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奶牛皱胃变位是奶牛生产中一种常见多发病,并以其发病率高、淘汰率高、难防治成为影响奶牛健康生产的严重疾病。笔者通过对200例奶牛皱胃变位的临床症状、诊疗方法与效果的分析讨论,提出了皱胃变位中,左方变位与右方变位在临床症状、诊疗要点与效果及发病规律等方面的差异,为该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及术后护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殷丽霞 《中国乳业》2020,(11):61-62
奶牛皱胃的正常解剖学位置改变,称为皱胃变位。皱胃变位分为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右方变位又分为逆时针扭转和顺时针扭转两种类型。临床工作者多数习惯称右方变位为皱胃扭转,称左方变位为皱胃变位。从奶牛皱胃变位发病病因、临床症状、诊断要点、治疗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奶牛的皱胃变位是高产经产奶牛的高发疾病之一,发病牛产奶量降低,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导致死亡。为降低规模化牛场因皱胃变位导致的损失,本文结合工作生产实际及查阅资料,分析了奶牛皱胃变位的原因,整理了皱胃左方和右方变位的临床症状,提出了常见的治疗办法及预防措施,以期为生产中预防和治疗奶牛的皱胃变位提供参考,降低规模化牛场和养牛户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4.
奶牛皱胃变位的诊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化奶牛饲养中,皱胃变位的发病呈增高趋势,是危害集约化养牛尤其是高产奶牛的多发疾病之一。本文分析了两例奶牛皱胃变位的发病原因及发病特点,结合临床症状,实施相应的治疗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前奶牛皱胃变位在兽医临床中发病率很高,该病在本院门诊病例中已位居奶牛消化道疾病之首,严重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笔者近年来在皱胃变位诊断中重点应用X线透视,并结合病史、症状综合分析,最后确诊,大大提高了奶牛皱胃变位诊断的准确性,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随着养牛业的发展,奶牛皱胃变位作为一种常见的生产性疾病,不仅影响奶牛的产奶量,而且还影响奶牛的生产繁殖,严重威胁着养牛业的发展。由于该病的临床诊断较为困难,误诊和治疗不当而引起死亡的病例不少,而因被误诊的病牛因长期治疗也耗费了大量的药费。研究反刍动物真胃变位疾病受到国内外畜牧兽医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按其皱胃变位的方向分为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两种类型。2009年7月17日在天山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实训中遇见该病,病畜是一例美国荷斯坦奶牛,耳号为TY-05006。本文主要讨论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诊断方法、治疗以及预防。  相似文献   

7.
皱胃的正常解剖学位置改变,称为皱胃变位。皱胃变位是奶牛常见的一种皱胃疾病。按其变位的方向分为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两种类型。在兽医临床上,绝大多数病例是左方变位。皱胃变位发病高峰在分娩后6周内,也可散发于泌乳期或怀孕期,成年高产奶牛的发病率高于低产母牛。犊牛与公牛较少发病,断奶前常发生右方变位。  相似文献   

8.
腹腔输液治疗奶牛皱胃变位○南昌市奶业产销公司(330043)张早霖皱胃变位是舍饲奶牛较常见的一种内科疾病。笔者从1992年开始对公司王三牧场14例确诊皱胃变位的奶牛实行腹腔输液治疗,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1临床症状本病较多发生于高产奶牛,一般开始大多数...  相似文献   

9.
奶牛皱胃变位是经常发生的一种疾病,根据变化方位可分成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临床上主要是发生左方变位。左方变位也叫做皱胃移位,是指皱胃通过瘤胃下方移至左侧腹腔,位于瘤胃和左腹壁之间;右方变位也叫做皱胃扭转,是指皱胃按顺时针方向扭转至瓣胃的后上方,位于肝脏和腹壁之间。奶牛发生皱胃变位后,会导致生产性能下降,如泌乳量降低,延迟发情配种,缩短利用年限,并会严重损害经济效益,现主要介绍该病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皱胃的正常解剖学位置改变,称为皱胃变位.皱胃变位是奶牛常见的一种皱胃疾病,按其变位的方向分为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两种类型.在兽医临床上,绝大多数病例是左方变位.皱胃变位发病高峰在分娩后6周内,也可散发于泌乳期或怀孕期,成年高产奶牛的发病率高于低产母牛.犊牛与公牛较少发病,断奶前常发生右方变位.奶牛皱胃变位病伴随着奶牛集约化饲养的扩大而逐年增加,每年有大量奶牛因该病死亡或产奶量下降,部分治愈的奶牛仍可复发或产奶量持续低下.  相似文献   

11.
皱胃变位是奶牛常见的一种皱胃疾病,临床发病率较高,从病因、临床症状、诊断、治疗及预防等几个方面对奶牛皱胃变位作了详细介绍,以供临床兽医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奶牛皱胃变位是奶牛生产中一种较为普遍的疾病,近年来在临床上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本病一旦发生,轻则造成奶牛生产性能降低,养殖效益下降,重则导致奶牛淘汰甚至死亡,笔者通过二十多年来临床总结、分析、积累,对奶牛皱胃变位的致病原因、诊断方法、治疗方法、预防措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相似文献   

13.
<正>皱胃变位是奶牛的1种常发病,按变位方向分为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在生产中,皱胃左方变位的发病率远高于右方变位。对比而言,左方变位发病率约占80%左右,右方变位发病率约占20%左右。对于皱胃变位的治疗,手术整复固定是最彻底的治疗方案。生产中很多奶牛养殖户反映,尽管采取了  相似文献   

14.
对石河子地区部分进口澳洲荷斯坦奶牛的养殖场奶牛皱胃变位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临床研究,完善了奶牛皱胃变位的分类,总结了各个类型皱胃变位的临床症状及诊断方法,为奶牛皱胃变位的早期、快速、准确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实践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皱胃变位是指皱胃的正常解剖位置发生改变的疾病。皱胃变位分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两种。左方变位是皱胃通过瘤胃下方移行到左侧腹腔,嵌留在瘤胃与左腹壁之间。右方变位又进一步分为前方变位和后方变位。前方变位是皱胃逆时针向前方扭转,皱胃嵌留在网胃与膈肌之间;后方变位是皱胃逆时针向后方扭转,嵌留有肝脏与腹壁之间。近年来,由于饲养管理不当,奶牛在产前或产后皱胃变位疾病呈多发趋势。笔者在今年3月份,连续诊治了3例奶牛皱胃变位疾病,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与临床症状病例一顺平县蒲阳镇常大村刘某一头奶牛4.5岁,第三胎,产犊一…  相似文献   

16.
乔兴勇 《北方牧业》2004,(20):12-12,13
皱胃变位是奶牛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可分为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多发于奶牛产后6周内。最近我们遇到的一例奶牛皱胃变位病例,经药物治疗后无效:之后作了皱胃复位手术.并进行了补液和防感染治疗.但术后奶牛食欲长时间未见好转,最后找到畜牧局。我们结合主诉、临床症状和手术记录对奶牛采用羊胃容物灌服.接种后治愈。  相似文献   

17.
奶牛皱胃变位(DA)是指皱胃的正常解剖位置发生改变,引起消化道梗阻,导致消化机能障碍的内科疾病。皱胃变位(DA)可分为左方变位(LDA)和右方变位(RDA)。前者是皱胃从正常位置通过瘤胃下方移到左侧腹腔。置于瘤胃和左腹壁之间,又因皱胃内常集聚气体,而使其飘升至瘤胃背囊的左上方,发病率较高。后者是皱胃扭转后位置发生了变化,但皱胃仍位于腹腔右侧,逆时针扭转的称为前方变位,顺时针扭转的称为后方变位,人们习惯于把右方变位称为皱胃扭转。国外关于奶牛DA的病例报道最早见于1898年(Carougean和Prestat)。1950年Ford和Begg等对本病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和确认。国内民间由车船运输、横卧保定、突然起卧、爬跨跳沟等突发性运动引起的急性变位,采用滚转疗法进行治疗。随着奶牛业的发展,该病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成为威胁奶牛健康发展的一种严重疾病。目前该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治疗,但是费用较高,所以预防、控制该疾病的发生是当务之急,只有探明病因和疾病发生机理,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有效控制或杜绝该疾病的发生。作者结合自己多年临床工作经验和研究,对奶牛皱胃变位的病因及发病机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探究奶牛皱胃变位的发病机制,本文通过对2003年4月至2020年8月间,手术治疗的1 527例奶牛皱胃变位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病例的胃肠道形态和位置变化规律,提出奶牛皱胃变位的发病机制及整复方法。奶牛皱胃左方变位是皱胃沿腹底向左移行,通过瘤胃后,沿左腹壁向上突起,不能自行复位而形成;整复方法是,将病变皱胃从腹腔左侧或推送或拖拉或搂拨到正常的解剖位置。右方变位是皱胃沿右腹壁向上180°翻转,不能自行复位而形成;整复方法是,将病变皱胃沿右腹壁向下按压,使其翻转180°回到正常位置。本文为临床治疗皱胃变位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奶产业的迅速发展,奶牛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皱胃变位是一种多发于围产期的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给奶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皱胃动力不足和气体积聚是引起皱胃变位的两个先决条件[1].平滑肌是皱胃动力的基本单位.因此,分离培养皱胃平滑肌细胞,可为研究反刍动物皱胃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试验材料.本试验在参照血管平滑肌细胞培养方法的基础上,成功培养出皱胃平滑肌细胞.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皱胃变位是奶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按其变化的方位可分为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左方变位,又称皱胃移位,是皱胃通过瘤胃下方移到左侧腹腔,置于瘤胃与左腹壁之间;右方变位,即皱胃扭转,指皱胃顺时针扭转到瓣胃的后上方位置上,置于肝脏与腹壁之间。临床上以左方变位较多。笔者接触到很多奶牛皱胃变位,其所造成的生产性能降低,诸如产奶量下降,发情配种延迟,利用年限缩短以及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则更无法估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