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志丹县位于延安市西北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县内沟壑纵横,河谷深切,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县政府贯彻十六大精神,制定和规划"三步走"发展战略,把草畜业作为全县的主导产业,确立立草为业,舍饲养畜的草畜业开发思路。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草畜业在志丹县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的特点以及草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提出了一系列大力发展草畜业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2.
张霞 《农民致富之友》2014,(14):227-227
草畜业的发展和壮大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畜牧业、养殖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城乡地区,加快草畜业的健康发展,是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经济支柱,因此在发展草畜业过程需要我们转变发展思路,不断开拓创新,在最大程度做好草畜业的经营和发展。本文主要结合我县草畜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对草畜业的发展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希望本次研究对更好的发展草畜业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草畜产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的草畜业产值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一般都超过60%,有的甚至达到70-80%。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草畜产业在开拓市场、促进农村经济结  相似文献   

4.
草畜产业是固原市农村和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为加快全市草畜产业发展,市委、市政府提出“做大做强草畜产业,促进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构想。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把握好主业与多业、大家畜与小家畜、人力与畜力、集中与分散、政府与市场5个方面的关系,突出发展优势主导产业,优先发展集中产区,着力提升人力资本,注重发挥政府功能是进一步做大做强草畜产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曲涛 《甘肃农业》2003,(6):20-20
发展陇东老区农业经济 ,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重点发展草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坚持科技进步的方向 ,增加农业产品的科技含量 ,有效保护农业资源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玉门市早在 1 999年就提出了“兴草促牧 ,大力发展草畜产业”的工作思路 ,通过积极实施“1 2 1”设施养殖和种草养畜战略性调整示范工程 ,目前 ,设施养羊业已成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草畜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达到了 2 4 %。继续加快没施养羊业的发展 ,既是增加农  相似文献   

7.
草畜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对草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对策,希望本次研究对更好的提高草畜业的向前发展有一定的助益。  相似文献   

8.
张蓉 《宁夏农林科技》2006,(6):52-52,62
阐述了宁夏草畜业的发展现状和取得的成就,主要对制约宁夏草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国内外草畜产业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草畜业已经成为促进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行业,尤其是在一些相对落后的县域地区,草畜业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该文重点探讨了当前会宁县草畜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简要分析了促进会宁县草畜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希望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积极引导草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玉宏  张波 《甘肃农业》2005,(11):88-89
酒泉市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是以农业为主的内陆地区,全市共有城乡居民84万人,总面积19万平方公里,草原面积约7000万亩、耕地180万亩.发展草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酒泉市把发展草畜产业.大办加工龙头作为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的新兴产业。以建设草业大市和牧业强市为目标,立草为业。大兴草畜,紧紧围绕退牧还草、退耕种草、胚胎移植、良种调引、兴办龙头、改棚建圈等重点内容.用政策措施引,龙头企业带.科学技术兴,层层组织抓,在全市上下大念“草畜经”,使草畜产业在短短的五年内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真正成了农村经济的支柱和农民增收奔小康的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11.
规模化经营推动中国农业绿色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养活14亿人口的巨大压力,化肥的过量施用造成了农业面源污染,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回顾了1949年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关系和产量的变化,分析了小农经营面临的化肥过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空心村等问题,指出农业规模化经营是解决这些问题继而实现未来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可在城市化进程中有效推动农地规模化经营,并基于此调整养殖业布局,在空间上重构种养关系,从而实现我国农业整体绿色发展。对于不适宜规模化发展的地区则要探索产业链延长的形式,以三产融合激发高附加值农业的活力。未来需要政府和市场同时发挥效用,引导农民进城,为农业规模化提供基础,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黑龙江省的畜牧业生产蓬勃发展,尤其在农村,畜牧业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某些村屯,可以说奶牛养殖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为了解黑龙江省奶业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经过实地考察调研,从扶持奶业发展,规范奶业管理,实现规模化养殖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繁育体系已成为养羊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建设一个良好的育种繁育体系已成为现代化养羊业发展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养殖小区已成为我国育种繁育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未来我国养羊业发展中,养殖小区将在繁育体系的建设中具有更为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农业中畜牧业发展最快,己成为我国农业内部的重要产业。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在食品的供给和需求方而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畜牧业和畜产品生产的发展。现在人们消费畜产品的数量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木文将主要分析我国畜牧业生产系统的特征、我国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以及我国畜产品的生产结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现代农业概念和特征的阐述,分析了中国现阶段必须发展现代农业的3个主要原因,即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不断地增加农民收入。结论为中国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处理好的四大关系、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有现代农业制度的支撑、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相关产业和科技的支撑、中国发展现代农业需走内涵式规模经营道路。  相似文献   

16.
养猪企业环境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解和掌握养猪企业实施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促进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养猪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复杂环境行为模型构建了影响养猪企业实施环境行为的模型分析框架,并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养殖规模、粪污对畜禽健康的影响、补贴满意度和政策规制变量对养猪企业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有显著的影响;2)组织特征、粪污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绿色有机产品关注度和技术指导变量对养猪企业采用农牧生态模式有显著的影响;3)猪场经营年限、粪污对畜禽健康的影响、政策了解度和政府支持变量对养猪企业发展认证产品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河西走廊荒漠化现状的分析评价,从河西地区的资源与区位优势、水土资源条件、农林牧业发展状况、产业结构布局等方面,分析了河西地区沙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提出了河西地区沙产业发展的方向是:以水资源的持续、合理利用为目标,农林牧、粮经草全面、协调发展,发展生态产业,培育产业经济带,延伸产业链,形成结构合理的沙产业发展格局。引进节水、高效的植物种、品种和优良家畜,发展苜蓿草产业、麻黄、甘草、黄芪等中药产业、肉羊和肉牛等暖棚式舍饲畜产业、棉花和马铃薯产业、酿造葡萄产业和日光温室蔬菜、花卉产业等,构建河西走廊复合的农林牧生产系统,促进荒漠绿洲沙产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广泛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应用系统工程的线性规划方法,对松兰堡村农、牧、渔各业结构的优化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得出农、牧、渔业的合理结构。松兰堡村是北京市平原粮食中低产地区的开发重点村,对该村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农户的技术创新是农业新技术与农业技术进步的桥梁。农户的技术创新作为一种经济行为,是否采用新技术取决于农户对新技术预期成本和效益的比较。农户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决定了农业技术选择倾向于使用替代资木的农业技术,因为这种技术符合我国农业要素察赋的特点。政府的责任是在多方面鼓励农户的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20.
加快发展农业循环产业,促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环境污染尤其是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治理工作也越来越得到政府和科技工作者的重视。阐述了当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状况与农业循环产业的内涵。从畜禽养殖业污染控制产业链技术、种植业污染控制产业链技术和农村生活污水污染控制产业链技术体系等方面介绍了农业循环产业链技术的构成,并重点分析了"种养加生"循环一体化生态农业产业园区规划与建设的思路。最后,结合实践提出加快我国农业循环产业体系建设与促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建议,包括政府加强引导、加快科技创新和推广产业园区模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