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4 毫秒
1.
【目的】对陕西定边县耕地种植玉米的适宜性进行评价,旨在为耕地的科学管理及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地处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荒漠草原连接的陕西省定边县为例,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将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行政区划图叠加确定评价单元,结合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等数学方法,从土壤管理、土壤养分、土壤性质、立地条件4个方面共选取10项指标,对定边县耕地种植玉米适宜性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分析了影响该地区耕地种植玉米适宜性的主要指标。【结果】陕西省定边县耕地种植玉米适宜性可分为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玉米种植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的面积分别为53 185.64,121 634.76,57 681.57和10 801.20hm2,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21.86%,49.99%,23.71%和4.44%;通过层次分析法的组合权重可知,坡度、地貌类型、灌溉能力、土壤质地、有机质和碱解氮为影响该地区耕地种植玉米适宜性的重要指标。【结论】陕西省定边县耕地总体上比较适宜种植玉米,次适宜耕地可以通过改造提高种植玉米的适宜性,不适宜的耕地可以从事其他作物的种植或用作他用。  相似文献   

2.
以青藏高原地区重要的产粮基地桑珠孜区为例,运用GIS与AHP—熵权法、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地形、土壤、土地类型、区位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评价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结果表明,桑珠孜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适宜性可划分为适宜、较适宜、一般适宜、较不适宜、不适宜5个等级,其中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面积为22 588.20 hm2,占全区面积6.18%,主要分布在东嘎乡和江当乡沿江地带。研究结果可为高原地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为例,对耕地整理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经过基础权重的确定,评定该区耕地整理适宜性等级,并划分等级区。结果表明,涞源县耕地整理适宜性划分为4个级别,分别为适宜整理区、比较适宜整理区、基本适宜整理区、不适宜整理区。其中,适宜整理区占涞源县耕地总面积的43.8%,比较适宜整理区占33.2%,基本适宜整理区占3.5%,不适宜整理区占19.5%。可以看出,适宜整理区、比较适宜整理区、不适宜整理区占比较大,基本适宜整理区占比较小。  相似文献   

4.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能够为保证粮食安全而进行的耕地后备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二调数据库为基础,将集宁区的耕地后备资源作为评价对象,选取了内在和外在2个方面的6个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运用经验指数和法,进行全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和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集宁区有4 603.52 hm~2耕地后备资源具有不同程度的宜耕性,其中,高度适宜等级占18.52%,中度适宜等级占33.64%,勉强适宜等级占47.84%;南部的翟家沟村和大十号村的部分洼地等拥有面积较大的耕地后备资源,可作为开发关注重点。此评价结果中集宁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等级和数量,可为内蒙古和其他相似区域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开展耕地适宜评价是编制农业发展规划,优化耕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工作,以易门县耕地资源为研究对象,选取了立地因素、土壤条件、管理条件3个主导因素9个评价因子构成了该区域的评价体系。依据土地适宜性分析的数学评价模型,利用加权指数和法、限制因素法、层次分析法,并结合GIS空间分析、统计软件,得出易门县100 m×100 m栅格精度的耕地适宜性等级。分析统计了易门县各乡镇适宜耕地数量、人均适宜耕地面积以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得出:在数量上,该县耕地23981 hm~2中,最适宜类6956 hm~2,中等适宜类14424 hm~2,临界适宜类2162 hm~2,不适宜类439 hm~2;人均耕地面积为0.14 hm~2,中等适宜类以上占到89%。在空间上,易门县耕地适宜性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特点,最适宜类和中等适宜类集中分布中西部平坝地区;临界适宜类和不适宜类主要分布在南部、西北部高山区域。最后,以耕地适宜等级大小为农作物布局依据,为作物空间布局指明了宜烟草、宜林、应改良区域。  相似文献   

6.
选取7个指标构建垦造水田适宜性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GIS技术对2017年惠州市各个县区垦造水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惠州市各个区县的可调整耕地均适宜进行垦造水田项目,博罗县非常适宜,惠东县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7.
从自然适宜性、生态适宜性和经济可行性角度构建了沿海滩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体系,综合运用了专家打分法、极限条件法和综合指数法等方法及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采用逐级修正法确定适宜性开发等级。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将自然、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叠加计算,得到沿海滩涂耕地后备资源适宜开发的面积和空间分布状况,并从经济适宜性方面探讨了沿海滩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经济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盐城市自然高度适宜性开发的滩涂面积为67395.01 hm2,中度适宜开发的面积为50896.04 hm2;考虑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后,高度适宜开发的滩涂面积为30327.75 hm2,中度适宜开发的面积为40137.92 hm2,二者占未利用滩涂的51.06%;盐城市沿海滩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在经济上全部适宜,且开发经济价值很大。本研究可为沿海地区制定沿海滩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规划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赫章县半夏生态适宜性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明赫章县耕地种植半夏的适宜性,促进赫章县农业结构优化及半夏产业稳步发展,以赫章县的耕地为研究对象,根据半夏生长与环境条件的关系,运用ArcGIS 9.3和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4.0软件,在确定半夏生态适宜性评价因子和评价单元的基础上,采用加权指数法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赫章县半夏生态适宜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赫章县高度适宜、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种植半夏的耕地分别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6.82%、63.6%、24.85%和4.73%;不适宜种植区土体浅薄,质地粘重,土壤有效磷等养分含量中等偏低。  相似文献   

9.
利用耕地地力评价的成果,对济源市耕地小麦种植适宜性等级进行划分,结果表明,高度适宜、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的耕地面积分别为25.13万、22.86万、33.44万和1.93万亩,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30.15%、27.42%、40.12%和2.32%。根据划分的适宜性等级,对今后的耕地资源利用及小麦种植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金坛区稻田耕地适宜性评价与施肥推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构建水稻适宜评价模型,完成耕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探讨了水稻数字化施肥技术。选取16个评价指标,构建5个准则层,采用层次分析模型和隶属度模型,通过加法模型计算出耕地地力综合指数,将水稻适宜性分3个等级。高度适宜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6.93%,适宜面积占86.58%,不适宜面积占6.49%。根据适宜性评价结果,结合水稻施肥参数,制定出2个水稻肥料配方(N∶P2O5∶K2O=18∶7∶10和15∶5∶15)。实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较常规施肥有效地提高了水稻产量,减少了不合理肥料施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广德县耕地水稻种植适宜性定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文芳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1):148-150
以广德县第二次土壤普查及"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相关数据为基础,利用GIS技术对广德县耕地开展水稻种植适宜性评价工作,以了解广德县耕地水稻种植适宜性状况。其评价结果为:高度适宜、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种植水稻的耕地面积分别为20600hm^2、33500 hm^2、15036 hm^2和5864 hm^2,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27.5%、44.7%、20.0%和7.8%。  相似文献   

12.
在构建水稻适宜评价模型,完成耕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探讨了水稻数字化施肥技术。选取16个评价指标,构建5个准则层,采用层次分析模型和隶属度模型,通过加法模型计算出耕地地力综合指数,将水稻适宜性分3个等级。高度适宜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6.93%,适宜面积占86.58%,不适宜面积占6.49%。根据适宜性评价结果,结合水稻施肥参数,制定出2个水稻肥料配方(N∶P2O5∶K2O=18∶7∶10和15∶5∶15)。实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较常规施肥有效地提高了水稻产量,减少了不合理肥料施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短板原理,利用GIS技术,以研究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等级为出发点,以万载县耕地后备资源为研究对象,建立万载县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等级评价指标体系,对照评价体系分别对评价对象作为耕地后备资源的适宜性进行了有差别的等级评定。在国家相关规范的基础上,最终选取了8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确定适宜性等级并进行分析,同时给出各适宜等级土地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颜和萍  刘文旭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5977-5979,5982
结合样本区土地利用现状,从耕地的土壤、生态、经济适宜性3方面,选取9个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并采用AHP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以农户生产耕地地块为评价单元,结合GIS进行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在现有农业投入水平下,现状耕地质量不一致,其中不适宜耕地可以预留为建设用地;部分荒地和田坎可以转变为耕地。影响因子的确定和权重值的计算对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影响很关键,虽然层次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主观性强易导致评价结果出现误差,需要一定的改进。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 技术与层次分析法的耕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耕地适宜性评价是研究耕地合理利用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影响耕地质量的各种条件的综合评估,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为合理保护耕地资源提供重要依据。【方法】文章在研究区内基于土壤养分、立地条件、理化性状、土壤管理四个方面,选取12个评价因子构建耕地适宜性指标评价体系,以16m×16m栅格为评价单元,选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建立模型进行综合评价,将研究区耕地适宜性划分为10个等级。【结果】研究区耕地整体适宜性良好,其中一到六级耕地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81.07%,同时也有相当面积的耕地评价等级较低,处于勉强宜耕或不适宜耕作的状况。【结论】通过模糊数学和专家打分获得的耕地评价值,在AHP模型中将各指标分4类赋权重,最后得到相互关联的耕地指标体系,且利用GIS技术处理栅格数据对表现耕地适宜性具有良好的作用,研究成果对研究区耕地资源合理保护及促进耕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开展耕地适宜评价是编制农业发展规划,优化耕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工作,以易门县耕地资源为研究对象,选取了立地因素、土壤条件、管理条件3个主导因素9个评价因子构成了该区域的评价体系。依据土地适宜性分析的数学评价模型,利用加权指数和法、限制因素法、层次分析法,并结合GIS空间分析、统计软件,得出易门县100 m×100 m栅格精度的耕地适宜性等级。分析统计了易门县各乡镇适宜耕地数量、人均适宜耕地面积以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得出:在数量上,该县耕地23981 hm2中,最适宜类6956 hm2中,最适宜类6956 hm2,中等适宜类14424 hm2,中等适宜类14424 hm2,临界适宜类2162 hm2,临界适宜类2162 hm2,不适宜类439 hm2,不适宜类439 hm2;人均耕地面积为0.14 hm2;人均耕地面积为0.14 hm2,中等适宜类以上占到89%。在空间上,易门县耕地适宜性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特点,最适宜类和中等适宜类集中分布中西部平坝地区;临界适宜类和不适宜类主要分布在南部、西北部高山区域。最后,以耕地适宜等级大小为农作物布局依据,为作物空间布局指明了宜烟草、宜林、应改良区域。  相似文献   

17.
利用耕地地力评价的成果,对彬县耕地小麦种植适宜性等级进行划分,结果表明,高度适宜、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的耕地面积分别为4 197.3 hm2、10 984.4 hm2、8 900.6 hm2、5 685.7 hm2,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14.1%、36.9%、29.9%和19.1%。根据划分的适宜性等级,对今后的耕地资源利用及小麦种植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河南省新郑市红枣的核心主产区孟庄镇为研究区域,利用GIS技术和空间插值方法,建立土壤适宜性评价模型,并将评价结果与空间模拟数据进行叠置分析,对耕地种植枣树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孟庄镇耕地种植枣树适宜性综合指数最大值为87,最小值为38。综合考虑坡度、地貌类型等限制性因素,将孟庄镇耕地适宜种植枣树地区依次划分为最适宜、较适宜、次适宜。将适宜性评价结果与土壤p H值、硝态氮、可溶性总氮含量空间模拟数据进行多图层叠置分析,孟庄镇灰枣、鸡心枣、冬枣种植适宜区面积分别为2 323.78、1 785.42、2 233.99 hm2,分别占耕地总面积比例为36.63%、28.15%、35.22%。  相似文献   

19.
王小勇 《河南农业》2011,(18):50-51,53
本文利用舞钢市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和耕地地力评价的技术成果,从对玉米生长影响较大的耕层养分、立地条件和障碍因素三个方面,依据耕地的土壤特性和相关的农业生产条件为参考指标开展玉米适宜性评价,划分出玉米高度适宜种植区、适宜种植区、勉强适宜种植区和不适宜种植区四个区域,分析了各区域分布情况及土壤特性,并提出针对性较强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了促进关岭县火龙果产业稳步发展、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以耕地为研究对象,运用Arc GIS和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火龙果在关岭县的种植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高度适宜、适宜、勉强适宜种植火龙果的耕地,分别占全县耕地面积的0.36%、2.51%、0.77%;板贵乡、上关镇、花江镇等3个乡镇比较适宜火龙果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