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根据分数阶微积分的相关理论利用主动滑模控制方法研究了分数阶Riketake混沌系统的主动滑模同步问题,设计了分数阶滑模函数并给出控制器的构造,利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给出了严格的数学证明,得到了系统取得主动滑模同步的两个充分性条件。研究结果表明:选取适当的控制律以及滑模面下,分数阶Riketake系统取得滑模同步。最后的数值算例表明该方法有效。  相似文献   

2.
基于新型滑模方法研究了分数阶金融超混沌系统的同步控制,提出了一种新型滑模面,能够使误差系统在有限时间内收敛到滑模面.获得了分数阶金融超混沌系统取得滑模同步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3.
根据分数阶微积分的相关理论,利用比例积分滑模控制方法研究分数阶Bao混沌系统的同步问题,设计分数阶滑模函数,得到了系统取得滑模同步的控制器的方案,并利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给出了严格的数学证明。研究结果表明:选取适当的控制律以及滑模面下,分数阶Bao系统取得混沌同步,该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数值仿真表明该方法有效。  相似文献   

4.
提出一种基于边界层模糊调节的准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基于滑模开关函数及其变化量,设计一个二维边界层模糊调节器,根据滑模开关平面状态的变化动态调整滑模边界层的宽度.应用于液压位置系统的控制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方法能保证液压系统响应速度,提高控制精度,削弱抖振,较好地协调了变结构控制鲁棒性与平滑控制抖振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文章讨论了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在Buck变换器上的应用,并依据该理论方法设计了一种基于PWM技术的滑模控制器。该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滑模变结构控制器的性能受Buck变换器开关频率影响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式能有效提高Buck变换器的准确度和动态响应,并增强其对负载突变和输入电压波动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6.
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滑模技术经常被用于辅助完成多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本文首先对滑模技术进行了概述,阐述了滑模技术在水利施工中的具体应用,最后介绍了水利施工过程中应用滑模技术的注意要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一类不确定变时滞系统的鲁棒控制器设计问题.综合利用利用滑模自适应控制技术和线性矩阵不等式(LMI)方法,即克服了系统不确定性的影响,保证系统状态在有限时间内到达滑模面,又保证了闭环系统的渐近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一类混沌系统的函数投影同步问题.基于Lyapunov 稳定性理论和主动滑模控制方法,设计了主动滑模控制器,实现混沌系统的函数投影同步.数值仿真验证了该控制器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一类具有未知界扰动和子系统部分已知的非线性大系统,结合神经网络逼近方法、滑模控制研究了一种新的分散鲁棒自适应控制方法。所设计的分散控制器分为两部分,一是等效控制器,二是滑模控制器。滑模控制器用来减小系统的跟踪误差,起鲁棒控制作用。文中用神经网络逼近非线性未知函数,将网络权值误差引入到网络权值的自适应律中用以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仿真算例证明了所设计的鲁棒分散控制器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运载火箭在飞行过程中面临着参数变化范围大、外界干扰复杂的飞行环境,传统的控制方法已经很难满足姿态控制系统的要求。本文将传统的动态滑模和积分滑模综合起来,尝试一种新型的动态积分滑模控制策略律。仿真结果表明,在存在系统参数摄动和外部干扰的情况下,该法很好的消除了抖振,取得较理想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传统文献与网络信息复合经营系统有机化配置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复合经营系统的基本原理对图书馆复合经营系统有机化配置内容、配置原则、配置方法、配置效果的检验标准进行了理论探讨和阐述。  相似文献   

12.
拉萨半干旱河谷人工杨树纯林生态增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根据配置模式对拉萨半干旱河谷地带人工杨树纯林进行改造。[方法]研究了其改造前后林分生长状况的变化、土壤养分含量和含水量的变化、土壤容重与孔隙度的变化、不同配置模式对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影响、不同配置模式中植物根系分布特征、不同配置模式的筛选。[结果]纯林经过改造成混交林后,林分生物量分布格局要比纯林更为合理和均匀,具有更高的生产力;纯林改造后,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含水率都有显著提高;改造后的纯林内增加了土壤表面的枯枝落叶层,从而使得其内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孔隙度变大;不论在任何时间段,群状配置林下土壤的平均容重小于行状配置,而孔隙度则与之相反,三角形配置的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则具二者之间;在不同时间段,同一配置模式下林地间的土壤容重与孔隙度也有一定差异;配置模式中的土壤容重为群状配置〈三角形配置〈行状配置,孔隙度为群状配置〉三角形配置〉行状配置,有机质含量为群状配置〉三角形配置〉行状配置。经过改造后的纯林群落结构更趋稳定、合理。[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拉萨半干旱河谷地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植被重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3.
运用组态软件PIMS构建虚拟船舶燃油净化系统的模型,利用PIMS自带的脚本系统编写船舶燃油净化组态场景内各对象之间复杂操控逻辑的脚本程序,进而完成虚拟燃油净化系统操控过程的动态仿真.运用PIMS的网络控件进行燃油净化虚拟操控系统的网络发布,以实现轮机模拟仿真训练和评估.  相似文献   

14.
王泽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508-21511
阐述了研究型农林大学的文献配置系统、配置原则、配置方法,并对实现研究型农林大学文献信息配置目标的基本路径进行了探讨,得出了研究型农林大学文献资源体系是一个系统完整的分布式结构,必须走协调推进、综合步局和重点突出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有限种群油松种子园的遗传多样性与交配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10对SSR引物对油松无性系种子园内3个配置区共63个无性系(无性系亲本之间有重复)及320个子代进行研究,选择第9配置区的亲子代群体进行固定配置与交配系统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有限种群固定配置油松种子园的无性系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子代保留了亲本所有的等位基因,且子代群体的等位标记数多于亲本,说明子代与亲本具有同样高的遗传多样性,而且高于亲本;在分析第9配置区的交配系统时,在80%的置信度下,配置区内异交率达到了100%,这说明固定配置下油松种子园的交配系统以异交为主;邻居花粉距离(即距离小于7.07 m)传播的交配成功率为21.90%;传播距离40 m以内的交配成功率达到了71.43%,距离大于40 m的交配成功率达到了6.67%,说明固定配置区内的花粉空间传播范围比较均匀,花粉传播范围广泛。对于配置区间的基因交流研究,我们发现各配置区均有来自其他2个配置区不同程度上的花粉影响,说明各配置区间的基因交流相对充分。另外,我们发现种子园的外来花粉影响率达到了11.88%。   相似文献   

16.
针对基于微机的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的抽水蓄能机组全范围仿真机,结合当前计算机软件技术和抽水蓄能机组仿真技术,研究了该仿真机的软件系统。以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1号机组为参考机组,提出了该机组全范围仿真机软件系统的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17.
卜晓磊  张云伟  尚书磊  惠尚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8):3725-3727,3739
针对植物根系模拟仿真软件在人机交互方面所存在的缺陷,设计出通过二维图形交互式的解决方案。通过对植物根系拓扑构形的分析与计算机图形学的结合,以二维矢量图的形式设计根系拓扑构型的计算机表达机制,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参数交互机制。根系参数通过综合数据模型统筹起来传递至模拟仿真系统及数据库,这使得根系参数的构建更为直观,调用已有根系模型更方便。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不断创新的教育制度改革的推动下,我国高等院校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笔者在对中外大学校园空间形态演变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空间形态构成要素及组织类型;可持续设计理论的框架下,借鉴城市空间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探求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给校园空间带来的影响,分析得出新型大学校园的发展趋势以及新型大学校园的空间形态模式,以期为目前正大规模展开的城市大学项目的建设与再开发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为增强微流控芯片化学发光检测的灵敏度,扩大该方法的应用领域,利用金属离子催化鲁米诺-过氧化氢反应,通过比较几种结构不同的微流控芯片,对影响检测发光信号灵敏度的因素,如试剂浓度、流速和微通道的尺度等作了详细地讨论。提出了具有双螺旋形结构芯片的微流动注射系统,大大增强了化学发光检测的灵敏度。在最佳实验条件下,铬离子(Cr3+)浓度在5.0×10-9~2.0×10-6mol/L范围内与其体系的发光信号强度具有一定的线性关系,对浓度为6.0×10-8mol/L的铬连续11次进样,相对标准偏差为1.59%,其检出限为1.50×10-9mol/L。该体系可以成功地用于天然湖水和自来水中金属铬的分析和检测。  相似文献   

20.
基于组态软件的能源计量点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提供准确、高效和自动化的能源采集与统计分析系统,本研究采用了组态软件实现能源计量点数据采集与处理。针对能源点数据采集与处理的特点,系统开发了数据采集程序和利用组态软件的数据处理程序。整个系统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电能数据采集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分析了各部分的功能和特点。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武钢轧板厂能源管理系统。实践证明该系统为实现能源管理自动化、决策科学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