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虹 《中国农垦》2006,(10):40-41
发展经济学研究证实,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口从农村注入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共生现象。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体,实现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顺利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2.
随着农业机械化不断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成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向乡镇企业,实现了就地转移。但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乡镇企业的局限性开始凸显,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能力有所减弱。因此,为了有效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本文分析了乡镇企业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降低的原因在的问题革使我国经济有了巨大增长,并提出了乡镇企业走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结合,和走绿色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刘俊 《现代农业》2008,(1):75-7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广大农村,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加速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但与此同时农村也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随着乡镇企业资本和技术要素含量的提高以及城乡分离二元对立的户籍管理制度的逐步放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进城市。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了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必须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和韩印巴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经验对我国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一要加强工业化,二要选择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策略,三是政府需要给予政策支持,四要通过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五要防止转移速度过快避免"大城市病"情况出现。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更是一个农业劳动力大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了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必须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和韩印巴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经验对我国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一要加强工业化,二要选择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策略,三是政府需要给予政策支持,四要通过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五要防止转移速度过快避免"大城市病"情况出现。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更是一个农业劳动力大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辛闯 《中国农业信息》2015,27(3):144-145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70%以上的人口。但随着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农机的推广和使用,农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使得大量的农民工成了剩余劳动力。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农村现有2亿多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民工进城务工是我国现阶段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70%以上的人口。但随着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农机的推广和使用,农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使得大量的农民工成了剩余劳动力。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农村现有2亿多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民工进城务工是我国现阶段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发展经济学的“剩余劳动力理论”或“二元结构模型”作为国家工业化基本规律的一般概括,对于象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的工业化实践,由于其劳动力转移条件的基本假设缺乏现实合理性,所揭示的传统工业化模式面临着实践难题:即“城市-工业化”模式不能解决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工业化道路问题,以乡镇企业为主要载体、人口内部迁移为主要特征的“乡村-工业化”模式,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我国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核心。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虽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已逐渐形成了各种成功的模式。我们必须探讨新途径,采取新对策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的推力和拉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的推力分析(一)我国过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我国城乡分割的体制导致了迅速增长的农村人口没有随国家工业化进程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尖锐,有限的农业资源严重限制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民收入的增长。我  相似文献   

11.
乡村“终结”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工业化和城市具有足够的就业容量,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吸纳。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没有也不可能复制先行工业化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前提,不可能复制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工业结构以及产业结构]变历史进程,非农就业压力以及农民工在城乡之间频繁流动的严峻现实,都表明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无法吸纳庞大的农村人口,由此则昭示未来中国的村庄无法“终结”。从而在理论上纠正城市“中心论”,在实践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就地城市化提供必要性和正当性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7个阶段的历程。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及转移和充分就业的制约因素。从农村产业结构、城镇化发展进程、第三产业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农村教育与培训制度、国外劳动力就业市场等方面提出对策,以期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充分就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艺欣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5082-5083,5086
要顺利完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必须针对我国存在的特殊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得到转移;消除体制障碍,促使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坚持因地制宜的城镇化战略,使城镇化与农村就业有效的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农村外出人口城乡流动就业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也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通过对四川省名山县M镇实地调研,分析了农村外出人口就业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轨期间的一大突出矛盾。作者在阐述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产生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农村就业服务体系现状,最后,就如何有效加强农村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旨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凉山州农村人力资源现状、人口构成及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状况,指出了凉山州农村人力资源丰富、整体素质较低、结构不合理、就业信息不对称和城镇化发展缓慢等阻碍农村人力资源转移就业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凉山州统筹城乡发展中农村人力资源转移就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对陕西省杨凌示范区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首要任务,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则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杨凌示范区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时,要充分开拓农村内部就业空间,让农民就近就地实现就业;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统筹;结合杨凌示范区本地实际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开拓就业新领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全力打造杨凌示范区的规模化效应,加大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农村城镇化建设作为我国特殊的城市化阶段,其主要目标是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社会保障和产业发展问题,而不是单纯地解决城市建设问题。也就是说要跳出“三农”的圈子寻求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改变目前的二元经济结构局面,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相似文献   

1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系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以及中国城镇化建设等一系列问题,然而作为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民工却在劳动就业、权利维护、生活保障等方面处于尴尬地位,只有弄清农民工流动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探究促进农民工流动的措施,才能够有利于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笔者在界定农民工流动范围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民工初次和再次流动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了促进农民工流动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问题的根本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转化,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我国人口众多,农村劳动力数量也多.又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转化不仅是制约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因素,而且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如何有效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转化,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研究课题。文章认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非农产业的就业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