1种群消长动态1.1发生量变化大据该站1965至2000年36年调查资料分析 ,三化螟、二化螟、大螟3种螟虫种群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 ,3螟并发 ,之后三化螟呈持续下降势头 ,二化螟则逐渐上升 ,下面仅以在不同时期3种螟虫的越冬代冬后基数、1代秧池卵量、危害程度的变化情况加以说明。1…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种群发生动态与寄主植物来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我国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不同世代的种群动态及寄主植物来源,利用性诱捕器监测了其不同世代的种群动态,并以雄蛾翅的稳定性同位素δ13C为标记鉴定其寄主植物的光合作用类型。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成虫越冬代始见期在5月底,第1代终见期在9月中旬。公主岭、齐齐哈尔、沈阳等地越冬代和第1代亚洲玉米螟幼虫主要以C4植物为寄主,以C4植物为寄主的种群占所有种群的比例分别为72.19%~97.71%和95.18%~100%;2014年公主岭、齐齐哈尔、沈阳等地之间越冬代和第1代亚洲玉米螟幼虫以C3植物为寄主的种群比例无显著差异,2013年公主岭和2014年沈阳的越冬代和第1代幼虫期之间以C3植物为寄主的种群比例差异显著。研究表明,东北地区以C3植物为寄主的亚洲玉米螟种群较少。  相似文献   

20.
性信息素可用于田间诱集雄虫,干扰雌、雄虫的交配从而抑制害虫种群,但田间应用性信息素对昆虫的寄生性天敌是否产生影响,能否和卵寄生蜂协同利用,尚不明确。本文在室内测定了二化螟性信息素混合物对稻螟赤眼蜂寄生能力的影响,在田间定点挂放寄主卵并释放稻螟赤眼蜂,比较了有无二化螟性诱剂诱芯存在时寄主卵被寄生的情况。结果发现二化螟性信息素混合物影响稻螟赤眼蜂的寄生。当混合物浓度从0.01μg/μL升高到10μg/μL时,供试米蛾卵被寄生率从50.29%下降到1.71%,均显著低于对照的62.14%。寄生发生后,赤眼蜂子代的雌性比不受性信息素浓度的影响,子代雌性比在45.9%~87.0%,与对照77.8%无显著差异。田间挂放二化螟性信息素诱芯影响了释放的稻螟赤眼蜂对二化螟卵的寄生率。远离诱芯位置的卵块的被寄生率高于距离诱芯近的卵块,但挂放诱芯吸引了自然界中的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以上结果显示二化螟性信息素影响了稻螟赤眼蜂的寄生,但不同种赤眼蜂对二化螟诱芯的反应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