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明确广西水稻地方品种核心种质抗稻瘟病情况,获得苗期广谱抗稻瘟病的优异种质资源,为广西水稻抗病育种提供抗源材料.[方法]采用7个广西稻瘟病菌优势生理小种(ZA9、ZA13、ZB1、ZB9、ZB13、ZC3和ZC13),对419份广西水稻地方品种核心种质采用喷雾接种法进行苗期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供试419份广西水稻地方品种核心种质对7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平均抗病级别为2.93~5.72,其中对ZC13(2.93)的抗性最高,对ZA13(5.72)的抗性最低.不同类型水稻对7个生理小种的抗谱比较结果显示,粳稻的平均抗谱(36.59%)高于籼稻(30.90%),二者间差异显著(P<0.05,下同);糯稻的平均抗谱(32.28%)高于粘稻(31.92%),二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桂中稻作区的平均抗谱最高(37.32%),桂南稻作区最低(29.48%),不同稻作区种质间的抗谱排序为桂中稻作区>桂北稻作区>高寒山区稻作区>桂南稻作区.7个生理小种的相关系数范围为-0.008~0.451,其中ZB9与ZA13和ZC3,ZC13与ZB13和ZC3间的相关系数较低,致病性无显著相关,其他生理小种间的致病性呈显著或极显著(P<0.01)相关.系统聚类分析将419份广西水稻地方品种核心种质分成7类,其中第Ⅱ类抗谱范围较广(14.29%~100.00%),平均抗谱最高(60.95%),可作为抗性育种的亲本和稻瘟病抗性基因挖掘的材料来源;第Ⅲ类抗谱范围最窄(0~14.29%),平均抗谱最低(2.96%).[结论]获得14份对7个广西稻瘟病菌优势生理小种抗谱在80.00%以上的高抗品种,为稻瘟病抗病遗传育种及抗性基因定位提供了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安徽省稻瘟病菌优势种群和优势生理小种分布,分析优势生理小种的致病力,为稻瘟病抗性育种和品种推广布局提供参考。【方法】利用7个水稻鉴别品种,采用苗期人工喷雾接种法对2019—2020年收集的安徽省5个稻作区21个市(县、区)的稻瘟病菌进行鉴定,利用不同优势生理小种对775份水稻资源进行苗瘟抗性鉴定,分析其致病力,筛选抗稻瘟病优异水稻资源。【结果】共鉴定出7群25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优势种群为ZB群,出现频率为58.58%,其次为ZC群,出现频率为22.62%;优势生理小种为ZB13、ZB15和ZC15,出现频率分别为32.43%、17.98%和17.98%。沿淮淮北单季稻作区凤台县优势生理小种为ZB15、ZC15和ZB13,怀远县为ZB13和ZB9,谢家集区为ZB13和ZG1;江淮丘陵单、双季稻过渡区全椒县优势生理小种为ZB15,寿县为ZB13、ZC15和ZB15,肥西县为ZB13和ZB15;沿江双、单季稻作区青阳县优势生理小种为ZC15,无为市为ZB13和ZG1,宣州区为ZB13、ZB15和ZC15,当涂县为ZB13、ZC13和ZC15,贵池区为ZB15和ZC15,南陵县为ZC15、ZB13和ZB15,怀宁县为ZB13;大别山地单、双季稻作区金寨县优势生理小种为ZB13和ZG1,潜山市为ZB13和ZB15,岳西县为ZB13和ZH1;皖南山地单、双季稻作区石台县优势生理小种为ZB15、ZB13和ZC15,休宁县为ZC15、ZG1、ZB15和ZH1,宁国市为ZB13和ZG1,黄山区为ZB13、ZC13和ZC15,歙县为ZC15。优势生理小种致病力分析结果显示,休宁县和金寨县ZB13的致病力分别为59.68%和62.06%,平均为60.87%;休宁县和潜山县ZB15的致病力分别为61.16%和64.84%,平均为63.00%;休宁县和南陵县ZC15的致病力分别为71.29%和66.26%,平均为68.78%。通过筛选获得10份抗苗瘟优异种质资源。【结论】安徽省稻瘟病菌优势种群为ZB和ZC群,优势生理小种为ZB13、ZB15和ZC15。明确了安徽省不同稻作区生理小种的结构分布。  相似文献   

3.
2004年黑龙江省部分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4年采用全国鉴别寄主对黑龙江省12个市(县)39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测定出6群11个生理小种,分别为ZA49、ZA57、ZB9、ZB17、ZC1、ZC3、ZC9、ZC15、ZD1、ZE1和ZF1,出现频率分别为2.56%、2.56%、2.56%、5.13%、28.21%、2.56%、10.26%、2.56%、25.64%、12.82%和5.13%。生理小种群多为籼型小种群,其中以ZC群为主,ZC1和ZD1为优势小种。不同地区稻瘟病菌的群体结构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山东稻区稻瘟病菌群体生理小种组成及分布,从山东6个代表性稻区收集的病样中分离到57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并采用离体划伤叶片法接种至7个中国统一鉴别水稻品种。结果表明:57株菌可分为6个群33个生理小种。优势种群为ZA、ZC群,出现频率分别为42. 11%、19. 30%;其次是ZB、ZE群,出现频率分别为15. 79%、12. 28%,不含ZD群。优势生理小种为ZE3,出现频率为12. 28%,其次是ZG1,出现频率为8. 77%。此外,山东不同稻区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类型及组成不同。本研究初步确定了山东省部分稻瘟病菌群体生理小种结构,为开展针对性抗瘟育种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全国统一的七个鉴别品种,对采自四川各大稻区的120个稻瘟病菌样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4大群9个生理小种:4大群分别是ZB、ZC、ZG和ZE群,9个生理小种分别是:ZB31、ZB29、ZB13、ZB21、ZB15、ZB32、ZC15、ZG1、ZE1。5年来优势种群ZB群一直保持相对稳定,优势小种是ZB31、ZB29。运用鉴别出来的生理小种对四川4个抗病品种R9、R10、3263、448及Lemont和普感品种丽江黑谷进行抗谱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丽江黑谷对四川的生理小种均表现感病,R10对全部生理小种表现抗性,R9只对E1和G1表现感病,3263仅对C15、B29表现感病,448仅对B31生理小种表现感病。表明四川几个抗性水稻品种均具有多个抗不同生理小种的抗性基因,为后期进行基因的聚合与转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分化严重,生理小种多、变化快,是水稻抗病品种容易丧失抗性而沦为感病品种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用中国统一鉴别品种对2002年安徽稻区308个稻瘟病菌的单孢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的活体和离体鉴定,结果表明:两种鉴定方法的鉴定结果基本一致,稻瘟病菌ZA、ZB、ZC、ZD、ZE、ZF、ZG和ZH等8个群在安徽省均有分布,但其优势群为ZB群,ZB13和ZB15为优势小种;优势小种在不同水稻品种上出现的频率存在一定差异。在供试的四种保鲜剂中,以6-BA保鲜效果最好,对离体稻叶接种稻瘟病菌后病情的发展也无明显的抑制作用,适合于稻瘟病菌的离体接种。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2006年水稻主产区稻瘟病生理小种动态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用中国稻瘟病生理小种鉴别品种,对2006年在黑龙江省水稻主产区采集稻瘟病标样中分离出的134个单孢菌株进行鉴定,鉴定出6个群14个生理小种(ZC群生理小种没有出现),ZE群为优势菌群,其次为ZG群、ZF群和ZA群;从稻瘟病优势生理小种分布得出,ZE1和ZG1分布地域比ZF1和ZE3广;全省不同积温带稻瘟病优势小种的分布结果表明,第一积温带和第三积温带(早、晚)稻瘟病生理小种分化简单,第二积温带(早、晚)稻瘟病生理小种分化复杂,ZG、ZE、ZF、ZA为全省的优势菌群,但ZB和ZD菌群有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分析华南地区常用籼稻亲本稻瘟病抗性及抗性基因,为水稻稻瘟病抗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人工接种鉴定对52份华南地区常用籼稻亲本进行稻瘟病抗性分析,同时利用分子标记检测稻株携带的抗性基因,分析亲本材料稻瘟病抗性与其所携带稻瘟病抗性基因间的关系.[结果]从52份适应华南生态条件的籼稻亲本材料中筛选获得4份广谱抗源(2份抗谱为100.0%,2份抗谱为92.9%);常规稻较恢复系和保持系具有更高的稻瘟病抗性.ZA1、ZA9和ZB9生理小种较ZB1和ZB5生理小种表现出更强的致病力,具有较低的抗性频率.Pi-ta和Pi54基因的出现频率最高,均为0.42;其次是Pib基因,出现频率为0.37;Pi-km基因的出现频率较低,仅0.06;所有籼稻亲本材料中均未检测出Pi9基因.携带Pib+Pi54+Pi-km和Pi-ta+Pib+Pi54三基因稻株的抗性高于所有单基因或双基因稻株.[结论]华南常用籼稻亲本材料中存在着优良的稻瘟病广谱抗源,可利用这些抗源拓宽育种材料的遗传背景,培育抗病优良品种.多个抗性基因聚合能有效提高稻株对稻瘟病不同生理小种的抗性,在育种实践中应加强多基因聚合材料的创制和利用研究.  相似文献   

9.
基于丽江新团黑谷的稻瘟病菌致病性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普感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中稻瘟病菌致病性的分化情况,将分离的100个单孢菌株分别接种到7个中国传统鉴别品种和30个抗瘟单基因品系上,根据接种品种的抗感反应确定稻瘟病菌的优势小种类型、生理小种组成、致病力及其所含无毒基因等信息,并与从同一地区其他寄主品种分离到的稻瘟病菌种群的致病性比较。结果表明:从丽江新团黑谷上分离的稻瘟病菌与从整个区域不同品种上分离的病菌致病性分化情况相似,其中从丽江新团黑谷分离的菌株各种群组成为小种ZA占85.00%、ZB占13.00%、ZC占2.00%,优势小种为ZA1、ZA5、ZB13,菌株平均毒性频率为83.33%;从其他寄主品种分离的菌株各种群组成为ZA占53.85%、ZB占38.46%、ZC占5.77%、ZD占1.92%;优势小种为ZA1、ZB15、ZB13,菌株平均毒性频率为78.01%。  相似文献   

10.
水稻新品种白香占对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工接种和病圃鉴定方法评价白香占等水稻新品种对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抗性。结果表明白香占高抗广东水稻白叶枯病菌Ⅰ、Ⅱ、Ⅲ型菌和优势致病菌系Ⅳ型菌,抗强毒菌系Ⅴ型菌,具广谱抗性;对广东稻瘟病菌优势生理小种ZB、ZC群小种抗性频率分别为100%和92.6%,总抗性频率96.9%,对叶瘟和穗瘟的抗性均为1级,综合评价高抗稻瘟病。  相似文献   

11.
 针对云南的立体稻作生态环境,导致了稻瘟病发病轻重及生理小种差异较大,对两系杂交稻抗瘟性要求较高,为此我们提出培育多系品种。以优良的两系杂交稻恢复系为公共轮回亲本,与多个抗源亲本杂交、回交,转育成具有不同抗性遗传背景的系列恢复系(简称多系),再经测配筛选,配制出具有不同抗病基因的系列两系杂交组合应用于生产,实现抗性多样化。  相似文献   

12.
为了优化祁连山高寒牧区肉羊生产杂交模式,2008年-2010年连续3年以特克塞尔、白萨福克、邦德和澳洲美利奴4个引进品种为父本、甘肃高山细毛羊为母本,采用AI技术开展杂交试验。生长观测表明,特甘细羔羊断奶体重为27.71 kg,极显著高于其他组合;6月龄体重达到31.04 kg,比邦甘细、白萨甘细、澳甘细和对照组分别高出8.79%、14.15%、18.42%和33.97%。屠宰结果表明,特甘细的胴体重、屠宰率、胴体净肉率、骨重和眼肌面积均最大,骨肉比最小。同时,特克塞尔杂种羔羊肉的pH值、嫩度等肉品质指标较优。由此表明,“特克塞尔X甘肃高山细毛羊”是祁连山高寒牧区生产优质羔羊肉的最优杂交组合,特克塞尔是改良甘肃高山细毛羊的最优父本。  相似文献   

13.
对持有主效广谱抗瘟基因Pi40的单基因系4163与其它11份单基因鉴别品系进行自然条件下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4163在云南省粳稻区的稻瘟病重病区均表现抗病,即在保山、宜良、玉溪叶瘟田间抗性分别为0级、0级、4级,穗瘟田间抗性为3级.同时,利用49份有代表性的云南稻瘟病单胞菌株,通过室内接种抗性鉴定方法建立了Pi40对云南稻瘟病的抗谱,并与另外25份抗稻瘟病单基因系进行室内接种同步鉴定比较.结果表明,Pi40对49份云南地方稻瘟病菌株的抗病频率为87.8%,表现出较广的抗谱,可以作为云南高原粳稻抗病育种的新抗源利用.  相似文献   

14.
云南高原粳稻新品种(品系)抗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省“八·五”科技攻关重点协作课题“高原粳稻新品种选育及应用配套技术研究”的稻瘟病抗性鉴定部份,共鉴定水稻品种(品系、材料)479份;其中抗5~6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材料85份,抗6个生理小种的材料13份.  相似文献   

15.
文中确定了吉林省稻穗瘟病的经济损失允许水平:水稻黄熟期穗瘟发病率8~10%或穗瘟病情指数3~4。又根据吉林省有代表性的八个试验点五年的稻叶、穗瘟系统调查资料分析认为,决定吉林省生产中稻穗瘟最终病情的因素有三个:一是田间叶瘟基数;二是抽穗扬花期的气象条件;三是由当地生态栽培条件、水稻品种及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群体共同决定的稻株抗病力。在此基础上提出吉林省稻穗瘟药剂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水稻新品种(系)稻瘟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01~2003年对参加吉林省区域试验的23个水稻新品种进行了3年的苗期人工接种和异地病圃自然诱发抗稻瘟病的鉴定。结果表明,所有参试品种对苗瘟和叶瘟的抗性较好,对穗瘟病的抗性表现较差,在所有的参试品种中无高抗穗瘟的品种,所以,在选育过程中应加强对抗稻瘟病品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转溶菌酶基因水稻稻瘟病抗谱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用来源于云南各地属于 4 8个稻瘟病菌 (Magnaporthegrisea)生理小种的 6 3个菌株 ,对受体品种南 2 9及其 10个T0 代转溶菌酶基因水稻植株繁衍的 36个T5代品系进行温室接种鉴定。结果表明 ,受体品种南 2 9对38.1%的菌株 (2 4个 )表现抗病 ,转基因品系对 72 %以上的菌株表现抗病 ,对稻瘟病的抗性比对照大幅度提高 ,证明溶菌酶基因对稻瘟病具有一定的广谱抗性 ;不同T0 代植株甚至同一植株繁衍的品系对稻瘟病的抗性并不相同。大田稻瘟病诱发鉴定结果证实 ,转基因水稻叶稻瘟和穗稻瘟抗性均比受体对照大幅度提高 ,但抗叶稻瘟的转基因品系不一定抗穗颈稻瘟 ,而抗穗颈稻瘟的品系一般高抗叶稻瘟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b在黑龙江省种质资源中的分布状况,利用已建立的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b显性分子标记对72个黑龙江省主栽品种和优异的种质资源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合江21、龙粳3号、龙粳4号、龙粳7号、龙粳14、龙粳25、佳禾早占、空育139、芦苇稻、哈05-203和中龙香粳1号共11个品种(系)含有Pi-b基因。  相似文献   

19.
 采用温室人工接种方法利用8个云南稻瘟病菌优势小种对39份云南糯稻品种进行抗稻瘟病性鉴定,结果表明,表现高抗、抗及中抗的品种共24份,中感品种15份,无感和高感品种。利用24对SSR引物分析39份云南糯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表明糯稻品种遗传变异较丰富,聚类分析显示其明显分为籼粳两支。糯稻品种抗瘟性与遗传多样性的相关分析表明,二者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The receptor cultivar Nan29 and thirty-six T5 rice lines derived from ten T0 generation transgen-ic plants harboring lysozyme gene were challenged in the greenhouse by inoculating 63 isolates belonging to 48races of Magnaporthe grisea from Yunnan Province. The transgenic rice lines exhibited resistance to morethan 72% of isolates inoculated in this experiment, and 38.1% (24 isolates) of them could infect the receptorcultivar Nan29.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transgenic rice lines possessed wide-spectrum resistance againstvarious rice blast races and the resistant spectrum of rice lines were different although some lines derived fromsame T0 plant. The transgenic rice lines exhibited also high resistance to leaf and neck blast in the disease fieldevaluation, but not all of resistant lines against leaf blast were resistant to neck bla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