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关于水稻二化螟明显回升的原因与防治对策鄂州市公友乡农技站吴运瑛三化螟、二化螟和大螟是当地水稻三大蛀食性害虫,常年对水稻造成不同程度的产量和经济损失。特别是自70年代中期以来,二化螟逐渐取代曾在50年代中期长期处于优势的三化螟,一返50年代的发生态势而...  相似文献   

2.
分析秀山县1970年以来水稻螟虫历史资料,将螟虫的发生为害分为四个时期:一是1980年以前三化螟和二化螟并重,以三化螟为主;二是1980—1990年三化螟种群下降,二化螟种群上升;三是1990—2000年螟虫种群均下降;四是2000年以后二化螟种群数量呈回升趋势。从水稻品种、栽培制度、气象条件和施药水平等因素分析水稻螟虫种群数量发生变动的原因,并提出螟虫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一种钻蛀性害虫,具有食性杂、越冬场所多、转株为害等特点,其种群数量近年来呈回升趋势,危害逐年加重。二化螟对寄主存在明显的选择行为,其主要寄主之一水稻由于品种更替、耕作制度变更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对二化螟种群发生规律产生了一些新的影响,给害虫防治工作带来了许多新问题。研究和了解二化螟的寄主选择规律及其机制,以及影响其种群动态的因素是有效调控二化螟种群的重要前提。本文就二化螟寄主选择行为与机制及其在水稻上种群消长影响因素等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报道,旨在更好地为二化螟的综合防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改进一代二化螟测报技术的研究朱才荣(浙江省桐乡市农林局植保站314500)螟虫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而为害我市水稻的螟虫主要又是二化螟。随着耕作制度的演变,特别是从60年代初开始改单季稻为双季稻,从90年代开始又处单双季混栽局面,品种上高秆改矮秆,...  相似文献   

5.
从水稻二化螟历年基数及为害早稻枯鞘率入手,研究了鄂州水稻二化螟的发生演变规律。分析认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二化螟急剧回升,危害严重,本地耕作制度在80年代由纯双季稻改为单、双混栽是主要原因,农药防效下降、杂交稻引进等本世界是重要原因。防治上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科学用药为重点的持续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6.
水稻螟虫发生动态与循证控制方案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种群回升、危害加重的原因进行了讨论;并就目前螟虫综合治理中在管理与技术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针对螟害治理的循证控制概念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水稻和茭白是二化螟的两种主要寄主植物。经过长期的适应进化,二化螟已分化出水稻种群和茭白种群。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二化螟水稻种群和茭白种群在形态特征、交配行为、寄主选择性、寄主适应性、田间种群动态、越冬生物学、生理生化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二化螟水稻种群和茭白种群的发生期差异、交配节律差异和交配后配子不亲合等可能造成了寄主种群的部分生殖隔离。目前认为,二化螟两寄主种群间仍存在基因交流,处于物种形成的早期阶段,但尚需从寄主种群鉴定、表型差异区分和种群间生殖隔离机制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来进一步明确,为理解昆虫同域物种形成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二化螟种群数量变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汪恩国 《植物保护》1999,25(1):14-17
根据临海市1974~1998年二化螟发生危害的测报调查资料,分析水稻二化螟的种群数量构成及其变化特点,阐述水稻二化螟种群数量的消长规律及相关特征,明确造成二化螟种群数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种群基数增加,越冬场所扩大,耕作制度变化、机械收割推广和冬季气温上升等  相似文献   

9.
上高县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稻螟虫回升原因和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高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耕地面积2.7万hm^2,水稻播种面积4.0万hm^2次。二化螟、三化螟(以下合称稻螟)是本地主要害虫。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二化螟发生危害为主:2001年以来,三化螟在部分地方迅速回升,一季稻(中稻)、二晚白穗面积大,以致两虫同时猖獗。  相似文献   

10.
稻螟发生演变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螟为浙江省水稻的主要害虫。近50 a 来稻螟发生的演变是:50 年代后期,三 化螟随着单季稻改为双季稻,而发生量大增,采用“六六六”药剂防治得到控制,至1965 年,因产生抗药性而再度严重。二化螟在50 年代经过一度下降后,至60 年代初又有回升,随着三熟制的推广,迟熟早稻扩大,其发生受到抑制,至70 年代中期, 杂交稻面积扩大,发生 为害随之加重。80 年代后期,因种植业 结构调整,二化螟和三化螟又一次回升。发生上述演变的原因是耕作制 度改变、品种的更换、种植 业结构调 整、防治措施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等。防治对策应采取:适时灌水耕耙 等农业防治为基础,优 化药剂防 治策略,选用对口农药等科学用药为重点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二化螟是水稻上常发性主要害虫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荆州市水稻二化螟种群数量明显上升,中等偏重以上发生频率和为害程度逐年加重。1990~2003年每年平均发生面积近500万亩次,占水稻种植面种的111.6%左右,损失粮食5.7万t以上。为了探索二化螟持续偏重发生的原因和寻求综合治理技术,提高治螟技术水平,我们对二化螟进行了长期的系统调查和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二化螟是我县水稻上的主要害虫,1990~1996年发生程度都达中等以上。近年来,由于水稻品种布局和育秧技术发生重大变化,二化螟生存环境和食料条件恶化,种群密度下降,危害减轻,为60年代以来发生最轻的时期。本文对近两年二化螟发生轻的原因进行了探讨。1、90年代二化螟发生特点1.1一代二化螟我县一代二化螟按虫量基数(即越冬代残虫)划分,可分为三个时段:第一时段为1990~1992年,发生程度中等,每667m2虫口密度平均287头,与80年代持平;第二时段为1993~1996年,偏重发生,平…  相似文献   

13.
不同地理种群二化螟对诱集植物香根草的选择趋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不同地理种群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对香根草选择趋性的差异,通过室内盆栽试验测定了3个省份共8个地理种群二化螟成虫对水稻和香根草的选择趋性及产卵选择性。结果表明:8个地理种群中,选择香根草栖息的二化螟雌、雄蛾比例分别为50%~70%和50%~80%。接入二化螟成虫后第1天,除温岭、乐清、萧山种群外,其它种群雌成虫对香根草和水稻的选择性存在显著差异。金华、衡阳、温岭、衢州种群雄成虫对香根草和水稻的选择性存在显著差异。接入二化螟成虫后第2天和第3天,所有种群雌成虫对香根草的选择性均显著高于对水稻的选择性。除乐清和萧山种群外,其它种群雄成虫对香根草的选择性也显著高于对水稻的选择性。8个不同地理种群二化螟在香根草上的产卵量比例为35%~70%,是水稻上产卵量的1.17(温岭)~2.33(衡阳)倍,均显著高于在水稻上的产卵量。结果表明,香根草对不同地理种群二化螟成虫均具有较好的诱集效果。  相似文献   

14.
水稻螟虫是孝感市水稻的主要害虫 ,在 5 0年代~ 80年代二化螟、三化螟种群交替上升 ,进入 90年代中期 ,二化螟、三化螟在水稻混合暴发为害 ,严重影响了水稻生产。据统计 ,水稻螟虫每年发生面积约为 46万 hm2 ,防治面积 60万 hm2 ,挽回损失达80 0 0万 kg,实际损失 2 5 0 0万 kg。在螟虫的防治上虽然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但也出现了因长期单一使用化学农药等原因引起螟虫抗性上升状况 ,笔者总结 5 0年代以来螟虫的防治工作情况 ,粗略分析螟虫抗性上升的原因 ,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1  5 0年代以来水稻螟虫防治状况5 0年代以来 ,孝感市螟虫…  相似文献   

15.
防治水稻二化螟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杂交水稻及单季稻面积的增加及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水稻二化螟生存环境大为改善,有效虫源田、桥梁田增多,致使二化螟种群数量突增。在本省南部地区,从2001年开始,二化螟对三唑磷产生了较强的抗性。为寻找防治该虫的有效药剂,我们进行了防治水稻二化螟药剂田间  相似文献   

16.
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监测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 80年代水稻二化螟在东台市常年重发生, 90年代应用沙蚕毒素类杀虫剂——杀虫单以后,二化螟的发生程度逐年下降, 1997年,其发生数量下降至 90年代以来最低水平。然而,由于长期反复使用单一农药,二化螟对杀虫单产生了较强的抗性。 1998年以后,本市二化螟的发生数量急剧上升,到 2000年,发展到大发生,部分地区达特大发生程度。为摸清二化螟在本市的抗性水平,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控制其发生和为害,于 2000年,在江苏省植保站的指导下,请南京农业大学帮助对本市的水稻二化螟进行了抗药性测定。同时,根据二化螟的抗性情况进行…  相似文献   

17.
水稻二化螟再猖獗发生原因及综合治理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水稻二化螟是水稻上常发性主要害虫之一。自90年代中期以来 ,我市水稻二化螟种群数量明显上升 ,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加大 ,损失逐年加重。 1996~ 1999年年均发生面积 30万hm2 (次 ) ,损失粮食7 36万t以上。为了探索二化螟再猖獗发生原因 ,寻求综合治理技术 ,提高治螟技术水平 ,我们于1997~ 1999年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与试验研究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二化螟发生危害特点1 1 发生期早 ,年发生完全 4代据各县市病虫测报站调查分析 ,我市近年来第1代二化螟成虫盛发期在 4月下旬至 5月中旬 ,比常年提早 10d以上。 1、2代主要危害早稻 ,3、4…  相似文献   

18.
江苏淮北地区二化螟防治技术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冠伦  马嵘 《植物保护》1991,17(4):44-44
江苏淮北地区在70年代前期,单季晚粳面积占一半左右,到70年代中后期其比重逐步缩小,80年代则形成了以杂交稻和常规中籼稻并重的布局。致使三化螟种群衰落,二化螟则上升为主要害虫,且一、二代均大发生。阜宁县调查,整个70年代,二化螟仅有3年大发生,而80年代有8年大发生。二代自然螟害率平均为19.03%,较70年代后期增高3.89%。针对本地区水稻害虫以二化螟为主的实际情况,我们近年来在阜宁、滨海、响水、灌云、灌南、涟水等县的防治技术上作了如下  相似文献   

19.
2001年水稻二化螟、三化螟大发生原因分析及综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阳市常年种植水稻面积 2 .8万 hm2 ,二化螟、三化螟分别是水稻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几年 ,由于农业结构的调整、作物品种、气候因素 ,以及防治规范化技术的差异 ,三化螟继 70年代之后 ,再次回升到猖獗为害 ,而二化螟的发生又居高不下 ,形成两螟同时大发生的局面。1 发生概况据历史资料分析 ,70年代 ,我市水稻生产以早稻、晚稻、中稻为主 ,二化螟仅为 1代大发生 ,2、3代为轻 ;三化螟猖獗为害 ,年度发生面积 6.7万hm2 ,三代平均 666.7m2 落卵量 2 37块 ,最高为 741块 ,平均被害率超过 1 .0 % ,高达 5 .3% ;1 995年前的 1 5年间是三化螟…  相似文献   

20.
一代二化螟发生量预测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代二化螟发生量预测方法的改进郑宏海,黄裕火,包启彪,蔡春裕,蔡灿(浙江省象山县病虫测报站315700)水稻二化螟以第一代为害最重,正确预测这一代的发生量是争取全年主动防治的关键。以往一代二化螟的常规预测以冬后虫口密度为主要依据,由于在稻根内越冬的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