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85例脑动脉瘤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与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5例脑动脉瘤行MSCTA、DSA诊断与治疗。结果85例中MSCTA共诊断出脑动脉瘤95个,DSA诊断出脑动脉瘤96个,术后确诊为脑动脉瘤96个。MSCTA漏诊1例,诊断符合率为99.0%(95/96)。43例行血管内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术治疗,42例行开颅脑动脉瘤夹闭术。84例临床治愈出院,1例行开颅脑动脉瘤夹闭术者术后3d因脑水肿而死亡。结论MSC- TA是无创伤、安全、快速、简便的脑动脉瘤检查方法,以其诊断结果为依据选择治疗方案效果好,可作为颅内动脉瘤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急性消化道大出血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5例经内外科治疗未能止血的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上消化道6例,下消化道9例),先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根据DSA表现,采用超选择性明胶海绵和弹簧栓子栓塞或垂体后叶素灌注治疗.结果 15例中,12例血管有异常表现,异常检出率为80.0%;其中8例见造影剂外溢,2例见动脉瘤样改变,2例见畸形血管团.13例经超选择插管后行介入治疗出血停止,止血成功率为86.7%.结论 选择性动脉造影对急性消化道大出血可明确病变的部位、性质,异常检出率较高,同时行介入栓塞或灌注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正确选择栓塞的靶血管和合适的栓塞剂及用量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对行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有效心理护理、病情观察、用药管理、输液管理、健康教育,跟踪随访治疗、护理的临床效果。结果 13例患者致密栓塞11例,95%栓塞2例,均为成功栓塞。术后穿刺部位出现血肿1例,并发脑血管痉挛1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致死亡2例。结论做好手术前后的病情观察和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是保证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成功、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早期脑脊液外引流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对动脉瘤性SAH早期行脑脊液外引流术5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8例开始行外引流时颅内压均大干25mmHg.脑脊液均为血性。治愈生活自理37例.好转生活部分自理13例,死亡8例,死于栓塞或夹闭术造成动脉瘤破裂出血5例、心肌梗死2倒、肾功能衰竭1例。结论:对存在颅内高压及高危血管痉挛的动脉瘤性SAH患者.早期脑脊液外引流不但可降低和稳定颅内压.而且还可能引流出逆流入脑室系统内的血性脑脊液。减少脑血管痉卒及并发症的发生、对动脉瘤性SAH患者的脑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对蛛网膜下脸出血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00例经腰穿证实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数字减脸脑血管造影进行病因分析。结果: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病因诊断阳性率为71.0%,CT为34.0%,MRI为57.0%。结论:数字减影栓脑血管造影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血管性病变是最直接最可靠的病因检查方法,特别是对动脉瘤与动静脉畸形可明显诊断。  相似文献   

6.
45例肾结核的外科诊治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提高肾结核的诊治水平。方法:研究诊治45例肾结核的经验。结果:45例中尿路刺激症状合并血尿者占7l.1%,无症状者占26.7%:尿抗酸杆菌阳性率为26.7%;IVP、逆行尿路造影和CT诊断符合率分别为31.7%、41.2%、64.5%。45例中有4例肾功能不全患者经核磁共振(MRI)检查均诊断为肾结核。45例中40例行肾和部分输尿管切除,4例肾功能不全患者先行肾造瘘术后待肾功能改善分次行息肾切除术和结肠膀胱扩大术,l例抗结核治疗半年后随访因息肾功能严重损害而行患肾切除。全部患者术后行病理检查证实为肾结核。结论:凡有膀胱刺激征合并血尿和尿常规异常者可认为是诊断肾结核的主要线索;尿抗酸杆菌、IVP、逆行尿路造影和CT是诊断肾结核的主要方法;MRI对肾功能不全的肾结核患者的诊断有帮助。抗结核治疗需严密随访,对肾脏破坏严重或无功能肾应行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脑出血并全身多发性对称性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和影像特征,以期早期诊断,并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全身多发对称性动脉瘤10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血管B超示所有患者均可见髂动脉动脉瘤样扩张,颈动脉血管内径增宽3例,肾动脉瘤样扩张3例。全脑血管造影:10位患者有44个动脉瘤,基本对称分布。后交通动脉瘤10个,颈内动脉4个,椎动脉6个,髂动脉20个,肾动脉6个,前交通动脉瘤4个。结论:行血管超声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多发对称性动脉瘤,明确病情,但血管造影才能确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MRA)与CT动脉血管成像(CT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0例确诊脑血管病患者先行MRA和CTA检查,在一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方法检测脑血管病变的差异。结果①MRA与CTA在脑动脉狭窄中的敏感性分别为90.9%、100%,特异性分别为98.2%、90.2%;②MRA与CTA在烟雾病中的敏感性分别为100%、100%,特异性分别为95%、90%;③MRA与CTA在脑动脉瘤中的敏感性分别为100%、84.69%,特异性分别为86.44%、85.15%。结论 MR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优于CTA。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方法:28例脑动脉瘤经股动脉穿刺,在徽导管引导下于脑动脉瘤瘤腔内置入GDC栓塞脑动脉瘤。结果:26例治愈.1例未愈.1例死亡。结论:GDC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疗效好,恢复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皮髓芯减压结合介入外置管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经X线平片、CT、MRI检查及临床证实的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50例病人,首先行股骨头经皮髓芯减压术,同时行经皮介入外置管治疗,保留外引流管1周。结果:①骨髓静脉造影复查显示50例回流通畅,回流时间加快。②治疗后1年X线平片复查显示:35例复查显示骨质完全修复,余15例有不同程度的骨质修复。③治疗后1年.MRI复查显示:48例显示骨髓水肿消退,仅2例显示残留散在小斑点状骨髓水肿信号病灶。④治疗后1年临床症状随访结果:43例治疗后疼痛完全消除,大部分缓解5例,部分缓解2例,未改善0例,其临床症状改善率达100%。结论:经皮髓芯减压结合介入外置管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能明显改善股骨头的血液循环,促进股骨头坏死区的修复和重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化疗和栓塞治疗的护理。方法回顾性总结471例肝癌患者在DSA下化疗和栓塞治疗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护理经验。结果在积极的护理配合下,本组471例患者均能很好的配合DSA下化疗和栓塞治疗。有136例患者肿瘤缩小后而获得了手术切除的机会,另有105例生存期大于6个月。结论高质量的心理护理、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精心的术后护理对DSA下肝癌化疗和栓塞治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聚乙烯醇(PVA)对子宫肌瘤栓塞的疗效。方法:子宫肌瘤30例行单侧股动脉插管双侧髂内动脉及选择性双例子宫动脉造影以了解肿瘤供血后.使用PVA栓塞双侧子宫动脉并随访3—36个月(平均13个月),采用B超或MRI考核疗效。结果:瘤体无变化者3例,完全消失者3例;瘤体缩小60%--90%者11例,30%--59% 13例;6个月复查平均比术前缩小4.1cm(65%);临床症状消失21例,明显改善8例,无改善1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VA对子宫肌瘤栓塞有安全、易于注射、疗效好等优点,特别以选择PVA颗粒直径300--500μm为最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与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DSA)对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7例AD患者行MSCT检查,并与MRA、DSA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17例AD患者用MSCT、MRA、DSA都能作出诊断(按DeBakey分型,Ⅰ型有4例,Ⅱ型有1例,Ⅲ型有12例),但只有MSCT能明确显示夹层的范围和分支的受累情况,以及剥离内膜瓣、裂口及主动脉的周围情况。而MRA对裂口的检出率只有21.74%,DSA可达87.0%。结论:MSCT对AD的分型以及破裂口的定位诊断更具准确性,对动脉分支显示更清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造血管在注射毒品所致假性股动脉瘤血管重建中的应用。方法:对人造血管在14例注射毒品所致假性股动脉瘤患者的血管重建中的运用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4例直接采用ePTFE人造血管行旁路髂外动脉和股浅动脉端侧吻合术,全部病例保肢成功,术后复查彩色多普勒显示移植血管通畅。结论:在患者不能提供合适的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时,人造血管移植是治疗假性股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术中彻底清创及避免污染人造血管是预防术后人造血管并发感染的最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选择性腹部血管造影的方法评估不明显原因消化道出血的病因、造影表现,及介入治疗,方法:本组21例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先前均经消化道钡餐造影、纤维内镜及繁华吉肠镜检查,并分别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造影。9例行介入性治疗,采用血管收缩剂持续灌注和栓塞。结果:21例出血的病因中,血管畸形7例,平滑肌瘤8例,溃疡性结肠炎4例,克隆氏病2例,血管造表现观血管不同程度异常分布为主,其中血管畸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介入护理对脑血管介入术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行脑血管介入术的患者68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护理组和介入护理组各34例。两组均由相同医师行常规的脑血管介入术治疗,常规护理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介入护理组采用介入护理方法。观察比较两组脑血管介入术疗效情况、舒适度、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介入护理组脑血管介入术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护理组患者舒适度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护理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护理纽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介入护理在脑血管介入术中可提升手术效果,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54例,行内科保守治疗;微创治疗组53例,在内科治疗的同时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比较2组之间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效果和3个月随访Barthel指数。结果:微创治疗组有效率为73.58%,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微创治疗组治疗3个月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亦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及微创术联合亚低温脑保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3组;常规治疗组54例.行内科保守治疗;微创治疗组53例.在内科治疗的同时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联合治疗组56例.行微创治疗加亚低温治疗。比较3组患者之间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组治疗效果和3组治疗后3个月随访Barthel指数。结果,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89.28%,高于微创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3个月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亦高于微创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损伤小、术后恢复快;亚低温具有脑保护功能,加快神经功能恢复。微创术和亚低温联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明显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肾损伤的现代诊断和治疗方案。方法:对65例肾损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闭合性损伤51例,开放性损伤14例,合并伤15例。B超、CT、MRI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5.7%、96.5%、100%。保守治疗44例,治愈率100%;手术治疗15例,其中肾切除3例,死亡1例;选择性肾动脉栓塞6例均治愈。结论:强调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指征的重要性,对严重肾损伤和合并伤者应全面、准确、及时地进行伤情评估和恰当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急性颅内血肿清除后继发对侧迟发性血肿3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中及术后如何及时发现对侧迟发性血肿并进行治疗,以提高疗效。方法:对35例颅内血肿清除术中及术后并发对侧迟发性血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对侧迟发性血肿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恢复良好18例(51.4%),中残4例(11.4%),重残3倒(8.6%),死亡10例,致残率为20.0%,死亡率28.6%。结论:在清除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时发生急性脑肿胀或术后病情恶化时,应考虑对侧迟发性血肿形成.及时钻颅探查或复查头颅CT,及早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