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家蝇饲养技术研究及蝇明在鳖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永富  利泽荣 《昆虫天敌》1997,19(4):161-164
试验结果表明,以麦麸,玉米粉混合饲料及猪粪育蛆,其饲料系数分别为1.67和2.93。以猪粪蛆,玫麸和玉米粉用量减少近80%,育蛆成本比前者降低60%左右,以明饲喂出壳一个月内的答谢鳖,其平均增重量约为饲喂鸡蛋黄稚鳖的3.8倍。两组试验中,稚鳖平均增重量,经T-测验,差异极显著。以猪粪育蛆,并以蛆饲喂稚鳖,既处理了猪粪,减少环境污染,又提高了猪粪的经济价值,值得在养殖业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米蛾饲料的改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Stainton)是培育赤眼蜂Trichogramma spp.的优良寄主之一。由于其饲料易得,不受季节、地理条件的限制,故终年可在室内繁殖而得以应用。米蛾的饲料,在我国北方多以麦麸为主,在南方则主要为米糠。经中国农科院生防研究室,山西省农科院植保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在糠、麸中加入少量玉米粉、豆粉或面粉等精饲料,可提高米蛾的生活力和繁殖力。据Rao等(1980)报道,在高粱粉或米糠中加入3~5%的食糖可大大提高米蛾的繁殖力。  相似文献   

3.
利用米糠和麦麸作饲料饲养米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蛾卵广泛用于赤眼蜂及草蛉等天敌的大量饲养。本研究在23~28℃,相对湿度70~80%的室内进行。用含麦麸90%的饲料饲养米蛾,每公斤饲料接卵3000~5000粒的产量均在16万粒左右,差异不显著。但3000粒的繁殖倍数最高,达53.2%。用30×40×7厘米的木盒为容器,分别装饲料1.5,2.25和3公斤,按每公斤饲料椄卵4000粒,盒产量以装2.25公斤的为最高,达525441粒,繁殖倍数也较高,为54.5倍。但每公斤饲料的产卵量和繁殖倍数,则随饲料的增加而降低。用米糠、麦麸和90%米糠或麦麸分别加10%的玉米面作饲料,接种4000粒卵,饲养米蛾,米糠饲料的产卵量为378738卵/公斤,繁殖倍数为94.7倍,而麦麸饲料饲养米蛾仅147208卵/公斤,繁殖倍数为36.8倍。  相似文献   

4.
巴氏新小绥螨是一种商业化生产的捕食螨品种,可用腐食酪螨作为替代猎物生产。为研究替代猎物饲料的营养经由猎物传递后对巴氏新小绥螨的影响,本文以麦麸和麦麸加酵母(麦麸:酵母=10:3)2种基础饲料饲养腐食酪螨,并在温度(25±1)℃,相对湿度80%,光周期16L:8D的条件下,比较了以两者(腐食酪螨A:以麦麸饲养的腐食酪螨;腐食酪螨B:以麦麸加酵母饲养的腐食酪螨)饲喂的巴氏新小绥螨雌成螨个体大小及其对朱砂叶螨幼螨与西花蓟马初孵若虫的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利用腐食酪螨A与B饲养的巴氏新小绥螨个体大小无显著差异,背板长度约为368μm,宽度约为200μm。其对朱砂叶螨幼螨及西花蓟马初孵若虫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模型,但饲喂腐食酪螨B的巴氏新小绥螨对朱砂叶螨幼螨及西花蓟马初孵若虫的捕食能力(a'/Th值)分别由262.537、9.731显著提高到279.726、12.483,理论最大捕食量分别提高2.48%、7.22%。  相似文献   

5.
二点委夜蛾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室内人工饲养和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11年在夏玉米上突然暴发的二点委夜蛾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初步明确了二点委夜蛾成虫产卵、卵的孵化、幼虫活动和蛹的羽化等相关生物学特性,并验证了用新研制的二点委夜蛾麦麸人工饲料饲喂二点委夜蛾幼虫可满足其生长发育的正常需要。  相似文献   

6.
藕蛆又名稻食根金花虫,主要危害莲藕地下茎,影响莲藕产量和品质,是危害莲藕生产的重大害虫。由于莲藕产业化经营连片长期种植,汉川市集中藕区藕蛆严重发生。受天津大沽化工公司委托,湖北省植保总站和汉川市植保站于2004年4月~12月进行了65%五氯酚钠可溶性粉剂防治藕田藕蛆药效试验,以难证65%氯酚钠可溶性粉剂对藕蛆的防治效果,为该产品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消长动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1990~1997年,用中国稻瘟病菌鉴别寄主鉴定了广东省稻瘟病菌单孢菌株1574份,共鉴定出8群43个生理小种。其中ZC群一直是广东省的优势种群,其出现频率平均为502%;ZC13一直是优势小种,其出现频率平均为274%,其次是ZG1(188%)、ZC15(145%)和ZB13(91%)小种。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优势小种的类型及其组成不同。  相似文献   

8.
米蛾精饲料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Stainton)卵是繁殖赤眼蜂的优良寄主,也是饲养多种草蛉的良好饲料。饲养米蛾的粗饲料,在我国北方多为麦麸,南方多为米糠。本试验选用我省出产的豆腐粉、奶粉、白糖、大豆粉、玉米面粉、白面粉,对米蛾的精饲料做了对比筛选。试验设七个处理,以全麦麸饲料为对照,另六个处理分别为90%麦麸+10%精饲料(选六种精饲料之一)。每个处理设三次重复。饲养工具为干净的罐头瓶。84年4月25日,将饲料按以上处理搅拌均匀后,每瓶先加饲料1两,水22.5毫升,接同一天收的新鲜米蛾卵300粒,放置于由空调设备控制的同一饲养室内,保持温度25℃左右,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9.
以麦麸、玉米粉、稻壳、秸秆、甘蔗渣等固体基质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棘孢木霉DQ-1分生孢子固体发酵基质和发酵条件进行了筛选和优化;并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其发酵产物对黄瓜、辣椒、番茄和西瓜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单一麦麸为发酵基质时,棘孢木霉DQ-1产孢量最大,发酵5 d产孢量为1.51×109 CFU/g;以麦麸:玉米粉:稻壳:硅藻土复配比例为5.8:0.5:1.7:1.0时产孢量最大,发酵5 d棘孢木霉DQ-1产孢量可达2.63×109 CFU/g。固体发酵条件以液体接种量为2%时,发酵第12 d棘孢木霉DQ-1的产孢量最高,可达7.18×109 CFU/g。盆栽试验表明,棘孢木霉菌DQ-1分生孢子粉对黄瓜、辣椒、番茄和西瓜幼苗具有明显的促进生长效果。本研究结果为棘孢木霉菌DQ-1产业化生产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甜菜夜蛾人工饲料研究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在室温26±1℃,相对湿度75%~80%的条件下,分别以3种人工饲料和天然饲料(空心菜叶)对甜菜夜蛾幼虫不同龄期进行饲养比较。结果表明,除1龄幼虫成活率偏低外,3种人工饲料对甜菜夜蛾的发育历期和发育状况与天然饲料基本相似。以黄豆粉为主成分配制的人工饲料饲喂甜菜夜蛾,其化蛹率、蛹重、产卵量和雌雄性比等均优于天然饲料,而且具有配制简便、成本低、不易霉变的特点。通过3代的继代繁殖表明,无论是人工饲料,还是天然饲料,其继代的幼虫成活率和产卵量等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渭北旱原不同施肥处理(不施肥;40 kg P2O5/hm2;豆科绿肥专用肥30 kg/hm2)对夏闲期豆科绿肥生长和后茬小麦生长的效果,探讨了夏季豆科绿肥翻压方式(提前翻压、提前覆盖,播前翻压和不种绿肥即夏季休闲)对后茬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研究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豆科绿肥专用肥显著提高绿肥盛花期地上部生物量,但对根系生长没有明显作用;施用磷肥则更有利于绿肥根系生物量的提高;施用绿肥专用肥和磷肥处理的后茬小麦产量较高,特别是绿肥提前翻压时。绿肥提前翻压时冬小麦分蘖数较高、春季总茎数较高、单位面积穗数较高,产量显著高于绿肥提前覆盖、播前翻压和不种绿肥处理,水分生产效率显著高于不种绿肥处理。从绿肥翻压、小麦播前直至小麦拔节期,绿肥翻压方式的3个处理土壤0~200 cm剖面水分含量与休闲处理始终有明显差异。提前翻压处理与提前覆盖、播前翻压处理的差异主要在40 cm以上土层。  相似文献   

12.
梁巧玲  陆平  张皓  戴爱梅 《植物保护》2014,40(5):126-129
黑森瘿蚊[ Mayetiola destructor (Say)]是重要的国际性检疫害虫, 我国仅分布于新疆, 近年在局部地区严重发生。黑森瘿蚊在小麦苗期的为害状与麦秆蝇( Meromyza saltatrix L.)相似, 易引起混淆。本文描述了黑森瘿蚊各虫态的鉴别特征及其在小麦上的为害症状, 提出了与麦秆蝇的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13.
J. Pinowski 《EPPO Bulletin》1973,3(1):107-109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olish agriculture, the rook (Corpus frugilegus L.) causes the most damage. Jackdaws (C. monedula L.) usually forage together with rooks and are equally abundant as a breeding species in the southern and central regions of Poland. Fields under spring oats, barley, wheat, maize, peas and winter wheat are the main feeding grounds of rooks and jackdaws. Unlike the corvine birds, starlings (Sturnus vulgaris L.), in Poland, only cause damage to cherry orchards, although in certain areas they also attack strawberries and currants. The house sparrows (Passer domesticus L.) cause considerable damage to ripening crops of wheat, barley, and sunflowers. Domestic pigeons cause considerable damage to crops of peas, wheat and maize grown within a 50 km radius of a town.  相似文献   

14.
淡紫拟青霉的培养和对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初步筛选出椰子汁及麦麸为大量繁殖淡紫拟青霉的最适培养基质。室内测定这种真菌对番茄南方根结线虫早期发育阶段卵的寄生率为54%。在室温移栽时,用4克和8克稻谷培养的菌剂处理,50天后线虫卵寄生率分别是35.3%和41.2%。蔬菜塑料大棚小区处理结果表明,移栽前一个月施用这种菌的麦麸加沙培养物,番茄植株平均高度比对照高4~5cm,花果数增加,根结根数和幼虫数量仅为对照的1/3到1/4。  相似文献   

15.
麦秆产卵、为害与小麦生育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試驗証明,麦株上麦稈蝇的着卵率与为害率,以小麦孕穗以前的阶段为大,而且愈前愈大。田間冬小麦从出現第二节到抽旗叶的阶段,是危险受害期。防治与测报工作应考虑这一阶段时間。不同品种的受害程度,与品种抽旗期的迟早有关;抽旗到抽穗的生育速度是品种受害程度的重要标誌。通过品种比較試驗,看出品种被害程度与各品种抽旗期与成虫高峯期偏差日数,加上抽旗到抽穗历期的总值有高度正相关,其直线迴归为:y=0.41x-2.77,这两个指标也可作为测报与选育抗虫品种的参考。采取选用品种,調节播种期,适当施肥等农业技术措施,提早小麦生育期,可以有效地控制与減輕麦稈蝇的为害。  相似文献   

16.
以夏季裸地休闲为对照,研究了免耕条件下小麦秸秆覆盖和种植豆科绿肥及二者混合对旱地冬小麦产量、作物水分利用、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和种植绿肥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生物量无影响,但秸秆覆盖作物耗水量较对照增加10 mm,种植绿肥则减少11 mm,水分利用效率却无显著变化;夏闲期种植绿肥和秸秆覆盖+种植绿肥使小麦籽粒吸氮量分别降低6.0%和6.6%,差异显著,吸磷量降低5.9%和6.2%,籽粒吸钾量降低了7.9%和7.9%。可见,一年的秸秆覆盖和种植绿肥对冬小麦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但秸秆覆盖使小麦生育期耗水量增加而种植绿肥使之降低,种植绿肥和秸秆覆盖+种植绿肥使小麦对氮磷钾养分吸收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7.
以多时间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作为干旱指标,利用APSIM模型(农业生产系统模拟模型)模拟太行山山前平原雨养旱作农田冬小麦-夏玉米近30 a产量变化,分析干旱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APSIM模型对模拟雨养条件下作物产量具有良好的适用性,玉米产量年际波动较大、变异系数为51.2%,易受降雨因素影响;小麦产量波动相对较为稳定,变异系数为26.4%。干旱指数与作物产量极显著相关(P<0.01),其中小麦产量与SPEI-3-Apr相关系数达0.79,玉米产量与SPEI-3-Sep相关系数达0.88,适宜干湿状态在0~2之间;所建立的回归方程分别可以解释61.8%的小麦产量变异和87.7%的玉米产量变异。研究表明,SPEI-3-Apr、SPEI-3-Sep可分别作为该地区雨养农田小麦、玉米产量的估计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不同施肥制度对作物产量及土壤磷钾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潮棕壤上进行了19 a的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磷钾肥力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氮肥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施钾肥能显著提高大豆籽实产量,其效果优于磷肥。循环猪圈肥的施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作物的产量,但不能达到显著水平。氮磷钾配合循环猪圈肥不仅能增加作物产量而且有很好的稳产作用。未施磷肥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呈迅速下降趋势,随种植时间推移,土壤速效磷含量下降速率趋缓。施用磷肥,土壤速效磷含量均有显著增加。不施钾肥处理加剧了土壤钾素的消耗,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浓度下降明显;氮磷钾肥并施处理基本能维持土壤钾初始水平;同时施用氮磷钾肥和循环堆肥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浓度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9.
氮素水平对单作和间套作小麦玉米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间套作小麦玉米、单作小麦和单作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素水平对单作和间套作小麦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获得的主要结果为:在0~450kg/hm~2施氮范围内,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间套作小麦产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但当施氮水平超过450kg/hm~2时,其品质指标却开始下降;而单作小麦施氮水平在0~450kg/hm~2范围内,其品质指标一直提高,当施氮水平超过450kg/hm~2时,产量则开始下降;单作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指标的变化和问套作小麦相同,而间套作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指标的变化和单作小麦一致。相关分析表明,单作和间套作小麦玉米的品质指标与其产量之间均呈弱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实验室笼内研究表明,容器水面覆盖细绿萍可阻止库蚊在其中产卵,但对中华按蚊产卵无显著作用。1987年在湖南桂东县对放养细绿萍的稻田观察结果,库蚊(主要是三带喙库蚊)幼虫密度明显比对照田为低,而且随着覆盖面积比例扩大而下降率愈大,当覆盖面积达到95%时,平均下降率达78.96%,但对按蚊幼虫密度下降率甚微,这与实验室观察结果相符。在桂东县,养萍稻田每亩可收鲜萍1500-2000公斤,可用作禽畜饲料或其他作物基肥。养萍稻田也可使稻谷增产8%左右。由于养萍既可减少库蚊幼虫孳生,也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是在稻田蚊虫综合治理中值得采用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